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兴奋性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兴奋性,毒性,谷氨酸,受体,氨基酸,突触,认知。
兴奋性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方晖,刘艳丽,阴忆烽,宋云扬[1](2019)在《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奋性氨基酸(EA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根据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作用的不同,哺乳动物氨基酸类递质分为两类:(1)抑制性氨基酸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酸等;(2)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等。其中谷氨酸是最重要,也是研究最深入的兴奋性氨基酸。(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刘玉玉,王强[2](2019)在《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导致钙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进而导(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玉琴,樊李明,王宏运,李煌,南丽红[3](2019)在《栝楼桂枝颗粒对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后钙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栝楼桂枝颗粒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诱导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后钙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NMDA诱导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模型,栝楼桂枝颗粒干预后,采用MTT、LDH法检测神经元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指标MAP-2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神经元中CaMKII、CREB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CREB、p-CaMKII、CaMKII、CREB及CaM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MDA组比较,栝楼桂枝颗粒(200,300μg·mL~(-1))组可显着提高细胞活力,降低LDH浓度(P<0.05或P<0.01),明显升高CREB、CaMKII mRNA水平(P<0.05或P<0.01),明显升高MAP-2、p-CREB、p-CaMKII及CREB水平(P<0.01),而显着降低CaM水平(P<0.01)。结论栝楼桂枝颗粒对NMDA诱导的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促进CREB、CaMKII的磷酸化,抑制CaM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杨怡然[4](2019)在《涤痰汤干预血管性痴呆大鼠炎症反应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并具有一定可逆性的痴呆。由于目前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对改善患者认知障碍的疗效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医学和社会问题。中医学认为“治呆不治痰非其治也”,针对痴呆的治疗,现代中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视“从痰论治”为治疗方案之一。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显示,涤痰汤能够改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但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尚未明确;另外,文献调研表明,机体炎症反应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而该机制与中医学的痰浊阻窍致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以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涤痰汤为治疗方法,针对涤痰汤对模型大鼠炎症反应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的干预机制,展开理论与实验研究,旨在探索VD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阻窍”病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明确涤痰汤对VD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理论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原因之一是炎症因子和兴奋性氨基酸的表达增多;调控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和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可作为血管性痴呆治疗的一个方案和实验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因此,本文设计了以下以SPF级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方案:1、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涤痰汤高剂量组(以下简称“涤高组”)、涤痰汤中剂量组(以下简称“涤中组”)、涤痰汤低剂量组(以下简称“涤低组”)及西药组,每组12只。2、空白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5组大鼠均以高脂饮食喂养。喂养8周后进行造模,以改良2-血管阻断法构建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3、大鼠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按照人与大鼠体表面积系数比确定给药量。涤痰汤高、中、低剂量组给药量分别为涤痰汤折合生药量20 g·kg~(-1)、10 g·kg~(-1)、5 g·kg~(-1)体重,西药组给药量为盐酸美金刚2 mg·kg~(-1)体重,空白组、模型组按照10 ml·kg~(-1)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给药1次,连续进行4周。4、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光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血脂(包括TC、TG、HDL、LDL)及Hcy浓度;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炎症相关指标NF-κB、MMP-9、TNF-α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相关指标NF-κB、MMP-9、TNF-α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因子P53、Bax、Bcl-2含量变化;以化学比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Glu的浓度变化,Realtime 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NMDAR亚基NR1、NR2A、NR2B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1、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结果:(1)定位航行实验:在训练第5d,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的逃避潜伏期均有所缩短(P<0.05)。(2)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目标象限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目标象限时间明显延长(P<0.01)。2、光镜下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细胞形态结构不完整、排列紊乱,细胞胞体缩小、胞浆浑浊、核仁固缩,正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椎体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整齐,正常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结构完整,核及核仁清晰可见,细胞质丰富,核固缩变性现象有所好转。3、大鼠血脂情况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TG、TC和LDL明显升高(P<0.01),HDL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涤痰汤各组大鼠的TG、TC和LDL均降低(P<0.05),HDL均升高(P<0.05);西药组的血脂情况无明显改变(P>0.05)。4、大鼠Hcy浓度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清Hcy浓度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涤痰汤各组大鼠的血清Hcy浓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5、大鼠炎症因子及细胞凋亡因子检测结果:(1)RT-PCR法结果显示,大鼠海马CA1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F-κB mRNA、MMP-9、TNF-αmRNA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NF-κB mRNA、MMP-9、TNF-α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涤痰汤各组NF-κB mRNA、MMP-9、TNF-αmRNA表达均低于西药组(P<0.05)。(2)ELISA法结果显示,大鼠血清中,模型组NF-κB、MMP-9、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各组NF-κB、MMP-9、TNF-α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与西药组相比,涤高组、涤中组NF-κB浓度显着降低(P<0.01),涤高组、涤中组MMP-9、TNF-α浓度亦有所降低(P<0.05)。大鼠海马中,模型组大鼠P53、Bax的浓度高于空白组(P<0.05),Bcl-2的表达低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P53、Bax的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Bcl-2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各组P53浓度、涤中组Bax浓度均有所降低(P<0.05),涤痰汤各组Bcl-2的含量均升高(P<0.05)。6、大鼠海马CA1区Glu浓度、NMDA受体亚基表达及分布情况检测结果:(1)RT-PCR法检测NMDA受体mRNA的基因水平,结果显示,模型组NMDAR亚基NR1、NR2A、NR2B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的NMDAR亚基NR1、NR2A、NR2B mRNA表达均降低(P<0.05);其中涤高组的NR2B mRNA表达较西药组更低(P<0.05)。(2)免疫组化法检测NMDA受体亚基NR1、NR2A、NR2B的阳性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各组大鼠的海马CA1区中,NR1、NR2A、NR2B在模型组的阳性表达明显多于空白组、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且阳性细胞的染色更深,呈深棕色;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的NR1、NR2A、NR2B阳性细胞表达均少于模型组,染色呈较浅的棕黄色,其中涤高组的NR1表达方式与空白组相似。(3)Glu浓度的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Glu浓度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涤痰汤各组及西药组Glu浓度均低于模型组(P<0.05);与西药组相比,涤痰汤各组Glu浓度亦显着降(P<0.01)。结论1、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明显降低,海马组织的病理改变典型,是成功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2、涤痰汤具有调节机体的血脂和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功能,从而起到保护VD大鼠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是涤痰汤减轻血管性痴呆发病风险的一个可能机制。3、涤痰汤能够抑制NF-κB/MMP-9信号通路,促进Bcl-2的表达和减少NF-κB、MMP-9、TNF-α、P53、Bax的表达,以此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减轻炎症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使机体的认知功能水平得到改善。4、涤痰汤可以通过降低VD大鼠模型海马区NMDA受体及Glu的表达量,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达到保护海马神经元和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30)
蔡攀,孟丹[5](2019)在《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会出现以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的诸多症状,因其发病机制未明,疗效欠佳而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通过对DEACMP发病及迟发机制、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引发神经毒性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EAA毒性在DEACMP迟发性特征及认知障碍发病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以NMDA受体为治疗靶点,通过使用NMDA受体拮抗剂作为靶向药物设计临床实验观察疗效,可能为治疗DEACMP找到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期刊2019年02期)
刘祎,陈易简,徐运[6](2018)在《醒脑静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及改善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病理过程复杂的脑退行性疾病,年龄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以认知能力损害为主。AD患者突触结构的异常改变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影响更早出现,并与认知功能的下降密切相关。醒脑静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广泛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对醒脑静注射液针对AD模型小鼠改善其突触可塑性及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研究。方法:向C57/BL6小鼠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制备AD模型,应用不同浓度的醒脑静注射液连续腹腔注射15天,通过Morris水迷宫,旷场实验、新物体识别试验检测AD模型小鼠的学习认知功能;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突触形态情况;通过WB技术检测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以及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情况。结果:矿场实验结果示,各组小鼠的运动距离及平均速度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并且用药后各组小鼠的corner time及center time两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示,醒脑静注射液中剂量组小鼠探索新物体时间较其他组时间更长,其次为高剂量组;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示,训练期醒脑静中剂量组duration时长有减少趋势,测试期比较AD模型小鼠,醒脑静中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更长;免疫荧光实验结果示,AD模型组MAP-2荧光信号强度较对照组有所减弱,且醒脑静中剂量组MAP-2荧光信号强度有所增加;WB实验结果示,与AD模型小鼠相比,醒脑静中剂量组GAP-43、PSD-95、Bcl-2蛋白表达情况均显着增加。结论:通过矿场实验、新物体识别、Morris水迷宫实验以及WB实验结果显示,醒脑静对AD模型小鼠在中剂量组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此改善作用主要在于焦虑状态、探索能力、空间记忆功能、神经元突触信号传递情况以及细胞凋亡情况。(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黎帅,谭洁,张泓,黄桂兰,邓多喜[7](2018)在《穴位埋线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相关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蛋白1(PICK 1)、谷氨酸受体2(GluR 2)及Ca~(2+)水平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改善缺血性认知障碍的可能途径。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埋线组、药物组,每组14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复制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埋线组取"百会""大椎"、双侧"肾俞""悬钟"穴埋线,每周1次,共埋线4次;药物组予以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腹腔注射(0.33mg/kg),每天1次,共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内尼氏小体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PICK 1、GluR 2蛋白相对表达量,BCA浓度测定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内Ca~(2+)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组织尼氏染色仅显示少量尼氏小体,排列分散,胞核呈深染固缩、体积变小,细胞大量丢失,结构不清晰;海马组织内PICK 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GluR 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Ca~(2+)浓度明显增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组、药物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尼氏体较丰富,仅见少量细胞核深染固缩,细胞丢失少;海马组织内PICK 1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P<0.05),GluR 2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5,P<0.01),Ca~(2+)浓度降低(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能抑制大鼠海马内PICK 1蛋白与A-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的相互作用,使AMPA受体亚基GluR 2含量增加,Ca~(2+)浓度降低,从而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这可能是其改善大脑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欢欢[8](2018)在《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抗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微透析、液质联用和基因芯片技术探讨黄芩苷、栀子苷(7:3)配伍(Baicalin and Geniposide,BC/GP)抗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作用机制,为BC/GP的临床应用和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微透析技术与液质联用技术探讨BC、GP配伍抗脑缺血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1)SD大鼠18只,体重(280±2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BC和GP(7:3)配伍低剂量组(30 mg·kg~(-1)),中剂量组(45 mg·kg~(-1))及高剂量组(60 mg·kg~(-1))。各组大鼠药连灌胃给续给药7天,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然后利用微透析技术收集给药大鼠脑缺血前后海马部位的脑脊液。(2)建立药物和兴奋性氨基酸的HPLC-MS/MS方法学,进而对微透析样品进行检测,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药物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物质基础。2.采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基因水平观察研究BC和GP抗脑缺血兴奋性毒性的机制。(1)SD雄性大鼠16只(体重(240±20)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4只)、BC单药组、GP单药组及BC/GP(7:3)配伍(60 mg·kg~(-1))组。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天后,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于8 h取大鼠左侧海马组织-80℃保存备用。(2)将海马组织进行抽提质检后,取质检合格的样品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神经递质受体基因的变化,然后采用~(ΔΔ)Ct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透析脑脊液进行液质联用检测时,仅检测到GP、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叁种化合物,并且线性关系良好,脑缺血后,GP浓度较缺血前高,一直持续120 min,随后逐渐下降,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的AUC(0-t)、MRT(0-∞)、Cmax和t1/2z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灌胃给药后,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升高的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作用效果更明显。2.用PCR基因芯片检测神经递质受体基因信号通路中基因共89个。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Fold Regulation|>1.5的基因有22个,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5个,包括Grin2c(2.9026)、Chrna7(-1.5877)、Tacr2(-1.7695)、Htr3a(-1.8172)和Grm6(-2.3527)。BC组与模型组相比,|Fold Regulation|>1.5的基因有5个,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个,包括Brs3(1.797)和Grin2c(-1.7979)。GP组与模型组相比,|Fold Regulation|>1.5的基因有14个,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包括Hcrtr2(-1.6584)、Sctr(-3.8524)和Grin2c(-4.8408)。配伍组与模型组相比,|Fold Regulation|>1.5的基因有5个,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仅有Grin2c(-1.8436)1个。所有显着表达差异的基因中与抗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相关的基因有Grin2c、Grm6、Brs3和Sctr,而药物能够进行调节的只有Grin2c、Brs3和Sctr叁个基因。结论1.BC、GP配伍给药后,GP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同时还能够减少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在海马的释放。2.BC、GP配伍可以下调谷氨酸受体Grin2c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相互作用,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3.BC、GP配伍可能通过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表达等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静,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9](2018)在《快速老化模型小鼠海马囊泡谷氨酸转运体表达与兴奋性毒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已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有关,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s)位于谷氨酸能突触前神经元的囊泡膜上,特异地将细胞质中的谷氨酸转运进突触囊泡,其在囊泡膜上的数量以及囊泡外胞质中的谷氨酸浓度,决定了其转运谷氨酸进入囊泡的速度和囊泡的填充程度。然而,在AD病人大脑皮层中VGLUT1与VGLUT2显着减少,但是却存在严重的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兴奋性毒性这一矛盾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AD动物模型探讨VGLUTs减少但却存在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及其对照SAMR1海马部位组织间液,通过HPLC电化学方法检测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中VGLUT1和VGLUT2的表达,并检测降解VGLUTs的酶calpain、caspase3的表达及Glu作用的突触后受体NMDA、AMPA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高亲和力谷氨酸转运体EAAT1/2、谷氨酰胺酶、谷氨酰胺合酶,以及谷氨酰胺转运相关的SN1、SAT1的表达。结果:与SAMR1相比,SAMP8小鼠海马部位VGLUT1/2表达降低,海马组织间液Glu升高。一方面,位于星形胶质细胞上的Glu转运体EAAT1和EAAT2表达降低,另一方面,突触后膜上NMDAR1、NMDAR2A、NMDAR2B、NMDAR2C、NMDAR2D的表达降低,AMPA2表达升高,提示可能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突触间隙Glu浓度过高,造成了兴奋性毒性。在SAMP8小鼠海马部位,谷氨酰胺合酶和谷氨酰胺酶降低,转运谷氨酰胺的转运体SN1降低、SAT1升高,提示这可能会导致胞质中Glu减少,从而反馈调节VGLUTs的表达降低,同时,降解VGLUT1/2的酶caspase3表达增加,两者最终导致了SAMP8小鼠海马中VGLUTs减少。结论:AD动物模型SAMP8海马中VGLUTs减少而Glu增多,其可能原因是降解VGLUT1/2的酶增多和胞质中Glu减少,同时突触后Glu受体和EAAT1/2表达降低。(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琦[10](2018)在《GLT-1参与白藜芦醇防止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酸(Glutamate,Glu)是脑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对维持正常脑功能至关重要。但过高浓度的Glu又具有很强的兴奋性毒性,Glu的兴奋性毒性是脑缺血时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降低脑缺血时细胞外液中Glu的浓度是减轻脑缺血时神经元损伤的重要策略。Glu的清除主要是依靠位于星型胶质细胞膜上的两个高亲和力Glu转运体:Glu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和Glu-天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GLT-1和GLAST转运体功能依赖于能精细调节细胞内外Na~+、K~+浓度差的钠钾泵(Na~+-K~+-ATPase,NKA)。我室近年研究表明,GLT-1表达的上调能够增强对Glu的摄取能力,防止其兴奋性毒性作用,进而发挥脑保护作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天然多酚类物质。我们前期研究初步阐明Res具有防止脑缺血损伤的作用,但GLT-1以及NKA是否参与其中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GLT-1是否参与Res防止Glu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以及NKA在其中的作用。第一部分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单纯培养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目的:探讨Glu对大鼠大脑皮层单纯培养神经元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方法:取出生后24 h内的Wistar乳鼠大脑皮层行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神经元单纯培养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其中,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使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至6天左右时进行纯化、传代,待第二代细胞长满培养板底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培养成熟的星型胶质细胞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DMEM/F12基础培养基,分别孵育6 h、12 h和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Glu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DMEM/F12基础培养基后,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0.5 mM、1 mM和2 mM叁个亚组,各组均分别孵育6 h、12 h和24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神经元单纯培养使用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基培养7-9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培养成熟的神经元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分别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Glu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并加入10μM甘氨酸,在此基础上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500μM和1000μM七个亚组,各组分别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将星型胶质细胞传代至玻璃爬片长满后,将玻片移入培养至9-11天的神经元培养板中,使用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基共培养1-2天后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lu负荷组。对照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分别孵育0.5 h、1 h和2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谷氨酸负荷组将正常培养基换成无Mg~(2+)Locke’s缓冲液,并加入10μM甘氨酸,在此基础上根据加入的Glu负荷,分为Glu 10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500μM、1000μM和2000μM八个亚组,各组分别孵育0.5 h、1 h和2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取材观察。各组于预定时间点,使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分析Glu对各组细胞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结果:1.原代神经元鉴定率在85%以上,星型胶质细胞鉴定率95%以上。2.在神经元单纯培养及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随着Glu浓度的增高以及孵育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死亡率越来越高(P<0.05)。在Glu负荷下孵育15 min、30 min和60 min后,神经元单纯培养的Glu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364.5μM、258.5μM和138.3μM。在Glu负荷下孵育0.5 h、1 h和2 h后,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Glu IC_(50)值分别为932.8μM、789.3μM和402.7μM,明显高于神经元单纯培养的IC_(50)值。在星型胶质细胞单纯培养中,Glu负荷后24 h未见明显的星型胶质细胞死亡。结论:在神经元单纯培养及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Glu对神经元的兴奋性毒性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相比神经元单纯培养,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神经元能够耐受更高浓度的Glu,提示星型胶质细胞能够防止Glu兴奋性毒性作用。第二部分GLT-1参与白藜芦醇防止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明确GLT-1参与Res防止Glu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初步阐明Res防止Glu兴奋性毒性效应的机制。方法:按照第一部分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Glu组、Res组、Glu+Res组、哇巴因(Ouabain,Oua)组和Glu+Oua组。各组细胞在上述第一部分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的基础上,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试剂(其中Glu的浓度为1 mM,Res的浓度为100μM,哇巴因的浓度为10 nM)孵育1 h后更换为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后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方法观察GLT-1和NKA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明显增加(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降低(P<0.05),Oua+Glu组神经元死亡数目也有所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Glu组GLT-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GLT-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3.与对照组相比,Glu组NKA的两个亚型NKAα_1和NKAα_2的总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同时NKAα_2的膜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P<0.05);与Glu组相比,Res+Glu组的NKAα_1和NKAα_2的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NKAα_2的膜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在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共培养中,Res能够防止Glu诱导的兴奋性毒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GLT-1的表达而实现的,膜NKA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其中。(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兴奋性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导致钙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进而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兴奋性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方晖,刘艳丽,阴忆烽,宋云扬.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刘玉玉,王强.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3].张玉琴,樊李明,王宏运,李煌,南丽红.栝楼桂枝颗粒对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后钙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4].杨怡然.涤痰汤干预血管性痴呆大鼠炎症反应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5].蔡攀,孟丹.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脑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J].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2019
[6].刘祎,陈易简,徐运.醒脑静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及改善突触可塑性的研究[J].神经药理学报.2018
[7].黎帅,谭洁,张泓,黄桂兰,邓多喜.穴位埋线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相关蛋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
[8].张欢欢.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抗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8
[9].王静,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快速老化模型小鼠海马囊泡谷氨酸转运体表达与兴奋性毒性关系的研究[J].神经药理学报.2018
[10].王琦.GLT-1参与白藜芦醇防止谷氨酸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