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运移论文_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高满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片麻岩,氮素,溶质,红壤。

垂直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高满[1](2018)在《土柱变密度溶质运移试验推求水平及垂直方向弥散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溶质运移对流弥散理论的变密度海水入侵模型广泛用于海水入侵研究,而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影响模型模拟效果的关键性参量之一。利用传统土柱溶质运移试验结合旁侧抽水,采用数值反演法成功获取了水平及垂直两方向弥散度。相对于传统方法,在不增加试验复杂度的前提下,同时推求了不同方向的弥散度,提高了试验效率,节约了试验成本,可广泛用于测定水动力弥散系数等参数。(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8年06期)

腾珍珍,袁磊,王鸿雁,刘亚军,张钟文[2](2018)在《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尿素来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累积与垂直运移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量化常规垄作和免耕不同量秸秆覆盖处理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尿素氮来源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垂直运移特性和淋失风险,于2016年在连续运行9年的长期免耕定位试验基地上设置田间原位~(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垄作(RT)、免耕无秸秆覆盖(NT-0)、免耕33%秸秆覆盖(NT-33)、免耕67%秸秆覆盖(NT-67)和免耕100%秸秆覆盖(NT-100)。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抽雄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尿素来源NO_3~--N的累积量显着高于尿素来源的NH_4~+-N,尿素来源NO_3~--N占所施入尿素氮的比例在苗期最高,各个处理相应土层的平均值分别为24.0%和17.4%。玉米成熟期,0~1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的尿素来源的矿质氮96%以上是NO_3~--N,约有7%左右的尿素氮以NO_3~--N的形态垂直运移至80~100 cm土层中,其对相应土层总的土壤NO_3~--N库的贡献比例达50%以上,说明当季作物施入氮肥的淋溶损失风险较高。与常规垄作处理相比,免耕67%和100%秸秆覆盖处理降低了尿素来源NO_3~--N在深层土壤剖面的残留,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杨扬[3](2018)在《添加γ-PGA保水剂对一维垂直入渗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y-PGA保水剂对土壤一维垂直入渗规律和水盐运移特性的影响,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粉砂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以及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土壤添加γ-PGA保水剂后的一维垂直入渗特性室内试验研究和水盐运移特性研究,分析了γ-PGA施入量、施入层以及土壤容重等不同因素对添加γ-PGA保水剂土壤一维垂直入渗特性和水盐运移的影响,建立了土壤添加γ-PGA保水剂后的一维垂直入渗模型,并运用室内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γ-PGA混施对一维垂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表明,随着γ-PGA施入量的增加,湿润锋运移距离逐渐变短,累计入渗量逐渐减小,而减渗率逐渐增加;水分再分布过程中,上层剖面土壤含水率与下层剖面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容重相同时,随着γ-PGA施量的增大,剖面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以及减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幂函数模型以及对数函数模型;并建立了以γ-PGA施入量与入渗时间为自变量,湿润锋运移距离为因变量的数学模型,并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度较高。(2)通过γ-PGA施入量和施入层以及土壤容重对一维垂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对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和减渗率的影响均最大,γ-PGA施入层的影响次之,γ-PGA施入量的影响最小。不同处理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均符合幂函数模型,而减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则符合对数函数模型。(3)通过水盐运移特性试验研究表明,随着γ-PGA施入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含水率逐渐增大,且饱和含水率与γ-PGA施入量之间符合叁项式方程;通过VanGenuchten模型拟合添加γ-PGA试验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添加γ-PGA的土壤溶质穿透曲线表明,随着γ-PGA施入量的增加,初始穿透体积数减小,完全穿透体积数增加,并对实测数据运用CXTIFIT2.1软件建立的CED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较高。(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柴苗苗,王欢元[4](2018)在《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速效氮垂直运移规律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乌素沙地区域的"两害"砒砂岩与沙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1∶2和1∶5叁种比例进行复配成土,并种植适宜该地气候环境的作物——马铃薯。在马铃薯收获期于各小区垄上、垄下采集不同剖面深度土壤,并测定其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叁种复配土垄上下土壤剖面0~140cm铵态氮的分布均较为均匀,均处于0.50mg·kg~(-1)左右,且规律基本一致;混合比例对垄上下硝态氮剖面分布均产生明显影响,垄上0~60cm土层内、垄下0~20cm土层内,表现为1∶1>1∶2>1∶5,其余土层内1∶5复配土始终具有较高的硝态氮含量;1∶1和1∶2复配土壤垄上、垄下硝态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0~20cm土壤剖面处,140cm深度仍有一定的积累,1∶5复配土壤出现在120~140cm土壤剖面处,且各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淋洗均深于垄上;同一土层深度,叁种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垄上,且1∶5复配土壤垄上、下差异尤为显着。(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范思雨[5](2017)在《二级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分运移和多组分溶质反应迁移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雨水径流带来的内涝及其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垂直流潜流人工湿地(VF CWs,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以其显着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低能耗低维护成本和良好的景观效应而成为现代“海绵城市”中控制、储蓄、处理径流雨水的理想技术手段。目前以实验为主的对于VF CWs中由微生物主导的污染物生物化学降解过程研究仍普遍存在“黑箱”现象,不能正确和准确地描述其内部真实的反应过程。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二维的二级垂直流潜流人工湿地在水流迁移-溶质扩散-微生物生化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学模型,模拟二级VF CWs在不同出流方式、不同填料方式和不同温度下对重庆市径流雨水的处理效果,分析总结在不同运行条件下湿地中不同深度处雨水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其降解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性变化规律。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对于不同的出流方式,在二级垂直流湿地出水面设置等间隔的不透水隔断(A-S2出流方式)能有效提高湿地的有效体积比和水力效率,同时提升了溶解氧(DO)在湿地中的传递效果,复氧后DO浓度回升更快,高浓度持续时间更长,在120min的进水间隔中,水下15cm处的DO浓度能保持6.0mg/L以上近80min;A-S2出流方式下CR(易生物降解COD)降至50mg/L以下时间较完全的渗流出流方式(A-S出流方式)缩短了22min;良好的溶解氧环境也促进了亚硝化单胞菌和硝化细菌的活性,A-S2出流方式下同时间段内增加的NO3--N浓度是A-S的4.23倍,脱氮效果因此更佳;改善的溶解氧环境也使除磷效果所有提升。对于填料不同的组合方式,采用粒径较小(例如0.06~4mm的砂)的填料能有效促进溶解氧在湿地中的传递效果,新进水加入后,细填料能使DO浓度迅速回升并且保持长时间高浓度,这直接促进了硝化作用,从而间接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叁层填料粒径从上到下宜采用中、细、粗的排列方式,并保证其饱和含水量θ_s的变化规律为上>中>下,饱和导水率K_s为下≥上>中,这种排列方式能在保证湿地脱氮效果的前提下使其以较高的有效体积比及水力效率运行;上中下填料粒径分别为4~8mm/0~2mm/16~32mm的ZXC1型促进了亚硝化单胞菌的活性,在其中主要发生了以NO2--N为中间产物的脱氮过程;10~20mm/0.06~4mm/16~32mm的ZXC2型促进了硝化细菌的活性,在其中主要是发生了以NO3--N为中间产物的脱氮过程。对于不同的温度,以20℃为参照,在硝化最适温度25℃时,硝化速率明显加快,硝化细菌较亚硝化单胞菌活性提升更快,说明硝化细菌对温度升高更加敏感,由于被促进的硝化率,反硝化率也有小幅度提升;在反硝化最适温度30℃时,反硝化速率比20℃时提升了近40%,N_2-N浓度峰值高出20%;温度上升10℃,湿地中硝化速率提升一倍以上。在温度较低的15℃和10℃时,亚硝化单胞菌仍保持较高的NH_4~+-N转化活性,说明亚硝化单胞菌抗低温能力较强。10℃时反硝化细菌的活性被大大抑制,反硝化效果较20℃时大幅度降低。在重庆的夏季,径流水温较高(约22~30℃),二级垂直流湿地客观上能够保持25~30℃的水温,可以保证较高的脱氮效率;而在冬季,径流水温较低(约9~16℃),因反硝化细菌受低温影响更大,使处于垂直流湿地中下部的反硝化区保持较高的温度仍可维持良好的脱氮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杨连辉,裴青宝[6](2015)在《不同容重下红壤土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容重影响下硝态氮随水分在红壤土垂直运动及再分布规律,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采用容重为1.25、1.30、1.35、(单位g/cm3)的红壤土,采用2g/L的k NO3溶液,用垂直土柱模拟的方法进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容重影响下的硝态氮的垂直运移前期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量波动;随着入渗路径的延长,硝态氮在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直至一个稳定的值;随着容重的增加硝态氮峰值所到需要的时间也越长,相对的入渗路径也会相对增加,而且硝态氮的峰值也会随着容重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5年04期)

靖彦,陈效民,李秋霞,靳泽文,黄欠如[7](2014)在《施用生物质炭对红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的影响及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在红壤中施用生物质炭后硝态氮的垂直运移规律,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分别按照炭土比为0、2.22%(5 t·hm-2)、4.45%(10 t·hm-2)、8.95%(20 t·hm-2)、13.37%(30 t·hm-2)和17.80%(40 t·hm-2)设置混合土壤,并采用CXTFIT 2.0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饱和条件下,不同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下,硝态氮运移的穿透曲线发生明显变化.不同处理的硝态氮相对浓度(C/Co)峰值、淋溶速率和累积淋失量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各穿透曲线尾部均存在一定的拖尾现象,且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拖尾现象越显着.对硝态氮穿透曲线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生物质炭影响了土壤的容重、有机碳、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CEC)等物理性质,进而导致各处理硝态氮穿透曲线发生了变化.采用CXTFIT 2.0数学模型模拟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运移,硝态氮的穿透曲线拟合值与实测值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0.850,能够很好地对土壤硝态氮运移和运移参数进行预测,试验结果可为预测生物质炭施用对地下水体环境硝态氮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赵斌,王红,张瑞芳,周大迈,张爱军[8](2014)在《片麻岩新成土中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研究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新成土中不同肥料、不同施氮量对硝态氮垂直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有机无机混合肥、氮磷复合肥中硝态氮淋失总量比值为1∶0.87∶0.94。中等施氮量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降低氮素淋失。尿素硝态氮淋失率平均为29%,氮磷复合肥平均为27.8%,有机无机混合肥平均为23.7%。60cm和90cm处硝态氮淋失量比值为1∶1.03,差异不显着。淋溶结束后,有机无机混合肥在不同土层各处理中硝态氮含量最高,尿素硝态氮含量最低。(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张茹吉,姚世雅,奥岩松[9](2013)在《土壤表层中的Cu、Cd、Pb的垂直运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模拟重金属Cu、Cd、Pb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u、Cd、Pb在砂壤土、壤土和粘壤土3种不同质地土壤中垂直运移的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Cu2+、Cd2+、Pb2+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规律随土壤质地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大小为粘壤土>壤土>砂壤土,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能力大小为砂壤土>壤土>粘壤土。Cu2+、Cd2+、Pb2+主要积累层在土壤表层,尤其是0~10cm的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Cu2+、Cd2+、Pb2+含量逐渐减少。(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王丽媛[10](2013)在《坡地土壤水分运移及氮素垂直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是维持陆表植被生态的关键,也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壤水分的运移直接关系到深层土壤水分能否得到补充及水分对植被的有效性。地下水体氮污染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土壤淋失被认为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造成地下水氮污染的重要原因。降雨是土壤氮素淋失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较大降雨形成的土壤下渗水流为氮素的迁移提供了载体。本文初步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关于土壤水分运移及N素垂直迁移规律,旨在为土壤水分运移及N素垂直迁移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水土保持》期刊2013年02期)

垂直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准确量化常规垄作和免耕不同量秸秆覆盖处理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尿素氮来源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垂直运移特性和淋失风险,于2016年在连续运行9年的长期免耕定位试验基地上设置田间原位~(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垄作(RT)、免耕无秸秆覆盖(NT-0)、免耕33%秸秆覆盖(NT-33)、免耕67%秸秆覆盖(NT-67)和免耕100%秸秆覆盖(NT-100)。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抽雄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尿素来源NO_3~--N的累积量显着高于尿素来源的NH_4~+-N,尿素来源NO_3~--N占所施入尿素氮的比例在苗期最高,各个处理相应土层的平均值分别为24.0%和17.4%。玉米成熟期,0~1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的尿素来源的矿质氮96%以上是NO_3~--N,约有7%左右的尿素氮以NO_3~--N的形态垂直运移至80~100 cm土层中,其对相应土层总的土壤NO_3~--N库的贡献比例达50%以上,说明当季作物施入氮肥的淋溶损失风险较高。与常规垄作处理相比,免耕67%和100%秸秆覆盖处理降低了尿素来源NO_3~--N在深层土壤剖面的残留,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高满.土柱变密度溶质运移试验推求水平及垂直方向弥散度研究[J].水文.2018

[2].腾珍珍,袁磊,王鸿雁,刘亚军,张钟文.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尿素来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累积与垂直运移过程[J].土壤通报.2018

[3].杨扬.添加γ-PGA保水剂对一维垂直入渗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4].柴苗苗,王欢元.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速效氮垂直运移规律的初步探讨[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

[5].范思雨.二级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分运移和多组分溶质反应迁移过程模拟[D].重庆大学.2017

[6].杨连辉,裴青宝.不同容重下红壤土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研究[J].农技服务.2015

[7].靖彦,陈效民,李秋霞,靳泽文,黄欠如.施用生物质炭对红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的影响及其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14

[8].赵斌,王红,张瑞芳,周大迈,张爱军.片麻岩新成土中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

[9].张茹吉,姚世雅,奥岩松.土壤表层中的Cu、Cd、Pb的垂直运移规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

[10].王丽媛.坡地土壤水分运移及氮素垂直迁移规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3

论文知识图

八面河地区超压驱使油气侧向作长距离...垂直运移模型校验垂直运移模型辨识7 垂直运移模型比较不同覆膜方式下湿润锋垂直运移距...垂直运移模型辨识

标签:;  ;  ;  ;  ;  ;  ;  

垂直运移论文_程勤波,陈喜,张志才,张润润,高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