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世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人口红利趋于饱和,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在新轮产业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淮安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三五”期间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够高的窘境。对淮安人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淮安地区在招揽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予人才优厚待遇外还可以通过更好的生活环境、更优越的发展机会来吸引人才,还从通过产业集群集聚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集聚高层次人才及改革淮安市高等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了淮安市高层次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人力资源 人才资本 培育机制
随着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淮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是淮安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建设,淮安打造“4+2”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版,必将要求淮安市更多的人才。一般来说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来引进高层次人才是淮安市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主要的方法。因此,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统筹资源为保障,不断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弹性机制,全方位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效吸引人才来淮安创业发展。但是很多高层次人才对淮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掌握甚少,不了解淮安缺少哪些人才,在哪些方面有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创业机遇,因此觉得个人发展思路不清晰,存在较大风险,没有信心来淮安发展。另外,淮安各级政府部门对如何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留住高层次人才,在现有的环境和政策下如何施展他们的才华等问题思考不深,各方面的政策举措也相对滞后。基于以上的分析,淮安市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引进人才,是淮安市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1 经济新常态下淮安市高层次人才的现状
1.1 淮安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果
“十二五”时期,淮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经济环境。淮安市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末,建成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淮安分中心、江苏省苏北毕业生人才市场挂牌营运,国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较“十一五”末翻一番。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集聚效应显著。引进硕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4091名,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2.7万人;引进“千人计划”专家89名,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62名,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82名。截至“十二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46.1万人,其中专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24.93万人和9.42万人。
460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uremia patients undergoing dialysis
1.2 政府重视,主动出击
淮安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经常性的举办系列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如2017年淮安市人才中心8次组织当地企事业单位赴北京、西安、兰州等地招聘,成功引进博士和正高级职称人才31名,硕士479名;2018年8月,淮安市通过“引才基地高校淮安行”,对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大等12所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宣传淮安市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走淮安、海外高层次人才恳谈会等,成功签约42个高层次人才。
1.3 政策创新,积极营造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出台人才政策,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保障。淮安市政府实施了“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双创人才培养工程”。淮安市政府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n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意见”“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等文件,这些文件全面介绍了淮安市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的政策方针,为高层次创业人才来淮工作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产业集群以同一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同一产业中的企业为了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而互为依存的企业集聚体。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体,包含互相联系的企业、企业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对竞争起重要作用其他竞争的产业。这些企业既竞争又合作,对集聚高层次人才具有非常明显推动效用。人才的集聚又给产业集群的创新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促进淮安人才的可持续的发展。淮安市集成了产业链条,形成了针纺织、电子产品、教学具、建材、盐化工、汽车产业、机械电子、羽绒8个特色产业聚集,通过产业分工与协作整合,可以吸收更多的人才参与集群企业的区域协作、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品牌创建,可以促进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针对人才的引进,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办法》《关于引进和培养紧缺人才的办法》《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的新的人才政策法规,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保障体系。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利用和南京地区的地缘关系,主动承接南京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到淮安,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人才柔性流动是目前很多城市都在采用的方法和模式,通过人才的柔性可以打破国界、地域、户籍、身份等因素的制约,优秀的人才可以不改变原来的人才的人事关系,只为需要的企业提供智力服务。企业可以通过项目的方式、课题等吸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采用普通信函、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咨询、合作经营、技术开发等方式服务。另外,可以通过高层次人才的专利,让其入股投资、科研和技术合作,为相应的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专业人才的中介、咨询、培训、传播新知识等方式,突破人才流动中部门系统界限、地域界限,冲破身份、户籍、档案的限制,促进知识流动的方式,促进专业人才与项目互动,人才租赁等形式来聚集高层次人才。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合同约束、自由流动”柔性流动制度,通过开展项目合作、短期兼职、教授讲学、学术体假、顾问咨询、科研攻关等多种方式为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是推进与引才基地的合作。根据淮安产业发展需求,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等引才基地,与地方人才部门、有关高校建立定期联系和交流机制,以点带面、以点促面,达到以现才引潜才、以应届人才引成熟型人才的效果。2018年3月份,淮安市组织赴西安、兰州等地开展产业类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活动,一次性洽谈应届硕、博研究生以及成熟型高层次人才750人,现场签约成熟型高层次人才2名,博士2名,硕士121名。
2 经济新常态下淮安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策略
2.1 通过产业集群集聚高层次人才
二是加大对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的奖励力度。淮安市政府对企业签约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正高级职称人才,在生活上5年内给予18万元、16万元补贴;对引进的盐化工、新能源、机械、轻工、医药、材料、冶金、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专业副高级职称人才、硕士研究生,在省市引才专项资金基础上再一次性补贴3万元。对符合条件,来淮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在申报省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时给予优先安排。
2.2 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集聚高层次人才
三是支持企业发挥引才主体作用。淮安大力宣传和贯彻人才强企和人才兴企的理念,引导更多企业实施企业人才集聚计划,激发企业引才热情。指导企业加速人才载体建设,鼓励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落实科研经费启动,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企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通过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促动企业出台引进人才的具体措施,淮钢特钢、天士力帝益等重点企业都主动参与,全力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业舞台和生活待遇,对全市企业引才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偿债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和保障程度所作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出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和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2.3 改革淮安市高等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淮安市高等院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动摇,高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重要理念,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原则,按照生源类别、学习基础、课程性质细化分层教学,推动小班化教学改革。紧抓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推动“课堂革命”;分层分类推进“有效课堂教学认证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将有效课堂教学认证与教学评优相结合,鼓励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灵活使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可控性。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打造高质量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大力推动智能化实训体系构建,实现智慧智能实训体系的全覆盖。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智能性”的原则,遵循“理论知识学习虚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创新创业体验”递进关系构建校内实训体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强专业建设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强化专业融合,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凝练专业特色与品牌,形成专业合力,打造专业集群优势。努力打造社会服务品牌,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紧紧围绕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打造“财政支农”“金融服务”“法律援助”“粮油安全”等社会服务品牌;同时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加大社会教育、在职教育、网络化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互联网+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普及科学知识,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新形成的肿瘤血管通常有异常,包括有宽窗孔的缺陷内皮细胞的结构不规则的血管排列,缺乏平滑肌层或神经支配、宽管腔和功能性受体受损血管紧张素Ⅱ。血流行为,如血流方向也不规则或不一致。观察肿瘤血仅在15到20分钟内流动一次,之后停止一段时间;此外,血液经常在相反的方向流动。
参考文献
[1] 刘宏,王辉耀.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2] 李全喜.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政策的影响因素及未来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9).
[3] 董漪.我国中部六省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知识经济,2014(23).
[4] 孙剑红.贯彻中央人才战略推动人力资源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7(9).
[5] 朱晓云.美国人才战略的架构与特征[N].组织人事报,2009-05-05.
[6] 高析.国外实施人才战略的启示与借鉴[N].中国信息报,2010-07-07.
[7] 淮安市委组织部人才课题组.“101”服务机制:淮安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J].中国人才,2011(3).
[8] 吴亮.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5.
[9] 上海市2017年人才统计年报[Z].
[10] 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Z].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2(a)-255-02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03.255
作者简介:马晓东(1985-),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标签:人才论文; 淮安论文; 淮安市论文; 高层次论文; 企业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才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中国商论》2019年第3期论文;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