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军事图书资料馆的采访工作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阮[1](2021)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数字人文在中国学界方兴未艾。数字人文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好比在学术圈这个相对平静的湖水中投进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会波及整个学术领域[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需加快文物藏品数字化保藏,推进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数字博物馆建设[2]。在数字化浪潮中,人文活动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跨界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耕读人文知识,变革传统的人文研究范式,并赋予人文研究以新的活力。数字人文正在引领中国社会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身处数字环境的人们对历史档案文化的知识需求也愈加强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有效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鼓励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国家记忆和城市(乡村)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等工作。口述历史档案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纽带,以记录时代变革、填补记录空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价值和功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洗淘,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亡。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应用数字技术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有关口述历史档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建立。虽然从启动时间看,我国研究起点较美国晚了近30年,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进展都缺少资源深度开发和知识挖掘,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但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我国拥有相当丰富且数量庞大的人文资源亟待挖掘。在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检索、利用浩瀚繁杂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将其蕴含的丰富内部事实、数据和知识展现出来,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如何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聚合与知识发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当下及未来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口述历史档案、知识发现的追本溯源,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结合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特征与属性,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探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核心内容,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与知识图谱并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深入揭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元,将其蕴含的人、地、时、事等复杂内容关系予以揭示,辅助和支撑人文学者进行研究,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性指导,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具体来说,核心内容包含4个部分。第3章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本章首先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进行分析,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进行概述,梳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然后,解析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功能要素、构成要素及功能要素关系,架构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最后,对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进行解构,包含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第4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纷繁浩杂,如何将零散杂乱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起来,就需要借助本体来实现。鉴于目前本领域尚未发现可复用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故而需要自建本体,这也是本领域的创新之处所在。本章作为第五章的铺垫,通过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呈现口述历史档案领域知识认可的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从知识组织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表示,并利用Protégé工具辅以实例可视化展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为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提供组织结构基础。第5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本体只是从组织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描述与揭示,而知识图谱是基于关联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聚合。本章首先提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构想,包含模式层和数据层,模式层既可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解析、本体与图数据库的映射规则以及关系界定入手;也可以直接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源抽取所需要素。数据层包含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两部分。然后介绍知识图谱存储和绘制工具。最后,基于第四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结构,引入实验数据源,采用目前主流的Neo4j图数据库构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进行实例可视化展示,从知识关联维度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聚合,构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网系,实现知识关联,为第六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奠定关系主线。第6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本章在第五章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展示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图谱洞悉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关系,从多维视角深入挖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潜藏的丰富内部事实。具体包含:基于项目整体概况的知识发现、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以及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既可以细致展现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间人、地、时、事之间的知识关联,又可以探求涉及同一主题或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之间的隐性关系,方便领域学者进行后续研究,以佐证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数字人文大背景下,将以本体和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技术方法“引介”口述历史档案研究,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领域本体和知识图谱构建新突破,同时借助实例可视化展示,将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予以细粒度描述,从事件、时空以及社会网络关系等层面实现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层挖掘与多维知识发现,不仅丰富了多元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而且还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实践创新。在“技术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下,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可行指导,同时也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及可视化具体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框架参考,切实推动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关联、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
董子君[2](2021)在《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研究 ——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慰安妇”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战争遗留问题,关涉历史、外交、社会、性别、人权以及心理等多个领域,“慰安妇”制度受害老人们的疾呼与生活现状如今也牵动着社会上许多人的心。中国台湾作为这一制度的受害地区,于1991年起,其政府、民间团体以及媒体、民众便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跟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中介也承担着记录历史的功能,议程设置于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1991年韩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金学顺老人站出来控诉日本政府至今的时间段内,《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文献考察分析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情况。在对其相关报道的数量、时间、主题及其属性议程等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后,对两报发挥的议程设置功能进行评析,总结出其阶段性特点及其与历史现实的关系,探究影响两家媒体构建议题的社会、历史因素及其局限性,最后对媒体进行“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两报在“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客体倾向上有所不同,在制度或受害者直接相关事件、国际政府层面的相关言行以及民间相关言行三类主题中,《联合报》相对更倾向报道民间相关言行议题,而《自由时报》更倾向关注国际政府层面的相关议题,同时分别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议题建构方式上,两报均较多采取消息、通讯的方式介绍事实,同时辅以评论文章加强意见的表达和舆论的引导。在两报“慰安妇”议题的属性议程设置关注上,则均较多突出议题的问题阐释属性和中立情感属性。此外,两报的议程设置作用均达到了吸引公众注意力、传递事实与专业信息、表达多方意见以引导舆论乃至发挥社会公共性以呼吁理性思考的效果。此外较为创新的是,本文将两报关于“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分为了五个发展阶段,以更好地探索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关注情况与变化趋势,同时从媒介的角度梳理这一问题在台湾地区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台湾地区的受害者身份与日本的不道歉态度是媒体关注这一议题的根本原因,而台湾地区特有的社会环境特点包括对制度受害者的独特关注行动以及岛内历史、政治特点等均影响着两报进行议程设置,两报的属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报立场、报道角度的差异。最后,本文建议在台湾以及其他地区媒体对“慰安妇”问题进行议程设置时,应当减少媒体政党属性的影响,并且加大报道关注的主体范围,以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广泛、专业的事实与意见,增大公众的认知广度与深度;同时,在此类私密话题、历史议题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时也应当加强对问题阐释属性的重视,以更加柔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方式传播;而对于这一议题的最终思考应该上升到反思战争和权利平等的层面,使人们能够真正收获到有利于后世发展的精神食粮。
孙晓芝[3](2021)在《2000年“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建立了完备的“慰安妇”性奴隶制度。但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国际社会,现行的裁判制度都没有追究日本国家的法律责任。20世纪90年代,“慰安妇”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讲述受害经历,并控诉日本施行战争性暴力,“慰安妇”问题才开始被“曝光”。可是日本政府仍无任何实质性的认罪和谢罪行动。受害者在寻求道歉和战争赔偿的道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国际组织展开各项调查,正式定义“慰安妇”制度为军事性奴隶制度。为了打破对女性的战时性暴力是正常的这一观念,从道义上确定日本实施军事性奴隶制度的国家犯罪性质,各个受害国家和地区于2000年12月在日本东京举办了“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活动。本文以“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筹备与开展为主线,叙述“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筹备过程,介绍法庭的组成:筹备人员和筹备组织,法官,各国原告,各国检察官,以及法庭的概况。再对法庭的起诉书和判决书进行具体分析,介绍“法庭”的庭审过程,包括东京初审,海牙终审和国际听证会。本文意在探索这场面向“慰安妇”问题的国际女性运动的史学价值。最后,论述“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影响和意义。法庭处罚了战时性暴力,维护了性别平等,受害国家保存历史记忆,坚定索赔之路,同时在国际上引发热点,促进多项决议,给予受害者极大的心灵安慰,帮助她们释放多年痛苦。尽管这只是模拟法庭的审判,没有追诉力,但对清算战争暴行,维护人类正义,维护女性人权,恢复和提高妇女的地位,已产生一定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周浔辉[4](2021)在《为反思而铭记 ——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研究》文中认为囿于加害国与受害国不同历史角色的局限,日本社会对于“慰安妇”问题的认识与大多数受害国存在显着差异。尽管如此,在日本仍有部分群体的立场与受害国接近,即主张反思二战时期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铭记“慰安妇”问题、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赔偿。对这一日本群体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客观、更全面的观察和了解日本社会,从而增进中日两国民众互信、拓展中日两国交往空间,为中日两国共同维护亚洲和平稳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聚焦于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这是一座以“慰安妇”问题为主题的创伤纪念馆。该馆坐落于日本东京都新宿区西早稻田,由已故朝日新闻记者、女性运动家松井耶依女士发起,由西野0)美子、池田惠理子等人共同创办,立足于以性别平等的视角来看待战时性暴力,倡导和平与非暴力运动。其宗旨是实现没有暴力与歧视的未来。本文通过介绍该资料馆发起人的生平、创建过程、展示内容、主要出版物、社会活动相关内容,展示日本社会中主张铭记“慰安妇”问题、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赔偿的部分群体的种种努力。并探究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即促进日本民众铭记历史事实、维护女性人权和开拓和平的未来。在论述中凸显出加害国与受害国对于“慰安妇”问题理解上的差异,为两国社会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到相互理解、解决历史问题探索新的可能。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杜武东[6](2020)在《革命时代的历史、文学和政治 ——以京剧《奇袭白虎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全面爆发,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半岛参与作战。在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7月14日,杨育才假扮美国顾问率领一个“化袭班”偷袭了李承晚部队的首都师“王牌团”——“白虎团”,为志愿军203师顺利完成金城战役第一步任务创造了条件,这正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奇袭白虎团”故事的原型。战地记者王程远敏锐的发现这一战斗故事并深入实地采访,使“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开始流传开来,他据此撰写的报告文学《奇袭》被收录进入《志愿军英雄传》之中,于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的主要演员方荣翔了解到“奇袭白虎团”这一故事后,便将其改编为京剧演出。从1955年开始,京剧《奇袭白虎团》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以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由一部小戏成长为家喻户晓的京剧样板戏。1964年,山东省京剧团携带京剧《奇袭白虎团》到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并给毛泽东演出,京剧《奇袭白虎团》因而名声大噪,被评为当时的优秀剧目。自此也改变了京剧《奇袭白虎团》的命运,江青开始对于该剧的全面干预。1967年,《红旗》杂志第六期刊发题为《欢呼京剧革命伟大胜利》的社论,《奇袭白虎团》与《海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一起被确立为“京剧的优秀样板”,宣告正式进入“样板戏”时代。成为样板戏的京剧《奇袭白虎团》也走上巅峰,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先倾斜,专门组建《奇袭白虎团》剧组。相较于一般剧团,“样板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集中了最优势的资源。197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电影《奇袭白虎团》上映,迅速风靡全国,奇袭“白虎团”的故事的传播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国家宣传机器的配合下,京剧《奇袭白虎团》通过多种媒介在全国范围传播,其背后所包涵的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亦对民众精神世界进行浸润。潮起潮落,随着“文革”的结束,作为“文革”标志之一的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也走下了神坛,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却早已深入人心。回顾“奇袭白虎团”故事传播的历史进程,政治力量的介入是显而易见的,后世评论其功过是非之时,既要看到政治化干预下弱化其戏曲品格,也要看到其在政治推动下能够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若萱[8](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王丹[9](2018)在《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科技型企业——DW技术研发中心的图书资料馆为研究对象,运用采购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开展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的优化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调研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阐明其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运用采购管理和文献资源采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考察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全面了解其采购目标、采购原则和细则、采购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采购业务流程和供应商管理现状,并挖掘分析其采购流通数据,基于长期采购业务的实践体验和企业“降本增效”运营战略的要求,全面排查分析其文献资源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自我排查问题的基础上开展采购管理优化的可行性调研分析,分别针对图书馆同行、文献资源供应商和DW研发中心不同岗位类型的员工读者,设计并开展了问卷调查。利用信息管理和统计学方法对三类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厘清文献资源采购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掌握“降本增效”要求之下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新需求,为优化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依据。最终以自我排查梳理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资源采购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采购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进和优化DW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的针对性对策建议方案。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建议的整套方案包括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优化方案、采购业务流程优化方案、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和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实施方案。其中的供应商管理优化方案,包括基于卡拉杰克采购模型的供应商关系维护策略建议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方案,文中以实例详细论述了应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供应商科学评价和有效选择的具体计算步骤。为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制订的常态化、多途径的读者决策采购实施方案,则分别给出了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读者荐购途径与方法,以及读者荐购的规则和审核标准。所提出的一整套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建议方案已得到DW技术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的采纳与应用。
付天松[10](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二、网络环境下军事图书资料馆的采访工作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军事图书资料馆的采访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现状 |
1.3.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口述历史档案 |
2.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 |
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 |
2.2.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含义 |
2.2.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意义 |
2.2.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
2.3 本体理论 |
2.3.1 本体概念 |
2.3.2 本体分类 |
2.3.3 本体构建流程 |
2.3.4 本体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
2.4 知识发现理论 |
2.4.1 知识发现定义 |
2.4.2 知识发现过程 |
2.4.3 知识发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逻辑框架 |
3.1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需求分析 |
3.1.1 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要求 |
3.1.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需求 |
3.2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与体系架构 |
3.2.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目标 |
3.2.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流程及体系结构 |
3.3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 |
3.3.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构成要素 |
3.3.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功能要素解析 |
3.3.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要素及功能关系 |
3.3.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构建 |
3.4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框架主要模块作用解构 |
3.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的描述与揭示作用 |
3.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关联的存储与链接作用 |
3.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的多维挖掘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构建 |
4.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组织原则 |
4.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选择 |
4.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抽取 |
4.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模型设计 |
4.4.1 术语词表构建 |
4.4.2 确认类的等级体系,定义类和属性 |
4.4.3 充实、修正本体 |
4.4.4 本体模型转换 |
4.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本体实例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构建 |
5.1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框架设计 |
5.2 模式层组织 |
5.2.1 本体解析 |
5.2.2 本体与图数据库规则映射 |
5.2.3 关系界定 |
5.3 数据层组织 |
5.3.1 信息抽取 |
5.3.2 知识融合 |
5.4 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
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实例化 |
5.5.1 数据准备 |
5.5.2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模式层组织 |
5.5.3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数据层组织 |
5.5.4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存储与绘制 |
5.5.5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图谱可视化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多维知识发现 |
6.1 基于项目概况的知识发现 |
6.1.1 整体—局部分布 |
6.1.2 项目—时间分布 |
6.1.3 项目—地点分布 |
6.2 基于事件主题关系的知识发现 |
6.2.1 事件—项目关系的知识发现 |
6.2.2 事件—时间关系的知识发现 |
6.2.3 事件—地点关系的知识发现 |
6.3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
6.3.1 基于口述项目本身的社会关系 |
6.3.2 基于口述项目内容的社会关系 |
6.4 基于时空网络关系的知识发现 |
6.4.1 基于社会关系的人物空间分布分析 |
6.4.2 基于任职经历的人物时空迁移轨迹分析 |
6.5 本章小节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研究 ——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对“慰安妇”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媒体议程设置的研究 |
三、关于台湾地区报纸媒体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问题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
第一节 报道主题的内容分析——议程设置的客体关注倾向 |
一、《联合报》相对偏重民间议题,《自由时报》突出政府层面议题 |
二、报道“慰安妇”制度直接相关事件——多关注受害者经历 |
(一)均注重对受害者“声音”的报道但各有侧重 |
(二)均关注台湾与韩国地区的受害者 |
(三)均注重报道史料证言以介绍历史,《联合报》更多且集中 |
三、报道国际、政府层面的表态或行为——多关注抗议的受害地区与立场模糊的日本 |
(一)关注受害地区的态度和行为——两报侧重不同主体反映向日求偿统一立场 |
(二)关注日本政府的相关行为或表态——两报侧重不同主体突出日本不承认强制性的态度 |
(三)对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报道 |
四、报道各地区民间的相关言行 |
(一)均突出报道台湾民间的声音,多涉及人权女性组织 |
(二)均突出台湾民间对制度强制性的关注与抗议呼吁 |
(三)均突出民间团体协助受害者抗议、诉讼并进行调查 |
(四)均关注民间纪念活动,对援助受害者生活的报道少 |
第二节 报道议程的建构形式与特点 |
一、报道时间:于重大事件发生时加强报道频次 |
二、报道体裁:消息通讯为主介绍事实,评论为辅表达意见 |
三、消息来源:自采为主,引用转载增强互动共鸣 |
四、报道作者:专业记者主导,民间作者协同 |
第三节 报道议题的属性分析——属性议程设置影响认知 |
一、“慰安妇”议题实质属性的设置特点 |
(一)两报对议题实质属性的设置倾向总体特征 |
(二)不同主题报道突出的实质属性特点——均注重问题阐释,其他属性随事而变 |
二、“慰安妇”议题情感属性的设置特点 |
(一)两报对议题情感属性的设置倾向总体特征 |
(二)不同主题报道突出的情感属性特点——均突出中立情感,负面情感随主题有不同侧重 |
第四节 议程设置的功能评析 |
一、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得主动反馈 |
二、提供事实与专业知识,影响公众解读、理解事件 |
三、展示多方意见,寻求共识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
四、坚持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施策与倡导社会理性思考 |
第三章 《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注重报道史实和受害者情况以建立认知(1991-1996) |
一、报道以揭露史实与展示相关地区调查为主 |
二、注重报道韩、菲受害者的求偿行动 |
三、报道台籍受害者的声音多由妇援会“代言” |
第二节 聚焦台湾地区社会争议与台籍受害者本人声音(1997-2005) |
一、持续报道相关社会事件以呼吁政府、社会关注 |
二、展示台籍受害者的勇敢与坚强 |
第三节 突出个人微观视角下台籍受害者生活以展示人性关怀(2006-2011) |
一、两报均突出台籍受害者心灵得到疗愈 |
二、较少关注日本政府的回应情况 |
第四节 关注政治话语结构下的责任争论(2012-2016) |
一、关注日本摇摆言论以引导民众思考责任归属 |
二、集中报道台湾地区课纲微调争议激起的社会争论 |
三、日韩协议签订与台湾选举期间重视报道台湾政治争论 |
四、突出受害者等不到道歉的遗憾 |
第五节 关注日韩态势的转变与台湾岛内政治对立局面(2017-今) |
一、关注日韩态势的转变,《自由时报》尤为详尽 |
二、两报以不同立场突出台湾地区政党言论的激烈对立 |
三、两报对受害者关注渐冷,呼吁历史不能被遗忘 |
第四章 影响《联合报》《自由时报》关于“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要素 |
第一节 “慰安妇”问题现实发展的影响 |
一、作为受害方的台湾与日本政府的不道歉态度 |
二、台湾地区相关社会环境特点 |
(一)社会层面——民间团体与知识精英的言行引导媒体关注方向 |
(二)政治层面——政党的不同史观与趋于符号化的论战工具 |
(三)历史层面——与其他历史事件的类比叙述以增强理解 |
三、作为“风向标”的国际态势——日韩的和解与对立 |
第二节 《联合报》《自由时报》性质与特点的影响 |
一、市场化后的台湾报业定位与目标 |
二、扮演“把关人”角色的政党属性媒体 |
(一)针对“慰安妇”问题的统一涉日立场 |
(二)政治属性的差异带来议程设置的不同呈现 |
第五章 对《联合报》《自由时报》“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思考 |
第一节 议程设置下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
一、新闻真实性、准确性不够 |
二、新闻客观性有所偏离 |
三、新闻标题缺乏规范性 |
四、历史概念的严谨性有所欠缺 |
第二节 如何更好地提高“慰安妇”议题议程设置的效果 |
一、减少政党属性对媒体报道的影响 |
二、增加报道主体范围以扩大公众认知视野 |
三、加强引导历史议题、私密话题进入媒体公共话语空间 |
四、引导公众反思战争、追求平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内容分析类目建构表 |
附录 B 图表目录 |
致谢 |
(3)2000年“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 研究方案设计 |
第一章 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慰安妇”问题的曝光 |
一 战后审判忽略的“慰安妇”问题 |
二 日军“慰安妇”问题的曝光 |
三 日本政府对“慰安妇”问题的态度 |
第二节 受害者的起诉 |
一 “慰安妇”受害者对日提出的诉讼和结果 |
二 “慰安妇”受害者对日诉讼的败诉理由和分析 |
三 受害者起诉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日军性暴力责任的追究 |
一 受害国家的行动 |
二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调查 |
三 其他国际组织的关注 |
第二章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筹备过程和概况 |
第一节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筹备过程 |
一 灵魂人物:松井耶依 |
二 国际运营委员会 |
三 各地区原告与预备会议 |
第二节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概况 |
一 法庭性质界定 |
二 法庭设立基础 |
三 组成人员(法官、总检察官、各国检察官) |
第三章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庭审过程 |
第一节 2000 年东京初审 |
一 共同起诉书与中国大陆起诉书 |
二 争议焦点与法庭辩论 |
三 判决 |
四 “现代纷争下对女性的犯罪”国际公听会 |
第二节 2001 年海牙终审 |
第四章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影响 |
第一节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意义 |
一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作用 |
二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价值 |
第二节 “NHK”新闻事件 |
第三节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纪念活动 |
一 10 周年特别展——妇女的声音改变世界 |
二 20 周年纪念活动——在线研讨会、特别展览 |
结语 |
附录A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大事年表 |
附录B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对话陈丽菲教授(节略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为反思而铭记 ——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创立者松井耶依——博爱与斗争的一生 |
第一节 战争与童年 |
第二节 为社会弱者发声 |
一 青年时代 |
二 留学海外 |
三 职业生涯 |
第三节 为“慰安妇”受害者而斗争 |
一 关注 |
二 发声 |
三 斗争 |
第二章 从“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到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 |
第一节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 |
一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成果与意义 |
二 “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的遗产与继承 |
第二节 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 |
一 历史沿革 |
二 宗旨与功能 |
三 结构布局与日常运营 |
四 展出内容 |
五 出版物 |
六 举办活动 |
第三节 观众留言与社会评价 |
第三章 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铭记历史事实 |
第二节 维护女性人权 |
第三节 开拓和平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革命时代的历史、文学和政治 ——以京剧《奇袭白虎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史实考辨: “奇袭白虎团”故事的发生及早期传播 |
第一节 烽火记忆: 金城战役与“奇袭白虎团”战斗 |
第二节 文本初现: “奇袭白虎团”文本的撰写与传播 |
第二章 剧本研读: 剧本《奇袭白虎团》的建构与重构 |
第一节 戏剧演绎: 京剧《奇袭白虎团》初成 |
第二节 华丽转身: 京剧《奇袭白虎团》的不断修订 |
第三节 蜚声神州: 《奇袭白虎团》的多媒体传播 |
第三章 潮起潮落: 京剧《奇袭白虎团》的政治沉浮 |
第一节 名噪京城: 《奇袭白虎团》不同寻常的首都之行 |
第二节 打造“样板”: 《奇袭白虎团》剧组的创建 |
第三节 重塑战争: 《奇袭白虎团》与对外关系 |
第四节 繁华消逝: “文革”结束与《奇》剧落幕 |
绪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1.1.3 基本概念界定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
1.2.3 研究意义 |
1.2.4 研究框架 |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
1.3.1 理论梳理 |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
后记 |
(9)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2章 采购管理与文献资源采购理论综述 |
2.1 采购与采购管理 |
2.1.1 采购的概念 |
2.1.2 采购管理的概念 |
2.1.3 采购与采购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
2.1.4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
2.2 文献资源采购的任务与特点 |
2.2.1 科技型企业文献资源采购的任务 |
2.2.2 科技型企业文献资源采购的特点 |
2.3 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2.3.1 采购管理发展历史 |
2.3.2 采购管理与文献资源采购研究现状 |
2.3.3 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
第3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制度 |
3.1.1 采购目标与原则 |
3.1.2 采购工作细则 |
3.2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
3.2.1 现行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
3.2.2 现行组织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
3.2.3 现有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
3.3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业务流程 |
3.3.1 采购业务流程现状 |
3.3.2 采购业务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
3.4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供应商管理 |
3.4.1 供应商管理现状 |
3.4.2 供应商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3.5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流通数据 |
3.5.1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情况 |
3.5.2 采购流通数据存在问题分析 |
第4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的可行性调研与分析 |
4.1 研究型图书馆采购管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结果统计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2 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供应商调研与分析 |
4.2.1 文献资源供应商市场竞争现状 |
4.2.2 调研内容设计 |
4.2.3 调研结果归纳 |
4.2.4 调研结果分析 |
4.3 DW研发中心读者需求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调查结果统计 |
4.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资源采购管理优化方案 |
5.1 采购战略分析 |
5.1.1 文献资源采购战略的内容 |
5.1.2 文献资源采购战略的原则 |
5.2 组织结构优化 |
5.2.1 组织结构优化内容 |
5.2.2 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
5.3 人力资源优化 |
5.3.1 招募符合岗位要求的采购人员 |
5.3.2 重视采购人员的教育与培养 |
5.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5.4 采购业务流程优化 |
5.5 供应商管理优化 |
5.5.1 卡拉杰克采购模型 |
5.5.2 基于卡拉杰克模型的供应商关系维护策略 |
5.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构建方案 |
5.6 实施读者决策采购 |
5.6.1 读者决策采购的优势 |
5.6.2 DW研发中心图书资料馆读者决策采购方案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1.1 沈祖荣的论着 |
2.1.2 胡庆生的论着 |
2.1.3 刘国钧的论着 |
2.1.4 洪有丰的论着 |
2.1.5 戴志骞的论着 |
2.1.6 袁同礼的论着 |
2.1.7 李小缘的论着 |
2.1.8 杜定友的论着 |
2.1.9 杨昭惁的论着 |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2.1 桂质柏的论着 |
2.2.2 裘开明的论着 |
2.2.3 马宗荣的论着 |
2.2.4 查修的论着 |
2.2.5 皮高品的论着 |
2.2.6 周连宽的论着 |
2.2.7 吕绍虞的论着 |
2.2.8 张遵俭的论着 |
2.2.9 严文郁的论着 |
2.2.10 毛坤的论着 |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
2.3.1 彭斐章的论着 |
2.3.2 佟曾功的论着 |
2.3.3 鲍振西的论着 |
2.3.4 赵世良的论着 |
2.3.5 郑莉莉的论着 |
2.3.6 赵琦的论着 |
2.3.7 孙云畴的论着 |
2.3.8 陈誉的论着 |
2.3.9 周文骏的论着 |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
2.3.16 倪波的论着 |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
2.3.21 杜克的论着 |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
2.3.29 左恭的论着 |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
本章小结 |
4 总结 |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网络环境下军事图书资料馆的采访工作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研究[D]. 王阮. 吉林大学, 2021
- [2]台湾地区媒体对“慰安妇”议题的议程设置研究 ——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中心[D]. 董子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2000年“慰安妇”国际战犯法庭研究[D]. 孙晓芝.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为反思而铭记 ——日本女性战争与和平资料馆研究[D]. 周浔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革命时代的历史、文学和政治 ——以京剧《奇袭白虎团》为例[D]. 杜武东. 山东大学, 2020(10)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9]DW技术研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管理优化研究[D]. 王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