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合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融交易,大数据,“去信用化”,金融科技
合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易宪容,郑丽雅,何人可[1](2019)在《金融科技合约关系的实质、运行机理及风险防范——基于现代金融理论的一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交易都是通过合约的形式来完成。金融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金融科技的本质同样如此,只不过是用技术化的方式给信用的风险定价,并由此创造出新形态的金融服务。这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大进步。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是以技术化的方式"去信用化",但这种"去信用化"是建立在前置化预设规则基础上的。在法定货币下的金融科技,无论是以大数据为主导的网络平台,还是智能投资和算法交易等,其价值交换的电子化、数字化及自动化,很容易以技术化的方式进行监管套利。在算法货币下的金融科技,其本质特征是用区块链技术给信用的风险定价,以此来代替传统的信用关系,并创造出看上去客观化的智能合约及数字货币,但区块链前置化预设规则的信用是不确定的。这两个方面正是引发金融科技风险的根源所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龚强,张一林,雷丽衡[2](2019)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完全合约视角下的公共品负担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和提高公共福利的目的,有激励待社会资本进入后,利用PPP合约的不完全性对PPP项目进行行政干预(例如,调低公共品的收费价格),后果是社会资本的利益受损,这是社会资本作为公共品提供者面临的"公共品负担"。基于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博弈模型,本文揭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方政府推广PPP模式的不同最优策略。20世纪90年代尝试开展PPP模式时,由于PPP项目数量较少且市场对基础设施需求旺盛,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事前给予社会资本优厚条款,待社会资本进入后,再以施加公共品负担的形式提高公共福利,避免社会资本获得过高的私人利益。不同于过去,当前PPP模式被作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稳定地方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但当前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已大幅提升,如果地方政府仍然事后对社会资本施加公共品负担,将严重弱化社会资本的进入激励,引发PPP项目落地难、实施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指出,当前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通过合理界定自身权力边界,减少地方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唯此才能提高社会资本的进入激励,让PPP模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障公共品供给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叶淞文,傅凌玲,李军[3](2019)在《不完全合约理论视角下企业并购估值调整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赌协议作为常用的估值调整机制,在投融资活动、公司并购活动等都有运用,在公司并购中,并购方更重视的是并购后带来1+1>2的溢出效应。然而实际案例中很多对赌协议的业绩承诺方常常会输掉对赌,以往此类研究一般仅从条款或被并购方的角度发掘对赌失败的原因,采用理论做系统分析影响对赌成败关键因素却较少。本文采用不完全合约理论框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并购案例中的对赌协议进行研究,分析导致对赌协议不完全的重要因素以及削弱协议不完全性可采取的对策,并总结相关经验和启示,以期对未来并购附加对赌协议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对赌协议真正发挥估值调整作用。(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9年05期)
张明飞[4](2018)在《资产估值的困难与替代性选择——基于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确定性条件下,资产估值是计算未来收入流的现值和,而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信息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主体的估值大相径庭。本文认为,由于方法论选择的偏差,资产估值研究普遍忽视了交易费用等局限条件的影响,而试图在分析中得出以基数度量的估值结论,以至于频频陷入"精确地错"的困境。因此,在"大致地对"的意义上将估值问题处理为一种排序,并以合约选择为基础深入考察决定估值排序的关键原因,是更有效的替代性选择。(本文来源于《北方金融》期刊2018年12期)
邓宏图,杨芸,赵燕,李康,柳昕[5](2018)在《不完全合约下的产权、收益分配与市场风险:经验观察和理论阐释——一个关于土地托管制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不完全合同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下考察了农业托管制问题。本文认为,托管制本质上是委托人和受托人所缔结的有关权利合同,旨在降低经营风险、减少交易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提高产出率和各方盈利能力。托管制若要为交易双方所选择,需要其所带来的预期收益高于其他缔约结构导致的预期收益,并且需要通过合理设置托管价格避免合同不稳定。这是因为土地托管合同会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市场价格)而存在违约(敲竹杠)风险,因此需要将托管价格置于一个合理的区间以避免产生效率损失的行为。本文还指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以及生产成本会影响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选择托管制的程度。对于文中提出的命题,我们通过对调研中观察到的土地托管案例进行分析予以了解释和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16)
耿笑[6](2018)在《基于合约理论的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与投资激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天然气管道行业在一百多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竞争性市场,这源于其制度上的特殊性。研究其一个世纪的制度演进过程可以发现,特殊的制度使得天然气运输与管道本身分离,运输权这一具有市场价值且可交易的无形产权的界定是最终竞争性市场形成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天然气管道产业的制度与激励、竞争性市场的形成等问题。制度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系列的合约,因此可通过合约的视角探讨天然气管道运输中的资产专用性等问题,探讨不同制度的形成及其投资激励效应。通过对美国天然气管道产业的分析说明了制度因素对竞争性市场形成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正处在市场化改革阶段,国家部署了管网独立、管道运输和销售分离、管网设施开放等方面的改革任务。通过和美国的对比及分析,可以为我国的天然气体制改革带来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王剑锋[7](2018)在《金融范式转换:从信用到信用合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之理论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融学基本分析单元进一步微观化的讨论,必须基于原有的"信用"范畴,通过信用的合约属性的分析,实现基本分析单元由"信用"向"信用合约"的转变。这不仅能提高金融的结构与流程分析的规范化,还有助于建立"由交易属性到金融合约设计与比较进而金融合约定价与组合",实现不同分支领域范式统一化的金融学逻辑,并由此构建涵盖财务、数理与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的大金融微观分析框架。将信用的金融学拓展为信用合约的金融学,也有利于加强金融范畴的社会福利分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8年03期)
熊德勇[8](2017)在《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减少方式与专业合作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梳理关于我国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索减少农地流转交易费用的方式。不同于既有文献从科斯关于交易费用的基本认识、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分析范式、科斯的产权视角叁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从合约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农地流转交易费用的减少方式。在梳理关于合约理论的文献中,本文发现以往合约理论重视对合约监督执行费用的分析,即是在不完全合约理论框架下考察事后的协调机制,而漠视了合约缔结或者协商费用的考察。本文完善了这样的合约分析,提出了将协商费用和监督执行费用纳入到交易费用中的基于综合交易费用和交易费用的结构性的合约选择理论。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和论述,本文借助生产和成本函数构建了关于合约形式、协商费用、监督费用和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一般合约选择模型。然后,在“从具体的交易行为研究交易费用”的思维下,本文重点考察农地规模化流转行为下的交易费用,这是与一般研究农地流转交易费用文献的不同视角,并发现了农地规模化流转合约缔结的高昂协商费用性质,从叁个方面厘清了原因。在合约选择理论的框架下,本文展开了对减少农地流转交易费用的合约和组织安排的分析,包括政府主导农地流转的可能性及实现条件,以及重点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相较于农地规模化流转合约而言协商费用减少的可能性分析。本文重视协商费用在农地流转合约厘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这样的思维,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一般的农地流转(比如农户之间的土地互换)和大规模农地流转(比如连片规模化集中),这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在协商费用方面的巨大差别。根据本文的分析,协商费用和监督执行费用共同决定合约的选择,在不同的交易下这两方面的费用的比重变化,而在规模化农地流转交易中,协商费用的重要性要高于监督执行费用。我国农地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规模化农地流转高昂的协商费用。具体包括叁个方面:农地的空间垄断性质导致要素的价值组合悖论、农地流转的禀赋效应、农地细碎化与交易频率的影响。空间垄断性造成土地要素的价值组合悖论,引起各方在协商一致上的道德风险,从而阻碍合约的厘定,进而阻碍了农地的流转。对于农地流转市场而言,禀赋效应大于一,表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惜地情节”和高估其拥有的经营权的价值,这种土地流转供需双方之间的价格评价差异,带来了巨大的协商(讨价还价)成本,从而增加了土地流转合约缔结的费用。在目前农地细碎化、产权分散化的格局下,规模化的农地流转涉及到大量的农户个体,从而造成巨大的协商费用。这叁方面的特殊性质,造成了农地流转市场相对于其他要素交易的不同交易费用性质,即是协商费用高昂。根据合约选择理论,不同的合约选择是基于不同交易费用局限,从而可以减少相应交易的交易费用。对于农地的规模化流转而言,需要农地的连片规模化集中,这种规模化流转合约在协商费用高昂的局限下很难缔结。所以,需要新的合约安排来减少这样的协商费用,在市场和公司组织之间划分出一条合理的界限,将一部分公司组织的生产配置在市场交易中,从而减少为了实现公司化运作进行相关交易(比如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实现家庭农场经营)的交易费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可取的方式,通过具体的合约安排,从农地的交易变化到农地权利的交易。虽然不同的合约下还是围绕农地展开,但是相关的权利结构交易不同,从而规避“农地空间垄断性造成的要素组合价值悖论”和“禀赋效应”,促进农地的流转。同时通过匹配其他的机制,比如职业经理人和农业服务超市,增加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激励,也提升农民相较于分散经营而言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带来农地流转的激励并促进农地流出供给。本文通过第五章的案例分析和第六章的计量回归模型,进一步实证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促进农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7-12-01)
郑文全[9](2017)在《大学的本质及其合约安排:一个现代企业理论的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市场条件下人类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归纳为自给自足、师生直接交易与大学教育3种,并且追问"师生直接交易就能够解决高等教育问题,为什么还需要大学",从而将现代企业理论引入到大学的本质、大学与学生、教师、校长和行政人员的合约安排及其在非营利体制下变化的分析,获得了如下认识:一是作为一个中心签约人,在纯粹的市场条件下大学本质上是能够节约交易成本的契约组织;二是大学与学生签订的是一种有关知识交易的不完全市场合约,合约的履行要求大学对学生拥有剩余控制权;叁是大学与教师这种人力资本所有者签订的是要素市场合约,终身教职制度是教师间接分享大学剩余收益的制度安排,终身教职后评审制度是大学与教师在新形势下对合约条款的一种动态调整;四是大学通过要素市场合约将校长和行政人员内部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内部的管理成本,由于他们的人力资本和工作性质与教师存在差异,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克服在非营利条件下主要是通过非剩余激励的制度组合来实现;五是大学在节约交易成本的同时,其内部的管理成本也随之上升,当二者在边际上相等时,学校的规模既定,因此大学对师生直接交易的替代不是无限的,受知识特性、交易成本和规模约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他多种组织化教育形式可以与大学并存。本文的研究突破了以公共教育体制为先验基础、视大学为既定存在和天然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从大学外部来研究大学并且特别注重大学功能与理念的研究传统,深入到大学内部不同主体的行为互动去研究大学产生的经济缘由及其内部的多种合约安排,证明市场条件下"大学的本质问题"是理解其他体制下大学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所获得的认识对于澄清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模糊认识,寻找我国大学体制改革应当尊重的行为逻辑,设计大学内部的具体合约安排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的研究同时也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的跨组织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7年10期)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10](2017)在《当前债转股问题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与合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与合约理论出发,以交易费用为核心工具,对市场化条件下的债转股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市场是检验债转股能否提高经济效率的"试金石",然而债转股是一种复杂的产权交易,产权不清、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因素都将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市场功效的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市场效率的相关建议:利用规模经济原理,构建信息共享系统、内部管理系统、外部公允评估系统,降低边际交易费用;立法界定公权力的使用范围,界定转股企业和投资者的主体规范,提升市场效率;正视合约条款中节约交易费用的设计,放宽合约条款刚性限制,鼓励自由交易。(本文来源于《西南金融》期刊2017年06期)
合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和提高公共福利的目的,有激励待社会资本进入后,利用PPP合约的不完全性对PPP项目进行行政干预(例如,调低公共品的收费价格),后果是社会资本的利益受损,这是社会资本作为公共品提供者面临的"公共品负担"。基于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博弈模型,本文揭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方政府推广PPP模式的不同最优策略。20世纪90年代尝试开展PPP模式时,由于PPP项目数量较少且市场对基础设施需求旺盛,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事前给予社会资本优厚条款,待社会资本进入后,再以施加公共品负担的形式提高公共福利,避免社会资本获得过高的私人利益。不同于过去,当前PPP模式被作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稳定地方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但当前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已大幅提升,如果地方政府仍然事后对社会资本施加公共品负担,将严重弱化社会资本的进入激励,引发PPP项目落地难、实施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指出,当前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通过合理界定自身权力边界,减少地方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唯此才能提高社会资本的进入激励,让PPP模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障公共品供给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合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易宪容,郑丽雅,何人可.金融科技合约关系的实质、运行机理及风险防范——基于现代金融理论的一般分析[J].社会科学.2019
[2].龚强,张一林,雷丽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不完全合约视角下的公共品负担理论[J].经济研究.2019
[3].叶淞文,傅凌玲,李军.不完全合约理论视角下企业并购估值调整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9
[4].张明飞.资产估值的困难与替代性选择——基于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的视角[J].北方金融.2018
[5].邓宏图,杨芸,赵燕,李康,柳昕.不完全合约下的产权、收益分配与市场风险:经验观察和理论阐释——一个关于土地托管制的案例分析[C].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6].耿笑.基于合约理论的天然气管道产业制度与投资激励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7].王剑锋.金融范式转换:从信用到信用合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之理论支撑[J].探索与争鸣.2018
[8].熊德勇.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减少方式与专业合作组织[D].浙江工商大学.2017
[9].郑文全.大学的本质及其合约安排:一个现代企业理论的范式[J].管理世界.2017
[10].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当前债转股问题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与合约理论[J].西南金融.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