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探讨对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164例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所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综合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为82例。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指导,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指导,对比综合组和参照组的护理优良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复发几率。结果:综合组的护理优良率76例(92.68%)显著高于参照组55例(67.07%),综合组的护理满意度80例(97.56%)显著高于参照组65例(79.27%),综合组的复发率3例(3.66%)、住院时间(2.8±1.7)d显著低于参照组24例(29.27%)、(8.1±3.2)d,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够降低复发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内科疾病,通常发生在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部位,临床研究认为,引发溃疡的发生于胃酸分泌以及胃蛋白酶存在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临床上将其称之为消化性溃疡疾病[1,2]。消化性溃疡又分为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两种类型,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相比发生几率更高,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患病期间具有发病缓慢、病情反复发作、病程时间长等特点,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嗳气、饥饿以及上腹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具有难以治愈的特点,若未及时采取临床护理干预和指导,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3,4]。本组研究通过对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收的164例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所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综合组和参照组,各组患者为82例。所有患者皆符合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均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其中,综合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40例,最大年龄为60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42.14±1.47)岁;最长病程为13.5年,最短病程为2个月,平均病程(10.12±1.32)年;参照组男性患者44例,女性38例,最大年龄为6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42.85±1.63)岁;最长病程为14年,最短病程为2个月,平均病程(10.46±1.68)年。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情程度经统计学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护理方法
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指导。
1.2.1疼痛护理
当患者出现疼痛反应时,护理人员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对于患者疼痛部位给予热敷护理。对于出现规律性疼痛反应的患者而言,则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食用抗酸性食物,进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1.2.2心理护理
对于慢性溃疡或者溃疡出血患者而言,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此时,患者对于护理操作和临床治疗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差,此时,护理人言需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同时,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有关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注意事项,使得患者能够充分意识到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病情康复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积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干预,避免消极情绪影响后续治疗和身体康复。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和周围设施,并告知患者有关手术治疗的基本流程和麻醉方式,进而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同时,告知患者有关该类疾病的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进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更加利于病情的恢复。
1.2.3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选择易于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多食用维生素和植物蛋白的植物,如:米汤、香蕉以及马铃薯等。与此同时,避免患者使用刺激性食物,进而促进患者胃液的分泌,如:酒类、牛奶、豆浆、香精以及腊肉等,患者多食用纤维类蔬菜的同时,也应该避免食用芹菜、韭菜以及豆芽等类型蔬菜。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指导。护理人员需要为其提供止血、抗炎等常规治疗,积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确保患者睡眠充足。了解患者的以往病史,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吐以及恶心等临床症状,一旦患者出现腹痛、黑便以及血压下降的症状,则表示患者可能出现幽门梗阻以及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综合组和参照组的护理优良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复发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指标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的核验,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各组护理优良率比对
综合组的护理优良率76例(92.68%)显著高于参照组55例(67.07%),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各组护理优良率比对[n(%)]
2.3各组复发率和住院时间比对
综合组的复发率3例(3.66%)、住院时间(2.8±1.7)d显著低于参照组24例(29.27%)、(8.1±3.2)d,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各组复发率和住院时间比对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于患者胃部以及十二指肠部位,由于患者消化道内部的胃酸以及胃蛋白酶之间的互相作用,一段时间后将会使得患者形成消化道溃疡疾病,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人们生活节奏和压力的不断加快和增加,在消化溃疡患者之中,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相对较高,临床上对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明确,患者患有该类疾病期间,将会出现幽门梗阻、穿孔以及出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加之伴发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反应,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5,6,7]。目前,临床上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加快患者溃疡面的愈合,对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护理干预和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通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一系列的综合护理指导,包括:饮食护理、疼痛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更加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8,9,10]。
经过本组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充分表明:综合组的护理优良率76例(92.68%)显著高于参照组55例(67.07%),综合组的护理满意度80例(97.56%)显著高于参照组65例(79.27%),综合组的复发率3例(3.66%)、住院时间(2.8±1.7)d显著低于参照组24例(29.27%)、(8.1±3.2)d,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通过实施综合护理指导和干预,不仅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复发几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11]。
结语:
言而总之,临床上通过对消化内科十二指肠消化溃疡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几率,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魏丹.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与出血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7):149-150.
[2]ZhangK.TheEffect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inPepticUlcerwithBleeding[J].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5.227-229
[3]王隆均.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9):47-47.
[4]NatvigP,R?mckeO,Svaar-Seljes?terO.ResultsofMedicalTreatmentofGastricandDuodenalUlcer:(AClinical-r?ntgenologicalRe-examinationof382Patients)[J].JournalofInternalMedicine,2010,113(5):444-458.
[5]张全锋,余细球,吴进峰,等.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相关因素与特点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8):555-557.
[6]NielsenNA.Theresultsofthemedicaltreatmentofgastricandduodenalulcer[J].JournalofInternalMedicine,2010,58(1):1-42.
[7]查祥飞.胃和十二指肠溃疡77例内科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0):108-109.
[8]ZhongWQ,GaoYP,LiangSH.Nursingeffect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npatientswithduodenalulcer[J].JilinMedicalJournal,2014.155-158
[9]王静.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良情绪及溃疡疼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2):2324-2326.
[10]纪慧.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4):171-172.
[11]JunyingLI,HospitalDF.TheEffectofTreatmentandNursingofPepticUlcerin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J].China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201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