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变化论文_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周期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周期,印度洋,海盆,偶极子,宇宙线,轨道,角速度。

长周期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1](2019)在《地球自转角速度长周期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一种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季节性和年变化的成因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成因尚无定论,它们或归因于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地壳反弹、大气圈波动或行星摄动的影响等.直至目前,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研究发现:根据行星会合指数(K)标定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K)的FFT检测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的地球自转日长(LOD)变化周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太阳轨道运动在受到行星系统力矩作用的同时,致使近日行星轨道运动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波动影响而产生扰动.受太阳巨大引力作用的牵制,导致地球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地球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进而推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响应,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江敏,钟敏[2](2015)在《长周期信号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平面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受到地质构造的变化、大冰期的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很显然,如果海平面变化中存在长周期变化信号,则必然会影响到对近20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正确估计。Lombard等(2005a)认为由卫星测高数据得到的最近10年海平面加速上升的现象很可能受到长周期信号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8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期刊2015-10-10)

欧启标,曾庆科,秦子雄,李传起[3](2013)在《应用镀膜长周期光纤光栅实现微折射率变化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LPFG)4层镀膜模型,详细研究了耦合的包层模式、薄膜厚度、薄膜折射率和环境折射率等因素对镀膜LPFG折射率灵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薄膜材料折射率越高、薄膜厚度越接近最优薄膜厚度和耦合的包层模式越接近转折模式,镀膜LPFG的折射率灵敏度越高。应用这类LPFG可对诸如乳化液、蔗糖溶液等在浓度较小时浓度的微小变化引起的折射率微变化进行有效测量。以浓度为0~8%(对应的折射率变化为1.3316~1.3405,远离LPFG折射率敏感区域)的乳化液为例进行了测量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这类镀膜LPFG可以实现对远离折射率敏感区的溶液浓度的微变化进行有效测量。(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3年02期)

杜一帅,代武春,周虹君[4](2012)在《宇宙线较长周期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羊八井ASγ阵列实验数据分析宇宙线的较长周期变化.收集整理Tibet ASγ阵列1994~2003年间记录的宇宙线触发率数据和气象数据,发现这段时间的宇宙线触发率存在明显的年周期变化,气压、室内温度、室外温度与宇宙线触发率有着相似的年变化,存在较强关联;对宇宙线触发率进行多元气象参量修正,修正后的宇宙线触发率不再有明显的年变化;利用小波分析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气象修正后的宇宙线触发率,没有发现确定的几日周期.统计结果显示:宇宙线周期变化中4日周期和6日周期较多,其次是5日7、日和8日周期.(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郑小童[5](2010)在《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观测资料、大气-海洋耦合模式数据以及各种统计方法,研究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年际变化主要模态,即海盆一致(IOB)模态和偶极子(IOD)模态在长时间尺度上的自然变化以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使用两个上百年长度的海洋大气耦合模式结果,首次综合研究了IOD模态强度的数十年到上百年变化以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使用多种观测资料确定了IOB模态在20世纪70年代的变化,揭示了其物理本质;使用海洋大气耦合模式验证了模式中ENSO强度的变化对IOB模态的影响及IOB模态的“电容器效应”;研究了模式中IOB模态及其“电容器效应”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发现IOD模态的强度变化存在明显的数十年到上百年的周期,证实了东赤道印度洋平均温跃层深度长周期变化是IOD模态的强度自然变化的主要机制。揭示了当赤道东印度洋海区的温跃层变浅时,温跃层反馈作用会加强,由此会引起IOD模态强度的增加和其他特征的改变。提出了热带印度洋IOD模态的形成不仅与赤道东印度洋海区的温跃层深度有关,也与大气的反馈作用(SST与海面风的相互作用)有关,发现了在温室气体增加过程中,热带印度洋温跃层反馈作用加强,大气反馈作用减弱,IOD模态强度变化不大。这是由于全球变暖中对流层静力稳定度的增强,与IOD模态相关的纬向风异常减弱。该作用与温跃层反馈作用对IOD模态强度的效应相反,导致IOD模态强度几乎不变。2.揭示了由于热带太平洋的ENSO强度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导致热带印度洋IOB模态在1970年代气候跃迁之后有所加强;证实了1970年代气候跃迁前后IOB模态形成过程中西南印度洋Rossby波、热带北印度洋夏季SST异常和赤道的反对称风的差异;发现1970年代气候跃迁后IOB模态及其“电容器效应”加强从而导致夏季热带西北太平洋表面反气旋环流增强。此外根据海洋大气耦合模式验证ENSO强度的变化会引起IOB模态的年代际变化。3.发现了在温室气体加倍后IOB模态在夏季增强,并持续时间更长,特别是热带印度洋反对称风场形态以及北印度洋夏季增暖更加明显;提出了该现象可能与西太平洋年际变化在温室气体加倍后增强有关。揭示了IOB模态的增强会导致“电容器效应”的加强,热带西北太平洋表面反气旋异常环流持续时间更长。以上研究进一步检验了热带印度洋SST年际变化主要模态形成与维持的动力学过程,揭示了这些过程在长周期变化和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中扮演的角色,不仅加深了对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洋动力学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认识,也为印度洋-太平洋-东亚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4-01)

管妮佳[6](2009)在《女子赛艇运动员长周期训练中生理机能和抗氧化状态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参加2008年全国青年U—18赛艇锦标赛的武汉体育学院女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观察长周期赛艇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成分、机能水平和氧化应激状态叁方面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及各类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不同级别女子赛艇运动员各指标水平和变化趋势,试图发现女子赛艇训练引起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为赛艇的科学训练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分别在冬训初期(08-1-10)和赛前一周(08-5-13)两次测定身体成分指标,分析身体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同期测定的运动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冬训初期(08-1-05)、第一周期末(08-4-07)和第二周期末(08-06-06)叁次测定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机能指标、红细胞参数和机体氧化应激指标,分析各类指标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研究结果:1.整个训练周期中,公开级运动员的体重和去脂体重指标均显着高于轻量级运动员(P<0.01),赛前测得的女赛运动员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均低于冬训初期,其中体脂百分比显着下降(公开级P<0.01,轻量级<0.05)。平均去脂体重与测功仪8 km的成绩显着负相关(公开级r=-0.440, P<0.05;轻量级r=-0.578, P<0.05)。2.整个训练周期中,运动员的平均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先下降后上升,平均血清肌酸激酶赛前与冬训初期相比有所下降(轻量级<0.05),赛后与赛前相比显着上升(公开级P<0.01,轻量级<0.05),平均血尿素比较平稳,公开级和轻量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3.整个训练周期中,红细胞参数指标先上升后下降,第二周期末分别与冬训初期、第一周期末相比,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着下降(P<0.01),公开级和轻量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4.整个训练周期中,血清MDA水平先下降后上升,赛前与冬训初期相比显着下降(公开级P<0.01,轻量级<0.05),赛后与赛前相比有所上升(公开级P<0.05);血清SOD冬训初期与赛前相比变化不大,赛后与赛前相比有所下降(轻量级P<0.01),血清GSH-PX赛前与冬训初期相比有所上升(轻量级P<0.05),赛后公开级运动员的平均GSH-PX值与冬训初期、赛前相比显着下降(P<0.01),轻量级运动员的平均GSH-PX值与赛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公开级和轻量级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运动员的平均MDA值均与平均CK、BU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血清抗氧化酶活性与CK、BU水平呈负相关,其中血清GSH-PX酶的活性与CK、BU水平的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性水平(P<0.05)。结论:1.在本研究赛艇长周期训练中,女子赛艇运动员在赛前达到、保持体重的前提下,去脂体重有所增加,体脂百分比显着下降。运动员的去脂体重与专项运动能力成高度相关,提示体成分的有效改善有利于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2.系统的有氧耐力训练使女子赛艇运动员生理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能够保持良好的机能水平和抗氧化状态,训练效果良好;大强度训练和比赛使运动员物质能量代谢失去平衡,血液相关指标低于运动性贫血诊断标准,导致运动员机能水平下降,抗氧化状态不佳。3.女子赛艇运动员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参数)和机能指标(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各指标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且通过分阶段纵向比较各指标发现运动员生理机能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均有显着的波动,所以不能以单一指标作为上量上强度的标准。4.本研究发现氧化应激指标与常规红细胞参数指标缺乏相关性,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变化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系统的有氧耐力训练能有效减轻组织运动氧化损伤的程度,使机体很好地适应训练。本研究还观察到女子赛艇运动员血清MDA和GSH-PX这两个氧化应激指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变化较为突出,可进一步研究其与训练监控的联系,将其列入运动员机能状态、运动能力的评价体系。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结合观察这两方面指标的变化规律可能有助于了解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情况,也可作为调节运动训练负荷和训练量的依据。5.系统的专项训练会带来不同级别女子赛艇运动员之间身体成分的显着差异,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却没有明显的组间差异,说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机体对运动负荷的自主适应和调整。(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09-04-01)

李恒鹏,杨桂山,刘晓玫,万荣荣[7](2005)在《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以太湖上游地区蠡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HydrologicImpactAssess-ment),计算3个时段土地利用特征对暴雨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减少流域水文效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土地利用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从1984年到2002年,城镇及居民地扩展占流域总面积的4.1994%,地表径流量增加了6.17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文效应有较大差别,林地、湖滩湿地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水田和旱田。(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5年04期)

钮智旺[8](2005)在《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变化及其与埃尔尼诺的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广大海洋学家和气候学家对海洋与大气的全球变化,越来越引起重视。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每3—7年发生一次的埃尔尼诺事件,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区的海表面温度(简称SST)比正常年份高,使得那个海区的鱼类大量死亡,水产捕捞大幅度减产,继而产生全球性气候反常。东太平洋赤道沿岸海区的SST异常已成为埃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标志,科学家们已把这些海区的SST异常程度作为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的指标。 地处与热带西太平洋相连的南海,其SST是否也具有与埃尔尼诺事件发生相同的变化周期呢?它与赤道东太平洋沿岸海区的SST关系又是如何?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的研究对揭示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变化与埃尔尼诺变化的关系,为研究埃尔尼诺发生对南海的影响及其作出预报具有重大意义。 谱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求离散功率谱或联系功率谱的方法来得到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一维功率谱分析法能较好地揭示变化因子的自身变化规律,二维功率谱(交叉谱)分析方法,能充分反映2个变化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这个方法是研究具有长时间系列、资料连续的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常用方法。特别是研究两个气候要素之间的耦合变化相关性效果显着。本文就是利用这个方法,对南海西沙海洋站(16°50′N、122°20′E)1961~1987年间的表层水温月平均资料、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5°S~5°N、80°~90°W)的表层水温月平均资料,进行一、二维水温功率谱分析,并计算了其表层水温异常的强度和指数。分析南海表层水温(西沙海洋站表温资料)的长周期变化以及与东太平洋秘鲁附近海域同时期表层水温的耦合遥相关。 计算结果表明,南海、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的表层水温存在着3.3年的长周期变化,且秘鲁与厄瓜多尔外海的表层水温比南海提前变化约5个月,变化是同相的。在1960~1987年间,每当东太平洋沿岸海区发生一次正、反埃尔尼诺现象,南海也相应出现一次强度相当的暖、冷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5-04-01)

齐俊妍,陈漓高[9](2004)在《从长周期的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和变化——对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50年一个循环的长周期本质上可以说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周期。这样的周期分为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在周期的繁荣阶段,创新占主导地位;在周期的衰退阶段,成本竞争成为主要特征。本文从长周期的发展角度说明了不同国家的创新活动及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并分别以美国二战至今的经济波动和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尤其是此次经济衰退以及东南亚国家曾创造的经济奇迹和1997年金融危机为例,说明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在长周期中的不同表现。最后指出,要避免经济衰退的发生,无论是先进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应注重技术创新。先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具有先导性的意义,后进国家的技术创新具有赶超意义。对我国在任何时候都应注重技术创新,以便能够充分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04年12期)

吴斌[10](2003)在《日长和地球引力场参数J_2的长期和长周期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高精度的现代日长观测结果、近 2 0年的J2 变化的结果和古地球自转结果 ,讨论了日长和J2 变化的长期和长周期的主要特性 ,从理论和实测两方面分析了日长和J2 变化的关系及其异同 ,认为J2 变化的结果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应予以重视 ,综合利用日长和J2 将使这两种资料的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03年S1期)

长周期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平面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时间尺度上,海平面受到地质构造的变化、大冰期的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很显然,如果海平面变化中存在长周期变化信号,则必然会影响到对近20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正确估计。Lombard等(2005a)认为由卫星测高数据得到的最近10年海平面加速上升的现象很可能受到长周期信号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周期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地球自转角速度长周期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一种响应机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

[2].江敏,钟敏.长周期信号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7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8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2015

[3].欧启标,曾庆科,秦子雄,李传起.应用镀膜长周期光纤光栅实现微折射率变化的测量[J].光电子.激光.2013

[4].杜一帅,代武春,周虹君.宇宙线较长周期变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郑小童.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

[6].管妮佳.女子赛艇运动员长周期训练中生理机能和抗氧化状态变化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7].李恒鹏,杨桂山,刘晓玫,万荣荣.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以太湖上游地区蠡河流域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

[8].钮智旺.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变化及其与埃尔尼诺的耦合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

[9].齐俊妍,陈漓高.从长周期的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和变化——对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新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4

[10].吴斌.日长和地球引力场参数J_2的长期和长周期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3

论文知识图

高频颜色旋回变化表3.3‐1LP01模谐振峰随腐蚀时间变...谐振波长与光栅周期的关系曲线不同外界环境下的包层模有效折射率长囊水云M1Pases基因表达量变化谐振波长随环境折射率的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长周期变化论文_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