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通过探究中日七夕传说中所蕴含信仰及其表现方式的异同,试图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日两国七夕传说中都蕴含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但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七夕日期当中的数字“七”本身就包含了生殖崇拜的含义,而在数字“七”在日本则没有这方面含义,转而通过生殖力强的“竹子”来表达。另一方面,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两国在自然崇拜的表现也不同。中国通过“牛”来表现,而日本则通过“水”。
关键词:七夕传说;信仰;中日
七夕传说在中国和日本都广为流传。一般认为日本的七夕传说是从中国传入,但受到地理环境,社会习俗以及民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其情节和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目前中日两国的七夕研究大多着眼于本国传说的起源与流变等问题,中日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对此,本文选取信仰这一切入点,尝试探究来自中国的七夕传说被日本人民接受及演变过程中民俗信仰这一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全程控制时间及其构成//董希建,罗剑波,崔晓丹,李惠军,夏海峰,李雪明//(5):163
一、中日七夕传说的演变
中国七夕传说的相关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自此,牵牛织女二星开始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体在民间流传。到了汉代,关于牵牛织女的记载增多,《古诗十九首》中首次描绘了牵牛织女的爱情。此后流传的版本中牵牛织女大都遵循男耕女织的模型,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正是形成于确立了封建制的汉代,可以推测七夕传说的基本模型也是从一时期开始成型1。
汉代以后,随着志怪小说的流行,七夕传说也逐渐朝着今天我们熟知的形态发展,虽然在各个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异文,但基本情节大体如下:
(1)牛郎受到嫂嫂虐待,与一头老牛为相依为命。
(2)老牛让牛郎藏起在湖里沐浴的织女的衣服。
棚机津女的传说是古代日本人水信仰的一种表现。日本自古就有禊的习俗,指在河边用水清洗身体,来除去自己的罪恶和污秽。此外,还有死去的人口中装入“末期之水”来净化灵魂的习俗。由此可见,“水”对于日本人来说是神圣的,它可以除去污秽净化灵魂。被选为棚机津女的少女必须在河边的棚子里为神织造神衣,等待神的来临,成为神的妻子。从“必须在河边”这个设定可以推测少女必须在河边用水洗净自己的污秽后才能成为神的妻子,日本人对水的态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4)王母知道后将织女抓回了天庭。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优雅的声级较低的音乐情景之下,可以减轻病人的一些不适反应,抑制各种压力反应,镇定情绪,增进情感。以患者的爱好、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和精神状态为依据,选择与其的情绪相吻合的、节奏舒缓而柔和的一些音乐来播放,借此来分散病人对于疼痛的注意力,使其身心得到放松以缓解疼痛和焦虑。
(6)王母拔下金簪划出天河分开了牛郎织女,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踏着鹊桥见面。
另一方面,日本的七夕传说一般认为起源于日本本国的“棚机津女”信仰。棚机津女指神话中一边在河边的棚子里织献给神的衣服,一边等待神明降临与神结合的少女。而织女的形象与棚机津女有所相似,这使得日本的庶民阶级具备了接受七夕传说的条件。奈良时代,汉诗作为风雅之举在日本上层阶级风靡,其中就包含了大量咏唱七夕的诗。此后,日本上层阶级仿汉诗创作了大量七夕诗,这些诗歌由上而下,逐渐演变为传说2。
直至今日,日本各地还流传着各种版本的七夕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版本大体情节如下:
(1)男人将正在洗澡的天女的羽衣藏了起来。
(2)天女失去了羽衣,无法回到天上,成为了男人的妻子,并生下孩子。
(3)天女知道藏羽衣的地点后,穿着羽衣回到了天上。
香樟长足象属于象虫科魔喙象亚科长足象族,包括Cylindralcides、Merus、Sternuchopsis等5属,该类群物种的中文名多称长足象,如花椒长足象(Cylindralcides sauteri (Heller))、乌桕长足象(Merus erro (Pascoe))、核桃长足象(Sternuchopsis juglans (Chao))。种加词takahashii来源于模式标本采集者的姓氏。此前,该虫寄主植物不明,本研究中发现为害樟树(又名香樟),因此,中文名取名为香樟长足象。
生殖崇拜在各个国家乃至各个民族都普遍存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劳动力不足,因此通过生子来增加劳动人口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愿望甚至被古代人民融入了传说之中。中日两国的七夕传说都是凡人与天上的仙女结合的故事。在男性作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人世间难求的仙女就成为了当时男性的性幻想对象,在传说中口口相承。
(5)男人解出了天女父母提出的难题。
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促使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路径需要。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景德镇人新的使命,是推动景德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助力。为顺应大众文化旅游时代,放大陶瓷文化品牌优势,推动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体现和体验陶瓷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高品质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景德镇打造成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名城。
(6)男人破开了瓜,里面冲出大水将他和天女分开,两人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见面。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中日七夕传说中存在差异。接下来,本论文将通过分析两国传说中体现的民俗信仰,来探讨这一因素对日本固有的七夕传说产生的影响。
二、中日七夕传说中的信仰
1.中国七夕传说的信仰
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人类憧憬超自然的力量,常常将大自然中的事物人格化当作神来崇拜,以期望获得神的庇佑。到了封建社会,来自统治阶级的压迫逐渐加深,底层民众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就通过创作神话传说来抒发意志,七夕传说的起源正是古代中国人的星神崇拜。而中国古代的农耕信仰诞生远早于“牵牛”“织女”二星星名的诞生,当时的牛作为农耕活动和祭祀礼仪中的神圣动物被古代人民崇拜,织女则被奉为农桑纺织之神。因此,牵牛织女先是作为农耕信仰的对象与星辰结合,又因为星神崇拜而逐渐人格化,最后成为了古代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的主体3 。
不论传说的内容怎么变化,牛女相会的日期始终是七月初七。“七”与中国的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关系最为密切是生殖崇拜。《黄帝内经》里提到,女性生理以七为周期,二七时具备生育能力,七七时丧失生育能力。毕雪飞(2007)由此认为七与子嗣有关,七夕乞巧的活动也是在祈求子嗣。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凡人与仙女超越世俗的恋爱故事是人们表达对子嗣祈愿的一种途径。
2.日本七夕传说的信仰
(3)织女失去衣服后无法返回天庭,她嫁给了牛郎,并养育了一儿一女。
如果v是8-点,由(c)得,对于所有的i=1,2,…,8有c(v)=10, f3(v)≤5, d(vi)≥2。由引理3知,v至多相邻两个2-点。
(5)牛郎依照老牛死前告知的方法,披着牛皮带着儿女上天庭。
三、中日七夕传说中的信仰比较
1.相同点
抗感染药物发生严重ADR/ADE的比例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为:第一、抗菌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几乎覆盖临床各个科室,使用量较大。第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使用指征、疗程、给药途径缺乏规范性、合理性。第三、抗菌药物制剂质量、纯度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第四、患者的个人体质也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结合患者的感染部位,严格按照药品适应证、抗菌谱、用法用量来使用[5]。
(4)男人借助能够不断伸长到天上的植物来到了天上。
(2)自然崇拜
古代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依赖于大自然,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说。自然崇拜同样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但根据地域差异崇拜的对象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人们大多崇拜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自然生物及自然现象。前文提到,中国的七夕传说是将星辰,牛,桑神化,日本的七夕传说是将竹子等植物神化,其中确实有自然崇拜的意思。
(1)生殖崇拜
(3)祖先崇拜
3.3 繁荣了农村乡镇经济和商业。乡村集会多以集市形势而出现,多以农贸交易为主要内容,有着周期性和间隔性。而乡镇广场的建设则形成了其商贸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乡镇广场附属建设的各类商业服务网点,加快促进了物品流通,便利了城乡居民生活。同时,各商家的促销活动也有了场所,形成乡镇商业文化。形成“文化搭台,商家唱戏”的乡村商业性广场文化。
②过流流速确定。泄流渠道设计过流流速的大小,主要按冰碛湖坝体的溃决方式和下游的防洪能力来确定。泄流渠不淤临界流速一般较低,与水中含砂量及泥沙运行规律有关,通常情况大于0.5m/s,泄流时流速较大较易满足不淤条件。为形成溯源冲刷,泄流渠过流流速可高于不冲临界流速。不冲临界流速可借鉴砂质土、砾石土、砂卵石渠床的列维公式进行计算:
张明远(1994)认为中国的七夕节和中元节原本是丰收时节供奉先祖的祭礼中的两项仪礼,由于农耕信仰逐渐淡薄才分化成为了两个节日,但七夕的传说与习俗中仍然可以看到祖先崇拜的残留。而日本供养祖先的盂兰盆节的时间也在七月十五前后,杉谷隆(2001)认为日本七夕传说中女子回到天界实际上是死后往生,其灵魂在七日后的盂兰盆节回归,由此看来,日本的七夕与祖先崇拜或许也存在一定关联。
体育学科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很明显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就是身体活动,所以体育课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尤其以足球、篮球更为突出。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讲授个项目的竞赛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更注重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授前滚翻时,告知学生这不仅仅是一项技巧的基础动作,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法。并让建议学生在足球、篮球比赛中,突然失去重心时尝试运用。既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加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不同点
(1)生殖崇拜的不同表现
通过研究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也发现,以往针对研究生的心理教育更多聚焦于对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忽略对其积极情绪和性格优势的培养,导致教育效果难以持久.在本研究中,尽管被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但并不影响将团辅干预重点放在对其积极性格优势的培养上,并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这也提醒高校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化,用积极的视角去解读问题,通过营造安全温暖的团体氛围,引导积极人际互动,充分挖掘个体心理潜能,增强心理弹性,最终改变其认知和行为模式,以此达到自我成长,形成积极人格的终极目标.
七夕传说中两人的被迫分开是一种性的禁忌,一年一次的相会则是禁忌的解除。中国的传说中解除禁忌的是喜鹊,即鹊桥。而日本的传说中解除禁忌的是竹子之类的植物。
七夕传说里一个重要的情节是男主人公如何去天上,凡人不能轻而易举地登天,因此道具必不可少。在日本的传说中,男主人公是通过攀爬一直长到天上的竹子或者藤蔓登天的。这类植物在日本非常常见,且拥有惊人的生长能力,能够成为七夕传说中不可或缺的的道具,可以推测其中蕴含了古代日本人的某种愿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固有的竹信仰,古代日本战争频繁人口不足,人们渴望繁衍子嗣,因而崇拜可以一夜之间生长几米,繁殖力也十分惊人的竹子4。七夕传说中出现的植物或许也是源于这种生殖崇拜。
此外,在中国,“七”这个数字有很强的生殖崇拜的隐喻。而在日本并没有看到与“七”这个数字本身有关的信仰。
(2)自然崇拜的不同表现
中国人了解星辰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战国时代成书的《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星表。当时的占星术不仅服务于祭祀与农耕,还关系到战争之事。而日本自古星辰观念淡薄,从中国传来的历法对日本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民间的占星术主要应用在农耕业。直到七夕传说传来的奈良时代初期,以星辰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才开始在日本登场。中国的七夕传说中将牛郎织女分开的天河原指银河,而日本的传说中,男主人公破开了瓜引发了大水,这是受到日本固有的水信仰影响,有触犯禁忌而受到水之神惩罚的意思。
牛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牛与中国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约两三万年前,牛凭借巨大的力量成为了原始人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七夕传说传入日本的年代,日本人民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还没有开始养殖家畜,与牛的关系并不亲密,无法快速接受这样一个新元素。因此,日本的七夕传说中几乎看不到牛的身影,而猎犬却频频出场,登天的道具也成为了竹子之类受到日本人崇拜的植物。
四、结语
综上,日本的七夕传说起源于本国的棚机津女信仰,发展于中国传来的七夕传说。两国在信仰方面都有向往与天女结合的生殖崇拜和祈求死者复活的祖先崇拜等传统,相似的信仰背景是七夕传说被日本人民接受的原因之一,而自然崇拜方面,中国向往农耕文明,星辰,崇拜对象上的差异使得传说中具体的人物身份及道具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那么,当四大元素从幕后登上前台,介入世界历史的进程;当多元决定论放大了细节,消解了宏大叙事并使之边缘化之后,人类历史是否就此终结?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或一门课程是否就此可以取消?
注释:
1.孟修祥. 七夕節起源与形成考論[J]. 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2008(12):111-117.
2.毕雪飞. 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J].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3.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41-42.
4.沖浦和光. 竹の民俗誌-日本人の深層を探る-[M]. 岩波新書,2005:56-74.
参考文献:
[1]出石誠彦. 牽牛織女説話の考察[M].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文学思想研究」,1928.11.
[2]王孝廉. 中国的神话世界[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3]張明遠. 中国の七夕祭と中元祭 一先祖崇拝の比較研究一[J].比較民俗研究,1994(10):133-139.
[4]中西進、王晓平. 七夕星歌的交流史溯流(上)一中日诗歌自然意向对谈录[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5):44-49.
[5]杉谷隆. 「七夕説話のシンボリズム」お茶の水女子大学『お茶の水地理学会』,2001 (42):37-46.
[6]吴天明. 七夕五考[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75-85.
[7]沖浦和光. 竹の民俗誌-日本人の深層を探る-[M]. 岩波新書,2005.
[8]毕雪飞. 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J].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9]孟修祥. 七夕節起源与形成考論[J]. 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2008(12):111-117.
[10]张永亮、雷芳. 西行《山家集》“秋歌”中的“物哀”美[J],《大众文艺》,2018 (14):45-46.
[11]张永亮、雷芳. 西行《山家集》“恋歌”中的“物哀”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11):96-97.
[12]周润秋. 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之文化空缺与翻译补偿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4):86-90.
标签:日本论文; 崇拜论文; 传说中论文; 中国论文; 中日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 原始宗教论文; 《大众文艺》2019年第18期论文; 南京林业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