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色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皂素,染料,苯基,甲烷,曲霉,偶氮染料,孔雀绿。
脱色酶论文文献综述
康彦顺[1](2018)在《曲霉TS-A脱色途径及其重组脱色酶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染废水通常排放量较大,其中残余多种结构复杂的染料,可生化性差,属于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之一。目前用于降解偶氮染料的微生物有细菌、藻类和真菌,其中真菌具有发达的酶系统和较强的适应性,降解染料的能力强且产物毒性较小,应用前景广阔。由于真菌的比表面积较大在去除染料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吸附与降解两种作用,不同微生物对染料的吸附与降解能力差异较大。为了深入研究真菌对媒介黄1的降解能力及机理,本文以曲霉Aspergillus sp.TS-A作为目标菌株简称TS-A,研究TS-A在脱色过程中菌体与胞外酶(锰过氧化物酶MnP、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漆酶Lac)在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吸附与降解的作用,并研究重组脱色酶MnP、LiP和Lac对染料的作用机理。由此得出如下的结果:(1)脱色途径的研究:在媒介黄1溶液中,分别以TS-A胞外酶、活菌体、灭活菌体和粉末菌体作为脱色体系,分别在不同接触时间,染料浓度和pH值的条件下研究两种体系的脱色能力,以原菌液脱色率为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胞外酶对染料的最高脱色率为72.3%;粉末菌体能在3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去除率为44.2%),对媒介黄1的去除率高于活菌体(18.82%)和灭活菌体(30.6%),菌体的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胞外酶在降解体系中经过UV-Vis和FTIR光谱分析表明媒介黄1已被降解,在弱酸性条件下TS-A在脱色过程中主要以胞外酶降解为主。(2)构建重组脱色酶:根据NCBI报道的MnP、LiP和Lac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对叁种氧化酶进行基因克隆。实验结果显示MnP的编码序列为1134 bp,LiP为1119 bp,Lac为1827 bp。将叁个酶基因分别克隆至表达载体pPIC9K中,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K-MnP,pPIC9K-LiP和pPIC9K-Lac。分别转入毕赤酵母GS115中诱导表达,得到稳定的转化子GS115/MnP,GS115/LiP和GS115/Lac。工程菌在发酵第5天时重组脱色酶MnP和LiP的比酶活为390 U/mg和385U/mg,Lac较低能达到200 U/mg以上,说明构建的叁株工程菌均能表达出有活性的重组酶。重组脱色酶MnP,重组酶Lac和重组酶LiP对温度、pH和金属离子有较好的耐受性。(3)重组酶的性能研究:在96 h时重组菌GS115/Lac,GS115/MnP和GS115/LiP对50 mg/L媒介黄1的降解率分别达到51%,41%和40%左右,其中工程菌GS115/Lac对染料负荷的耐受性最强;0.4 mM Mn~(2+)和0.2 mM H_2O_2对GS115/MnP降解染料有促进作用;0.3 mM H_2O_2对GS115/LiP降解促进作用明显;Cu~(2+)对GS115/Lac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重组脱色酶能够降解不同结构的染料,降解媒介黄1时主要以MnP为主,这与原始Aspergillus sp.TS-A胞外酶中以MnP为主要降解酶的结果一致;降解蒽醌类分散蓝和叁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时主要以LiP和MnP为主。媒介黄1染料的中间代谢产物通过GC-MS分析显示,MnP可以将染料降解为叁甲基丁醇等小分子物质;Lac降解的最终产物为二甲基丙酸和二甲基丁酸等小分子物质,说明木质素氧化酶可以降低染料的毒性。(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李艳丽,陈列忠,陶瑛妮[2](2014)在《黄孢原毛平革菌茶皂素脱色酶的粗分离及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TS-07发酵液中的茶皂素脱色酶进行粗分离,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硫酸铵沉降法所得粗酶粉的酶活力高达52 971 U·g-1;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作用pH值为4.5;该酶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值3.0~7.5环境下都比较稳定;Fe3+、Ca2+和Ni2+对酶活影响不大,Hg2+能强烈抑制茶皂素脱色酶的活性;10%(V/V)有机溶剂丙酮、异丙醇、乙醇和乙腈能保留茶皂素脱色酶大部分的活力;反应体系中H2O2达到5%,茶皂素脱色酶仍能保持较高的活力;而在反应底物不存在的情况下,茶皂素脱色酶与0.25%的H2O2保温1 h后,酶活残余量仍能达到80%以上。(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艳丽,陈列忠,陶瑛妮[3](2014)在《壳聚糖固定化茶皂素脱色酶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对茶皂素脱色酶进行固定化,并对固定化酶的各种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 g壳聚糖微球在5 mL 2.0%的戊二醛溶液中交联,固定5 mg茶皂素脱色酶,最终获得的酶活回收率为65.94%。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3.5,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以及保存稳定性都明显优于游离酶,该固定化酶还具有良好的操作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严勃,夏秋敏,田子卿,邓红,韩瑞[4](2011)在《脱色酶制剂SCL在苹果汁中的应用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脱色酶制剂SCL(seb color light)应用于苹果汁的工艺条件,并与果胶酶DP100,DP200联合使用进行酶解试验,分析了酶解前后苹果汁各项指标的变化。SCL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酶用量400×10-6,酶解时间90 min,酶解温度22℃;通过与常规的脱色剂(0.02%VC+0.044%NaCl)比较发现,SCL效果明显优于后者。联合酶解试验说明,脱色酶SCL与果胶酶DP100,DP200联合使用脱色效果会更好。该试验获得的最佳处理方法是:巴氏杀菌+DP100+SCL。脱色酶制剂SCL,果胶酶DP100及DP200对苹果汁加工均很有效,是实际可用的优质酶产品。(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1年06期)
陈亮,任随周,张培培,许玫英,孙国萍[5](2009)在《脱色酶TpmD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PCR方法从嗜水气单胞菌DN322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叁苯基甲烷类染料脱色酶TpmD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ET-22b(+)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pET22-tpmD,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得到重组工程菌株.结果表明,经IPTG诱导,脱色酶基因可高效表达,粗酶液降解结晶紫、孔雀石绿、碱性品红、灿烂绿的比活力达到569.5,386.9,516.1,273.0U/g.表达产物经Ni-NTA亲和层析法一步纯化,蛋白纯度达94.05%.对4种染料的比活力分别达到1075.3,1042.8,903.9,484.3U/g,重组质粒稳定存在于工程菌中,便于规模化发酵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12期)
李妮,李明雄,雷润,崔佳,杨志蕊[6](2009)在《无色杆菌属孔雀绿脱色菌产脱色酶的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分离鉴定的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菌株MGT3对孔雀绿染料具有强脱色作用,对其产酶脱色能力进行初步研究表明,该菌株不需要孔雀绿作为底物即可产脱色酶,即脱色酶的产生不需要底物的诱导;其胞内和胞外都存在脱色能力强的脱色酶.产胞外脱色酶的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培养基的组成对该菌株产胞外酶的能力有很大影响.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优化产酶培养基结果表明,培养基的最佳组成成分为0.5%蔗糖、2.5%尿素、0.0025%KH_2PO_4;该菌株在培养基初始pH为9、温度为35℃时产脱色酶效率高,对孔雀绿脱色率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陈亮,任随周,许玫英,孙国萍[7](2009)在《乳糖替代IPTG诱导脱色酶Tpm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乳糖代替IPTG诱导叁苯基甲烷类染料脱色酶TpmD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的可行性,分别对用乳糖作为诱导剂时的诱导时机、乳糖浓度、诱导持续时间和添加方式进行优化并与IPTG诱导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乳糖诱导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工程菌对数生长中期(OD600约为0.8)添加终浓度为0.4mmol/L的乳糖诱导6h的条件下能获得最大量的目的蛋白和菌体量。由于乳糖可以作为碳源被菌体利用,分批添加乳糖效果优于一次性添加。乳糖诱导条件下目的蛋白表达量占总蛋白的35.62%,与IPTG诱导条件下的35.03%无明显差异。乳糖诱导后外源蛋白的表达时间有所滞后,但收获的菌体量高于IPTG诱导,显示出了乳糖同样是一种T7启动子的廉价高效诱导剂,可以代替昂贵的IPTG用于脱色酶TpmD的规模化发酵,同时也为其他重组蛋白的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9年04期)
张昊,杨清香[8](2008)在《分光光度法测定酵母菌脱色酶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株对染料活性黑5(Reactive Black 5)具有高效降解活性的酵母菌——Debary-omyces polymorphus的脱色酶活性。结果表明,脱色过程中该菌株可产生高达1200U/L的锰依赖过氧化物酶(MnP),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漆酶(Laccase)以及细胞色素P450酶系活性均未测出。(本文来源于《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林文莲[9](2007)在《溴氨酸脱色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溴氨酸是一种重要的蒽醌染料中间体,由于溴氨酸的水溶性好,且位于蒽醌结构两边的苯环同时受到两个羰基影响,结构稳定,难被普通微生物降解,因此,在环境中有较长的停留期。研究溴氨酸的脱色酶及降解机理对了解蒽醌染料的降解机理及广泛开展蒽醌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溴氨酸脱色酶的研究考察溴氨酸的降解机理。用无机盐培养基加入溴氨酸对菌进行培养。考察了完整细胞对溴氨酸的降解特性。无机盐配方确定为:K_2HPO_41.5g/L,KH_2PO_41.5g/L,乙酸钠1g/L。以0.01mol/L的磷酸钾为最佳缓冲溶液,湿重为10mg/ml的完整细胞的降解条件为:温度30℃,pH=7.0,摇床转速为150r/min。对溴氨酸的降解产物进行了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检测到新产物邻苯二甲酸和已经被确认的产物2-氨基-3-羟基-5-溴苯磺酸和2-氨基-4-羟基-5-溴苯磺酸。说明溴氨酸直接开环生成了邻苯二甲酸和2-氨基-3-羟基-5-溴苯磺酸和2-氨基-4-羟基-5-溴苯磺酸。用超声破碎的方法提取出可以脱色溴氨酸的粗酶,首先确认了该酶为诱导酶,而非组成酶。而后考察了该粗酶对溴氨酸的降解条件:以NADH为必需的辅酶,该酶的最佳反应温度为50℃,最佳pH值为7.5。以溴氨酸为底物,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测定了粗酶降解溴氨酸的动力学特性,得到该酶的最大反应速率为Vmax=6.993×10~(-9)mol/(min·mg protein),米氏常数Km=0.3mmol/L。对粗酶降解溴氨酸后的产物进行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得到产物邻苯二甲酸和2-氨基-3-羟基-5-溴苯磺酸和2-氨基-4-羟基-5-溴苯磺酸,与完整细胞降解溴氨酸的产物一致。(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06-10)
任随周,郭俊,王亚丽,岑英华,孙国萍[10](2006)在《细菌脱色酶TpmD的酶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嗜水气单胞菌DN322中分离纯化出能够对叁苯基甲烷类染料结晶紫、碱性品红、灿烂绿及孔雀绿进行高效脱色的脱色酶,命名为TpmD。在测定TpmD分子量、等电点及对不同叁苯基甲烷染料脱色的动力学参数、脱色过程对分子氧及NADH/NADPH具有依赖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从黄素FAD/FMN对酶活力的影响、酶抑制剂、酶蛋白N-末端测序及酶溶液的特征吸收光谱等方面对TpmD的酶学本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pmD不含核黄素,其脱色活性也不因加入FAD或FMN而提高。TpmD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多种氧化还原酶具有同源性。甲吡酮及维生素C(Vc)对TpmD的脱色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TpmD酶蛋白的溶液在408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但在连二亚硫酸钠的还原条件下通入CO气体后,该酶却不具有P450酶在450nm处的特征吸收峰。上述结果显示脱色酶TpmD是一种新的氧化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脱色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TS-07发酵液中的茶皂素脱色酶进行粗分离,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硫酸铵沉降法所得粗酶粉的酶活力高达52 971 U·g-1;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作用pH值为4.5;该酶在常温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值3.0~7.5环境下都比较稳定;Fe3+、Ca2+和Ni2+对酶活影响不大,Hg2+能强烈抑制茶皂素脱色酶的活性;10%(V/V)有机溶剂丙酮、异丙醇、乙醇和乙腈能保留茶皂素脱色酶大部分的活力;反应体系中H2O2达到5%,茶皂素脱色酶仍能保持较高的活力;而在反应底物不存在的情况下,茶皂素脱色酶与0.25%的H2O2保温1 h后,酶活残余量仍能达到80%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色酶论文参考文献
[1].康彦顺.曲霉TS-A脱色途径及其重组脱色酶的性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2].李艳丽,陈列忠,陶瑛妮.黄孢原毛平革菌茶皂素脱色酶的粗分离及酶学性质[J].浙江农业学报.2014
[3].李艳丽,陈列忠,陶瑛妮.壳聚糖固定化茶皂素脱色酶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4
[4].严勃,夏秋敏,田子卿,邓红,韩瑞.脱色酶制剂SCL在苹果汁中的应用试验[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
[5].陈亮,任随周,张培培,许玫英,孙国萍.脱色酶TpmD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纯化[J].中国环境科学.2009
[6].李妮,李明雄,雷润,崔佳,杨志蕊.无色杆菌属孔雀绿脱色菌产脱色酶的条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陈亮,任随周,许玫英,孙国萍.乳糖替代IPTG诱导脱色酶Tpm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J].微生物学通报.2009
[8].张昊,杨清香.分光光度法测定酵母菌脱色酶系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8
[9].林文莲.溴氨酸脱色酶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10].任随周,郭俊,王亚丽,岑英华,孙国萍.细菌脱色酶TpmD的酶学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