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与“礼”的关系
——“克己复礼为仁”
樊一蕃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 “崇仁尊礼”是孔子思想的内涵。“仁”的内涵有多种,从其外在行为规范上来说便是“克己复礼为仁”。通过颜渊与其老师的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待“仁”与“礼”的关系。不管是“克己”还是“复礼”,都是以“仁”为标准和出发点,凸显了“仁”的内在性和其核心地位。最后“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关键词: 克己复礼;仁;仁和礼的关系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和其弟子的语录,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和学说。孔子重“仁”重“礼”,是对三代及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的继承。《论语》中讲到“礼”(包括礼乐)有75次,“仁”有109次。“崇仁尊礼”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而“仁”又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想要理解清楚孔子“仁”的基本内涵,就有必要弄明白“仁”和“礼”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思想为出发点,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①颜渊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方面,“克己”意思是要克制自己,包括生理方面的本能和情感上的欲望。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虽然孔丘主张克制物欲,但他在这里控制的是超过标准的物欲,而不是反对一切欲望,泯灭人性。孔子善用“中庸之道”,因此对于物欲也如此,物欲不应太多也不应该没有,而衡量它的标准就是“仁”。为了求取富贵、摆脱贫困而摒弃“仁”,圣贤不应该接受。“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便是牺牲自己来求取“仁”。“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古往今来各个君子可以为了“仁道”而自我牺牲,孔子的这一思想更是君子性格形成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复礼”意味着按照社会规则体系和道德原则行事。礼仪是一定社会的规矩、规范、标准和制度,可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规范人们行为的效果,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孔子重“礼”,多次强调“礼”的重要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礼节、礼仪,这样一来,外在行为规范上的礼便会带有一种道德伦理原则,从而内化为人的内在德性。在这一层面上说,“礼”和“仁”便建立了密切的关联,由“礼”通“仁”。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一方面强调修身,“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另一方面又转向了人的道德自律意识。颜回问行动的要点,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做。孔子认为“礼”要是从内心而发的“为己之学”,而不是做给他人看的“为人之学”。“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感情中引申出来的,子女对父母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为仁”(或者“不为仁”)这都是取决于自己的,因此便是“由己”。这里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原则是一种主体性的原则,强调行为、实践的主体。当然,“为仁由己”并没有抹杀“礼”的积极意义,礼还有助于自我道德感的培养。“礼”的实践过程也是很人性化的,有“仁”的成分在内,“仁”外化为“礼”。孔子把“仁”与“礼”联系在了一起,有助于君子道德自我修养的养成。
(2)词汇路径(the direct orthographic input lexicon to phonological output lexicon)朗读。通路是视觉输入系统→语音输出系统→音素系统,这一通路的实质在于视觉刺激激活词典中的视觉信息,从而直接激活与之相连的词典中的语音信息,因此获得语音。假如直接由字形获得字音,那么形和音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同时由字形激起了对字义的提取,则间接地也会加强音和义之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克己复礼”之下,一个人礼的行为的发出是由内在于心中的“仁”所主导的,“仁”体现了个人意志。但是“仁”更表现为一种社会伦理原则,一种社会意识,这种社会原则慢慢积淀到个人的自我意识中去。因此由个人自由意志所做出的行为也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这里,“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的礼,只是形式教条、虚伪的仪节,支配性的社会强制,使人不能成为真实的人。因此,个人从“仁”出发做出的“礼”,表面上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实质上受到了普遍社会道德原则的约束。
此外,笔者在英语专业开设了“美国历史与文化选读”“经典外交文献选读”“美国学专题研究”“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美国外交思想”等本硕博英文课程。笔者同时开设了“美国历史”“美国多元文化研究”等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丰富了美国学教研工作,形成了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为推动美国学学科建设,笔者近期还创办了“美国学与国际研究”微信公众号(Americanstudies2018),致力于对美国和其他重要国家(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外交、文学、语言等多领域的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
总之,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我们可知,一个人心中正是有了“仁”,才能做出符合“礼”的行为,同时,“礼”所体现的伦理原则也会内化于人内在的“仁”。“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共同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
[ 注 释 ]
①引用自《论语·颜渊》.
[ 参 考 文 献 ]
[1]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7-29.
[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3-35.
[3]李振刚.孔孟思想范畴解析,2016,9:6.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24-02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