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鹿苑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鹿苑,加工,远安县,绿茶,加工工艺,远安,品质。
鹿苑茶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1](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地方高职校园传承创新的实施路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研和实践,从"开展远安鹿苑茶传承课程教学"和"搭建远安鹿苑茶传承创新平台"2个方面阐述了远安鹿苑茶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创新的实施路径。(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23期)
张进华[2](2012)在《从鹿苑茶生产发展谈黄茶振兴》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主要出产于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以其金黄色泽和醇厚滋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黄茶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叁(本文来源于《蚕桑茶叶通讯》期刊2012年03期)
张进华[3](2011)在《从鹿苑茶生产发展谈黄茶振兴》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主要出产于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以其金黄色泽和醇厚滋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黄茶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叁黄品质特征。黄茶产量虽然不及绿茶、红茶和黑茶,但其中有很多茶以其质优形美,被视为茶中珍品。此外,黄茶较之绿茶,由于增加了闷黄工艺,在热化(本文来源于《茶叶通讯》期刊2011年03期)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倪德江[4](2005)在《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揉捻时间、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鹿苑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而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影响不显着;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随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应用L*a*b*表色系统描述干茶和茶汤色泽,随着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闷堆时间的增加,干茶和茶汤a*为负值,均呈上升趋势;干茶和茶汤b*均为正值,茶汤b*呈增加趋势,干茶b*变化趋势不明显。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品质成分和色泽分析,鹿苑茶最佳闷堆条件为:茶叶含水量40%左右,闷堆温度35℃左右,闷堆时间7h左右。(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5年11期)
周继荣,陈玉琼,余志,孙娅,张卫萍[5](2005)在《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鹿苑茶各工序的机械化加工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化制作的鹿苑茶能够达到手工制作的品质要求。工艺流程及选用的设备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二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焙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焙机)。通过正交试验对鹿苑茶做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做形温度150℃左右,茶叶含水量4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干茶外形条索紧细,“环子脚”明显。在做形后期升高温度,能够较好形成“鱼子泡”的品质。(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周继荣,陈玉琼,倪德江[6](2005)在《鹿苑茶机械加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鹿苑茶全程机械化加工工艺流程及配套机械为:鲜叶→摊放→杀青(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毛火(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闷堆→做形(6CSG-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6CHP-60型名茶烘干机)→增香(6CHP-60型名茶烘干机)(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加工》期刊2005年01期)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袁芳亭,倪德江[7](2005)在《鹿苑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鹿苑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进程,茶多酚总量降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CG)含量降低,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EC)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先增后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首次应用测色技术对鹿苑茶加工过程色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鹿苑茶干茶和茶汤a*值均为负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增加,绝对值减少;干茶和茶汤b*值都为正值,其中干茶b*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减少,茶汤b*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袁芳亭,倪德江[8](2004)在《鹿苑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鹿苑茶品质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鹿苑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总量降低,EGCG、EGC和ECG含量降低,C和EC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先增后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用测色技术对鹿苑茶加工过程色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鹿苑茶干茶和茶汤a~*值均为负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增加,绝对值减少;干茶和茶汤b~*值都为正值,其中干茶b~*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减少,茶汤b~*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10-01)
周继荣[9](2004)在《鹿苑茶品质形成机理及机械化加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鹿苑茶为湖北省远安县历史名茶,属黄茶类。本课题以鹿苑茶为对象,在研究传统鹿苑茶品质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优化闷黄条件和做形工艺,实现了鹿苑茶加工全程机械化。 探明了传统鹿苑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色泽的动态变化。随着加工的进程,茶多酚逐渐减少,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呈增加趋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儿茶素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鹿苑茶加工过程中,EGCG和ECG含量减少,简单儿茶素C和EC含量增加。叶绿素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加工的进程减少。首次将色差计法引入黄茶色泽分析。结果表明,鹿苑茶干茶和茶汤a*值均为负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增加,绝对值减少;干茶和茶汤b*值都为正值,其中干茶b*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减少,茶汤b*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 闷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闷黄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茶叶黄色度增加,绿色度和亮度下降,香气和滋味水闷味加重。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和时间对茶多酚、叶绿素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而对蛋白质、氨基酸、可溶性糖的影响较小,茶多酚、叶绿素含量随茶叶含水量、闷堆温度以及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内含品质成分的变化,鹿苑茶最佳闷黄条件为:茶叶含水量40—50%,闷堆温度35℃左右,闷堆时间4—7h。 选用双锅曲毫炒干机可以完成鹿苑茶的做形作业。对茶叶含水量、做形锅温以及投叶量等关键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叁因素对主要品质成分影响较小,但对感官品质影响较大。做形温度低,投叶量大,则做形时间长,茶叶色泽黄暗。在茶叶含水量50%左右,锅温150℃,投叶量2Kg左右的条件下做形,茶叶外形条索紧结,呈“环子脚”形状,做形后期升高锅温,能得到“鱼子泡”的品质特征。 首次实现了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结合闷黄试验和机制工艺研究,可以确定鹿苑茶机械化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40型连续滚筒杀青机)—毛火(40型连续滚筒杀青机)—闷黄—做形(双锅曲毫炒干机)—放泡(双锅曲毫炒干机)—干燥(名茶烘干机)—增香(名茶烘干机)。与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相比,机制工艺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能保持鹿苑茶品质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张法良[10](2002)在《乾隆喝过的鹿苑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湖北省远安县出产的鹿苑茶,是我国茶叶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古往今来盛名不衰,备受全国茶客青睐,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鹿苑茶以鹿苑寺而得名。南宋宝庆元年(公(本文来源于《湖北档案》期刊2002年04期)
鹿苑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主要出产于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以其金黄色泽和醇厚滋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黄茶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鹿苑茶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地方高职校园传承创新的实施路径探索[J].现代园艺.2018
[2].张进华.从鹿苑茶生产发展谈黄茶振兴[J].蚕桑茶叶通讯.2012
[3].张进华.从鹿苑茶生产发展谈黄茶振兴[J].茶叶通讯.2011
[4].周继荣,陈玉琼,孙娅,倪德江.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5
[5].周继荣,陈玉琼,余志,孙娅,张卫萍.鹿苑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J].茶叶科学.2005
[6].周继荣,陈玉琼,倪德江.鹿苑茶机械加工技术[J].中国茶叶加工.2005
[7].周继荣,陈玉琼,孙娅,袁芳亭,倪德江.鹿苑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
[8].周继荣,陈玉琼,孙娅,袁芳亭,倪德江.鹿苑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C].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9].周继荣.鹿苑茶品质形成机理及机械化加工工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10].张法良.乾隆喝过的鹿苑茶[J].湖北档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