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脐蠕孢属论文_孙炳达,张天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脐蠕孢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安德森,中国,双色,论文,突脐蠕孢属,席氏内脐蠕孢内脐蠕孢属,生内脐蠕孢。

内脐蠕孢属论文文献综述

孙炳达,张天宇[1](2004)在《内脐蠕孢属一新种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内脐蠕孢属一新种枣燕麦生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icola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安德森内脐蠕孢Drechslera andersenii和席氏内脐蠕孢Drechslera sivanesanii。新种与新记录种均附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孙炳达[2](2003)在《中国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及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真菌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全国17省市实地采集的3000多份植物标本进行保湿培养或组织分离法分离中,得到属于两属真菌的菌株200份,经鉴定,得到一个新种一燕麦生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icola B.D.Sun Sun et T.Y Zhang,5个中国新记录种:安德森内脐蠕孢D.andersenii Lam、黑麦草内脐蠕孢D.phlei(Graham)Shoem.、席氏内脐蠕孢D.sivanesanii C.Manoharachary et V.RT.Reddy、穆子突脐蠕孢E frumenracef(Mitra)Leonard & Suggs、小柄突脐蠕孢E.pedicellatium(Henry)Leonard & Suggs,国内已记录种11个:燕麦内脐蠕孢D.avenacea(M.A.Curtis ex Cooke)Shoem.、网斑内脐蠕孢D.dictyoides(Drechsler) Shoem、禾内脐蠕孢D.graminea(Rabenh.exSchlecht)Shoem.、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teres(Sacc.)Shoem.、梭形突脐蠕孢E.fusiforme Alcom、环形突脐蠕孢E.holmii(Luttr.)I.enoard&suggs、长孢突脐蠕孢E.10ngisporium G.Y.Sun,R.Zhang,M.Q.Zhu&T.’~.Zhang、尖角突脐蠕孢E.monoceras(Drechslerl)Leonard & Suggs、 芦苇突脐蠕孢E. phragmatis W.P Wu、嘴突突脐蠕孢E.rostratum(Drechler)Leonard&suggs、大斑病突脐蠕孢E turcicum(PaSS)Leonard & Suggs。 对种内分生孢子形态变化较大的嘴突突脐蠕孢Erostratum的26个菌株作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种内遗传变异较大,但聚类结果的分组并不同于形态上的分组,且具有与形态学相似的无序性,分生孢子形态上的变化不能成为菌株间亲缘关系的标准,应该将该种作为一个群体对待,分生孢子形态在自然寄主上有些可能较规则,但从整个类群整体来看,在复杂多变地自然生态条件下,分生孢子形态变异的幅度大,应该以适宜产孢的一致培养条件下的特征作为分种的主要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订正了两属及其种的拉、汉名称,发现了一个新种,数个新记录种,增加了一些种的寄主及地理分布及存在状态,使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两属真菌在中国的分布。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分类方法及种级分类标准的探索、验证。对培养特征、内脐蠕孢属的产孢条件、分生孢子隔膜发育、萌发等特性进行了观察,总结出相对稳定、易行的属间及属内种间分类标准如下:1.属级分类标准(1)脐部特征是属的主要划分依据,Drechs.1era属真菌的脐点为腔孔型(atrium),在观察中可以看到脐点决不突出分生孢子基细胞的光滑外形,有时甚至可以从侧面看到褐色的脐点凹陷在基细胞内,与孢子基部细胞壁之间分离,一般较大。 Exseroh,]um属真菌的脐点明显突出,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有一特殊的封套结构(enveloping structure),此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多数不能观察到,但在E.monoceras的有些分生孢子可以看到脐点顶端稍有环状加厚。<WP=9>(2)基部细胞的萌发特征可以很容易的区分Drechslez.a属真菌与Bipolaris属真菌,但后者与Exserohilum属真菌在分生孢子萌发特性之间却没有明显区别。(3)分生孢子颜色对分属有参考意义。(4)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及产孢方式在区分Drechslera、Bipolaris和Exserohilume时,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区分的特征较少,在实际分类工作中价值较小。(5)分生孢子隔膜是假隔膜还是与外壁相连的真隔膜,在区分Exserohilum与脐点突出的弯孢属Curvularia的种类时,以前是很重要的标准,但此标准近来受到怀疑。2.种级分类标准(1)分生孢子形态大小、隔膜数量、细胞形状大小、次生分生孢子的情况在分种时有重要意义。一些参数,例如:平均细胞长度、顶部隔膜宽度与基部隔宽度比等,在个别形态特别相近的种相互区分时有特殊的价值。(2)分生孢子梗难以单独作为种间区分标准,其长度的变幅常相互交错,只能作为分种的次要标准。(3)寄主和培养性状在.Drechslera属的种间区分中较为重要,而在Exserohilum属内种间无明显的差异。 在我国丰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深入研究肯定还会有该类群真菌的不断发现。而且,对于嘴突突脐蠕孢种内分生孢子形态的变异的深层原因、内脐蠕孢属的部分菌株的产孢条件都有待于继续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文景芝,陆家云[3](1991)在《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分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继前一个研究之后对来自东北的24种禾本科植物和海南省的一种双子叶植物(橡胶树)上的14种“长蠕孢菌”的分类鉴定的继续,共鉴定出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1种,平脐蠕孢属(Bipolaris)9种和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4种。其中双色平脐蠕孢(B.bicolor)和虉草内脐蠕孢(D.tetrarrhenae) 为国内新记录种;狗牙根平脐蠕孢(B.cynodontis)、长孢平脐蠕孢(B.urochloae) 和环形凸脐蠕孢(E.holmii)3个种首次在东北地区报道;此外,还报道了橡胶树平脐蠕孢(B.heveae) 的一个新寄生植物——燕麦(Avena sativaL.)。(本文来源于《东北农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2期)

彭金火,陆家云[4](1989)在《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平脐蠕孢属(Bipolaris)一个新种,一个新组合,5个新记录以及凸脐蠕孢属(Exserohilum)一个新记录。讨论了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平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与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的关系,并就我国已报道的长蠕孢属真菌按Alcorn等~([1,3,4,5,24])人的意见,逐个进行了订正。(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内脐蠕孢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全国17省市实地采集的3000多份植物标本进行保湿培养或组织分离法分离中,得到属于两属真菌的菌株200份,经鉴定,得到一个新种一燕麦生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icola B.D.Sun Sun et T.Y Zhang,5个中国新记录种:安德森内脐蠕孢D.andersenii Lam、黑麦草内脐蠕孢D.phlei(Graham)Shoem.、席氏内脐蠕孢D.sivanesanii C.Manoharachary et V.RT.Reddy、穆子突脐蠕孢E frumenracef(Mitra)Leonard & Suggs、小柄突脐蠕孢E.pedicellatium(Henry)Leonard & Suggs,国内已记录种11个:燕麦内脐蠕孢D.avenacea(M.A.Curtis ex Cooke)Shoem.、网斑内脐蠕孢D.dictyoides(Drechsler) Shoem、禾内脐蠕孢D.graminea(Rabenh.exSchlecht)Shoem.、大麦网斑内脐蠕孢D.teres(Sacc.)Shoem.、梭形突脐蠕孢E.fusiforme Alcom、环形突脐蠕孢E.holmii(Luttr.)I.enoard&suggs、长孢突脐蠕孢E.10ngisporium G.Y.Sun,R.Zhang,M.Q.Zhu&T.’~.Zhang、尖角突脐蠕孢E.monoceras(Drechslerl)Leonard & Suggs、 芦苇突脐蠕孢E. phragmatis W.P Wu、嘴突突脐蠕孢E.rostratum(Drechler)Leonard&suggs、大斑病突脐蠕孢E turcicum(PaSS)Leonard & Suggs。 对种内分生孢子形态变化较大的嘴突突脐蠕孢Erostratum的26个菌株作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种内遗传变异较大,但聚类结果的分组并不同于形态上的分组,且具有与形态学相似的无序性,分生孢子形态上的变化不能成为菌株间亲缘关系的标准,应该将该种作为一个群体对待,分生孢子形态在自然寄主上有些可能较规则,但从整个类群整体来看,在复杂多变地自然生态条件下,分生孢子形态变异的幅度大,应该以适宜产孢的一致培养条件下的特征作为分种的主要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订正了两属及其种的拉、汉名称,发现了一个新种,数个新记录种,增加了一些种的寄主及地理分布及存在状态,使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两属真菌在中国的分布。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分类方法及种级分类标准的探索、验证。对培养特征、内脐蠕孢属的产孢条件、分生孢子隔膜发育、萌发等特性进行了观察,总结出相对稳定、易行的属间及属内种间分类标准如下:1.属级分类标准(1)脐部特征是属的主要划分依据,Drechs.1era属真菌的脐点为腔孔型(atrium),在观察中可以看到脐点决不突出分生孢子基细胞的光滑外形,有时甚至可以从侧面看到褐色的脐点凹陷在基细胞内,与孢子基部细胞壁之间分离,一般较大。 Exseroh,]um属真菌的脐点明显突出,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有一特殊的封套结构(enveloping structure),此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多数不能观察到,但在E.monoceras的有些分生孢子可以看到脐点顶端稍有环状加厚。<WP=9>(2)基部细胞的萌发特征可以很容易的区分Drechslez.a属真菌与Bipolaris属真菌,但后者与Exserohilum属真菌在分生孢子萌发特性之间却没有明显区别。(3)分生孢子颜色对分属有参考意义。(4)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及产孢方式在区分Drechslera、Bipolaris和Exserohilume时,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区分的特征较少,在实际分类工作中价值较小。(5)分生孢子隔膜是假隔膜还是与外壁相连的真隔膜,在区分Exserohilum与脐点突出的弯孢属Curvularia的种类时,以前是很重要的标准,但此标准近来受到怀疑。2.种级分类标准(1)分生孢子形态大小、隔膜数量、细胞形状大小、次生分生孢子的情况在分种时有重要意义。一些参数,例如:平均细胞长度、顶部隔膜宽度与基部隔宽度比等,在个别形态特别相近的种相互区分时有特殊的价值。(2)分生孢子梗难以单独作为种间区分标准,其长度的变幅常相互交错,只能作为分种的次要标准。(3)寄主和培养性状在.Drechslera属的种间区分中较为重要,而在Exserohilum属内种间无明显的差异。 在我国丰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深入研究肯定还会有该类群真菌的不断发现。而且,对于嘴突突脐蠕孢种内分生孢子形态的变异的深层原因、内脐蠕孢属的部分菌株的产孢条件都有待于继续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脐蠕孢属论文参考文献

[1].孙炳达,张天宇.内脐蠕孢属一新种和两个中国新记录种[J].菌物学报.2004

[2].孙炳达.中国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及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真菌分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

[3].文景芝,陆家云.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分类鉴定[J].东北农学院学报.1991

[4].彭金火,陆家云.内脐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

论文知识图

内脐蠕孢属-内脐蠕孢属菌种拌种法测定症状Fig3-1Thesympt...丝孢目-丝孢目常见属的形态特征组分生孢子ER21(nature)ER21(culture)环形突脐蠕抱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标...真菌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因...

标签:;  ;  ;  ;  ;  ;  ;  

内脐蠕孢属论文_孙炳达,张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