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旧城再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旧城,城市,文化,连州,昆明市,场景,建筑。
旧城再生论文文献综述
宋倩,尹智欣[1](2019)在《国际城区再生模式对沈阳市同泽北街旧城区域的改造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城区再生"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中步入后工业化社会的城区在面对城市发展的困境时,为了提升区域活力,恢复城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而提出来的。城区再生通常被理解为对城区中濒临消失的历史遗迹以及建筑进行保留或修复的措施。而城区持续再生强调的是在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新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恢复或维持许多城区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区域发展牵引力"的功能。"城区再生"不同于"城市更新",它主要是强调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进化,属于"有机更新理论"范畴之内,并非是进行"大拆大建"。通过对城区再生模式的研究,为沈阳旧城区同泽北街街道的改造项目提供具有启示价值的方法。方法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对比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国内外成功的城市再生案例,如:韩国釜山甘川文化村和中国上海新天地,总结其再生模式的成功之处,探讨其再生模式"移植"的可行性,并通过这两处成功的再生模式对沈阳旧城同泽北街街道进行改造可行性研究。结论最终总结出通过视觉艺术的手段对城市中旧城区风貌进行视觉修葺是城市区域再生中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张景国[2](2018)在《基于场景理论的旧城再生文化促动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文化促进城市复兴是现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战略,通过对场景理论的理解分析,提出以公共空间为核心,以步行环境为主体,以景观质量为保障,以地方文脉为依托的文化场景营造策略,推动旧城的再生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8年12期)
卢文杰[3](2018)在《文化大事件为触媒的旧城再生实践——以连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文化"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文化大事件"对城市再生的作用逐渐显现。文章结合连州市中山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探讨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对连州旧城的再生作用,探索以文化大事件为触媒的城市再生的路径和方法,并在连州市中山南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进行实证,以期为旧城再生实践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8-11-24)
宗瑜璐[4](2018)在《北京旧城四合院建筑形态和空间再生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旧城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代表,在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上具有显着的特点,但时至今日,这些特点却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需求。为此,本文对北京旧城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四合院空间再生策略。(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8期)
郭钊林[5](2018)在《浅析旧城改造中旧建筑的再生设计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建筑也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城市都在加强环境建设,各种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但仅仅依靠进行新建筑的建设,已经无法解决城市的建筑建设问题。想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解决旧城保护和新城发展的矛盾,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探讨旧城改造中旧建筑的再生设计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创新的方法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力,从而使得旧建筑的再生具有更加深层和广泛的创新意义。(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8年03期)
孟怡平[6](2017)在《旧城传统商业中心立体化开发再生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诸多城市发展问题如城市空间资源短缺、空间层级不合理、空间结构效率低下;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重。而城市中心区则是城市问题最为集中的部分,是首要梳理的对象。着眼于国内大规模城市再生的背景,本文选择旧城市中心区的传统商业中心作为研究目标,采用“K8”城市空间层级作为“城市再生”的空间发展模型,利用立体化设计手段创造出具有适宜尺度的层级空间,从而有效解决了传统商业中心的城市问题,实现了城市传统商业中心的再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理论基础研究展开,首先对国内外传统商业中心的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对比,并提取国外实践中的经验作为有效借鉴。随后,介绍了四种立体化商业中心的发展建设类型,并引入了叁种理论共同构建本文的理论体系,选择功能空间、交通空间以及开放空间作为主要的设计内容,并提出总体的设计原则及目标。针对功能空间的立体化再生设计,首先通过对“K8”模式下立体功能空间的具体内涵进行阐述,并对功能空间的构成、配比以及布局进行构成设计。在此基础上,从垂直和水平维度进行布局设计,重点解析了巴黎德方斯集办公、居住、商业等多功能的城市商业中心的功能空间。交通空间的立体化设计在“K8”视角下具有了更丰富的设计内涵。提出了“绿色交通”,赋予了立体化交通体系新的定义。基于提出的多项设计内涵,主要针对步行以及车行空间提出了具体的交通体系设计策略,包括传统商业中心外部交通环境以实现城市空间衔接,以及传统商业中心内部交通环境以满足多样性的功能空间。在开放空间的原有定义的基础上,引入了“广义开放空间”的概念,建立起以服务和交往为导向的开放空间。具体设计策略从开放空间的立体化布局以及景观形态设计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如何丰富城市空间,探寻有机再生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基于“K8”模式下立体化开发再生设计策略,选择哈尔滨秋林商业中心作为实践探索。将研究所提出的发展模式运用到实际情况中进行检验,创造集约化、紧凑化城市空间形态,从而实现城市传统商业中心的再生,并最终实现城市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侯晓蕾,郭巍[7](2017)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使用现状和景观更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居民互动的基础上,借鉴公共空间复兴的相关国际经验,并结合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景观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本课题重点提出了以下策略,分别为:微空间的挖掘与设计、多功能集约站点设计、私属空间的借用与开放、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连通。本课题也采用了多样化的设计研究手段,包括居民访谈、互动调研、文献研究、方案展示、艺术装置等,借此探索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7年06期)
周治[8](2017)在《存量规划背景下昆明市旧城核心区街道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速率的追求远超对于效率的追求,这一方面造成了城市土地的不集约利用,加之大城市土地供应开始受到控制,使得如何让存量空间得到优化的课题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困境,使得城市里的居民日常生活水平质量不高、城市活力缺乏。街道,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泛、日常生活使用频率最高、包容度最高的城市空间,在速率优先的发展理念下表现出诸如人性化考虑不足、趣味性不够、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既表现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困境,又亟需对街道空间的种种不集约利用的现象加以转变、提升。故本论文以昆明市旧城核心区内的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多番调研,总结了街道的不同特征,从而归纳出六种不同的街道类型,并通过街道再生影响体系的建立,从六种类型的街道中各选取叁条街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次从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利用效率叁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旨在得出街道在这叁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出,得出街道再生需从街道功能分类出发、以人使用视角为导向、“适应性再利用”为方法、渐进式实施为路径等方面的研究结论。(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张鹏[9](2017)在《旧城改造中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生—哈尔滨老道外传统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旧城改造一直是其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承问题,是旧城改造当中的难点。本文在结合了国内外旧城改造的实例和相关资料之后,以哈尔滨老道外饮食文化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文化之于旧城改造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探讨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并指出如何在建设旧城的同时,能够使旧城文化得到保留。使旧城当中的建筑和文化能够和谐共生,共同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4-11)
吴欣玥[10](2017)在《旧城更新中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再生——以成都少城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旧城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传统风貌特色,同时也是成千上万城市居民的栖身之所。少城自筑城以来就是成都"叁城相重"历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其独有的空间格局、街巷尺度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仅剩现有路网保存完好。规划通过对少城传统风貌要素进行探寻与挖掘,从文态、形态、生态、业态和交通五方面提出其传统文化特色保护与再生策略,在延续和保护旧城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的同时,与城市现代功能实现"融合再生"。(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7年02期)
旧城再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文化促进城市复兴是现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战略,通过对场景理论的理解分析,提出以公共空间为核心,以步行环境为主体,以景观质量为保障,以地方文脉为依托的文化场景营造策略,推动旧城的再生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旧城再生论文参考文献
[1].宋倩,尹智欣.国际城区再生模式对沈阳市同泽北街旧城区域的改造启示[J].包装工程.2019
[2].张景国.基于场景理论的旧城再生文化促动模式探究[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
[3].卢文杰.文化大事件为触媒的旧城再生实践——以连州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8
[4].宗瑜璐.北京旧城四合院建筑形态和空间再生策略探讨[J].明日风尚.2018
[5].郭钊林.浅析旧城改造中旧建筑的再生设计的认识[J].智能城市.2018
[6].孟怡平.旧城传统商业中心立体化开发再生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
[8].周治.存量规划背景下昆明市旧城核心区街道再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9].张鹏.旧城改造中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生—哈尔滨老道外传统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10].吴欣玥.旧城更新中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再生——以成都少城片区为例[J].重庆建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