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德: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论文

张兴德: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论文

伟人风采

毛泽东诗词中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年轻时1918 年写的“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1925 年写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豪情,到晚年重上井冈山时抒发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成为有别于其他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之一。

“沧海横流, 方显出英雄本色”。 毛泽东诗词中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直同诗人亲身经历的艰苦卓绝、困难危险环境联在一起的。 井冈山和长征期间,是中国革命少有的艰难困苦、环境险恶的困难时期, 毛泽东这时期写的20 首诗词几乎每一首都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之,令人精神振奋,有种无穷的感人力量。

例如,在被敌人突然围困的井冈山上,处于“敌军围困万千重”的严重时刻,“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最后是“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一场紧张的井冈山保卫战,以胜利结束,《西江月·井冈山》 通篇给人以沉着、坚定、乐观的精神。

再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烽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正义战争的颂歌,是对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状态的忠实记录!全诗高度概括了在第一次反 “围剿”战争中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的欢快情景:高山、丛林、浓雾、霜叶,满山遍野的勇猛战士, 透过浓雾,相互传递捷音。这犹如一幅浓丽的彩图,鲜活的动态的意境,既有对战争胜利时刻的欢乐的描写,又有面对敌人即将发起的进攻满怀胜利信心的展望。这样激动人心的场景和赏心悦目的意境,读之,令人久久难忘。

在长征时,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要过险山、涉恶水,然而在英勇的红军脚下,却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面对曲折绵长、蜿蜒不断、峰峦起伏的五岭,高大雄伟、峭壁如削,羊肠小路、险如蜀道的乌蒙山,却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寥寥两句, 以新奇的比喻、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红军战士的从容不迫、 满怀信心,过山越岭犹如闲庭信步。 还有,“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里的山,又与过五岭和乌蒙山迥然不同。自然,不是山不同,而是在表达英勇红军的另一番境界。与前者不同的是, 这里表达的是豪迈雄壮、所向披靡、武勇神速的一番行军状态,是另一种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境界。更可贵的是这3 首词,本是十六字小令,古人一般是用来描写赏月、 饯别之类,如宋代蔡伸的“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而在毛泽东笔下,却写出了另一番战士的豪情。 极为艰苦的行军作战,极为陡峭、挺拔、险峻的高山,在作者笔下是那样的多姿多彩!这里写的是山的形态,实际是展现了红军战士坚毅豪壮的精神状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食品监管科先后被评为静海区“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静海区市场监管局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多名同志被评为市场监管系统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奉献食品安全监管事业,护航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食品监管人的天职,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在亲土种植的“土壤改良、减量增效、品质提升、综合服务”等一系列措施的背后,是“亲土1号”系列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大力支撑。

1929 年10 月,毛泽东写下堪称古今写重阳诗词的绝唱——《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首词立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超凡脱俗、响遏行云之感。 通过对战地重阳节风光的描绘,创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极具美感的、无限绵长悠远的时间、宏大而辽远的空间世界, 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旷达、乐观,对未来人生充满自信的革命人生观。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毛泽东正受到不公正对待,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赋闲” 住在上杭,战地重游,又逢秋季。 这三个“条件”,都是引发古代诗人“伤感”“悲秋”“叹人生无常”的主题。而毛泽东诗词表现的则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仰和信心,全心全意献身革命的革命家的胸襟和品格!

女人在咖啡馆里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一动不动。听音乐、喝茶。音乐是班德的《梦花园》。茶是洞庭的碧螺春,新茶滚水,温在壶里清爽碧透。

即使减振器运动活塞速度相同,根据其行驶条件,其阻尼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采用了根据各种行驶条件可变阻尼力机构。通常,在良好路面行驶时,阻尼力设计得较低,可确保乘坐舒适性。而在急转弯,快速起步及急制动时,通过提高阻尼力可减少车身姿态的变动。在凸起或不平路面上行驶时通过提高阻尼力,可快速吸收车身的振动,减少轮胎抓地力的变化。可变阻尼力机构由阻尼力可变减振器,电子控制器,各种传感器及各种阻尼力转换促动器构成,如图10所示是阻尼力控制功能。

一般人在顺境中写诗,容易写出乐观、明快的诗词,而在逆境中写的诗词,表现出乐观的情绪就比较少见。但这对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来说,则是例外。

同样写于1933 年夏的《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洞弹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首同前一首有异工同曲之妙。大柏地战役,是在毛泽东和朱德井冈山会师后, 向赣南、 闽西进军途中,于1929 年2 月, 对尾随的国民党赣军的一场战斗, 取得了歼敌2 个团,俘敌800,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大胜利。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一个大胜仗。 此次旧地重游,诗人路过经战争洗礼的村庄,雨后傍晚,彩虹高挂,斜阳照耀,弹痕犹在,更显得静谧、安详。辽阔高远的意境,似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 该词通过对战场今日壮丽景色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胜利的回忆和颂扬。此时毛泽东已被排斥出中央红军的领导岗位,正值中央红军被蒋介石的第五次“大围剿”所困的困难时期。而诗中看不到一丝的悲观情绪,依然充满对革命胜利的希望。毛泽东这种达观和乐观的精神境界, 让读者想起20 年后他写给柳亚子的著名诗句“风物长宜放眼量”展现的一个成熟的革命家的思想境界。

毛泽东诗词中反映出来的这种运用辩证法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分析、判断形势,还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写的一些诗词。1962 年, 是中国国内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同时,国际上赫鲁晓夫集团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退专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掀起了反华的浪潮,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形势处于低潮。 但是,毛泽东却能看到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已到“谷底”,最困难的形势已经过去。 在1962年12 月26 日写的《七律·冬云》一诗中, 诗人借景抒情、 借物言志:“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在表面看似严酷的环境下,诗人用如椽之笔,发出了“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的豪迈预言,表达了他对形势即将好转充满了信心。 后来形势的发展,又一次验证了毛泽东的英明判断。 这反映了一个重要哲理:一个革命者之所以能在困境中有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于其有革命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复杂纷纭的形势面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其有清醒的头脑。

如1929 年秋写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首词乍读,似乎是揭露、谴责、批判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并预言混战中的军阀们“争霸”抢地盘,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像梦一样短暂。词中记述和赞扬了红军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史实和壮举。全诗节奏明快、色彩鲜明,洋溢着革命胜利和革命根据地扩大的快乐和喜悦,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溢其中。 这些解读自然不错,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品读,探寻这首词背后的故事,就会更深地体会到这首词还有更深刻、更普遍而深远的哲理意义。毛泽东曾说:“这些词是1929 至1931 年在马背上哼成的。 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们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那么,这首词的背后蕴含了什么史料呢? 原来,在1928 年前后,湘赣边的敌人第三次“会剿”初创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遇到一时的困难,这时一些人对革命产生了悲观情绪,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在这个严重关头,毛泽东先后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篇光辉著作,毛泽东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法思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对革命的发展和胜利作了英明的预见,提出全国是布满了干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英名论断。毛泽东当时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 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 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 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 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 ”并说:“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不久,果然就发生了蒋桂战争。 这是1929 年春天爆发在蒋介石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一场战争。蒋桂战争的爆发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论断。军阀混战使他们暂时无暇“围剿”红军,这样就给红军一个发展的机会。 从1929 年春到1931 年夏, 毛泽东就是利用这个机会离开了井冈山,率领红军转战福建、江西、广东,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这个军事行动,是建立在对当时湖、广、赣等省乃至全国形势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毛泽东这首《清平乐·蒋桂战争》就是对当时这种革命形势的白描和鸟瞰, 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对毛泽东这种英名预见和论断的艺术记录。词中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源于对当时全国形势的正确分析判断。我们只有把毛泽东当年的那些重要论述和这首词结合起来赏析,才能真正理解词中洋溢着的高亢的革命乐观主义从何而来! 原来,这首词上阕描写的军阀混战和下阕的红军胜利扩大革命根据地是紧密相连,前后呼应为一体。上阕描述的军阀混战,它既给广大的中国民众带来无穷的灾难,同时,又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诗中就是这样反映了军阀混战的“两重性”。它更深的意蕴在于全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思想最有力的回答,是对那些对革命抱有悲观思想的人最有说服力的深刻教育。

毛泽东诗词中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源于对革命未来大好形势的正确分析判断,并不是盲目乐观, 而是有其牢固的思想根基。其中不仅蕴含着激动人心的感人力量,而且令人十分信服、给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

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是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广阔浩渺的艺术境界表现出来的,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如1961 年12 月写的 《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里的梅花是一个极其鲜明、鲜活、生动感人的、高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美好的象征。 我们从梅花身上,感受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境界是具体的、 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再如,“雾锁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形象的战地胜利图,战士们的喜悦和豪情尽显其中。

还有长征途中写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一幅壮美的行军图,跃然纸上,这里的天、云、雁、山、风中的旗、旗下的军人, 是何等的一幅辽阔、 高远、雄浑、壮丽的意境。读之,不能不使人热血沸腾,激情迸发,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溢其中,以致“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为千古名句。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 年访华时, 在登长城时对陪同的叶剑英元帅戏说:毛泽东先生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登上长城了,我们是毛泽东说的“好汉”了。

(题图为毛泽东1961年在庐山和 《西江月·井冈山》手迹)

(责任编辑:胡北)

标签:;  ;  ;  ;  ;  ;  ;  ;  ;  ;  ;  ;  ;  ;  

张兴德: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