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草原论文_郭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带草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草原,温带,植被,物候,分解,生态系统。

温带草原论文文献综述

郭群[1](2019)在《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的酸化效应及水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N)沉降增加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土壤酸化是否受到未来降水格局改变的影响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基于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5年(2013—2017年)的N添加(10和40 g N·m~(-2)·a~(-1))和增雨(增雨量80 mm,分2 mm×40次、5 mm×16次、10 mm×8次、20 mm×4次、40 mm×2次5种处理)控制试验分析了水分对N添加后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0 g N·m~(-2)·a~(-1) N添加在土壤酸化出现的时间、酸化程度以及酸化随时间的变化速率上均大于10 g N·m~(-2)·a~(-1) N添加.40 g N·m~(-2)·a~(-1) N添加一年后即在各层土壤中观测到了显着的土壤pH降低,而10 g N·m~(-2)·a~(-1) N添加只有土壤表层(0~5 cm)在N添加一年后出现显着的土壤pH降低,5~10和10~20 cm土层显着的土壤pH降低分别出现在氮添加4年和5年后.氮添加后土壤pH的降低幅度随氮添加年限的延长而增加,40 g N·m~(-2)·a~(-1) N添加土壤pH随时间的降低速率大于10 g N·m~(-2)·a~(-1)N添加.增雨不改变氮添加后土壤pH降低的结果,但中小强度增雨方式(2~20 mm)在干旱年份有缓解10 g N·m~(-2)·a~(-1) N添加处理土壤酸化的趋势,而所有增雨方式在湿润年份均有加剧氮添加(10和40 g N·m~(-2)·a~(-1))后土壤酸化的趋势,尤其是表层土壤,但缓解和加剧的程度均不显着.高强度增雨方式后(10~40 mm)土壤无机氮的淋溶可能是增雨加剧氮添加后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将为预测草原生态系统对未来氮沉降和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周玉科[2](2019)在《利用物候相机绿度指数分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物候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地面数码相机在区域和景观尺度上的植被物候参数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估数码照片提取的绿度指数(Gcc,相对绿度指数)与卫星绿度指数的相关性有助于推进陆面过程的研究工作。另外,在北美大草原地区,Gcc时间序列数据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仍然不清晰。首先,本文在生态观测站点尺度,评估了日尺度的相对绿度指数与日值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如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温和太阳辐射等。其次,基于站点Gcc数据、MODIS和VIIRS卫星植被指数数据,利用曲线求导方法获得植被的关键物候参数,包括生长季开始点、结束点、最大生长点等,并比较了不同数据源物候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日尺度Gcc数据能够很好的地反映地面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研究区草原生长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受气温影响较小;高频的Gcc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及时响应降水的变化;在相同年份,数码相机和卫星数据提取的物候参数具有一致性,但是在春季物候上差异较显着,生长速率和衰落速率的提取结果并不一致;Gcc提取的生长季长度与根据气温计算的生长度(GDD)长度相关性较好。本文评估了基于数码相机的植被物候监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多尺度植被物候建模与温带大草原区域的草原资源管理。(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期刊2019年05期)

李耀斌,张远东,顾峰雪,刘世荣[3](2019)在《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个研究区及草甸、草原和荒漠SOS的线性趋势。利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SOS与季前(5月—上一年11月)温度和季前降水的关系,并分析SOS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模式。[结果]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以0.14 d·a~(-1)的速率显着提前。空间上,68%的地区呈提前趋势,32%的地区呈延迟趋势。SOS与不同季前时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均呈负相关,且与季前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显着。SOS分别与季前40 d平均温度和季前200 d降水的相关性最大。1982—2015年,季前(40 d)平均温度上升1℃,SOS显着提前1.31 d;季前(200 d)降水增加10 mm,SOS提前0.44 d。空间上,长期平均季前(200 d)降水增加10 mm,SOS温度敏感性增加0.093 d·℃~(-1),SOS降水敏感性降低0.019 d·10 mm~(-1)。[结论]过去34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表现提前趋势。季前平均温度是控制SOS变化的主要因子。季前平均温度升高和季前降水增加会导致SOS提前。季前降水决定SOS温度敏感性和SOS降水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季前降水越多的地区,SOS对季前平均温度越敏感;季前降水越少的地区,SOS对季前降水越敏感。(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高丽,侯向阳,王珍,韩文军,运向军[4](2019)在《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为平台,以样带上未放牧和重度放牧配对样地为研究对象,开展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积累量和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现出干燥度指数较大的样点显着大于干燥度指数最低的样点(P<0.05)。在相对湿润的样点,土壤氮素矿化周转速率较快;(2)重度放牧对不同样点土壤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干燥度指数较高样点,重度放牧样地土壤铵态氮减少量和速率较未放牧样地低(P<0.05),重度放牧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P<0.05);在干燥度指数较低样点,重度放牧样地土壤铵态氮减少量和速率较未放牧样地高(P<0.05),重度放牧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影响不大(P>0.05);(3)土壤氮矿化作用温度敏感性(Q_(10))变化范围在1.61—2.06,重度放牧对Q_(10)无显着影响。随着纬度的升高,Q_(10)呈升高趋势。Q_(10)与基质质量指数以及表观活化能与基质质量指数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4)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比与干燥度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受气候条件(温度和降水)的调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孙丹宇[5](2019)在《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温带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属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伴随着全球和区域降雨格局的改变。此外,工业氮肥的过度使用和化石燃料燃烧导致大量的氮素持续不断地输入到陆地生态系统中,使氮素在土壤中富集。由于氮素和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子,氮素输入和降雨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土壤中养分和水资源的供给影响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进而引起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变化。因此,开展模拟氮富集和降雨变化对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影响研究可以增强对全球变化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改变的机制性理解,从而为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植物功能属性是指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能够影响其生长、繁殖和存活的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特征。植物功能属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直接决定着其在群落中的适合度,从而影响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此外,植物功能属性能够指示生态系统过程或功能的变化。日益增加的研究证据显示,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功能属性是生态系统过程或功能(如生产力、土壤碳库以及土壤养分动态等)的主要决定者。目前,关于植物功能属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面积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占地面积较大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温带草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植被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此外,在上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等人类干扰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产力下降,致使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因此,我国北方温带典型草原为开展氮素富集和降雨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功能属性和群落结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平台。本研究选择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实验方法,探讨模拟降雨和氮输入增加对温带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属性,以及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本研究基于一项全球变化多种驱动因子野外控制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从2005年建立起一直进行着相应的实验处理和相关监测。本研究于2015至2017年生长季在该实验平台中氮输入和增加降雨样地开展了植物功能属性测定和群落调查与取样工作。研究发现:(1)氮素添加使叶氮含量增加11.3%,但没有改变叶碳含量,从而使叶碳氮比降低了6.2%,增加叶干物质含量10.1%,使叶面积增加46.5%,比叶面积不受氮素添加的影响。降雨增加对植物叶功能属性没有显着影响。对于根功能属性而言,氮素添加使优势种冷蒿根深、根长和根基直径分别增加了51.6%、101.6%和70.2%,使优势种克氏针茅的细根直径增加了8.3%,降雨增加显着增大了冷蒿根基直径11.3%,但降低了其根深和根长6.8%、14.4%。(2)氮素添加显着影响叶面积与叶碳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比叶面积分别与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碳氮含量比和叶干物质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水分添加显着影响了叶面积分别与叶碳含量和叶氮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比叶面积与叶氮含量、叶碳氮比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对其他叶属性间的相关关系无显着影响。(3)氮素添加和降雨增加显着改变了植物群落组成。氮素添加降低了植物群落丰富度34.2%;而降雨增加提高了植物群落丰富度39.6%,但对群落多样性指数无影响。对非禾草类植物而言,氮素添加显着减少其丰富度37.1%,而降雨增加显着提高其丰富度51.3%,对禾草类植物而言,氮素添加不影响其丰富度,但水分添加对其丰富度有增加的趋势。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改变能够显着影响温带典型草原植物的资源竞争策略,从而可能引起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在氮素富集情况下,植物增加对根系的投入,促进根系生长从而增强植物获取土壤中水资源的能力,而在水分改善条件下,植物减少对根系的投入,增强植物地上资源的竞争能力。研究结果不仅增强了对全球变化影响陆地植被动态的理解,而且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子雁[6](2019)在《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养分含量、生物量及多样性对土壤酸碱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二者的关系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土壤pH值作为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关于土壤pH值变化对土壤-植物养分浓度和对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在样带空间调查实验与定点控制实验之间差异的研究还无报道。本实验采用样带调查实验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自然条件下,内蒙古草原样带上土壤-植物养分浓度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系及其与土壤pH值的关系,同时通过外源添加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研究人为改变土壤pH值后土壤-植物养分浓度的变化,以及草原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关系变化,并比较样带调查实验和控制实验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沿土壤pH梯度样带,0-10和1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浓度与土壤pH值间显着负相关,全磷与土壤pH值负相关不显着,铵态氮浓度与0-10 cm土壤pH值显着负相关,与10-30 cm土壤pH值负相关弱显着。酸碱控制实验中,0-10 cm土壤硝态氮浓度与土壤pH值呈正比,10-30 cm土壤硝态氮浓度与土壤pH值呈反比,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浓度与0-30 cm土壤pH值均呈反比关系。(2)沿土壤pH梯度样带,不同功能群地上植物、不同土层根系养分浓度与土壤pH值呈上凸的单峰曲线关系,土壤pH在7.28-8.45间植物氮磷钾浓度最高。酸碱控制实验中,禾草和非禾草叶片氮浓度与土壤pH值呈U曲线关系,0-10 cm根系氮浓度与土壤pH值呈单峰曲线关系,10-30 cm根系氮浓度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禾草、非禾草叶片磷含量与土壤pH值呈上凸的单峰曲线关系,根系磷浓度随土壤pH值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物钾浓度变化没有统一性。(3)沿pH梯度样带,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值间均呈U型曲线关系,地下生物量与土壤pH间呈负相关关系。酸碱控制实验中,不同草原类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值间均呈现上凸的单峰曲线关系,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值间呈上凸的单峰曲线关系。(4)沿土壤pH梯度样带,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间呈正相关关系,地下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无显着相关关系,生物量与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显示,年降水量,土壤C/N和土壤pH值对生物量和多样性关系的解释量最大。在酸碱控制实验中,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关系在不同草原类型所表现的关系不同,在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间呈负相关关系,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物种丰富度间无显着的相关性,生物量与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显示,在荒漠和典型草原土壤pH值对生物量与多样性关系的解释量最大,且达显着水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样带梯度上,土壤植物养分浓度、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多样性随土壤pH的变化是受温度、降水量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土壤pH的短期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土壤速效氮磷钾浓度,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可能引起植物物种乃至群落结构的变化,土壤养分和pH值的变化共同影响生物量和多样性以及二者间的关系。在调查研究和控制实验中呈现出的不同结果,反映了两种研究方法所揭示的时空尺度的差异,也是造成两类实验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马鹏宇[7](2019)在《模拟氮沉降对东北温带典型森林和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氮沉降持续增加导致的氮沉降量上升,己成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境因子。在氮沉降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研究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可以为更准确、直接的了解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性及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面积广大。为探讨氮沉降增加对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过程中土壤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代表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选取额尔古纳草甸草原和锡林浩特典型草原代表东北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对添加无机氮(NH4NO3)和未添加无机氮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分为2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0 kg N hm-2·a-l)和无机氮处理(落叶松人工林IN:10 kg N hmm-2·a-1;原始阔叶红松林IN:2 kgN hm-2·a-1;草甸草原、典型草原IN:1·g N m-2·a-1),落叶松人工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每个处理包含3个重复,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每个处理包含6个重复。结果表明,在添加无机氮后,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β-1,4-糖苷酶(BG)、酸性磷酸酶(A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分别上升71.2%、7.9%和28.8%;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多酚氧化酶(POX)活性分别下降27.1%、22.5%和4.6%。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碳、氮和磷元素含量分别上升31.0%、93.9%和23.6%。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酸性磷酸酶(A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分别上升71.5%、20.6%和42.9%;(3-1,4-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多酚氧化酶(POX)活性分别下降19.5%、42.1%和28.4%。与此相对应的土壤碳、氮和磷元素含量也有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3.0%,全氮含量上升16.0%,全磷含量上升53.7%。上述结果表明氮沉降量的上升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中β-1,4-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了纤维素二糖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积累。氮沉降量的上升促进了草原生态系统纤维素二糖水解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了 β-1,4-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促进了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全氮和全磷的积累,抑制土壤有机碳的积累。由此可见,氮沉降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同种土壤酶影响不一致,土壤元素含量也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氮沉降对不同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存在潜在不同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顾伟平[8](2019)在《模拟氮沉降对温带典型森林和草原主要植物种细根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N)沉降正在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产生显着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细根的分解过程,细根分解是养分归还给土壤的主要途径。研究N沉降对细根分解的影响,有利于阐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氮沉降持续增加的响应机制。但是,在全球大气N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土壤有效N增加如何影响森林不同根序细根和草原细根分解的过程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温带森林和草原主要植物种细根为研究对象,森林树种细根按根序法,草原细根按径级法,以施氮和对照处理为基础,通过分解袋方法,分别研究了氮沉降对温带森林草原各4个物种细根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树种不同根序之间分解速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4个树种细根分解速率普遍显示为高级[3+4]根大于低级[1+2]根。其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高级根和低级根的分解系数ka值分别为0.56和0.5,落叶松(Larix gmelinix(Rupr.)Kuzen.)的细根分解系数ka值分别为0.59和0.51,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的细根 ka 值分别为 0.62 和 0.58,白桦(Betulaplatyphylla Suk.)的细根ka值分别为0.69和0.56。模拟氮沉降背景下,土壤有效氮增加显着影响了细根分解速率。利用渐近线衰减模型对细根分解过程进行模拟揭示,除水曲柳外,外源氮添加对高级[3+4]根的分解初期具有显着促进作用(P<0.01)。其中红松细根在施氮与对照处理下分解系数ka值分别为0.65和0.56;落叶松的细根ka值分别为0.69和0.59;白桦的细根ka值分别为0.78和0.69。然而,氮添加对低级[1+2]根的初期阶段分解速率没有显着影响(P=0.29)。在分解后期,当分解系数ka值趋近于零时,低级[1+2]根和高级[3+4]根的质量残留率A值普遍呈现出施氮大于对照,并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氮沉降促进了森林细根初期的分解速率,而抑制了后期分解速率。在分解实验进行两年后发现,氮添加普遍促进微生物纤维素降解酶((β-1,4-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内切纤维素酶)的活性,但是却降低了木质素分解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因此,细根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是解释氮添加导致细根分解后期分解速率降低的重要机制。然而,基于草原4个优势物种细根分解的研究发现,氮添加普遍促进了细根分解速率。其中细叶葱(Alli tenuissimum L.)在施氮与对照处理下的分解系数k值分别为1.219 和 0.932;大针茅(Stip grandis P.Smirn.)的细根 k 值分别为 0.966 和 0.892;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细根 k 值分别为 0.575 和 0.457;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Tzvel.)的细根k值分别为0.568和0.404。氮添加对草原细根分解具有显着促进作用(P<0.01)。(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娜日格乐,盛芝露,和克俭,黄永梅[9](2018)在《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草原优势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了不同氮沉降水平对内蒙古温带草原优势物种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实验共设5个氮添加梯度,分别是N0 (0g·m~(-2)·a~(-1))、N2 (2g·m~(-2)·a~(-1))、N5(5g·m~(-2)·a~(-1))、N10(10g·m~(-2)·a~(-1))和N25(25g·m~(-2)·a~(-1)).结果表明,分解1年后,克氏针茅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在氮添加处理间差异显着,冷蒿凋落物则无显着差异,物种和氮添加处理均会对凋落物分解速度产生影响.凋落物最终残留率与其初始性质呈显着相关关系.不同氮添加水平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元素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一致,而氮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化在物种和氮添加水平间差异明显.不同氮沉降水平会改变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和养分释放模式,且不同物种的凋落物分解对氮添加的响应并不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穆松林,郭群[10](2018)在《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空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为研究区域,以地级市为空间尺度,利用遥感数据估算的生物量和空间插值的年降水量数据对四大类、十一小类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进行了校正,进而综合定量评估了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万亿元,与当年全区的GDP总量基本持平,间接的调节服务价值远远大于其它服务价值,而代表直接经济价值的供给服务不足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1/10;2)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单位面积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29 780.3元·hm-2,单位面积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地级市是兴安盟,为87 616.86元·hm-2;最低的是阿拉善盟,为1 063.99元·hm-2,总体上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3)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分别占总服务价值的35.64%、25.62%、11.68%、10.91%和7.39%。(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8期)

温带草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地面数码相机在区域和景观尺度上的植被物候参数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评估数码照片提取的绿度指数(Gcc,相对绿度指数)与卫星绿度指数的相关性有助于推进陆面过程的研究工作。另外,在北美大草原地区,Gcc时间序列数据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仍然不清晰。首先,本文在生态观测站点尺度,评估了日尺度的相对绿度指数与日值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如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温和太阳辐射等。其次,基于站点Gcc数据、MODIS和VIIRS卫星植被指数数据,利用曲线求导方法获得植被的关键物候参数,包括生长季开始点、结束点、最大生长点等,并比较了不同数据源物候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日尺度Gcc数据能够很好的地反映地面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研究区草原生长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受气温影响较小;高频的Gcc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及时响应降水的变化;在相同年份,数码相机和卫星数据提取的物候参数具有一致性,但是在春季物候上差异较显着,生长速率和衰落速率的提取结果并不一致;Gcc提取的生长季长度与根据气温计算的生长度(GDD)长度相关性较好。本文评估了基于数码相机的植被物候监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多尺度植被物候建模与温带大草原区域的草原资源管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带草原论文参考文献

[1].郭群.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的酸化效应及水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周玉科.利用物候相机绿度指数分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物候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英文)[J].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9

[3].李耀斌,张远东,顾峰雪,刘世荣.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9

[4].高丽,侯向阳,王珍,韩文军,运向军.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5].孙丹宇.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温带典型草原植物功能属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6].李子雁.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养分含量、生物量及多样性对土壤酸碱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马鹏宇.模拟氮沉降对东北温带典型森林和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

[8].顾伟平.模拟氮沉降对温带典型森林和草原主要植物种细根分解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

[9].娜日格乐,盛芝露,和克俭,黄永梅.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草原优势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穆松林,郭群.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空间特征[J].北方园艺.2018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域位置图—黄土高原县南沟流域...影响内蒙古温带草原ANPP的最重要...内蒙温带草原区1982—1999年生...内蒙古温带草原区1982-1999植被...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图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图

标签:;  ;  ;  ;  ;  ;  ;  

温带草原论文_郭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