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螺旋线,色散,波导,毫米波,谐振,系统,特性。
慢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陆麒如,张琳[1](2019)在《大功率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ANSYS软件对大功率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进行了热仿真与分析。首先给出了慢波系统热分析模型,其中包括慢波系统的结构模型、边界条件以及热耗分布;然后给出了慢波系统界面热阻研究,包括实测的无氧铜与氧化铍直接接触界面热阻以及螺旋线与夹持杆之间、夹持杆与管壳之间不同接触热阻条件下的螺旋线温度研究;最后得到通过减小螺旋线与夹持杆之间、夹持杆与管壳之间接触热阻能够使得螺旋线温度由原来的1034℃高温状态降低到350℃以下正常状态。(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汪锦言,张劲,孙小菡[2](2018)在《接触热阻对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慢波系统温度分布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新型的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仿真分析了该行波管中螺旋线和夹持杆间接触热阻对螺旋线温度分布的影响,得到了螺旋线末端平均温度与接触热阻间关系,提出了保持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正常工作的接触热阻范围。为确定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的螺旋线与夹持杆间接触热阻、建立合理的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热状态分析模型,提供了可信的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3)
崔俊婷,易红霞,黄明光[3](2017)在《叁级级联光子晶体曲折波导慢波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级级联模式,通过在漂移段采用切断方式、在预群聚段和辐射段采用光子晶体加载所需模式,利用CST对太赫兹波段光子晶体曲折波导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作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f=225 GHz处,光子晶体加载曲折波导慢波结构有较平缓的色散关系,耦合阻抗为3.7Ω;当工作电压为13 kV、电流为56 mA、电子注半径为0.09 mm时,慢波结构在输入功率为5 mW情况下在f=225 GHz处具有30.4 d B的增益;与相同条件下的普通曲折波导慢波结构相比,频带显着变宽,输出功率增大1.4倍。(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高茂原[4](2017)在《Ka波段新型慢波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曲折波导凭借其频带宽、易加工、功率容量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国防安全,科学研究,卫星通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慢波系统作为行波管中注-波互作用的核心部件,其性能水平决定了整个行波管的水平。但是由于传统曲折波导慢波结构的耦合阻抗较低,限制了其输出功率的提升。为了提高曲折波导的输出功率、增益等参数,本文研究了一种Ka波段新型双脊加载曲折波导行波管,对它的色散特性和耦合阻抗特性进行了模拟,并用叁维粒子模拟软件CST对这种新型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证明它的耦合阻抗比同频带的常规曲折波导高,同时电子效率和增益也更高。论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设计了 Ka波段新型双脊曲折波导慢波结构。描述了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理论,利用HFSS高频仿真软件对慢波结构进行模拟,研究了各结构尺寸对其高频特性的影响,将优化后的仿真结果与常规曲折双脊波导慢波结构进行比较后发现,该慢波结构的耦合阻抗比常规曲折波导慢波结构的高。2.设计了行波管的输入输出结构和衰减器,利用HFSS高频仿真软件对该曲折双脊波导慢波结构的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测得整管的电压驻波比小于1.3,并用CST粒子工作室对其注-波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该新型双脊加载曲折波导行波管在中心频率30GHz附近处有450W的输出功率,增益也达到40.7dB,在29~31GHz频段内输出功率达400W以上,电子效率大于10%。3.Ka波段新型双脊加载曲折波导的实验研究,用UG软件对输入输出结构、慢波线和衰减器进行了制图,并组装测试,实验测得的数据和软件模拟结果比较吻合。4.设计了一种加载了超材料的Ka波段新型双脊加载曲折波导慢波结构,用HFSS高频仿真软件对其高频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并与常规曲折波导进行了对比,发现加载了超材料的Ka波段新型双脊加载曲折波导慢波结构的尺寸比未加入超材料的普通曲折波导大1.2倍,然后用ORION软件对新结构进行了互作用的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整管增益大于37dB,输出功率大于410W,为后面的设计提供的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7)
王小宁,苏小保,肖刘[5](2016)在《高效率双频段Ka/Q毫米波行波管螺旋慢波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翼片加载深度和角度对色散特性和耦合阻抗的影响;优化高频电路,初步设计了满足Ka/Q双频段螺旋线行波管的慢波结构。为了提高注波互作用电子效率,采用螺距渐变/跳变分布结构,并在输出段的相速增加段增加了一段凹槽。运用叁维电磁场软件MTSS仿真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经过优化,得到了在Ka(33~36 GHz)频段范围内输出功率大于407 W,电子效率大于22.36%,增益大于48.32 d B,在Q(43.5~46.5 GHz)频段范围内输出功率大于266 W,电子效率大于15.86%,增益大于44.06 d B。(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雷文强,蒋艺,周泉丰,胡鹏,胡林林[6](2016)在《提高效率的140GHz折迭波导慢波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D波段折迭波导行波管设计中,提出了一种相速渐变的设计思路,使得电子能够在输出段能与行波场间发生同步作用。首先通过色散分析,找到一种影响相速变化的结构因素,并进行优化。通过优化设计进行大信号程序计算,在电压14.95k V、工作电流30m A时,在相同的输入功率和工作长度条件下,140GHz时功率提高了0.74W,效率提高了0.18%;在138GHz时功率提高了1.33W,效率提高了0.31%;在142GHz时功率提高了0.18W,效率提高了0.03%;-1d B带宽由原来的5GHz提高到7GHz,扩展了行波管的带宽与效率,满足系统要求的指标。(本文来源于《2016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16-08-23)
王国东[7](2016)在《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热分析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是电子对抗、遥感、雷达、以及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电子器件,螺旋线慢波系统是该类行波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热性能是影响行波管正常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研究螺旋线慢波系统热分析问题,为提高慢波系统散热性能提供科学分析依据。本文首先基于热传导理论建立了慢波系统螺旋线、夹持杆和管壳传热分析模型以及螺旋线与夹持杆、夹持杆与管壳间热阻分析模型。接着,针对螺旋线慢波系统工作态时动态电子注状态,考虑到电子枪区、慢波系统动态电子注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分别建立了两个区的动态电子注热分析模型;对慢波系统叁分之一区建立了动态电子注的热辐射模型;分析了工作状态时动态电子注对行波管慢波系统各部件热辐射影响。然后,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行波管慢波系统分别进行了稳态和瞬态热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有着良好的一致。最后,基于FBG温度传感器与热电偶阵列的螺旋线慢波系统界面热阻测试方案,研制出螺旋线便捷加电式界面热阻测试系统样机,实际能够测出慢波系统的界面热阻。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ANAYS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后表明,所建理论模型与热阻测试结果一致,为建立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热分析平台模型提供可靠的参数。(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24)
付成芳,赵波,杨玉东,居勇峰,何晓凤[8](2015)在《毫米波脊加载开放式矩形栅慢波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慢波结构—脊加载开放式矩形栅慢波系统。作为一种全金属慢波结构,脊加载开放式矩形栅适用于高功率宽频带的行波管的互作用慢波结构。利用脊相邻面的阶跃条件以及互作用区和加载区的场匹配条件和单模近似法,推导了该结构的色散方程和耦合阻抗表达式。同时,采用软件模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慢波结构慢波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槽深一定的情况下,加载脊可以非常显着地改善该结构的慢波特性,通过优化开放式矩形栅的脊的宽度和厚度等参数来兼顾色散和输出功率等不同设计要求。本文的脊加载开放式矩形栅慢波结构理论研究可以作为高功率行波管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朱勇杰[9](2015)在《毫米波扩展互作用器件慢波谐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米波是频率范围为30GHz~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介于微波、红外、光波之间。因此兼有这几个特点:第一,波束窄。第二,极宽的带宽。第叁,毫米波器件的尺寸较微波器件而言要小很多。第四,相比激光来说,它的传播特性受气候的影响小,接近全天候特性。扩展互作用器件(EID,Extended Interaction Devices)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互作用机理介于行波管和速调管之间的毫米波真空电子器件,主要有扩展互作用速调管(EIK,Extended Interaction Klystron)和扩展互作用振荡器(EIO,Extended Interaction Oscillator)。与行波管和速调管相比,扩展互作用器件采用的慢波谐振系统兼顾了两者的优点,既可以获得高增益和效率,又可以获得足够大的带宽。EID在毫米波、亚毫米波频段有非常大的发展的潜力,该器件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体积小、大带宽、工作电压低、输出功率高等特点。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卫星通讯、深空拓扑成像、气候的观测等一些项目上越来越多地采用了EID。本文主要对毫米波段0.14THz带状注扩展互作用器件慢波谐振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采用高频电磁模拟软件CST(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和CHIPIC软件分别对其进行了冷腔仿真和热腔仿真,分析了慢波谐振系统的各结构参数对其影响,得到一组较优的结构参数值来构建模型。然后基于前面构建的模型,针对该慢波谐振系统进行了色散曲线的仿真计算。在色散曲线与PIC仿真的基础上,对模式竞争进行了分析,选取了?模为工作模式,并给予了论证。最后PIC仿真结果表明在较低工作电压18.2kV,工作电流0.5A的条件下,该谐振系统的注波互作用效率可达到22%,工作模式为?模,输出平均功率可达1.98kW,工作频率为149.4GHz。并且在相同的结构参数以及相同电子注横截面积与密度的条件下,对带状束EIO与柱形束EIO进行了比较,最终模拟输出结果表明带状注EIO比柱状注EIO有更高的输出功率和注波互作用效率。这是因为带状注横截面上的纵向电场更加均匀,导致电子受到的密度调制更加均匀、群居效果更好;另外,带状注的耦合阻抗更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朱勇杰,蒙林,殷勇,王彬,李海龙[10](2015)在《0.14 THz低电压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慢波谐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个在高效率、高频率、结构紧凑低磁场以及低电压工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0.14 THz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慢波谐振系统。针对该慢波谐振系统进行了色散曲线的仿真计算,在色散曲线与PIC仿真的基础上,对模式竞争进行了分析,选取了3π模为工作模式,并给予了论证。PIC仿真结果表明在较低工作电压18.2 k V,工作电流0.5 A的条件下,该谐振系统的注波互作用效率可达到22%,工作模式为3π模,输出峰值功率可达4.03 k W,工作频率为149.419 GHz。(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慢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新型的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仿真分析了该行波管中螺旋线和夹持杆间接触热阻对螺旋线温度分布的影响,得到了螺旋线末端平均温度与接触热阻间关系,提出了保持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正常工作的接触热阻范围。为确定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的螺旋线与夹持杆间接触热阻、建立合理的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行波管热状态分析模型,提供了可信的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陆麒如,张琳.大功率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热分析[J].真空电子技术.2019
[2].汪锦言,张劲,孙小菡.接触热阻对末端六夹持杆螺旋线慢波系统温度分布影响分析[C].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3].崔俊婷,易红霞,黄明光.叁级级联光子晶体曲折波导慢波系统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7
[4].高茂原.Ka波段新型慢波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5].王小宁,苏小保,肖刘.高效率双频段Ka/Q毫米波行波管螺旋慢波系统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
[6].雷文强,蒋艺,周泉丰,胡鹏,胡林林.提高效率的140GHz折迭波导慢波系统分析[C].2016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16
[7].王国东.毫米波螺旋线行波管慢波系统热分析技术[D].东南大学.2016
[8].付成芳,赵波,杨玉东,居勇峰,何晓凤.毫米波脊加载开放式矩形栅慢波系统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5
[9].朱勇杰.毫米波扩展互作用器件慢波谐振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朱勇杰,蒙林,殷勇,王彬,李海龙.0.14THz低电压扩展互作用速调管慢波谐振系统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