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及其绕线机,涉及变压器线圈的绕线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变压器线圈采用人工缠角导致的作业效率和操作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该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包括基座、穿管组件和导线缠角组件,其中,穿管组件设置于基座上,穿管组件用于引出待缠绕导线并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套管;导线缠角组件设置于基座上并位于穿管组件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以通过导线缠角组件将穿管组件引出的待缠绕导线缠绕在待绕线产品上。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可自动完成送线、套管、缠角等动作,相比于传统技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可提高作业质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穿管组件(10)和导线缠角组件(20),其中,所述穿管组件(10)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穿管组件(10)用于引出待缠绕导线并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套管;所述导线缠角组件(20)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位于所述穿管组件(10)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以通过所述导线缠角组件(20)将所述穿管组件(10)引出的待缠绕导线缠绕在所述待绕线产品上。
设计方案
1.一种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穿管组件(10)和导线缠角组件(20),其中,所述穿管组件(10)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穿管组件(10)用于引出待缠绕导线并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套管;
所述导线缠角组件(20)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位于所述穿管组件(10)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以通过所述导线缠角组件(20)将所述穿管组件(10)引出的待缠绕导线缠绕在所述待绕线产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管组件(10)包括导线输送部,所述导线输送部包括第一导管(101)、第一滚轮组(102)和第一铜管(103),其中,
所述第一滚轮组(102)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管(101)的两侧,所述第一铜管(103)位于所述第一导管(101)的一侧,
待缠绕导线套于所述第一导管(101)内,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滚轮组(102)的移动驱动所述第一导管(101)向着靠近所述第一铜管(103)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待缠绕导线输送至所述第一铜管(103)远离所述第一滚轮组(102)一端的管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管组件(10)还包括第一输送部,所述第一输送部包括第二导管(104)、第二滚轮组(105)、第三导管(106)、第三滚轮组(107)和第二铜管(108),其中,
所述第二滚轮组(105)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管(104)的两侧,所述第三滚轮组(107)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导管(106)的两侧,所述第二铜管(108)位于所述第二导管(104)和所述第三导管(106)的一侧,
待套接套管位于所述第二导管(104)和\/或所述第三导管(106)内,并且通过所述第二滚轮组(105)和\/或所述第三滚轮组(107)的移动驱动所述第二导管(104)和\/或所述第三导管(106)向着靠近所述第二铜管(108)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待套接套管输送至所述第二铜管(108)远离所述第二滚轮组(105)和\/或所述第三滚轮组(107)一端的管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套接套管包括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所述第一色套管位于所述第二导管(104)内,所述第二色套管位于所述第三导管(106)内,并且
所述第二导管(104)和所述第三导管(106)交替向着靠近所述第二铜管(108)的方向移动,以使待缠绕导线上交替套上不同颜色的套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管(103)和所述第二铜管(108)平行设置,所述穿管组件(10)还包括第二输送部(109)和套管固定部(110),其中,
所述第二输送部(109)位于所述第二铜管(108)的一侧,所述套管固定部(110)位于所述第一铜管(103)的一侧,
以通过述第二输送部(109)将输送至所述第二铜管(108)的套管输送至所述套管固定部(110)夹紧,并使所述套管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铜管(103)中心轴重合,以使所述第一铜管(103)内的待缠绕导线能够穿过所述套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缠角组件(20)包括导线缠绕部和产品夹持部,其中,
所述导线缠绕部位于所述穿管组件(10)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所述导线缠绕部用于固定并拉伸待缠绕导线,
所述产品夹持部活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产品夹持部用于穿取待绕线产品并将待绕线产品移动至待缠绕导线处完成缠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缠绕部包括第一本体(201)、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其中,
所述导线针咀(202)和所述夹线部(203)固定在所述第一本体(201)上,所述第一本体(201)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且
所述导线针咀(202)是由第一凹槽(2021)和第二凹槽(2022)闭合形成的空心圆柱状结构,所述导线针咀(202)的内径不小于所述套管的外径,以通过所述第一凹槽(2021)和所述第二凹槽(2022)闭合将所述套管夹紧;
所述夹线部(203)包括第一夹线部(2031)和第二夹线部(2032),所述第一夹线部(2031)和所述第二夹线部(2032)相对的两个面分别为凸台和凹槽结构,以通过述第一夹线部(2031)和所述第二夹线部(2032)的闭合将导线夹紧并通过所述第一本体(201)的滑动将待缠绕导线拉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缠绕部还包括剪切部(204),所述剪切部(204)固定在所述第一本体(201)上,所述剪切部(204)包括第一剪切部(2041)和第二剪切部(2042),并且
所述第一剪切部(2041)和所述第二剪切部(2042)相对的一侧为斜面结构,以通过所述第一剪切部(2041)和所述第二剪切部(2042)的闭合将待缠绕导线的末端剪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产品夹持部包括第二本体(205)和转轴(206),其中,
所述第二本体(205)活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以使所述第二本体(205)能够在所述基座上活动;
所述转轴(206)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5)上,并且所述转轴(206)远离所述第二本体(205)的一端用于穿取并固定变压器线圈(207),以通过所述第二本体(205)的滑动和\/或所述转轴(206)的转动使所述变压器线圈(207)完成缠角。
10.一种绕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线圈的绕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及其含有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的绕线机。
背景技术
电力行业中常用的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转换装置。具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等作用。在变压器制作过程中,需要利用到绕线机对变压器内部的线圈进行绕制,用以完成变压器制作的准备工作。传统的变压器线圈绕线过程中,其缠角工作一般由人工完成,不但作业效率低、人工劳动量大,甚至有时因为人工操作质量低,而导致整个变压器的报废。因此,为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有必要提供一种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及其含有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的绕线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变压器线圈采用人工缠角导致的作业效率和操作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包括基座、穿管组件和导线缠角组件,其中,所述穿管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穿管组件用于引出待缠绕导线并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套管;所述导线缠角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位于所述穿管组件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以通过所述导线缠角组件将所述穿管组件引出的待缠绕导线缠绕在所述待绕线产品上。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穿管组件包括导线输送部,所述导线输送部包括第一导管、第一滚轮组和第一铜管,其中,所述第一滚轮组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管的两侧,所述第一铜管位于所述第一导管的一侧,待缠绕导线套于所述第一导管内,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滚轮组的移动驱动所述第一导管向着靠近所述第一铜管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待缠绕导线输送至所述第一铜管远离所述第一滚轮组一端的管口。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穿管组件还包括第一输送部,所述第一输送部包括第二导管、第二滚轮组、第三导管、第三滚轮组和第二铜管,其中,所述第二滚轮组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导管的两侧,所述第三滚轮组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导管的两侧,所述第二铜管位于所述第二导管和所述第三导管的一侧,待套接套管位于所述第二导管和\/或所述第三导管内,并且通过所述第二滚轮组和\/或所述第三滚轮组的移动驱动所述第二导管和\/或所述第三导管向着靠近所述第二铜管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待套接套管输送至所述第二铜管远离所述第二滚轮组和\/或所述第三滚轮组一端的管口。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待套接套管包括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所述第一色套管位于所述第二导管内,所述第二色套管位于所述第三导管内,并且所述第二导管和所述第三导管交替向着靠近所述第二铜管的方向移动,以使待缠绕导线上交替套上不同颜色的套管。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铜管和所述第二铜管平行设置,所述穿管组件还包括第二输送部和套管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二输送部位于所述第二铜管的一侧,所述套管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铜管的一侧,以通过述第二输送部将输送至所述第二铜管的套管输送至所述套管固定部夹紧,并使所述套管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铜管中心轴重合,以使所述第一铜管内的待缠绕导线能够穿过所述套管。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线缠角组件包括导线缠绕部和产品夹持部,其中,所述导线缠绕部位于穿管组件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所述导线缠绕部用于固定并拉伸待缠绕导线,所述产品夹持部活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产品夹持部用于穿取待绕线产品并将待绕线产品移动至待缠绕导线处完成缠角。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线缠绕部包括第一本体、导线针咀和夹线部,其中,所述导线针咀和所述夹线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一本体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且所述导线针咀是由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闭合形成的空心圆柱状结构,所述导线针咀的内径不小于所述套管的外径,以通过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闭合将所述套管夹紧;所述夹线部包括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所述第一夹线部和所述第二夹线部相对的两个面分别为凸台和凹槽结构,以通过述第一夹线部和所述第二夹线部的闭合将导线夹紧并通过所述第一本体的滑动将待缠绕导线拉伸。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线缠绕部还包括剪切部,所述剪切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剪切部包括第一剪切部和第二剪切部,并且所述第一剪切部和所述第二剪切部相对的一侧为斜面结构,以通过所述第一剪切部和所述第二剪切部的闭合将待缠绕导线的末端剪断。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产品夹持部包括第二本体和转轴,其中,所述第二本体活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以使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在所述基座上活动;所述转轴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并且所述转轴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用于穿取并固定变压器线圈,以通过所述第二本体的滑动和\/或所述转轴的转动使所述变压器线圈完成缠角。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绕线机。所述绕线机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及其绕线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用于完成变压器线圈的缠角动作。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包括穿管组件和导线缠角组件,穿管组件可用于引出待缠绕导线并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套管,导线缠角组件可将穿管组件引出的待缠绕导线缠绕在变压器线圈上,即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可自动完成送线、套管、缠角等动作,相比于传统技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可提高作业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变压器线圈采用人工缠角导致的作业效率和操作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一示意图;
图2是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示意图;
图3是导线缠绕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产品夹持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10-穿管组件;101-第一导管;102-第一滚轮组;103-第一铜管;104-第二导管;105-第二滚轮组;106-第三导管;107-第三滚轮组;108-第二铜管;109-第二输送部;110-套管固定部;20-导线缠角组件;201-第一本体;202-导线针咀;2021-第一凹槽;2022-第二凹槽;203-夹线部;2031-第一夹线部;2032-第二夹线部;204-剪切部;2041-第一剪切部;2042-第二剪切部;205-第二本体;206-转轴;207-变压器线圈;208-第一气缸;209-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4对本实施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及其绕线机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包括基座、穿管组件10和导线缠角组件20,如图1所示。穿管组件10设置于基座上,穿管组件10用于引出待缠绕导线并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套管;导线缠角组件20设置于基座上并位于穿管组件10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以通过导线缠角组件20将穿管组件10引出的待缠绕导线缠绕在待绕线产品上。
本实施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用于完成变压器线圈的缠角动作。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包括穿管组件10和导线缠角组件20,穿管组件10可用于引出待缠绕导线并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套管,导线缠角组件20可将穿管组件10引出的待缠绕导线缠绕在变压器线圈上,即通过本实施例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可自动完成送线、套管、缠角等动作,相比于传统技术,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可提高作业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变压器线圈采用人工缠角导致的作业效率和操作质量低下的技术问题。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穿管组件10包括导线输送部。导线输送部包括第一导管101、第一滚轮组102和第一铜管103。如图2所示,第一滚轮组102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第一导管101的两侧,第一铜管103位于第一导管101的一侧。待缠绕导线套于第一导管101内,并且通过第一滚轮组102的移动驱动第一导管101向着靠近第一铜管103的方向移动,以将待缠绕导线输送至第一铜管103远离第一滚轮组102一端的管口。优选的,第一滚轮组102的两个滚轮均向着第一导管101的方向转动,即一个顺时针转动,一个逆时针转动,从而使两个滚轮与第一导管101产生摩擦,驱动第一导管101向着靠近第一铜管103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的穿管组件10包括导线输送部,通过导线输送部,可将待缠绕导线输送至预设位置,即输送至第一铜管103远离第一滚轮组102一端的管口,以为套管动作做好准备。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穿管组件10还包括第一输送部。第一输送部包括第二导管104、第二滚轮组105、第三导管106、第三滚轮组107和第二铜管108。再次参见图2,第二滚轮组105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第二导管104的两侧。第三滚轮组107包括两个滚轮,并且两个滚轮分别位于第三导管106的两侧。第二铜管108位于第二导管104和第三导管106的一侧。待套接套管位于第二导管104和\/或第三导管106内,并且通过第二滚轮组105和\/或第三滚轮组107的移动驱动第二导管104和\/或第三导管106向着靠近第二铜管108的方向移动,以将待套接套管输送至第二铜管108远离第二滚轮组105和\/或第三滚轮组107一端的管口。优选的,第二滚轮组105和第三滚轮组107驱动第二导管104和第三导管106的方式与第一滚轮组102驱动第一导管101的方式相同。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待套接套管包括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第一色套管位于第二导管104内,第二色套管位于第三导管106内。第二导管104和第三导管106交替向着靠近第二铜管108的方向移动,以使待缠绕导线上交替套上不同颜色的套管。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待套接套管为双色套管,例如,在待缠绕导线的初始端套上白色套管,在待缠绕导线的末端套上黑色套管。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的待套接套管也可以是单色套管,即在待缠绕导线的初始端和末端均套上同样颜色的套管。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铜管103和第二铜管108平行设置。如图2所示,穿管组件10还包括第二输送部109和套管固定部110。第二输送部109位于第二铜管108的一侧,套管固定部110位于第一铜管103的一侧,以通过述第二输送部109将输送至第二铜管108的套管输送至套管固定部110夹紧,并使套管的中心轴与第一铜管103中心轴重合,以使第一铜管103内的待缠绕导线能够穿过套管。优选的,第二输送部109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套管的凹槽,以便通过该凹槽将套管固定,从而可向上输送至套管固定部110。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的第二输送部109同时将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输送至套管固定部110夹紧。
根据产品的安装规定,需要在待缠绕导线的两端分别套上套管,以使电不易击穿变压器线圈,提高其安全性能。
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利用穿管组件10完成送线、套管动作包括如下步骤:
S1:第一导管101向着靠近第一铜管103的方向移动,以将待缠绕导线输送至第一铜管103远离第一滚轮组102一端的管口;
S2:第一输送部的第二导管104和第三导管106交替向着靠近第二铜管108的方向移动,以将双色套管交替输送至第二铜管108远离第二滚轮组105和\/或第三滚轮组107一端的管口;
S3:第二输送部109将输送至第二铜管108的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输送至套管固定部110夹紧,并使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的中心轴与第一铜管103中心轴重合;
S4:第一铜管103内的待缠绕导线穿过套管固定部110夹紧的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以在待缠绕导线上套上第一色套管和第二色套管。
重复上述步骤,即可继续完成送线、套管动作。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导线缠角组件20包括导线缠绕部和产品夹持部。其中,导线缠绕部位于穿管组件10靠近待绕线产品的一侧,导线缠绕部用于固定并拉伸待缠绕导线。产品夹持部活动设置于基座上,产品夹持部用于穿取待绕线产品并将待绕线产品移动至待缠绕导线处完成缠角。
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的导线缠角组件20,通过导线缠绕部,可将待缠绕导线拉长,以为缠角动作做好准备;通过产品夹持部,可将待绕线产品移动至拉长的导线初始端,以完成缠角动作。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导线缠绕部包括第一本体201、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如图2所示。其中,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固定在第一本体201上,第一本体201可滑动的设置于基座上。优选的,导线针咀202是由第一凹槽2021和第二凹槽2022闭合形成的空心圆柱状结构,导线针咀202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以通过第一凹槽2021和第二凹槽2022闭合将套管夹紧。优选的,夹线部203包括第一夹线部2031和第二夹线部2032,如图3所示。第一夹线部2031和第二夹线部2032相对的两个面分别为凸台和凹槽结构,以通过述第一夹线部2031和第二夹线部2032的闭合将导线夹紧并通过第一本体201的滑动将待缠绕导线拉伸。优选的,导线缠绕部还包括第一气缸208,第一气缸208用于控制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的打开和闭合。
如图2所示,此时的导线针咀202处于闭合状态,其为空心圆柱状结构,可用于夹紧导线初始端的第一色套管;夹线部203处于闭合状态,可用于夹紧导线。夹紧有第一色套管的导线针咀202和夹紧有导线的夹线部203随第一本体201的滑动将待缠绕导线拉伸,以为缠角动作做好准备。图3示出了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导线针咀202是由第一凹槽2021和第二凹槽2022闭合形成的空心圆柱状结构;夹线部203包括具有凸台结构的第一夹线部2031和具有凹槽结构的第二夹线部2032,凸台结构与凹槽结构相匹配,以便第一夹线部2031和第二夹线部2032闭合后,能够将导线夹紧。当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将待缠绕导线拉长到预设长度后,产品夹持部将待绕线产品移动至待缠绕导线的初始端,并将待缠绕导线的初始端缠绕在产品的针脚上,此时,导线缠绕部顺时针转动180°,并且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打开。
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的导线缠绕部顺时针转动180°,并且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打开,一方面可方便将绕线缠绕在产品上,另一方面,打开的导线针咀202具有第一凹槽2021和第二凹槽2022,通过第一凹槽2021和第二凹槽2022,可对导线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导线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导线缠绕部还包括剪切部204,如图2或图3所示。剪切部204固定在第一本体201上。如图3所示,剪切部204包括第一剪切部2041和第二剪切部2042,并且第一剪切部2041和第二剪切部2042相对的一侧为斜面结构,以通过第一剪切部2041和第二剪切部2042的闭合将待缠绕导线的末端剪断。优选的,导线缠绕部还包括第二气缸209,第二气缸209用于控制剪切部204的打开和闭合。
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的导线缠绕部包括剪切部204,通过第一剪切部2041和第二剪切部2042的闭合,可以将导线的末端剪断,并且导线的末端缠绕在产品的针脚上,以完成一个产品的缠角过程。
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产品夹持部包括第二本体205和转轴206,如图4所示。第二本体205活动设置于基座上,以使第二本体205能够在基座上活动。此处所说的第二本体205在基座上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在水平方向滑动、竖直方向升降和旋转运动。转轴206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本体205上,并且转轴206远离第二本体205的一端用于穿取并固定变压器线圈207,以通过第二本体205的滑动和\/或转轴206的转动使变压器线圈207完成缠角。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所说的产品即为变压器线圈207。
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利用导线缠角组件20完成缠角动作包括如下步骤:
S1:第一本体201带动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向着靠近待缠绕导线的方向移动,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将待缠绕导线夹紧;
S2:第一本体201带动夹紧有导线的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向着远离第一铜管103的方向移动,以将待缠绕导线拉长至预设位置;
S3:第二本体205带动转轴206向着靠近待缠绕产品的方向移动,转轴206的前端穿过变压器线圈207的中心,将变压器线圈207固定在转轴206的前端;
S4:第二本体205带动固定有变压器线圈207的转轴206向着靠近待缠绕导线的初始端的方向移动;
S5:待缠绕导线的初始端缠绕在产品的针脚上,此时,导线缠绕部顺时针转动180°,并且导线针咀202和夹线部203打开,转轴206转动以将待缠绕导线缠绕至变压器线圈207上;
S6:第一剪切部2041和第二剪切部2042的闭合,将待缠绕导线的末端剪断,并将末端缠绕在变压器线圈207的针脚上,以完成一个产品的缠角过程。
重复上述步骤,即可继续完成其余变压器线圈207的缠角过程。
本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绕线机。该绕线机包括本实施例任一技术方案的变压器线圈导线缠角机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4800.0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328715U
授权时间:20190830
主分类号:H01F 41/06
专利分类号:H01F41/06;H01F41/096
范畴分类:38B;23E;
申请人:东莞市春之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市春之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莲湖社区莲湖第一工业区18号新迪工业园1栋四楼北座402
发明人:伍肇国
第一发明人:伍肇国
当前权利人:东莞市春之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合成
代理机构:114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