导读:本文包含了一氯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氯化铵,冷却水,顺序,核电站,模型,二甲基。
一氯胺论文文献综述
范丽娟,邓斌,张跃军[1](2019)在《PAC对PDDA与一氯胺反应形成NDMA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与一氯胺反应形成消毒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微污染原水的氨氮含量条件下进行预氯氧化后,先加PAC后加PDDA、先加PDDA后加PAC、同时投加PAC和PDDA、投加PAC-PDDA这几种混凝剂投加方式测得NDMA生成质量浓度在30 ng/L左右,与未加PAC时生成NDMA的质量浓度22.80 ng/L相比,加入PAC后生成NDMA含量均稍有增加。各种投加方式下仅改变反应时间、温度、一氯胺或PDDA投加量与形成NDMA的量均不产生影响。在接近实际预氯氧化-复合混凝剂处理微污染原水的模式下,NDMA生成量与反应条件和投加PAC相关,但实质是受投加PAC引起体系pH改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邓斌,奚一伦,贾旭,张跃军[2](2019)在《PDMDAAC与一氯胺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微污染原水的预氯氧化和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过程条件为背景,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生成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过程为对象,采用隔离法和初始浓度法,在15~35℃间,研究了二者反应的初始阶段、PDMDAAC开环降解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对于PDMDAAC与一氯胺的反应,总反应级数均在1.99以上,接近于2,对反应物一氯胺和PDMDAAC的反应级数均在0.9971以上;相关系数R~2>0.9976。25℃时,反应速率常数为1.23×10~(–5)L/(mol·h),在15~35℃间反应活化能E_a约为44.22 kJ/mol。由此得到了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NDMA初始过程的动力学描述。(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郑波,杨家建,钱文娇,施正纯,齐云强[3](2012)在《氯胺消毒工艺的精确控制及优化技术——一氯胺及游离氨在线监测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了先氯后氨和先氨后氯两种氯胺消毒工艺。使用基于顺序靛酚蓝法的APA6000-氯胺分析仪,以及其他不同分析仪表检测游离余氯、总余氯、一氯胺、氨氮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PA6000一氯胺分析仪可以准确测定水体中一氯胺和游离氨的含量。基于准确的测定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氯胺消毒工艺加氯和加氨的自动控制方法,弥补了以往该工艺在此方面的缺陷。(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03:城镇净水工艺与水质达标》期刊2012-11-29)
李荣光,何文杰,黄廷林,韩宏大[4](2011)在《自由氯、一氯胺和二氧化氯对饮用水中粪肠球菌的消毒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粪肠球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自由氯、一氯胺和二氧化氯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消毒效果,并将灭活速率常数表示为pH和温度的函数,对Chick-Watson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随着pH的上升,自由氯和一氯胺的灭活率减小,二氧化氯的灭活率则增大。温度对一氯胺的影响较小,对自由氯和二氧化氯的影响较显着。修正后含有pH和温度两参数的消毒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消毒过程,增强了模型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赫俊国,刘剑,王胜龙,Joseph,DE,LAAT,Florence,BERNE[5](2011)在《核电循环冷却水一氯胺反应动力学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电站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消毒是核电水系统的研究重点.以法国丹皮尔核电站冷却塔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一氯胺消毒剂的消耗动力学研究,确定以天然原水为循环水介质的一氯胺消耗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02 min-1;以人工模拟投加Fe3+进行一氯胺消耗分析表明,Fe3+对一氯胺的消耗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郑波,杨家建,钱文娇,施正纯,齐云强[6](2011)在《氯胺消毒工艺的精确控制及优化技术——一氯胺及游离氨在线监测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了先氯后氨和先氨后氯两种氯胺消毒工艺,使用基于顺序靛酚蓝法的APA6000一氯胺分析仪,以及其他不同分析仪表检测游离余氯、总余氯、一氯胺、氨氮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PA6000一氯胺分析仪可以准确测定水体中一氯胺和游离氨的含量。基于准确的测定结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氯胺消毒工艺加氯和加氨的自动控制方法,弥补了以往该工艺在此方面的缺陷。(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9-19)
赵淑清,陈忠林,李安,沈吉敏[7](2011)在《臭氧、一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pH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宁酸替代饮用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对臭氧、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臭氧和氯胺的衰减以及消毒副产物生成与pH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消毒阶段臭氧投加量由0.5 mg·L-1增加到5 mg·L-1,24 h后溶液的pH从5.9下降到4.3;相应地,随着臭氧投加量的逐渐增加,氯胺消毒阶段一氯胺的衰减速率逐渐变慢,减少了氧化天然有机物所消耗的一氯胺。在pH为8.3,一氯胺的稳定性最好,但与pH对消毒效果的影响不一致,将pH控制在7.0左右可能更理想;二氯乙酸在pH为6.8时生成最多,叁氯甲烷和叁氯乙酸也基本在pH为7.0~7.5时达到最大。臭氧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pH对一氯胺的衰减和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较大,应加强控制。(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1年03期)
王胜龙[8](2010)在《核电站循环冷却水系统一氯胺消毒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核电以其消耗少、产能大、对环境的污染少的优点作为重要的新兴能源。冷却循环系统是核电站稳定运行的保障,在该系统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和金属离子等腐蚀系统、恶化水质的问题,抑制微生物和金属离子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丹皮尔核电站为研究对象,利用丹皮尔核电站的冷却塔模型,对采用一氯胺消毒剂进行研究试验,分析一氯胺的稳定性、动力学方程以及生物膜和金属元素影响等问题。考察一氯胺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使用空白水样和冷却原水,采用DPD显色分析方法对即时的剩余一氯胺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氯胺的稳定性受到N/Cl_2、温度、pH和蒸发的影响。N/Cl_2越大,温度越低,pH越高,会使一氯胺越稳定。但是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因素,核电站采用的一氯胺条件为:N/Cl_2=1.05,系统内平均温度为35oC,原水pH约为8.5。以天然原水为循环水介质的一氯胺消耗动力学符合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02min~(-1)。对核电站冷却水循环系统中微生物进行分析,培养填料表面的生物粘膜七天可稳定,并且其微生物生长曲线特征为:开始培养后叁天生物粘泥进入对数期,七天后成形,十天后稳定;经平板培养法及菌落群体和个体的观察进行菌种鉴定试验得知,生物粘泥的细菌包含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短芽孢杆菌属的菌类;一氯胺的消耗主要来于固相(填料表面)和液相两部分,不放置填料时,6小时液相消耗一氯胺18.8%;放置填料时,固液两相共同消耗一氯胺60.3%,固相消耗是液相的两倍以上;在一氯胺循环投加时间为6~8小时时,塔前加氯发挥的效能好于池中加氯。由于管道通常采用金属管道,因此进行金属元素的影响研究。在固相中(填料表面),铁元素对一氯胺有一定分解作用,并且一氯胺的消耗量与填料表面的铁元素比重呈正比关系,符合关系式:y=0.359x+57.7;液相中的铁在系统条件下不会影响一氯胺的分解;在液相中,铜离子会与一氯胺发生反应,从而影响一氯胺的消毒效率,一氯胺分解量与液相中铜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关系式为:y=0.013x+21.21;锌、锰离子在液相中不会对一氯胺分解造成影响。对核电站冷却水消毒剂一氯胺的研究,可以对核电站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对我国核电水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刘绍刚,朱志良,韩畅,仇雁翎,赵建夫[9](2009)在《饮用水消毒中一氯胺的衰减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饮用水消毒过程中一氯胺的衰减过程,采用二级反应速率模型对其衰减规律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分别考察了pH值、温度、碳酸盐、溴离子、碘离子和天然有机物(NOM)浓度等水质参数变化对一氯胺衰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一氯胺衰减速率的重要因素,pH<7.0时尤为明显;温度和碳酸盐对一氯胺的衰减速率均有明显影响;在pH=6.60时,随着溴离子浓度的增加一氯胺的衰减加快;在pH>7.60,0.1 mg/L的溴离子浓度对一氯胺的衰减影响不明显,碘离子对一氯胺的衰减影响较相同反应条件下溴离子的影响明显.此外,一氯胺衰减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二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在卤素离子(Br-I、-)共存条件下的一氯胺衰减规律,对在沿海地区饮用水消毒工艺中不同条件下氯胺消毒剂浓度预测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陶辉,王玲,李星,王花平,李圭白[10](2009)在《饮用水氯胺法消毒过程中一氯胺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一种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用于一氯胺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水杨酸为1.0ml,硝普钠为0.10ml,pH值为11.8和反应时间为60min时,方法效果最好,吸光度与一氯胺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一氯胺的回收率为100±5%.水中其它共存离子,如SO_4~(2-),PO_4~(3-),Ca(2+),Mg(2+)等在常见浓度范围内均不影响一氯胺的定量.方法检出限为0.02mg·l~(-1),对不同浓度标样的测定表明,相对标准偏差<10%,自来水本底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6.0%-103.5%.(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09年01期)
一氯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中国微污染原水的预氯氧化和复合混凝剂强化混凝过程条件为背景,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生成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过程为对象,采用隔离法和初始浓度法,在15~35℃间,研究了二者反应的初始阶段、PDMDAAC开环降解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对于PDMDAAC与一氯胺的反应,总反应级数均在1.99以上,接近于2,对反应物一氯胺和PDMDAAC的反应级数均在0.9971以上;相关系数R~2>0.9976。25℃时,反应速率常数为1.23×10~(–5)L/(mol·h),在15~35℃间反应活化能E_a约为44.22 kJ/mol。由此得到了PDMDAAC与一氯胺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NDMA初始过程的动力学描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氯胺论文参考文献
[1].范丽娟,邓斌,张跃军.PAC对PDDA与一氯胺反应形成NDMA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9
[2].邓斌,奚一伦,贾旭,张跃军.PDMDAAC与一氯胺的反应动力学研究[J].精细化工.2019
[3].郑波,杨家建,钱文娇,施正纯,齐云强.氯胺消毒工艺的精确控制及优化技术——一氯胺及游离氨在线监测新技术[C].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03:城镇净水工艺与水质达标.2012
[4].李荣光,何文杰,黄廷林,韩宏大.自由氯、一氯胺和二氧化氯对饮用水中粪肠球菌的消毒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
[5].赫俊国,刘剑,王胜龙,Joseph,DE,LAAT,Florence,BERNE.核电循环冷却水一氯胺反应动力学规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
[6].郑波,杨家建,钱文娇,施正纯,齐云强.氯胺消毒工艺的精确控制及优化技术——一氯胺及游离氨在线监测新技术[C].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
[7].赵淑清,陈忠林,李安,沈吉敏.臭氧、一氯胺顺序消毒过程中pH作用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
[8].王胜龙.核电站循环冷却水系统一氯胺消毒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9].刘绍刚,朱志良,韩畅,仇雁翎,赵建夫.饮用水消毒中一氯胺的衰减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2009
[10].陶辉,王玲,李星,王花平,李圭白.饮用水氯胺法消毒过程中一氯胺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J].环境化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