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差异论文-刘莹

词义差异论文-刘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词义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泰复合词,语素义,词义,教学建议

词义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莹[1](2019)在《汉泰复合词中语素义与词义关系对比研究——以语素义和词义差异大的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129个汉泰词语的语素义与词义关系进行赋值;其次对24组分值小于3的双音节复合词,即词义相同但语素义与词义差异大的词语进行描写与分析;然后从语素义、词义、生产活动及文化等几个角度分析、归纳汉泰语素义与词义差异较大的复合词的特点及原因;最后从实际教学出发,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3期)

贾燕子[2](2019)在《从“臭”的词义演变看“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臭"由气味义缩小为臭味义的完成时间及演变原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战国末期开始出现"臭"表恶臭义的用例,东汉时期,"臭"的恶臭义已经成为其主导义位。"臭"的词义演变与"香"的变化密切相关,是词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由于"香"由谷物熟后的气味演变为了芳香的气味,"香""臭"从上下位关系变成了具有反义关系的同位词;东汉时期,"修饰或限定成分+香"式偏正复合词表示各种不同香气的用法已经大量出现,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到南北朝时期,表示各种不同的臭气也开始采用此种格式。"臭""香"的词义演变导致"气味"概念域的词汇系统发生了显着变化,一是其层级结构由两级变为了叁级;二是偏正式复合词取代单音词成为表达各类下位气味概念的主要形式。(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悦[3](2018)在《《发展汉语》生词注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汉语》(第二版)是2011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汉语教科书,贯穿了汉语学习的初级、中级、高级阶段。适合长期在中国研习汉语的学习者使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初、中级阶段的《发展汉语》综合课课本,并从词义的角度去考察四本教材的生词注释,从英汉词义差异视角将中英生词分为四类:词义完全重合,表层重合、词义相交和词义空缺,分类分析注释的优缺点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并针对现有研究成果做了总结综述。第二部分针对《发展汉语》的生词注释做了研究分析,分析了《发展汉语》的注释体例、注释方法,并从汉英词义差异视角,归纳整理了汉英词义的不对应现象。第叁部分则是对《发展汉语》注释的可取和尚待改进之处做了归纳分析。第四部分综合了第二部分对汉英词义差异的归类以及第叁部分对《发展汉语》生词注释的总结,对使用《发展汉语》教材的部分扬州大学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留学生和授课的汉语老师展开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汉英词义差异现象对教学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消极的影响。第五部分则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生词注释提出了一些编写的建议,例如构建多元化的注释体系,包括多非语言形式注释以及媒介语形式的注释,并提出应从避免偏误的角度编写注释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王艳云[4](2017)在《兰陵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义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兰陵方言拥有独特的地理、民族和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词汇。兰陵方言在汉语官话方言中属于中原官话,在山东方言的分区中属于西区西鲁片。在方言词汇的研究角度来看,方言词汇和普通话在词义上的差异性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这叁个方面来分析探究兰陵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在词义上的差异,对了解并促进兰陵方言词汇地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3期)

鹿秀川[5](2017)在《汉西母语者的词义赋予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语义微分量表对汉语及西班牙语母语者对汉语词义赋予中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汉西母语者在对汉语词义赋予的评价维度、强度维度、活动维度都存在着不同的主观差异。这种差异与不同母语者的文化背景有关,但与性别无关。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词汇使用心理和态度。(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08期)

刘天宝[6](2017)在《历时语言学角度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对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词源和意义变迁进行对比分析,从比较中归纳出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方式主要以日本文化厅出版的《中国语と対応する汉语》中的44个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日本语历史语料库”(CHJ)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汉语语料库(CCL)以及各种工具书为研究手段,对同形异义词的词义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从历时语言学角度对词义变迁过程和差异产生原因的这些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中日两国词语词义的对比范围,而且对于国内的日本语教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焱[7](2016)在《以文化差异为视角探究词义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文化的约束和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词汇在颜色、社交礼节、日常生活、称呼等方面的差异,说明不同的文化对语言尤其是词汇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深刻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更有效地运用语言,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6年30期)

张可婧[8](2016)在《从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词汇差异看汉语词汇发展与词义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描述了部分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旨在了解汉语词汇与词义在历时发展演变的过程、方式、结果,以及影响这个结果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及语言内部因素。(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6年68期)

李雄伟[9](2016)在《浅析英汉词义的差异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文章借用Leech对词义的分类,从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方面对词义作了比较,并探讨了这种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挑战和影响,特别是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方面,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处应对策略,音译加注解和直译加注解,既保证这些词汇不失原味,又为外国人所接受。(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6年67期)

夏能权,蔡梦麒[10](2016)在《《王叁》《广韵》词义训释差异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宋濂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词义训释为立足点,与《广韵》的匹配训释进行比较,除约30%的同义同训外,70%的词义训释在两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探究两书训释差异的成因,从纂抄者主观角度而言,采取不同的编纂原则、选取不同来源的训释及纂抄者的认知差异造成了两书部分训释差异;从中古汉语客观发展角度而言,词汇双音化及词的分化合并等也造成了两书训释的诸多差异。(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词义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臭"由气味义缩小为臭味义的完成时间及演变原因,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战国末期开始出现"臭"表恶臭义的用例,东汉时期,"臭"的恶臭义已经成为其主导义位。"臭"的词义演变与"香"的变化密切相关,是词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由于"香"由谷物熟后的气味演变为了芳香的气味,"香""臭"从上下位关系变成了具有反义关系的同位词;东汉时期,"修饰或限定成分+香"式偏正复合词表示各种不同香气的用法已经大量出现,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到南北朝时期,表示各种不同的臭气也开始采用此种格式。"臭""香"的词义演变导致"气味"概念域的词汇系统发生了显着变化,一是其层级结构由两级变为了叁级;二是偏正式复合词取代单音词成为表达各类下位气味概念的主要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义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莹.汉泰复合词中语素义与词义关系对比研究——以语素义和词义差异大的词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2].贾燕子.从“臭”的词义演变看“气味”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古今差异[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张悦.《发展汉语》生词注释研究[D].扬州大学.2018

[4].王艳云.兰陵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义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7

[5].鹿秀川.汉西母语者的词义赋予差异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6].刘天宝.历时语言学角度关于中日同形异义词的考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7].李焱.以文化差异为视角探究词义变化[J].才智.2016

[8].张可婧.从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词汇差异看汉语词汇发展与词义演变[J].考试周刊.2016

[9].李雄伟.浅析英汉词义的差异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6

[10].夏能权,蔡梦麒.《王叁》《广韵》词义训释差异成因探析[J].古汉语研究.2016

标签:;  ;  ;  ;  

词义差异论文-刘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