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介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介子,夸克,激发态,标量,伸缩,分支,玻色子。
重介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17)在《高激发态重介子的产生与衰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年来,Belle,BaBar以及LHCb实验组发现了大量的轨道和径向激发态重介子,在理论上对这些粒子进行分类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与此同时,仍然有大量在理论模型中预言的高激发态重介子,尚未被实验探测到,因此计算其在特定衰变道的产率,对于实验上寻找这些高激发态粒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本文中,基于Bethe-Salpeter方法以及Cornell模型,我们研究了D波粲介子在Bq(=d,s,c)衰变中的产生,以及实验中所发现的激发态1-粲介子的强衰变性质。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BS方法计算Bc介子到D波粲偶素的半轻与非轻衰变,即η_(c2)(1~1D_2),Ψ2(13D2),和Ψ3(13D3)。Bc介子是唯一的由两个重夸克所组成的开味基态重介子,因而只能弱衰变,目前理论中对其衰变到D波粲偶素的研究非常匮乏。而当前实验中发现的Ψ2(3823)极有可能为13D2态粲偶素,而另外两个D波的η_(c2)(1~1D_2)和Ψ3(13D3)目前仍没有被探测到;同时,由于夸克模型理论估计1~1D_2,33D2以及13D3态粲偶素质量都在DD*阈值附近,导致其宽度非常窄,有利于在实验中被观测到。在我们的计算中,利用BS方法计算的强子跃迁矩阵元,能够有效的包含对于高激发态非常重要的相对论修正。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在Bc衰变中D波粲偶素的产生分支比可达到10-4量级,已经到达到当前LHC B工厂的探测阈值,在未来的实验中将有很大的几率发现这些D波粲偶素粒子。另一方面,BaBar与LHCb实验组也在近年来发现一批激发态的开味粲介子,其中有可能的2-态D2以及3态的D(s)3*等D波介子,而其它的D波D(s)介子仍然没有被探测到。因此,在理论上对这些D波重轻介子在相应的Bq(q=d,s,c)介子衰变中的产生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对于理论和实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些内容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利用Salpeter波函数求解相应过程的强子弱衰变矩阵元,同时给出了一些实验中的可观测物理量,如半轻衰变中的前后不对称度AFB,带电轻子动量和角度分布谱,以及半轻和非轻衰变的宽度与分支比。我们的结果表明D波D(s)介子在相应的B(s)衰变中的分支比可以到10-3量级,而Bc到D波D介子的半电子衰变分支比在10-5量级。另外,对于2-态粒子,D2和D1',其为1D2-3D2的混合态粒子,我们给出其半轻衰变宽度随混合角变化的分布。同时,为了本研究的完整起见,我们也计算了Bc到D波Bd,s介子的半轻与非轻衰变。与此同时,在近年来的实验中,也发现了一些可能的量子数为1-的激发态粲介子,包括 D_(s1)*(2700)+,D_(s1)*(2860)+,D*(2600)0,D*(2650)0,D_1*(2680)0 和D1(2760)0。对这两个D_(s1)*介子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其属性与理论预言的2S和1D态介子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用简单的2S+1LJ对其进行分类识别;而在传统的夸克模型下,上述4个D介子应该对应着两个激发态的1-粲介子,目前实验探测的不一致也对其识别造成很大的困扰。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利用BS方程以及PCAC关系对这些潜在的1-粲介子主要的强衰变属性予以系统性研究。我们的结果揭示,这两个1-态Ds介子可以在23S1-13D1混合机制下,用一个小的混合角很好的解释。而D*(2600)0同样可以在这种混合机制下,被解释为23S1主导的态;对于D*(2650)0和D_1*(2680)0,在2S和1D两种不同的识别下,我们的得到的总宽度同实验结果都没有巨大的冲突,如果考虑到夸克模型预言的质量区间,其更有可能对应着23S1态粲介子;对于LHCb发现的D1(2760)0,如果将其识别为13D1态粒子,我们计算得到的总宽度比实验测量大了 100 MeV。同时我们给出了和其他理论结果的对比,以及几个比较重要的衰变宽度的比率。对于这些1-态D介子的识别,更进一步的实验测量信息是很有必要的,如衰变比率Γ(Dn)/Γ(D*n)。(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威[2](2017)在《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具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在粒子物理唯象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这类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的理解重介子中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以及衰变中的强相互作用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类过程寻找与带电流相关的新物理效应。目前,人们已经在标准模型中利用因子化方法对这类过程计算到了O(α,∧QCD/mQ)阶。另外,221模型也是当前粒子物理中比较流行的新物理模型之一。该模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存在重规范玻色子W'、Z',它们分别与低能带电流和中性流有关。本文主要研究了 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贡献。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221模型简介和标准模型中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计算两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考虑当前最新实验数据对模型参数的限制,我们对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分支比的修正进行了计算。根据对称性破缺方式的不同,221模型可以分为两类。在第一类模型中,W'不与普通中微子耦合,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没有贡献。因此,实际计算中只需要考虑第二类模型,即非普适(NU)和非统一的(UU)221模型中W'的贡献。考虑当前最新实验数据对相关模型参数的限制,研究发现在上型夸克混合方案下,NU221模型中W'对B-→γμ-vμ和B-→yτ-vτ土分支比的修正约为标准模型值的8%,有可能被LHCb、BelleⅡ等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与此不同,UU221模型中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分支比的修正是负的,并且非常小,最大约为标准模型值的0.3%,不太可能在实验上被观测到。(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田亮[3](2013)在《重介子与轻介子相互作用的拉格朗日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由于量子色动力学的禁闭性质,使得处理这一问题变得较为困难。使用与之具有同样对称性的有效场论方法是出路之一。在低能区,轻夸克具有近似手征对称性,人们据此发展了手征微扰论、线性模型等低能有效理论。在较高能区,因重夸克的对称性人们发展了重夸克有效理论。为了能够较为方便地处理重介子和轻介子的相互作用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把手征微扰论和重夸克有效理论相结合,发展了重介子有效理论,并开展了一系列唯象学研究。目前人们常用的重介子理论是非线性手征理论和重夸克有效理论的结合。由于非线性手征理论仅包含轻赝标量介子,因此该理论能够处理重介子和轻赝标量介子的相互作用问题,但不能处理重介子与轻标量介子的相互作用。目前质量是1GeV以下的标量介子的结构仍不清楚,因此研究重介子与轻标量介子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它们的结构是有帮助的。而手征理论的线性实现方式为解决重介子与轻标量介子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该线性实现的典型代表是线性模型。此模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立起,经历了不断发展。其实验基础是人们已经确认介子的存在,尽管它的夸克结构仍然不清楚。线性模型与重夸克有效理论的结合而建立的重介子手征理论可以同时处理重介子与轻赝标量介子、轻标量介子的相互作用。本论文首先对重介子手征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这里采用的是较为流行的非线性手征实现方案,我们也介绍了通过隐藏定域规范理论引入矢量介子的方法。然后我们对含有轻标量介子的重介子手征理论进行了研究。我们对该理论的最低阶相互作用拉格朗日量进行了详细地推导,得到了拉格朗日量的明显表达形式,这为处理重轻介子之间的衰变、散射等问题提供了方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给出了由于轻夸克质量差异而造成的对称性明显破坏项,既然该对称性破坏会对计算结果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现实中是必须给予考虑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郭鹏[4](2012)在《由波函数导致的重介子辐射性纯轻衰变的不确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粒子的纯轻衰变,能够为新物理的发现提供非常有效的信息,通过对重粒子纯轻衰变的研究可以确定其衰变常数,同时也有助于对其半轻与非轻衰变进行研究。另外对重介子的辐射性衰变的研究也有利于检验和完善物理标准模型(SM)。对于介子的纯轻衰变来说,由于其末态全部是轻子,强作用的干扰也比较小,所以理论计算上非常的干净。然而其纯轻衰变的螺旋度是压低的,分支比很小。比较幸运的是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在介子的纯轻衰变中除了放出中微子外,还能有一个额外的实光子发射时,这种螺旋压低作用就消除了,同时衰变还会获得较大的分支比。也就是说当介子的纯轻衰变具有了辐射性时,那么就可以建立模型从理论上计算它。然而,具有辐射性的衰变不仅仅只与衰变常数有关,同时还与其波函数有很大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对介子的辐射性纯轻衰变的理论预言具有了很大的强子型的不确定性。本论文利用重介子的波函数来描述其正反夸克强子化的过程并详细的讨论了由介子波函数而引起的重介子辐射性纯轻衰变的不确定性。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主要介绍了重粒子发展的背景历程与现状。系统的介绍了重介子纯轻衰变中的螺旋禁止、重介子的低能有效哈密顿量和重介子的波函数等一些在重介子纯轻衰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第叁章则利用介子的波函数在标准模型下详细的推导了的重介子辐射性纯轻衰变的不变振幅,衰变宽度及其分支比。第四章是在前几章的理论基础上,详细的计算了B介子和D介子的辐射性纯轻衰变,并且系统的讨论了由重介子波函数而导致其衰变产生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2-01-01)
陈国春[5](2011)在《重介子到轻P波介子遍举衰变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到轻介子遍举衰变对于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SM)、确定标准模型的基本参数、更深入的理解量子色动力学(QCD)的非微扰性质以及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单举衰变相比,遍举衰变实验上很干净但在理论计算上由于涉及非微扰的强相互作用而比较困难。利用有效哈密顿量的方法,我们可以将遍举衰变中的微扰和非微扰效应分开来处理,它们分别被包含在Wilson系数和算符矩阵元中。对于Wilson系数,我们可以用微扰论来计算,而算符矩阵元来自于非微扰效应,需要用其它的方法来处理。对于只包含一个重夸克(c或b夸克)的重强子(包括重子和介子),我们可以利用重夸克有效场论(HQEFT)来进行处理。在这种方法中,算符矩阵元按照1/mQ(Q表示重夸克)进行展开,可以使计算得到很大的简化。本文主要是在重夸克有效场论的(HQEFT)框架内,利用光锥求和规则的方法对重到轻的P波轴矢量介子遍举衰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跃迁形状因子的计算:对于半轻衰变,末态只含有一个介子,算符矩阵元可以参数化为跃迁形状因子。我们首先利用光锥求和规则,在重夸克展开的领头阶计算了D→K1(包括自旋叁重态的K1A和自旋单态的K1B)的跃迁形状因子。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考虑K1介子光锥分布振幅直到扭度3和SU(3)手征对称性破坏的效应。另外由于Ⅸ1介子质量比较大,我们认为光锥求和规则给出的结果在整个运动学允许的区域内都成立,不需要进行拟合。跃迁形状因子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自由参数,即K1介子阈值能量s0和Borel变换参数T,大约5%-30%。·重到轻P波介子半轻衰变研究:利用上一步计算的跃迁形状因子,我们对D→K1(1270)和D→K1(1400)半轻衰变进行了研究,计算了相应过程的分支比。计算表明,D→K1(1270)半轻衰变的分支比为10-3量级,而D→K1(1400)的分支比要小大约两个量级。分支比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由参数s0和T的变化,二是K1(1270)-K1(1400)混合角θK1的改变,大约为12%-25%。由于目前实验上还没有给出D→K1半轻衰变过程的分支比,这些结果有待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沈彭年,郭奉坤,姜焕清,邹冰松[6](2007)在《在手征么正模型中0~+重介子是否存在分子态结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子态结构的假设下,利用手征么正模型研究了D_0~*(2308)和B_0~*的可能结构.通过研究重子-赝标介子相互作用,找到了一些可能的分子态.结果表明:在带奇异数的系统中,存在一个质量为2.312±0.041GeV的DK束缚态,它可以被解释为实验上发现的D_(s0)~*(2317).与此同时,在非奇异系统中,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质量为2.1GeV的宽度较大的态和一个对应的、质量为2A4GeV的宽度较小的态.这两个态应对应于D:.因此,分子态结构只能是D_0~*(2308)一个分量.计算结果还预言了一些B_(s0)~*和B_0~*态.其中质量为5.725±0.039GeV的B■束缚态可以被解释为B_(s0)~*(5725),而预言的B_0~*(5536)和B_0~*(5819)应为与B_(s0)~*(5725)相对应的非奇异态.(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7年09期)
崔春雨[7](2006)在《激发态重介子质量的辐射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味物理的研究处于粒子物理研究的前沿。对于激发态的重介子(B和D)的质量谱的考察可以对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的强子过程、夸克模型的基本参数和几个相关的有效场理论提供大量的信息,并且检验重夸克有效理论。例如,Rosner[1]强调,衰变链B~*→B~0π~±中(b或(?))态的确定对中性B介子的CP破缺研究有重要的应用。因此,窄的共振态B~*的确定对上述过程是很有价值的。有几个基于HQET和P-波激发态D介子实验数据的模型已经对P-波激发态B的质量和宽度做出了预测。一些模型[3,2]得出j_q=3/2的质量大于j_q=1/2的质量,而其它的[4,5]的预测相反。我们认为夸克有效理论HQET是进行研究的最合适的理论框架。基于HQET,用求和规则的方法,我们考虑对激发态重介子的辐射修正。系统的计算了几个繁琐的两圈张量积分。我们获得的激发态的重介子质量的结果为m_((?)_(+,1/2)(?)2.45 GeV,m_((?)_(+,3/2)(?)2.50 GeV和m_((?)_(+,3/2)(?)5.80 GeV,不确定度是0.2 GeV,这些与实验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11-01)
梅花,陈洪[8](2004)在《在具有伸缩子的QCD势模型中的重介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伸缩子 -胶子有效耦合理论得到的重夸克 -反夸克势模型出发 ,计算了重介子的自旋平均能谱及轻子衰变和辐射跃迁宽度 ,并与Cornell势模型所得到的相应结果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 ,新的重夸克势的计算结果与重介子的实验数据更好地符合 ,而且估计的伸缩子质量 5 7MeV很好地位于有关伸缩子质量的其他理论途径所估计的范围之内 .(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4年08期)
杨兴华,阎玉立,陈洪[9](2003)在《重介子谱的相对论动能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超弦理论激发的伸缩子 胶子有效耦合得到的重夸克势研究了重介子的能谱,采用统一的方式来求解Salpeter方程和Schr dinger方程,以便能真实地比较相对论动能修正的效应.发现相对论Salpeter方程更好地说明了实验上观察到的重介子能级.(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杨兴华[10](2002)在《重介子结构与非微扰QCD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建了一种有伸缩子(Dilaton)的量子色动力学(QCD)有效理论,得到了一种新的夸克相互作用势。在重介子系统中研究了这个新的夸克势,计算了一些重介子系统的自旋平均能谱,分析了模型参数对能谱的影响,所得能谱与其它势的结果作了比较,并与实验上肯定的数据符合较好。 论文由两部分组成: 首先,对组分夸克模型中使用的夸克相互作用势给出了简明的评述,并显示Cornell势是最具代表性的夸克势,其它形式的夸克势都是它的变形。在此基础上,我们考虑真空色屏蔽效应对Cornell势的修正,发现具有色屏蔽效应的势对重介子(J/ψ和γ家族)的能谱给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其次,由超弦理论启发的伸缩子—胶子有效耦合,给出了一种新的夸克势,并在重介子系统中研究了这个势提供的禁闭机制。采用统一的方法求解Salpeter方程和Schr(?)dinger方程,给出了重介子的能谱,并讨论了相对论动能修正对重介子能谱的影响。 进一步的工作需要扩展这个新的势对重介子其它性质和重子性质的研究,以便检验这个势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重介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具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在粒子物理唯象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这类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的理解重介子中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以及衰变中的强相互作用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类过程寻找与带电流相关的新物理效应。目前,人们已经在标准模型中利用因子化方法对这类过程计算到了O(α,∧QCD/mQ)阶。另外,221模型也是当前粒子物理中比较流行的新物理模型之一。该模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存在重规范玻色子W'、Z',它们分别与低能带电流和中性流有关。本文主要研究了 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贡献。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221模型简介和标准模型中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计算两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考虑当前最新实验数据对模型参数的限制,我们对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分支比的修正进行了计算。根据对称性破缺方式的不同,221模型可以分为两类。在第一类模型中,W'不与普通中微子耦合,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没有贡献。因此,实际计算中只需要考虑第二类模型,即非普适(NU)和非统一的(UU)221模型中W'的贡献。考虑当前最新实验数据对相关模型参数的限制,研究发现在上型夸克混合方案下,NU221模型中W'对B-→γμ-vμ和B-→yτ-vτ土分支比的修正约为标准模型值的8%,有可能被LHCb、BelleⅡ等将来更为精确的实验所检验。与此不同,UU221模型中W'对带电B、D介子纯轻辐射衰变分支比的修正是负的,并且非常小,最大约为标准模型值的0.3%,不太可能在实验上被观测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介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强.高激发态重介子的产生与衰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2].杨威.221模型中重规范玻色子W'对重介子纯轻辐射衰变的贡献[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田亮.重介子与轻介子相互作用的拉格朗日量[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郭鹏.由波函数导致的重介子辐射性纯轻衰变的不确定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2
[5].陈国春.重介子到轻P波介子遍举衰变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沈彭年,郭奉坤,姜焕清,邹冰松.在手征么正模型中0~+重介子是否存在分子态结构(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
[7].崔春雨.激发态重介子质量的辐射修正[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8].梅花,陈洪.在具有伸缩子的QCD势模型中的重介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
[9].杨兴华,阎玉立,陈洪.重介子谱的相对论动能修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0].杨兴华.重介子结构与非微扰QCD模型[D].西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