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排球运动急性损伤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卢铭[1](2021)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与运动损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将充分利用人体姿态、稳定性分析诊断系统的优势,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从整体姿态分析的角度来探究排球专项学生异常姿态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排球专项学生的整体姿态和运动损伤特点,本文将从排球专项技术动作的运动力学方面进行充分的探究,阐述异常姿态的形成,希望通过对异常姿态的矫正,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排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恢复性训练提供更为有效和全面的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调查和采集广州体育学院排球队3个年级26名运动训练专业的排球专项学生的损伤部位、异常姿态以及稳定性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排球专项学生的损伤情况和姿态特征。研究结果:(1)排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在以下部位:膝关节、肩关节、腰部、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大腿、小腿、足部、颈椎等。其中运动损伤多发部位是:膝、肩、腰。运动损伤类型主要包括肌肉拉伤、韧带与关节损伤、半月板损伤、骨膜炎、擦伤、挫伤和其他。这与损伤部位的解剖生理特点、相应部位频繁而重复性的牵拉运动以及排球项目的技术特点有关。(2)排球专项学生有以下异常姿态:身体前倾、圆肩、高低肩、翼状肩、骨盆前倾、骨盆旋转、膝外翻、颈前伸、足外翻、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屈曲。结论:(1)在测试的26名排球专项学生中,损伤发生率高达100%,每一位排球专项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部位的损伤。其中损伤部位从高到低依次是:膝、肩、腰,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与这些部位的生理结构特点以及排球项目的技术特点有关。(2)排球专项学生的运动损伤类型以关节损伤和肌肉拉伤为主;运动损伤性质男子以慢性损伤为主,女子以急性损伤为主;运动损伤时间段从高到低依次是:技战术训练阶段、比赛阶段、身体素质训练阶段;发生运动损伤的技术动作与场上位置有关,主攻和副攻的损伤主要以扣球和拦网为主,二传主要以传球和拦网为主,接应主要以后排进攻、防守和传球为主,自由人主要以防守和移动为主;当发生运动损伤时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以传统的按摩和冷敷为主;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主要是肌肉力量不足和缺乏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3)排球专项学生所形成的异常姿态分别为:身体前倾、圆肩、高低肩、翼状肩、骨盆前倾、骨盆旋转、膝外翻、颈前伸、足外翻、膝过伸、膝屈曲,这与损伤部位、排球专项学生的日常训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形成了恶行循环。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对异常姿态进行纠正性训练,进而打破这种恶性循坏,从而降低因异常姿态造成的损伤概率。(4)肩关节损伤的排球专项学生常见的异常姿态为:圆肩、翼状肩、高低肩;膝关节损伤的排球专项学生常见的异常姿态为:膝外翻、膝过伸、膝屈曲;腰部损伤的排球专项学生常见异常姿态为:身体前倾、骨盆旋转、重心前移。排球专项学生异常姿态的形成除了与损伤部位有关外,还与专项学生日常训练(力量训练不对称、专项技术训练)造成的肌肉力量不均衡和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不足有关。
黑乃林[2](2021)在《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排球运动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级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排球技能更加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目的是培养优秀体育师资,应该更加注重本专业学生的排球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并且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体育专业教学评价即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也越来越被重视。本研究针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学习评价现状,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理论等理念作为依据,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体育学习评价等方面,强调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不同主体共同评价,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做出综合评定,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等文件中规定的排球教学内容,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以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为例,对相关专家、教师进行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初步制定了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运用特尔菲法,经过两轮的筛选、修改、补充,第三轮通过专家进行赋值,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得到完整的评价体系,最后选定某高校学生进行实证应用,结果表明,新建的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评价体系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自己运动技能水平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也便于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与提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间接的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2.通过指标初选、优化、筛选、权重确立等步骤,构建出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共分三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5个,评价体系结构较为合理,内容较为全面,权重比较客观,整个评价体系层层递进,相互关联。3.该评价体系经过实证应用,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说明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但后续研究还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4.该评价体系能够较全面的检测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普修课程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对于解决相关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的运动技能评价的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甘肃省相关高校培养单位,可以参照此评价体系,开展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运动技能测量和评价,以此来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刘玉萍[3](2020)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与损伤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排球专项学生进行步态测试及损伤调查,分析研究长期专项运动或损伤对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的影响,试图探析排球专项技术、步态特征与损伤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1518级运动训练专业64名排球专项学生(男42名,女22名)为实验对象,另选40名无专业训练经历的非体育学院健康普通大学生(男22名,女18名)为对照组。对实验对象进行损伤调查,用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对全体受试对象进行步态测试,分别按性别、是否有损伤和不同损伤部位分组。结果:1.排球专项学生损伤率为82.81%(男生88.10%,女生72.73%,男、女无明显差异),损伤多发部位为膝、腰、踝;男、女腰、踝损伤率无明显差异,膝损伤率男生明显大于女生。2.排球专项学生膝、踝单侧损伤率明显高于双侧,单侧损伤以右侧为主,左右无明显差异。腰双侧损伤率稍高于单侧,单侧以左侧为主,左侧明显大于右侧。膝、腰损伤与运动年限明显相关。3.排球专项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步态周期、步速、支撑相占比、单下肢支撑相占比有明显差异;损伤组与无损伤组专项学生步态参数无显着差异。4.男、女专项学生大部分步态特征无明显差异,男生初始着地期占比和脚离地角度明显小于女生。5.膝、腰、踝损伤组与无损伤组步态特征均无显着差异。膝单侧损伤组伤侧脚离地角度明显大于健侧,腰单侧损伤组伤侧双下肢支撑相占比明显小于健侧,踝单侧损伤组伤侧初始着地期占比明显大于健侧。结论:排球专项学生属于损伤高发人群,损伤部位和单双侧损伤存在一定规律。排球专项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步态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步态差异可能与损伤无关,可能是长期专项训练引起的良好适应性改变。男专项学生的步速、步幅特征可能与其屈髋不足有关。排球专项学生大部分步态特征不存在性别差异;男专项学生初始着地期占比和脚离地角度明显小于女生,可能与男生小腿三头肌力量或过度紧张有关;男专项学生膝关节损伤最多,且膝关节损伤率明显大于女专项学生,这可能与男专项学生初始着地期占比较小有关。膝单侧损伤组伤侧脚离地角度明显大于健侧,可能是因为膝关节损伤后活动性下降而引起的踝关节步态代偿性改变的结果。腰单侧损伤组伤侧双下肢支撑相占比明显小于健侧,这可能与未考虑到受试者优势侧因素有关。踝单侧损伤组伤侧初始着地期占比明显大于健侧,这可能是踝关节损伤后为保护足后部而出现的保护性机制。
张静坤[4](2020)在《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与伤病》文中认为排球运动要求运动员在其速度、灵活性、爆发力和动作幅度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一项球类项目。在排球运动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长时间做诸如倒地、纵跳、低重心快速移动并且要多次触击重力球,因此运动员极易发生运动创伤。青少年女子队员尤其容易产生损伤,她们的力量素质普遍相对薄弱,排球相关技术的综合运动能力还处于发展提高的阶段中,并不成熟,所以其发生创伤的比率较高。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损伤的流行病学分析,探讨其发生损伤的原因以及如何合理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徐沣[5](2019)在《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功能评价与康复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人的足球情结,蕴含着几代人的体育强国梦想,在足球热大背景下得到淋漓尽致展现,与此同时青少年足球运动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群体存在成材率低、运动能力低、伤病发生率高等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损伤发生规律,降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保证运动员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下肢运动损伤情况的进行调查,对下肢易损伤部位、常见损伤及原因进行相关分析,制订康复阶段的功能评价统计量表和康复策略,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65.5%),以下肢损伤为主,占损伤人数的69.6%,膝关节伤病率最高占比42.1%,肌肉损伤和关节损伤较为高发。2、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对受试者下肢14个部位进行测试的下肢运动功能评价方案,经检验具有可行性,信度效度检验符合要求可以运用到实际康复治疗实践中。3、下肢损伤康复方案制定上应遵循目标性、及早安排训练过渡到全身性、特异性及超负荷原则;操作上按下肢牵拉、矫正性肌力训练、稳定性训练、协调性训练等顺序制订。案例分析结果显示下肢功能评价方法能较好指导实践,康复方案效果较好。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损伤预防上要坚持康复治疗的持续性、被动治疗与主动康复的结合、把握边缘效益、建立良性康复循环模式,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性个人运动方案,以及在团队协助下预防运动损伤。建议如下:在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参与下,提高思想意识、制订合适计划、加强保护,科学训练预防损伤。
王晓青[6](2018)在《初三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连云港市海州区三所学校初三学生为例》文中指出体育中考是我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一项基本措施,体育也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必考的一个学科,体育测试成绩直接加入中考,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体育课的开展情况非常重视。然而经过调查以及阅读大量文献发现,学校针对中考体育的训练往往集中在初三一年,学校通过增加每周体育课的次数以及增加每节体育课的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以提高体育成绩为根本。然而学生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就开始高负荷大强度的训练,加上初三学生学习压力重,平时运动时间较少,不少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很多学生在初三体育运动训练中出现各种运动损伤。很多学生在出现损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运动或者不愿意运动,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身体健康、体育成绩的严重下降。本文通过跟踪调查初三阶段为期一年的体育运动,研究这一年运动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从中整理出损伤的规律和损伤的原因,为中考体育备考和初三年级的体育教学提供科学指导,发现体育课运动损伤的特点,为以后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并为今后更好的进行运动损伤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18年连云港市海州区3所学校初三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对连云港市初三学生运动损伤现状跟踪调查显示:(1)初三一年的体育运动,有47.6%的学生发生过运动损伤,男生比女生损伤率高。(2)损伤以肌肉拉伤,骨膜炎、关节扭伤为主。损伤最多的部位是腿部,其次是脚踝,膝部和腰背部,其余部位出现损伤较少,慢性损伤的学生多于急性损伤。(3)50米是体育中考测试项目中最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项目,其次是立定跳远和实心球。2 导致连云港市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安排因素、客观因素。3 连云港市初三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教师教育角度,加强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我能力,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增强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学生自身角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运动;学校方面,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活动,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以及医务监督制度,加强对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等。
宋玉晨[7](2018)在《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竞技排球运动技术性强、身体素质要求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可能会造成运动员的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损伤,对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为调查对象,统计分析了后备人才出现损伤的概率、部位、类型、性质和特点,并结合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提出了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为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有一定的身高优势,训练年限较长,有很好的运动年限。但是对运动损伤的认知较差,与国家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相比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差距。(2)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损伤概率较高,以急性、轻度和闭合性损伤为主,对这些性质的损伤要高度重视。(3)江苏省业余体校的损伤以膝部、肩部和手部损伤为主,同时损伤的性质以拉伤、扭伤和劳损为主,对这些部位和损伤的性质要注意预防。损伤后以教练员指导处理和自我处理为主,专业治疗的较少,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欠缺。(4)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竞技能力如技能、体能等有待提高、运动损伤重视不足、训练主体运动员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匮乏、高强度高运动量后训练或者比赛后的恢复不足等八个方面,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沈芒,许蕾,李世祥[8](2017)在《优秀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跟踪调查记录法,对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在2017年全运会预赛备战阶段的的损伤状况,分析其致伤原因规律,为教练员合理安排青年女排运动员训练强度负荷和调整方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提高其战斗力提供帮助。结果显示:江苏青年女排队员主要损伤的部位为膝关节,膝关节是重点伤病预防和保护部位;护具对保护踝关节和降低损伤发生有一定效果;慢性损伤和非接触性损伤率较高,加强训练后的拉伸放松和康复治疗并在体能训练中增加康复性训练很有必要。
李世祥[9](2017)在《江苏青年女排比赛动作负荷特征及负荷与损伤风险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主观疲劳程度评价(RPE)指标和catapult运动表现分析系统,通过对江苏省队青年女排运动员在第13届全运会预赛前后共7周时间,比赛日常训练和比赛负荷和损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分析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比赛动作负荷特征、损伤特点、负荷变化与损伤发生之间的规律。为教练员、运动员安排训练负荷提供一定数字化参考依据,为排球项目运动损伤风险控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澳大利亚catapult运动表现采集系统、RPE指标、NRS疼痛指标,记录调查期间运动员的负荷情况、损伤情况。对不同专位、不同强度下的跳跃、加速、急停、左右变向频次,不同专位的重复高强度动作回合数(RHIE)采用重复方差分析,比较专位的不同动作负荷差异,P<0.05认为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sRPE和慢性损伤NRS疼痛程度进行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并用一元回归建立方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sRPE和损伤率进行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三分位次法(33%、67%)对所有参与调查着的周负荷分为高、中、低三组。以低负荷组为参考,卡方检验分析中、高负荷组相对低负荷组的损伤风险(0R)。研究结果: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平均单场次比赛人均跳跃动作111.87±45.32次。自由人的跳跃次数最少,其他专位的跳跃次数高,但没有显着差异。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平均一场比赛加速、急停、左变向、右变向分别为20.50±11.30次、8.73±4.16次、12.37±10.3次、6.10±3.65次。平均一场比赛要完成21.7±13.0次RHIE回合,平均每回合重复高强度急停、加速、变向和跳跃4.4±1.2次,平均每两次动作间歇2.1±1.4s,平均每2次RHIE回合间恢复时间267.1±102.3s。统计江苏青年女排损伤史,损伤发生率100%。损伤部位多发生在下肢(55.6%),所有损伤中,膝关节损伤率最高(25.9%)。统计江苏青年女排跟踪调查期间损伤情况,损伤率为11.6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慢性损伤10.0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急性损伤率1.6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手指、肩、大腿、膝关节、足是损伤常发部位。以关节、韧带、肌肉损伤为主。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慢性损伤NRS疼痛评分与对应sRPE负荷有显着相关性(r=0.757,p<0.01),慢性损伤运动员单次训练或比赛负荷每增加143.5AU,疼痛程度增加1度。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周平均负荷与损伤率有相关性(r=0.889,p<0.01)。以周负荷(1887-5430AU)为参考,当周负荷在高负荷(6769-9525AU)范围,损伤风险增加12.429倍(OR 12.429,95%CI 3.131-49.337),p<0.01。而中等负荷量(5431-6768AU)训练不会增加相对损伤风险,p>0.05。研究结论: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平均一场比赛人均跳跃111.87±45.32次。自由人的跳跃次数最少,二传跳跃次数高。平均一场比赛高强度左右变向次数少于直线向前。江苏青年女排运动员平均一场比赛要完成21.7± 13.0次RHIE回合。统计江苏青年女排损伤史,损伤部位多发生在下肢,所有损伤中,膝关节损伤率最高。统计江苏青年女排跟踪调查期间损伤情况,损伤率为11.6人次/1000小时训练或比赛,手指、肩、大腿、膝关节、足是损伤常发部位。以关节、韧带、肌肉损伤为主。慢性损伤运动员单次训练或比赛负荷每增加143.5AU,疼痛程度增加1度。运动员周平均负荷与损伤率存在剂量关系,周负荷在(1887-6768AU)内变化时,损伤风险不增加,当超过这个负荷范围,损伤风险增加12倍。
郭洋洋[10](2016)在《江苏省女子坐式排球队的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残疾人体育运动具有特殊的体育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残疾人体育参与权利日益受到保护的今天,参与竞技也成为残疾人不可剥夺的权利。近十几年以来,江苏女子坐式排球运动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第六、七、八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连续三届夺冠。2015年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虽惜败于上海队夺得亚军,但是仍然表现出极高的竞技水平。本文以江苏坐式排球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他们的体能训练、技战术、心理训练方法、坐式排球运动员伤病预防和康复以及营养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他们的参赛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今后江苏省坐式排球,乃至其它项目的训练和参赛提供借鉴与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江苏女子坐式排球运动员特点和备战需求将训练分成赛前准备、赛前强化、赛前调整、比赛阶段四个阶段。2、主要采用拉橡皮筋组合训练法、坐姿状态下克服人为变阻力的组合训练法、坐姿状态下小力量的快速训练法发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比赛准备期为低负荷、低强度为主,在赛前强化期以高强度、高负荷为主,在赛前调整期以高强古、高负荷与低强度、低负荷交替进行。3、移动能力训练有效提升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蹬地能力以及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能力。专项速度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比赛准备期以低负荷、低强度为主,在赛前强化期以高强度、高负荷为主,在赛前调整期以高千古、高负荷与低强度、低负荷交替进行。4、坐式排球运动员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训练着重考虑以发展运动员腿部在水平方向的蹬地(取位—进攻、防守取位)、上肢支撑并移动身体(取位—进攻取位、防守取位)、腰腹肌的快速发力(进攻性击球时)、手臂挥击(攻防兼备)等4个方面的能力。5、技术训练主要内容是全面掌握各项基本技术动作。战术训练以提高队伍的整体进攻性,增多进攻点,提升进攻高度,在无法向空中发展的情况下采用后排进攻和增加运动员的身高等战术训练,在赛前强化期以及赛前调整期都是以中等负荷,小、中等强度循环交替进行。6、心理训练参照健全人训练方法采用表象放松、自我暗示放松法、阻断思维法。7、针对腰肌筋膜炎发病原因,江苏坐式排球队及时地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对运动训练能力、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8、基于宣传鼓励和积极联系,加大残疾运动员的选拔与培育工作是优秀教练员的重要职责。在训练和比赛中要尽最大努力保障运动员集训、参赛期间的生活需要,专门抽调工作人员,招募志愿者照顾队员的衣食住行。赛前做好信息收集与安全保障工作,实现了对15只参赛球队信息的整理。为教练员制订才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浅谈排球运动急性损伤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排球运动急性损伤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与运动损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运动损伤 |
2.1.2 姿态的定义 |
2.1.3 人体姿态评估 |
2.1.4 整体姿态分析 |
2.2 排球运动项目特征分析 |
2.3 排球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
2.3.1 关于排球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率的研究 |
2.3.2 关于排球项目运动损伤多发期的研究 |
2.3.3 关于排球项目运动损伤发生部位的研究 |
2.3.4 关于排球项目运动损伤类型的研究 |
2.3.5 关于排球运动中损伤多发部位的专项研究 |
2.3.6 关于排球项目运动损伤原因分析的研究 |
2.3.7 关于排球项目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研究 |
2.3.8 小结 |
2.4 体态评估及身体姿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内研究现状 |
2.4.2 国外研究现状 |
2.5 运动员的身体姿态研究现状 |
2.6 运动损伤与异常姿态之间的联系 |
2.6.1 运动链理论 |
2.6.2 运动链理念在运动损伤防护和康复中的应用 |
2.7 总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测试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对排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研究 |
4.1.1 排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分布特点的统计与分析 |
4.1.2 排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
4.1.3 排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性质的统计与分析 |
4.1.4 排球专项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时间段的特点分析 |
4.1.5 排球专项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技术动作 |
4.1.6 排球专项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时采用的治疗手段 |
4.1.7 对排球专项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因素分析 |
4.2 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特点 |
4.2.1 肩关节损伤的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特点 |
4.2.2 膝关节损伤的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特点 |
4.2.3 腰部损伤的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特点 |
5 讨论与分析 |
5.1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多发部位以及主要原因 |
5.1.1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多发部位 |
5.2 排球专项学生肩、膝、腰部位损伤与异常姿态之间的联系 |
5.2.1 排球专项学生肩关节损伤与肩关节异常姿态间的联系 |
5.2.2 排球专项学生膝关节损伤与膝关节异常姿态间的联系 |
5.2.3 排球专项学生腰部损伤与腰部异常姿态间的联系 |
5.3 排球专项学生出现异常姿态的原因分析及其不良影响 |
5.3.1 从姿态评估中出现的典型异常姿态分析原因及其不良影响 |
5.3.2 从排球专项学生日常训练出现异常姿态的原因及其不良影响 |
6 针对排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与异常姿态提出预康复建议 |
6.1 加强排球专项学生和专项教师对运动损伤和异常姿态的重视度 |
6.2 对排球专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整体姿态分析 |
6.3 平衡运动链各个环节的肌肉力量 |
6.4 强化排球专项学生的本体感觉 |
6.5 完善排球专项学生的专项技术动作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本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8.1 本研究中的不足 |
8.2 对本研究的展望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个人简历 |
(2)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发展 |
1.1.2 排球运动备受关注 |
1.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的重要性 |
1.1.4 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运动技能 |
2.1.2 评价 |
2.1.3 运动技能评价 |
2.1.4 评价指标体系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1 体育学习评价相关综述 |
2.2.2 运动技能评价相关综述 |
2.2.2.1 运动技能的学习的研究 |
2.2.2.2 运动技能评价的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1 体育学习评价相关综述 |
2.3.2 运动技能评价相关研究 |
2.3.3 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运动技能评价的研究 |
2.3.3.1 对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运动技能考核评价的研究 |
2.3.3.2 对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特尔斐法 |
3.2.4 层次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运动技能评价的现状调查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
4.1.2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4.1.3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课程安排 |
4.1.4 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 |
4.1.5 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运动技能评价形式与方法 |
4.2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依据 |
4.2.1 理论依据 |
4.2.1.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4.2.1.2 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
4.2.1.3 现代体育教学评价理论 |
4.2.2 现实依据 |
4.2.2.1 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需要 |
4.2.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技能学习的需要 |
4.3 构建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原则 |
4.3.1 系统性原则 |
4.3.2 独立性原则 |
4.3.3 可操作性原则 |
4.3.4 科学性原则 |
4.4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普修课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流程 |
4.5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步骤 |
4.5.1 指标初选及优化 |
4.5.1.1 指标初选 |
4.5.1.2 指标优化 |
4.5.2 指标筛选 |
4.5.3 指标的权重及层次确定 |
4.5.4 评价主体及比重设置 |
4.5.5 评价方式与评价方法 |
4.6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普修课运动技能评价指标分析 |
4.6.1 运用排球基本技能 |
4.6.2 提高技能教学能力 |
4.6.3 掌握排球项目知识 |
4.6.4 排球运动的安全认知 |
4.7 评价体系可行性研究 |
4.7.1 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
4.7.2 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实证应用 |
4.7.2.1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普修课运动技能评价设计 |
4.7.2.2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普修课运动技能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 |
4.7.2.3 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情况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进一步工作规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与损伤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运动损伤 |
2.1.2 正常步态特征 |
2.1.3 步态时间参数 |
2.1.4 步态空间参数 |
2.1.5 步态不同时相阶段相应关节位置及肌肉控制 |
2.2 研究现状 |
2.2.1 排球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
2.2.2 步态研究发展历程 |
2.2.3 运动员步态研究现状 |
2.2.4 运动损伤对步态的影响 |
2.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测试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受试对象基本情况 |
4.1.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4.1.2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情况 |
4.1.3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部位分布 |
4.2 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 |
4.2.1 排球专项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步态比较 |
4.2.2 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步态比较 |
4.2.3 排球专项学生左右侧步态的对称性 |
4.3 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
4.3.1 损伤组与对照组、无损伤组的步态比较 |
4.3.2 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
4.3.3 腰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
4.3.4 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 |
5 结果讨论与分析 |
5.1 排球专项学生损伤情况 |
5.1.1 损伤发生率 |
5.1.2 损伤多发部位及单双侧损伤分布 |
5.1.3 损伤的主要原因机制 |
5.2 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分析 |
5.2.1 步速 |
5.2.2 步幅 |
5.2.3 步态稳定性 |
5.2.4 步态支撑相 |
5.2.5 步态对称性 |
5.2.6 脚离地角度 |
5.3 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
5.3.1 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
5.3.2 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
5.3.3 腰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
5.3.4 踝关节损伤组专项学生的步态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录 |
1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与伤病(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出现伤病的主要因素 |
1.1 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
1.2 发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
2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运动员的损伤 |
2.1 增强运动员对损伤的认识 重视预防 |
2.2 重视训练、比赛前的准备活动 |
2.3 调节运动员的心态 |
2.4 注重体能训练 提高肌肉力量 |
2.5 重视训练后的恢复和放松活动 |
3 结语 |
(5)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功能评价与康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损伤概述 |
2.1.1 运动损伤概念 |
2.1.2 运动损伤的类型划分 |
2.1.3 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 |
2.1.4 运动损伤特征 |
2.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及预防 |
2.2.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 |
2.2.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 |
2.3 常用下肢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
2.4 下肢损伤的康复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实地研究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损伤情况 |
4.1.1 运动损伤患病率 |
4.1.2 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 |
4.1.3 运动损伤的组织学分类 |
4.1.4 下肢软组织运动损伤患病率 |
4.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功能评价 |
4.2.1 运动员下肢损伤的功能评价体系构建 |
4.2.2 下肢功能评价可行性分析 |
4.2.3 下肢功能评价信度检验 |
4.2.4 下肢功能评价效度检验 |
4.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损伤康复 |
4.3.1 下肢损伤康复方案制定原则 |
4.3.2 阶段性下肢运动损伤康复方案 |
4.3.3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损伤康复案例分析 |
4.4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损伤预防 |
4.4.1 预防性个人训练方案 |
4.4.2 团队协作下运动员下致损伤的预防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初三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连云港市海州区三所学校初三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损伤概念界定 |
2.2 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
2.2.1 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现状相关的理论研究 |
2.2.2 中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相关的理论研究 |
2.2.3 中学生运动损伤预防策略相关的理论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追踪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连云港市海州区三所学校2018届初三学生及中考的主要信息 |
4.1.1 连云港市体育中考成绩的构成及教师对中考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 |
4.1.2 初三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情况 |
4.1.3 初三学生中考选项情况 |
4.1.4 初三学生运动损伤知识的来源 |
4.2 连云港市初三学生运动损伤现状分析 |
4.2.1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频率 |
4.2.2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次数 |
4.2.3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种类 |
4.2.4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 |
4.2.5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程度 |
4.2.6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场合 |
4.2.7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段 |
4.2.8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导致运动损伤的方式 |
4.2.9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月份 |
4.2.10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 |
4.2.11 接受调查的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处理情况 |
4.3 连云港市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
4.3.1 身体因素的原因 |
4.3.2 心理因素的原因 |
4.3.3 技术因素的原因 |
4.3.4 组织安排因素的原因 |
4.3.5 客观条件因素的原因 |
4.4 初三学生发生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
4.4.1 教师方面的预防措施 |
4.4.2 学生方面的预防措施 |
4.4.3 学校方面的预防措施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8 致谢 |
(7)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不同运动项目损伤特点研究 |
1.2.2 排球运动员宏观性运动损伤研究 |
1.2.3 不同运动性质和形式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研究 |
1.2.4 区域性排球运动员损伤现状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德尔菲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江苏省排球运动及后备人才总体发展情况 |
3.2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基本情况 |
3.2.1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身高状况 |
3.2.2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身体素质现状 |
3.2.3 训练年限 |
3.2.4 运动损伤理论知识认知状况 |
3.3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概述 |
3.3.1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总体运动损伤概述 |
3.3.2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类型 |
3.3.3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部位 |
3.3.4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主要损伤性质 |
3.3.5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后处理情况 |
3.3.6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
3.3.7 江苏省业余体校排球后备人才损伤预防措施 |
3.4 运动损伤后的急性期处理 |
3.4.1 运动损伤后急性期处理原则 |
3.4.2 常见急性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措施 |
3.5 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致因和预防 |
3.5.1 拉伤致因和预防 |
3.5.2 扭伤致因和预防 |
3.5.3 慢性劳损致因和预防 |
3.5.4 挫伤致因和预防 |
3.5.5 擦伤原因、症状、处理和预防 |
3.6 康复期训练方法手段 |
3.6.1 康复期训练目的 |
3.6.2 康复训练理想目标 |
3.6.3 康复期训练方法手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优秀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调查法法 |
1.2.2 观察记录法 |
2 结果 |
2.1 损伤史调查结果 |
2.2 青年女排急性损伤调查结果 (调查期间) |
2.3 青年女排慢性损伤调查结果 (调查期间)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史发生率调查分析 |
3.2 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急、慢性损伤结果分析 |
3.3 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损伤严重程度的分析 |
4 结语 |
(9)江苏青年女排比赛动作负荷特征及负荷与损伤风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排球负荷特性 |
2.1.1 排球比赛心率负荷特征 |
2.1.2 排球比赛时间负荷特征 |
2.1.3 排球比赛技术负荷特征 |
2.1.4 排球比赛跳跃负荷的特征 |
2.1.5 排球比赛移动距离的负荷特征 |
2.1.6 排球负荷特征研究展望 |
2.2 非传统移动模式对能量的消耗 |
2.2.1 加、减速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
2.2.2 左、右变向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
2.2.3 跳跃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
2.2.4 重复高强度动作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
2.3 排球项目损伤特征 |
2.3.1 运动损伤定义 |
2.3.2 排球运动损伤率 |
2.3.3 排球运动损伤发生部位 |
2.3.4 排球运动损伤性质 |
2.3.5 排球运动损伤原因 |
2.4 运动负荷在量化运动损伤风险中的研究 |
2.4.1 研究损伤风险中对于内部负荷和外部负荷的定义 |
2.4.2 研究损伤风险中对于绝对负荷和相对负荷的定义 |
2.4.3 RPE量表和sRPE简介 |
2.4.4 RPE和sRPE在负荷监控中的信效度检验 |
2.5 运动负荷与损伤风险研究 |
2.5.1 负荷与损伤的相关性 |
2.5.2 负荷累积与损伤的相关性 |
2.5.3 负荷与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 |
2.5.4 负荷变化与损伤的相关性 |
2.5.5 负荷与损伤风险潜伏期 |
2.5.6 比赛安排和伤后康复期对损伤影响 |
2.5.7 排球负荷与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现场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江苏青年女排比赛动作负荷统计结果 |
4.1.1 江苏青年女排专位跳跃总负荷量统计结果 |
4.1.2 江苏青年女排专位不同强度跳跃负荷统计结果 |
4.1.3 江苏青年女排专位的加速、急停、变向统计结果 |
4.1.4 江苏青年女排加速、急停、变向的专位统计结果 |
4.1.5 江苏青年女排RHIE负荷统计结果 |
4.2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调查结果 |
4.2.1 江苏青年女排的损伤史调查结果 |
4.2.2 江苏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急性损伤调查结果 |
4.2.3 江苏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慢性损伤调查结果 |
4.2.4 江苏青年女排调查期间慢性损伤疼痛情况调查结果 |
4.3 江苏青年女排调查期间负荷与损伤风险调查结果 |
4.3.1 江苏青年女排调查期间负荷与慢性损伤疼痛调查结果 |
4.3.2 江苏青年女排调查期间周负荷与损伤率相关性调查结果 |
4.4 江苏青年女排比赛动作负荷特征分析 |
4.4.1 江苏青年女排比赛跳跃负荷特征分析 |
4.4.2 江苏青年女排比赛变向负荷特征分析 |
4.4.3 江苏青年女排RHIE负荷特征分析 |
4.5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情况分析 |
4.5.1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史调查结果分析 |
4.5.2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率调查结果分析 |
4.5.3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部位调查结果分析 |
4.5.4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组织调查结果分析 |
4.5.5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形式调查结果分析 |
4.5.6 江苏青年女排损伤严重程度调查结果分析 |
4.6 江苏青年女排负荷与损伤相关性分析 |
4.6.1 江苏青年女排负荷与慢性损伤疼痛相关性分析 |
4.6.2 江苏青年女排周负荷与损伤发生率相关性分析 |
4.6.3 江苏青年女排负荷与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6. 局限性与建议 |
6.1 局限性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江苏省女子坐式排球队的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小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观察法 |
2.2.4 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训练指导思想 |
3.2 坐式排球运动队的总训练计划的制定与施行 |
3.2.1 总训计划练的制定与分析 |
3.2.2 不同阶段周训练计划分析 |
3.2.3 总训计划练的施行 |
3.3 坐式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分析 |
3.3.1 坐式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 |
3.3.2 坐式排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训练分析 |
3.3.3 坐式排球运动员的耐力训练分析 |
3.3.4 坐式排球运动员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训练分析 |
3.3.5 坐式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
3.4 坐式排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分析 |
3.4.1 技术训练 |
3.4.2 战术训练 |
3.5 江苏坐式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
3.5.1 表象放松法 |
3.5.2 自我暗示放松法 |
3.5.3 阻断消极思维法 |
3.6 坐式排球运动员的损伤预防与营养指导 |
3.6.1 坐式排球运动员最常见损伤腰背肌筋膜炎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
3.6.2 腰背肌筋膜炎的预防 |
3.7 江苏坐式排球运动员的参赛指导 |
3.7.1 赛前准备分析 |
3.7.2 赛间训练与临场指导 |
3.7.3 赛后总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录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浅谈排球运动急性损伤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整体姿态与运动损伤分析[D]. 卢铭.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黑乃林.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广州体育学院排球专项学生步态特征与损伤情况研究[D]. 刘玉萍.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训练与伤病[J]. 张静坤. 当代体育科技, 2020(04)
- [5]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运动功能评价与康复策略研究[D]. 徐沣.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2)
- [6]初三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连云港市海州区三所学校初三学生为例[D]. 王晓青. 苏州大学, 2018(04)
- [7]江苏省业余体校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D]. 宋玉晨. 苏州大学, 2018(04)
- [8]优秀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研究[J]. 沈芒,许蕾,李世祥. 当代体育科技, 2017(32)
- [9]江苏青年女排比赛动作负荷特征及负荷与损伤风险相关性研究[D]. 李世祥. 扬州大学, 2017(12)
- [10]江苏省女子坐式排球队的训练研究[D]. 郭洋洋. 苏州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