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牛论文_姚一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黄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牛,中国,多态性,毛色,多样性,基因,南阳。

中国黄牛论文文献综述

姚一博[1](2019)在《中国地方黄牛3个毛色相关基因(MC1R、TYRP1和ASIP)的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色作为一种容易被识别的标记,在家畜品种鉴定以及杂交选育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很多与毛色表型相关的基因。中国黄牛遗传资源丰富,毛色表型也非常丰富,但国内对毛色基因在中国黄牛上的报道不多,仅限于个别品种,无法全面揭示中国黄牛毛色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本试验以中国13个地方黄牛品种和2个国外品种(安格斯牛、婆罗门牛)共计1116个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测序和关联分析等方法,探究MC1R、TYRP1和ASIP叁个毛色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黄牛毛色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在中国黄牛MC1R基因外显子中检测到前人报道的1个SNP(c.296T>C)和1个indel(c.310del),这两个变异共定义出叁种等位基因(E~D、E~+和e),但这叁种等位基因均不能用于区分中国黄牛的不同毛色表型。(2)在中国黄牛TYRP1基因第7外显子发现前人报道的1个SNP(c.1300C>T),该突变为错义突变,导致组氨酸改变为酪氨酸,但是该突变不能用于区分中国黄牛的褐色表型和非褐色表型。(3)在牛ASIP基因第3外显子中检测到1个错义突变(c.190A>G),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甘氨酸,但该SNP与中国黄牛任何毛色表型都未表现出绝对的相关性。本研究全面揭示了中国黄牛3个毛色相关基因(MC1R、TYRP1和ASIP)的遗传多态性,但未发现特有的SNP与中国地方黄牛毛色表型相关,表明中国地方黄牛毛色表型非常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贾媛[2](2019)在《中国地方黄牛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DNA(mtDNA)具有突变率高、非重组、母系遗传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研究。中国黄牛品种十分丰富,具有明显不同于国外牛品种的地理谱系结构和种质特征。与中国黄牛丰富的遗传资源相比,以前的研究不足以表征所有中国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和母系起源情况。因此,本研究采集了14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群体(蒙古牛、岭南牛、大别山牛、夷陵牛、黄陂牛、叁江牛、湘西牛、广丰牛、吉安牛、锦江牛、威宁牛、滇中牛、文山牛和西藏牛)共计459个样本,采用PCR扩增、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分析;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646条中国黄牛mtDNA D-loop序列,综合分析中国黄牛57个品种/群体共计1105头牛的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以期为中国黄牛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中国黄牛mtDNA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为普通牛和瘤牛起源,西藏牛主要为普通牛起源,伴有牦牛基因渗入。(2)牛的T1a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的东北地区(中国东北、韩国和日本);I2支系只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和西藏)和新疆地区。(3)在蒙古牛中发现了5种普通牛的单倍型组(T1a、T2、T3、T4和T5)和2种瘤牛的单倍型组(I1和I2)。本研究综合分析了中国黄牛mtDNA的遗传多样性,对全面了解中国黄牛品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母系起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荣誉,姚一博,党瑞华,陈宏,雷初朝[3](2019)在《中国黄牛酪氨酸关联蛋白1(TYRP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TYRP1基因的错义突变(g.1300C>T)与中国黄牛毛色性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991头中国黄牛、48头安格斯牛、104头婆罗门牛的TYRP1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国黄牛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析,发现此变异与中国黄牛棕色毛色性状不相关。[结论]TYRP1基因的错义突变(g.1300C>T)与中国黄牛棕色表型不相关。该位点可能在一些品种中受到了选择,中国黄牛的棕色表型可能受其他基因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牛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杨颖,陆江,李湘萍,佘纳,唐核心[4](2018)在《中国南阳黄牛HDAC1基因SNP检测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NA测序比对和PCR-SSCP分析技术,以15头南阳黄牛为样本,探讨HDAC1基因第5外显子、第11外显子、3'-UTR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与南阳黄牛经济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南阳黄牛HDAC1基因纯合子TT型频率比例最小,纯合子CC型频率比例最大;C等位基因占多数。南阳黄牛HDAC1基因第5外显子没有多态性位点;第11外显子在第110 bp处存在A/G突变位点,为同义突变。南阳黄牛HDAC1基因mRNA 3'-UTR非翻译区存在2个突变:199 bp处的T/C多态性位点,其中TT型基因型频率> TG型;以及49 bp处的A/C多态性位点,其中AA型基因型频率> AC型。南阳黄牛HDAC1基因第11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其生长性状关联分析显示:AG和AA基因型群体中腰角宽、体长有显着性差异(P <0. 05),GG基因型比AG基因型群体在日增质量水平有显着提高(P <0. 05);在腰角宽、体长、日增质量上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水平显着(P <0. 05);其余性状均值在不同基因型群体中差异不显着。南阳黄牛HDAC1基因mRNA 3'-UTR非翻译区T/C(199 bp)处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关联性分析发现,各性状在不同基因型群体的均值均无显着差异;A/G(49 bp)处位点多态性与其生长性状关联分析表明:AC和AA基因型群体中在体高、尻长、十字部高和日增质量经济性状上差异显着(P <0. 05),体长性状二者差异极显着(P <0. 01)。研究结果证实了南阳黄牛经济性状与其HDAC1基因片段中的一些SNP位点差异或多态性有关,这些SNP位点可以考虑为潜在的南阳黄牛分子育种目标位点。(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5](2018)在《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不同的血统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黄牛是从哪里来的?日前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来自我国多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血统来源,即东亚普通牛、欧亚普通牛及中国南方瘤牛。这一研究将为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教授(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8年15期)

夏小婷[6](2018)在《中国黄牛Y-SNPs和Y-STRs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遗传标记广泛用于动物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不同于线粒体和常染色体DNA,Y染色体分子遗传标记反映动物的父系遗传特征,提供父系起源证据。常用的Y染色体特异性分子标记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微卫星标记(STR)。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蕴育了十分丰富的黄牛遗传资源。但目前有关中国黄牛的Y染色体分子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黄牛和中原黄牛,南方黄牛研究的较少。本研究采用PCR扩增、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利用已发表的2对Y-SNPs标记(UTY19和ZFY10)和2对经典的Y-STRs标记(INRA189和BM861),以荷斯坦牛(N=30)和夏南牛品种(N=32)作对照,对我国23个地方黄牛品种/群体共575头公牛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已发表的302头公牛的相应数据,共同探讨中国33个黄牛品种/群体共计877头公牛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父系起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黄牛具有较高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中国北方黄牛以普通牛Y2单倍型组为主,南方黄牛以瘤牛Y3单倍型组为主。少量Y1单倍型组可能与国外牛的基因渗入有关。(2)普通牛和瘤牛的特异性Y-STR标记INRA189不能用于区分中国地方黄牛的普通牛和瘤牛起源。(3)发现西藏牛是较为特殊的品种,Y染色体单倍型非常丰富,以普通牛起源为主,同时存在瘤牛的基因渗入现象。(4)与国外着名肉牛品种的Y染色体单倍型相比,发现中国部分地方黄牛品种具有向专门化肉牛品种培育的遗传潜力。本研究发现中国黄牛具有丰富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对全面了解中国地方黄牛品种的父系遗传结构和父系起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培育专门化肉牛品种提供了遗传素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7](2018)在《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牛作为中国传统的"六畜"之一,对农耕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举足轻重。虽然中国本地黄牛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细嫩等特点,但其自身存在的生长速度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缺点,导致在全球动物种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黄牛产业缺乏核心品种的专业化竞争力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此,本文对我国主要黄牛品种遗传改良方法、种质资源利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对黄牛改良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牛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余翀[8](2017)在《对数指数法在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以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中国黄牛属动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中国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公开发表的鉴定和研究报告200余篇及大量专题研究和一些综合研究成果。在学科形成时期之初,种属鉴定、量化统计和形体测量就是鉴定和研究报告的内容主体,这种体例和思路也被沿用至今。然而,回顾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在种属鉴定和量化统计两个方面(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7年11期)

阮鹏,张琪,刘瑞芳,王立强,陈小强[9](2017)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国黄牛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2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selection of Chinese cattle revealed by 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遗传学、进化生物学领域国际着名号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6.202,近5年影响因子14.558)。动物科技学院梅楚刚博士和王洪程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咎林森教授(本文来源于《中国牛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彭文文[10](2017)在《中国叁个黄牛群体KCNJ12基因多态性、mRNA表达及其遗传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黄牛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肉质良好、耐粗饲等优良品性,在一些具有较好肉用特征的群体中,通过对现有品种高强度的选择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可缩短培育周期,加快实现培育出中国特色的优质肉用牛品种,但传统的选育方法周期长,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很难较快的选育出能稳定遗传,满足人们肉质需求中国肉牛品种。通过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研究,将其作为家禽家畜的育种标记辅助,在选育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目前已检测出大量对家禽家畜重要经济性状有影响的的基因变异,为改良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KCNJ12基因在心肌细胞,神经元中普遍表达,在肿瘤治疗以及肌肉运动调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在当前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中发现KCNJ12基因与牛体尺性状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对KCNJ12基因的SNPs方面的研究尚未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KCNJ12基因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PCR-RFLP技术和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分析该基因上的四个SNPs位点在晋南牛、夏南牛和皮南牛叁个中国黄牛品种在遗传效应上的影响。并通过在秦川牛不同组织表达情况的试验研究得出KCNJ12基因在中国黄牛的部分组织表达情况。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在中国黄牛KCNJ12基因上检测到四个SNPs位点,具体为SNP1:g.35992774T>G;SNP2:g.35953919 A>G;SNP3:g.35989944 T>C;SNP4:g.35956326 G>A。其中SNP3:g.35989944 T>C位于第叁外显子,等位基因T突变为C时,发生错义突变,对应氨基酸由半胱氨酸突变为精氨酸。2.在本研究选用的叁个中国黄牛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表明这四个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卡方分布检验结果显示,皮南牛群体在四个位点的变异在遗传中并不稳定,属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P<0.05),说明改良的皮南牛群体已有打破原遗传平衡的趋势这种变异在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3.SNP1与叁个黄牛群体关联分析表明在皮南牛中与体高和腰角宽呈显着相关(P<0.05),与体斜长和胸围呈极显着相关(P<0.01);SNP1位点在晋南牛中与十字部高呈显着相关(P<0.05),与体斜长、胸围和尻长呈极显着相关(P<0.01);在夏南牛中与十字部高呈显着相关(P<0.05),与胸围呈极显着相关(P<0.01)。4.SNP2关联分析表明在晋南牛中与体高和胸围呈显着相关(P<0.05),仅与尻长呈极显着相关(P<0.01);在夏南牛中与体高、十字部高和体重叁个体尺性状中均有极显着关联(P<0.01),同时管围与该位点显着相关(P<0.05);在皮南牛中与十字部高呈显着相关(P<0.05),与体高、体斜长、胸围、腰角宽和尻长均呈极显着相关(P<0.01)。5.SNP3与叁个黄牛群体关联分析表明在晋南牛中与胸围呈显着相关(P<0.05),与体高和十字部高呈极显着相关(P<0.01);SNP3与试验用的夏南牛体尺性状关联分析发现,SNP3与胸围、腹围和体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在皮南牛中与体高和尻长呈显着相关(P<0.05),与体斜长、十字部高、胸围和腰角宽呈极显着相关(P<0.01)。6.SNP4突变位点在晋南牛中与体斜长和胸围呈显着相关(P<0.05);在夏南牛上与胸围呈极显着相关(P<0.01)关系,与腹围呈显着相关(P<0.05);该位点与皮南牛的体斜长、十字部高、胸围和腰角宽呈显着相关(P<0.05),与尻长均呈极显着相关(P<0.01)。7.对秦川胎牛的组织样进行试验定量分析,得出表达谱并发现在试验六种组织中肌肉组织中有最高量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中国黄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线粒体DNA(mtDNA)具有突变率高、非重组、母系遗传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研究。中国黄牛品种十分丰富,具有明显不同于国外牛品种的地理谱系结构和种质特征。与中国黄牛丰富的遗传资源相比,以前的研究不足以表征所有中国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和母系起源情况。因此,本研究采集了14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群体(蒙古牛、岭南牛、大别山牛、夷陵牛、黄陂牛、叁江牛、湘西牛、广丰牛、吉安牛、锦江牛、威宁牛、滇中牛、文山牛和西藏牛)共计459个样本,采用PCR扩增、测序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分析;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646条中国黄牛mtDNA D-loop序列,综合分析中国黄牛57个品种/群体共计1105头牛的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以期为中国黄牛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中国黄牛mtDNA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为普通牛和瘤牛起源,西藏牛主要为普通牛起源,伴有牦牛基因渗入。(2)牛的T1a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的东北地区(中国东北、韩国和日本);I2支系只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和西藏)和新疆地区。(3)在蒙古牛中发现了5种普通牛的单倍型组(T1a、T2、T3、T4和T5)和2种瘤牛的单倍型组(I1和I2)。本研究综合分析了中国黄牛mtDNA的遗传多样性,对全面了解中国黄牛品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母系起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黄牛论文参考文献

[1].姚一博.中国地方黄牛3个毛色相关基因(MC1R、TYRP1和ASIP)的多态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贾媛.中国地方黄牛线粒体DNA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荣誉,姚一博,党瑞华,陈宏,雷初朝.中国黄牛酪氨酸关联蛋白1(TYRP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9

[4].杨颖,陆江,李湘萍,佘纳,唐核心.中国南阳黄牛HDAC1基因SNP检测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5]..研究表明中国黄牛有3个不同的血统来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

[6].夏小婷.中国黄牛Y-SNPs和Y-STRs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7].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J].中国牛业科学.2018

[8].余翀.对数指数法在动物考古学中的应用——以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中国黄牛属动物为例[J].考古.2017

[9].阮鹏,张琪,刘瑞芳,王立强,陈小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国黄牛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中国牛业科学.2017

[10].彭文文.中国叁个黄牛群体KCNJ12基因多态性、mRNA表达及其遗传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一1736一37月龄中国黄牛的微观结...一1848月龄中国黄牛软骨的微观结...一1516一18月龄中国黄牛软骨的显...一1960和84月龄中国黄牛软骨的微...、Y2和Y3叁种单倍型组在中国黄牛一1623一25月龄中国黄牛软骨的微...

标签:;  ;  ;  ;  ;  ;  ;  

中国黄牛论文_姚一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