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绝热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介质,火焰,流体力学,化学反应,机理,气体。
超绝热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能,周昊,钱欣平,凌忠钱,岑可法[1](2006)在《多孔介质内H_2S超绝热燃烧制氢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H2S在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裂解制硫制氢的机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CHEMKIN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一个17组分、57步复杂化学反应机理,模拟了H2S在直径为3mm的Al2O3圆球堆积成的多孔介质内的燃烧,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模拟结果显示:多孔介质内H2S的燃烧温度超过了绝热燃烧温度,为H2S的裂解制硫制氢提供高温环境,富燃条件下H2S部分地裂解生成单质硫和氢气.另外,对采用的复杂化学反应机理是否适用于多孔介质内H2S燃烧时各向异性火焰的模拟作了有意义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史俊瑞,解茂昭[2](2006)在《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超绝热燃烧的简化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与稳态的逆流燃烧器类比,得到了一个简化的理论解,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该解适用于绝热的惰性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的超绝热燃烧。简化的理论解包括两个常微分方程,方程中包含所有的控制参数,因此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控制参数对燃烧器的影响。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比,多孔介质固体的温度曲线可以用简化解的分段线性函数很好的估算,利用简化的理论解求得的燃烧器内温度的最大值与实验值取得了相同的趋势,但是通常比实验值大,二者的误差大约是20%。(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06年04期)
邓洋波,解茂昭[3](2005)在《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系统温度场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简称RSCP)系统,如果多孔介质的孔隙分布均匀、物性参数保持不变、化学反应为不可逆反应而且反应完全,那么,稳定燃烧过程中,多孔介质内最大温度和温度分布几乎不受往复半周期长短的影响。依据这一特点,用过滤燃烧模型,讨论了往复半周期无限长和无限短两种极端情况下最大温度值和温度分布,得出两种极端情况适用于通常工况的简单模型理论解。(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05年06期)
杜礼明,解茂昭[4](2005)在《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往复式超绝热燃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气、固两相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建立了RSCP系统的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对于固体能量方程中的辐射源项采用辐射传递的有限体积法求解,研究了当量比、换向半周期、混合气流速对温度分布、辐射热流量和放热率的影响,考察了最高温升和可燃极限与这些参数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燃烧室内温度呈梯形分布,高温区较宽;气体的最高温度明显高于绝热火焰温度;贫可燃极限显着扩展,对提高燃烧效率和节约能源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3期)
杜礼明,王树东[5](2005)在《超绝热燃烧技术在硫化氢分解制氢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超绝热燃烧技术的特点及其实现机理,对H_2S分解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综述了H_2S超绝热分解制氢的最新进展。评述了该技术的优越性在不使用催化剂和外加热源情况下,利用H2S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部分氧化分解,在脱除H2S的同时可以回收硫和氢,显着降低污染排放。利用该技术可以处理含有毒有害成分的工业废气。(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5年03期)
邓洋波,解茂昭[6](2004)在《多孔介质内预混合超绝热燃烧的排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探讨了多孔介质内燃气和空气预混合超绝热燃烧降低NO、CO排放的机理.对多孔介质内预混合气体单向流动和往复流动两种情况下燃烧排放的NO、CO体积分数进行了测试,并系统地研究了预混合气体的当量比、流速、往复半周期对往复流动燃烧(RSCP)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单向流动,往复流动有更好的燃烧排放效果.往复流动燃烧半周期内CO排放量体积分数明显受当量比、流速、往复半周期的影响;而平均NO排放体积分数可达很低水平,通常保持在10×10-6以下.(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邓洋波[7](2004)在《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预混合气体在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的超绝热燃烧(RSCP)是一项先进的燃烧技术,它以其高效、低污染的优越性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RSCP系统的燃烧及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自行设计建成了RSCP实验台,它由泡沫陶瓷燃烧器、电磁阀控制的周期换向的进排气管路系统和测量系统组成。用热电偶直接测温法和非红外热像仪测量温度,用气体分析仪测量燃气成分。在各种工况参数下,对多孔介质内轴向温度分布以及NO、CO和CO_2气体等污染物排放的浓度进行了系统测量。在实验基础上对RSCP系统燃烧过程轴向温度分布特点、扩延可燃极限、降低污染排放机理及各物理参数对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各工况参数对其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影响的规律。 2.分别建成了RSCP系统一维气、固两相局部热非平衡双温度和热平衡单温度数学模型,对各种工况下燃烧室内轴向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同实验结果相比较,显示了同样的趋势与规律,但温度水平有一定偏差,对产生偏差的原因作了分析。 3.依据RSCP系统温度分布为近似梯形的特点,利用往复半周期分别为无限长和无限短两种极限情况下过滤燃烧模型简化理论解的适当组合,得出了适用于普通工况下(半周期为有限值)的RSCP系统温度分布的近似解。 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RSCP系统稳定燃烧过程中,燃烧室内轴向温度分布接近于梯形;随着气流的周期换向,燃烧室内上半周期的火焰熄灭而在不同位置重新着火,随后,火焰锋面从着火位置向下游缓慢移动,整个燃烧呈周期往复式演变;不同物理参数条件下,燃烧室内温度分布在半周期内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一定条件下,燃烧室内有可能产生二维胞室热点结构。 2.RSCP系统稳定燃烧过程中,燃烧室内最大温度、轴向温度分布和NO、CO和CO_2气体污染物排放浓度等受混合气体物理参数(燃料和空气气体流速、当量比和往复半周期)的影响。随着气体的流速增大,最高温度明显升高,高温区加宽,出口温度升高,燃烧效率降低,而CO排放含量增大,NO排放含量增大;随着当量比的增大,最高温度增大,高温区域增宽,燃烧效率提高,而CO排放含量减小,NO含量增大;通常情况下,随着往复半周期变小,最高温度略有增高,高温区域变宽,燃烧效率提高,而CO排放量减小,NO排放量也减小。计算和实验之间存在偏差主要原因是多孔介质数值模型中物性参数同实验件不同;模型本身也不够完善。3.RSCP系统具有自组织的回收燃烧热用于预热新鲜混合气的功能,从而可显着扩延混合气体的可燃极限,稀薄乃至极稀薄气体在其中可以自维持燃烧;同时,由于燃烧室内形成无局部高温的宽而均匀反应区域,使得N0排放量最小化,C0排放量也被控制在较低范围内。本文实验条件下,对于丙烷一丁烷混合气,其贫燃极限可扩展到当量比0.065,CO排放量控制在400一1000ppm,NO排放量低于19ppm,多数情况低于IOppm;对于甲烷和空气混合气体,C0排放量控制在ZO0pPm以下,N0排放量低于10PPm。4.多孔介质内最大温度值和轴向温度分布还受多孔介质本身物性参数和结构(体积对流换热系数、热损失、衰减系数、比热容、孔径和孔隙率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4-03-01)
邓洋波,解茂昭,刘宏升,马世虎[8](2004)在《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RSCP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建成了RSCP实验台,它由泡沫陶瓷燃烧器、电磁阀控制的周期换向进排气管路系统和测量系统组成.对各种工况参数(燃料空气当量比、气体流速、循环半周期)下多孔介质内轴向温度分布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较之常规的自由火焰燃烧器,RSCP具有增强火焰稳定性、拓宽燃料可燃极限等优点.对丙烷 丁烷混合气,其贫可燃极限可扩展到当量比0.065.在实验基础上,探讨了RSCP实现超绝热燃烧的机理,总结出有关工况参数对其燃烧特性影响的规律.(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04年01期)
杜礼明,解茂昭[9](2003)在《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预混合气在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的超绝热燃烧技术(简称RSCP)被称为划时代的燃烧技术,文章探讨了RSCP燃烧器的工作原理,全面阐述了多孔介质和换向装置在其中的作用;从能量守恒定理出发,通过数学分析给出了超绝热火焰产生的理论依据,提出超绝热现象是多孔介质中积累的热量的热传播波与混合气燃烧时的燃烧波迭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03年05期)
解茂昭,杜礼明,孙文策[10](2002)在《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技术的进展与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的超绝热燃烧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燃烧技术之一,对其原理、发展背景和关键技术做了简介,并分别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对该技术迄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对该领域今后应当着重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02年06期)
超绝热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与稳态的逆流燃烧器类比,得到了一个简化的理论解,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该解适用于绝热的惰性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的超绝热燃烧。简化的理论解包括两个常微分方程,方程中包含所有的控制参数,因此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控制参数对燃烧器的影响。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比,多孔介质固体的温度曲线可以用简化解的分段线性函数很好的估算,利用简化的理论解求得的燃烧器内温度的最大值与实验值取得了相同的趋势,但是通常比实验值大,二者的误差大约是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绝热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能,周昊,钱欣平,凌忠钱,岑可法.多孔介质内H_2S超绝热燃烧制氢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6
[2].史俊瑞,解茂昭.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超绝热燃烧的简化解[J].热能动力工程.2006
[3].邓洋波,解茂昭.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系统温度场的理论分析[J].能源工程.2005
[4].杜礼明,解茂昭.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往复式超绝热燃烧的数值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5
[5].杜礼明,王树东.超绝热燃烧技术在硫化氢分解制氢上的应用[J].化工进展.2005
[6].邓洋波,解茂昭.多孔介质内预混合超绝热燃烧的排放特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
[7].邓洋波.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8].邓洋波,解茂昭,刘宏升,马世虎.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4
[9].杜礼明,解茂昭.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理论探讨[J].能源工程.2003
[10].解茂昭,杜礼明,孙文策.多孔介质中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技术的进展与前景[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