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桃源:《归真要道》的翻译特色论文

丁桃源:《归真要道》的翻译特色论文

摘 要:《归真要道》是明末清初伍遵契对波斯文《米尔撒德》(Mirsad)的汉语译本,原作由13世纪波斯哲学家作于公元1223年,是一部专讲伊斯兰哲学和道德修养的经典。《归真要道》是伍遵契从事伊斯兰教经典学习和研究三十年后的结晶,其翻译态度谨慎、细节处理精细,全书用经堂语直译,语言明晰,口语化强。他的译经风格,开创了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用经堂语直译的先河,在中国少数民族翻译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关键词:《归真要道》;伍遵契;翻译;特色

《归真要道》,又名《归真要道译义》,是明末清初伍遵契对波斯文《米尔撒德》(Mirsad)的汉语译本。“米尔撒德”的意思是行道人之路径,原作是由13世纪波斯哲学家、诗人二卜顿捞吸·额补白克尔作于公元1223年(伊历620年),是一部专讲伊斯兰哲学和道德修养的经典。

伍遵契(1598—1698),字子先,江宁(江苏南京)人。出身于伊斯兰经学世家,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和西域诸国文字。在南京、苏州、镇江等地清真寺讲学,一生潜心研习伊斯兰教经典,译有《归真要道》和《修真蒙引》二书。

《归真要道》译于康熙壬子年(1672),全书约13万字,作为重要的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我们有必要对它的翻译特点做一分析、介绍。

一、翻译态度谨慎,细节处理精细

(一)《归真要道》是伍遵契从事伊斯兰教经典学习和研究三十年后的结晶

伍遵契“品行端方,学识超凡”[1]55,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和西域诸国文字,一生致力于伊斯兰教经典学习和传教,“幼列儒行,志不在名。惟笃学清真经典,穷究渊微,抱奇若愚,守身韫匮”[1]56。但他对翻译伊斯兰教经典却是相当谨慎的,译作之一的《修真蒙引》是应学生周士骐之求译解而成的,《归真要道》则是他花了三十年的时间精心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后才决定翻译的。

针对此机械臂拾取系统建立模糊闭环控制系统,其控制最终的效果是通过调整输入机械臂气体压力的大小,将拾取的电子元件准确地放置在指定的位置点。系统控制信号选择机械臂末端位移的测量信号,然后根据位移测量值与参考值的偏差e及偏差变化率ec来控制输入压力P的大小,从而控制机械臂拾取元件到达指定位置。在此系统中的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是机械臂位移的偏差e和偏差变化率ec,输出量u是输入气体的压力。假设机械臂拾取元件的运动位移为500 mm,最大超调量不超过10%。

伍遵契《译〈归真要道〉自叙》言:“余秉质椎鲁,从事于经典而乐究者将三十载,荷真主之默祐,佩师训之谆详,亦于其经玄旨微有所闻。至圣云:‘凡所得者,当分与人。’余于悦心之下,欲以《米而撒德》一集汉译,以公之同人。幸余兄天叙以笔代之,遂于康熙壬子孟春,依原集之义译以汉文。”[1]57由此可见其译经态度的谨慎。

(二)自感不完美,谦虚有加

伍在翻译《归真要道》后,总感觉翻译不够完美,力不从心,在《凡例》中反复重申,此经只是译其大旨,若要了解经文细旨,还需读者去读原经:“此经文义精微,理彻根源,乃明教大本,归真至要。唯念有志寻求而不能习学者,故以汉字译之……相合主上勅谕:‘我不差一圣则已,但差,必按他教生的乡音,因便解明与他们。’今亦遵此明条译其大旨,欲求详细,须读原经。”[1]63-64

同时,伍在《凡例》中还指出,此经翻译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如若翻译不够精当,读者自可斟酌改正:“其经文之义,各有取意、各有用法,倘高明所见译中未纯之处,不妨赐教而后较正。”[1]71

在职业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有创新有发展,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由之前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主动、自主的学习政治知识。而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课堂内外以及教材内外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在职业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唯本理念”以及“社会生活”都有效渗透到政治教学课堂中;也可以将社会热点以及焦点问题融入到政治课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还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让政治课教学得以更为良好的发展与进步。

伍遵契的谦虚还表现在自感对原作《米尔撒德》意思的把握不足,他认为,其对原著只是“微有所闻”。其在《译〈归真要道〉自叙》中说:“《米而撒德》,华言《归真要道》也……义本真经,而其词较约焉……(余)于其经玄旨微有所闻。至圣云:‘凡所得者,当分与人。’余于悦心之下,欲以《米而撒德》一集汉译,以公之同人。”[1]57《米尔撒德》是对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有着重要影响的著作之一,受历代伊斯兰教学者重视。据《经学系传谱》载,自常志美始,中国伊斯兰教经师们对《米尔撒德》有着精深的研习与解悟,如伍之同学舍蕴善、马伯良也曾翻译此经(均亡佚),刘智《天方性理》中引用其中28段经文,在“採辑经书目”中称其为“密迩索德”,译为《道行推原经》。伍遵契秉承师学,对原著《米尔撒德》亦应有着极深的研究解悟,而不是其所谓的“微有所闻”。

(三)细节处理精细明白

为读者阅读方便,伍在译经时,对细节部分处理精细,并各在《凡例》中做了清楚说明。

首先,伍对自感不太明晰的地方加以旁注和眉注:“小注,指点文义之用。其原文少减,易于解悟。”[1]71

其次,为使阅读者断句清晰,伍在译经时,对译文加了简单的句读:“点圈仍宜照旧,不致句节有舛。”[1]72同时,对文中所引《古兰经》和圣训的内容及音译词用特殊的方式标注明白:“真经用圈,圣谕用尖角,余文用点,人名单笔画,地名双笔画,分别之,以清眉目。”[1]72

再次,为防止所音译的人名和地名混淆,分别对它们做不同标记:“人名傍加单直画,地名傍加双直画。今聊就其音,以汉字书之。”[1]64

最后,由于原著作者为波斯诗人,因而原著中在讲明一个事理后,往往以一句诗歌总结结束。伍在翻译诗歌部分时,感觉翻译不够尽善尽美,于是将“诗曰”译为“诗意”。这一特殊处理,伍在《凡例》中亦做了说明:“诗意,原名拜特,其意诗也,乃才人遇事而歌。但其文语有隐扬典折之妙,难以汉文描写,故云诗意。”[1]69

伍遵契译经的谨慎态度,还表现在他对待经文内容的崇敬之情,他强调:“不能习学欲抄阅者,必须分张影录,不致讹失。慎不可刊印。因其义理诚非贤愚并得,恐反招亵渎毁谤。”[1]71

《归真要道》“是一部讲宗教哲学和宗教修养有系统的著作”[2]408,说理部分较多。伍遵契在翻译时,把这些抽象的道理都明晰地用经堂时语翻译出来,使阅读者对所讲之理一目了然。如第三门第十一篇(《门人听顺礼义》)引《古兰经》和圣训后,道明求学拜师的重要:

二、用经堂讲经的口气直译

(一)采用直译,不做藻饰

4.用“《经》云”直接阐述道理,和原文连成一体

(二)经堂时语,口语化强

《归真要道》译经语言口语化强,其语言代表了明末清初经堂语的真实面貌。

再没有一个步位下似人的身体。《经》云:“人是低中至低之物。”(29/155)

诗意:“昨晚一老者来到行院 ,他的泪与酒诉机,酒从他手中转为甜蜜,茅庵儿转做拜主之所。你看这坏老儿是如何为作之人。”(29/333)①

茅庵:茅庐,草舍。明清常用词。如《水浒传》第一回:“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明·屠隆《昙花记·郊行卜佛》:“久居华屋,转羡茆菴。”《红楼梦》第一二○回:“两人携手而行,小厮驱车随后,到了一座茅庵。”

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目标,水利部下达黄河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阶段控制指标为:2015年达到60%,2020年达到79%,2030年达到95%。全国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覆盖率:2012年要达到60%,2015年达到80%。其中,省界监测覆盖率2012年要达到100%。

渐渐的同乳惯恋,忘记原处,以致出幼之时,全然系恋这色世,无意于妙世了。(29/201)

出幼:脱离少年时期。明清俗语词。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礼一》:“今吾乡男子至十六,其父母必衣以盛服,设酒醴,使徧拜祖宗尊长,谓之出幼。”《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隔邻有一儿子,名叫阿巧,未曾出幼,常来女家嬉戏。”

《经》云:“你从他们的财帛中取天课,你凭天课把他们就净了。”(29/277)

天课:阿拉伯语 Zɑkāt的意译,伊斯兰教“五功”之一,为一种宗教赋税。回族经堂语词。马坚译《古兰经》第二章:“你们应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凡你们为自己而行的善,你们将在真主那里发见其报酬。”

那黑衣受哄的以卜哩私是无有主的口唤擅入人祖身体内的,他凭轻视的眼观看人祖如何为代位之职,他是欲进人祖心门不能的。(29/183)

以卜哩私:阿拉伯语Iblis的音译,又作“易卜劣斯”,回族经堂语常用语。意为恶魔、魔鬼。马坚译《古兰经》三十四章:“易卜劣斯确已发现他对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因为他们都追随他;只有一伙信士除外。”口唤:回族经堂语词。这里专指真主的号令、召唤。马振武译《古兰经》第九章:“惟独他们不归仗主与后世的日子的那些人,从你上求口唤,他们的心怀疑,他们在他们的怀疑里边犹豫不定。”

念蓉将房卡拿到书房,台灯下翻来覆去地看。房卡泛出暗红的颜色,如同女人漂亮的乳晕。突然念蓉感觉胸口发闷,呼吸急促,她站起来,打开窗子,将头探出窗外。雨彻底停了,然此时,念蓉的心里,电闪雷鸣。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用于氯吡格雷抵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优于氯吡格雷等常规药物,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几率。

众天仙那时间把惊讶的指头咬在痴呆的牙上,说:“呀!这是甚么机密?低贱的土凭着这样的钦敬差在尊前,还有这等撒娇。这样无求的尊前还不肯撇他,又不肯以别物代他。”(29/161)

整段口语,形象生动。又如第五门第六篇《农家志在参赞》中,讲务农之人的作用时,口语色彩浓,通俗易懂:

你知道,务农耕种是与主上交易,是一切营运手艺中至贵的。若一人有认识的眼色,就见得在务农里是代主上的位。务忙耕种在他上有无尽限的回赐与至高的品级。(30/145)

(三)语言明晰,一目了然

实际上,伍遵契除具有相当的伊斯兰教经学造诣外,其汉学水平也应较高,白寿彝称其“中过秀才”[2]408,伍嘉璿《敬录〈归真要道〉小引》亦曰:“兹余叔子先,幼列儒行,志不在名。”[1]59精深的伊斯兰教经学根底、较高的汉学水平及对原典的熟练程度,可使其译经得心应手,但其在译经时却谨小慎微,谦虚有加,反映了我国早期的伊斯兰教译经者翻译经典的态度。同时,其在细节处理上细致入微,唯恐后学者阅读时产生舛误,也说明这一代经师对伊斯兰教经典的崇敬之情及对后学者关爱负责的态度。

你知道,求访之念是至大的福分,乃一切吉庆的种子。此不属人的动静,乃主上的所要垂照与人。(29/370)

寥寥几笔,既说明了求学拜师是真主之恩赐与伊斯兰教门的要求,亦是个人的福分。

又如第三门第四篇《至圣统领列圣》中,用各种方式阐述默罕默德圣人是万圣之统领后,笔锋一转,用“却说”过渡,开始阐述另一道理:

却说回答穆罕默德至圣的教门革除一切教门之理。我们既诚信他是圣人,亦该诚信他是真言之人,但凡他传来的经典就该承领。(29/243)

但9月8日晚的南京之行,范丞丞哭了也没有见到姐姐的安慰。实质上,范冰冰经历的这场危机,作为弟弟的范丞丞难免被裹挟其中。外界也有各种不利传闻。

此句先是总起,阐明该段需要说明的内容,然后用极其简练的语句进一步解释回答,文笔清晰,一目了然。

还如第四门第三篇《定静之人归真》中,述在真主的恩典下,只有伊斯兰教信仰和做过好事的人,才是自然界万物之上:

凡命从命世牵连身体的起初过了一切妙色的世界,以至于草木禽兽,到了为人的品,是万物中最低的。《经》云:“我把他归于低中至低处。”然后凭以妈纳的光与清廉的干办,面向高中至高处。《经》云“除是那些归信、行清廉干办之人”。若不得主上令归的勅命,其以妈纳的的光在他上不能发现,亦不能行清廉干办。(30/38)

以上3例,说理明晰,一目了然。和枯燥的哲学说理比起来,显得更加直白易懂。

三、引经设喻,说理透彻

《归真要道》是讲伊斯兰教苏菲修道养身的哲学经典,因而其语言思辨性强。但作者不是一味地说理,而是将所说之理通过各种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所述之理形象而不枯燥。伍遵契也将其巧妙恰当地翻译给读者。

(一)引《经》据圣,说理透彻

引《经》,即引用《古兰经》,据圣,即引用伊斯兰教圣人默罕默德的言语。《归真要道》在说理时,多次引《经》据圣,使说理透彻且权威性强。

推荐理由:战略节奏理论,把产业发展纳入企业战略的视野,刻画了战略的时间属性,是战略理论在快速变化时代的发展。《战略节奏》将市场发展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小众市场、大众市场、分众市场和杂合市场。介绍了企业发展三种典型路径,农耕者、狩猎者和圈地者,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调整战略节奏的方法。提出了一个全视阈考察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股权市场的PRE-M模型。

1.每篇开头,引“《经》云、圣云”说明本篇主旨,引出全篇

《归真要道》共40篇,每篇开头先引“《经》云”,次引“圣云”,说明该篇主旨,无一篇例外。如第一门第二篇《文按本方乡语》述作者编写此经之经过。开篇云:

1938年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总裁,此时,才真正确立其在国民党内“最高领袖”的地位。这一变化意味着,蒋介石已经取得党统之争的完胜,党内已不存在争夺对总理遗教解释权的竞争者,此后党义问题的阐述更多转向对党外异见的批判,以确立国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地位,具体表现为对中共和自由主义建国主张的批判。

《经》云:“我不差一个钦差则已,但差,必按他教生的乡音,只因好解明与他们”。(29/91)

圣云:“你们料人的资质与人说话。”(29/91)

又如第二门第一篇《显化人神等命》述人及万物之命的根源。开篇云:

《经》云:“的实,我把人造化在至美的端庄里,然后我把他归与低中至低里(解明此理在本卷第五篇)。”(29/112)

圣云:“的实主上显化万命,在色世之先四千年。”(此圣谕因解前经之意,先造命,然后造身体。)(29/112)

还如第五门第七篇《商贾志在参赞》述当世的穆斯林商人之道。开篇云:

《经》云:“生意买卖从记想主与拜主上不误的那些男子。”(30/149)

“我的求乞”正是后文所引《经》之内容,和“《经》云”连为一体。

2.“《经云》、圣云”为直接例证

自媒体怎么啦?就在几年前,人们尚乐见“人人都有麦克风”带来的表达多样性,如今自媒体却似乎进入了各种问题的集中爆发期。

《归真要道》中在说理时,还用“《经》云、圣云”的内容作为所述之理的直接例证。例如:

若是不按圣教的医治,诚恐这一条经文的断法要到他上——《经》云:“主上把他们的心、耳、眼封闭了。”《经》云:“他是聋的、哑的、瞎的,所以他们不知道。”(29/269)

用“《经》云”,述“不按圣教医治”的结果。

在那一切君王心间,没有为正教愤志的,似这等君王,难脱后条圣谕——圣云:“官长是牧民的,将来从民上要受考算。”也不领后经之命——《经》云:“你们应当担轻担、重担儿出来,你们凭身财在主的道路上出征。”(30/95)

用“圣云”,述君王必须要“为正教愤志”。

智性止知道两个相反不能相聚,若能解,圣人的指点正属此意——圣云:“地狱烧了数十千年转为红色,又烧数十千年转为白色,又烧数十千年转为黑色。”(29/435)

用“圣云”,直述前文所谓“圣人的指点”的内容。

3.在说理中用“《经》云、圣云”进一步阐释所述之理

《归真要道》在说理时,几乎在每一个道理完结后,或引“《经》云”、或引“圣云”,对所述之理进一步总结说明,加强说服力。例如:

然而,怎样才能从现实臻达理想,从追梦走向圆梦呢?这就需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有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对于我们来说,这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这道路,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道路。

首先,在词语的选用上,出现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常用词和经堂语常用词。例如:

前句陈述“再没有一个部位低于人的身体”,后句用《经》中的语言,再一次阐述,说服力强。

至圣无影,因他全是光明。《经》云:“人,从调养你们的主上,有一个光到了你们。”光自无影,至圣从自己的影逃脱,普世之人都逃在他光明的覆庇里。圣云:“阿丹与他之下的人,后世俱在我的旗竿之下。”至圣的光原在古有的那一边,圣云:“主上造化头一物是我的光。”如今在永久的这一边,圣云:“我之后再无一位圣人。”(29/265)

第一个引用,用《经》中的语言,进一步阐述至圣是光;第二个引用,用至圣的言语,再次说明世上所有人俱在至圣光明的覆庇之下;第三个引用,用“圣云”说明至圣之光是真主最初的造化之物;第四个引用,用圣言阐述至圣是永久的圣人。

却说如造化的起初,众啰憨有四班。圣云:“一切啰憨是排班的兵马。”(30/6)

用“圣云”进一步阐释真主造命(啰憨)之初,所有的命(啰憨)有四班。

伍遵契在译经时,“不肯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2]408,《归真要道》全书用当时“经堂讲经的口气直译”[2]407,没有任何的剪裁和修饰。伍在《译〈归真要道〉自叙》和“凡例”中各言:“依原集之义译以汉文,未尝修饰润色,自行其意也。”[1]57“经文古奥简朴,译义求达,不敢藻饰,勿以俚俗病也。”[1]72此外,马士章在《归真要道·马叙》中亦言:“子先伍师启我后人,译以汉字,不增己见,不减原文,凡识汉字者,易于通晓。”[1]53伍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回族经堂语,又于各地求学、接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同时在多地清真寺设帐讲学,这所有经历,注定其熟练地掌握、使用着经堂语,他选择用经堂语译《归真要道》也是情理中的选择。

《归真要道》在说理时,有时引用《古兰经》中言语时,将所述之理和其连成一体。例如:

其次,《归真要道》语言通俗,口语化强。如第二门第四篇“造人体窍来历”中,写真主准备用土造人,让天仙取来一把土后,众天仙的反应:

将此经意转作一切心的受喜、一切眼的受观。我的求祈相合《经》云:“主,从指我们正道之后,莫要把我们的心教偏,从你尊前与我们的慈悯。的实你为主的是能与的主。”(29/100)

圣云:“那诚实可托的生意人,后世同列圣。”(30/150)

那些犯强的瞽目之人,《经》云:“的实一切眼不曾瞎,虽然,胸中的心眼瞎了。”(29/106)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33例,年龄59~79岁,平均(63.5±5.1)岁,病程3~13年,平均(7.2±2.6)年;疾病类型:冠心病43例,风心病16例,高血压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脏病17例,其他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引“《经》云”对“犯强的瞽目之人”进行解释。

若是主上凭这尊大降管的动静大概显然,其景相就是后世的日期,那其间就把后经的亡命旗儿插在万物的命门上——《经》云:“万物通坏了,除是主的那一面。”(29/464)

据全国妇联国际部部长牟虹在2014年北京APEC首场媒体吹风会上介绍,2013年,中国女性人口6.63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48.7%,其中,女性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7.7亿)的45%。在农村,女性占农业劳动者的65%以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城市,女性自主创业率达21%以上,女企业家约占全国企业家总数的25%,女科技工作者总量也达2100多万,约占全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的40%[3]。

前一句用“后经”,后引“《经》云”,前后照应,自然连贯。

由 2.3节可知,提高 Fe2O3/C比可提高合成气H2/CO比,但合成气H2和CO收率较低。而在气化过程中,适当加入水蒸气能促进固体生物质的气化、重整反应,提高合成气H2含量和收率,同时抑制载氧体积碳[18,25]。因此在 Fe2O3/C比为 0.50,TFR为825℃、CaO/C比为1.0条件下,考察了Steam/C比在0 ~ 1.5范围内对合成气制备过程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在此条件下,生物质碳完全转化。

却说圣人同着钦差的全品,主上还敕命他——《经》云:“你不能指你喜的人正道,虽然主上能指他任意的人正道。”然后凭恩惠的提拔,把人从禀性的低处升到近主高处。(30/41)

引“《经》云”直述真主敕命圣人的言语,和前文连为一体。

(二)寓理于形,说理形象

《归真要道》在说理时,除引用“《经》云、圣云”外,还通篇使用比喻、引用诗歌等形象化说理,使说理不枯燥乏味。

1.运用比喻对所述之理进一步解释

《归真要道》在使用比喻时,或成段使用比喻,或将比喻偶尔说出,将所说之理融入其中。例如:

譬如一点油隐在海底泥里,他从那泥里渐渐欲离。若得离泥时,随即升至海面上,把一切海水都放[在]脚下,任海中有宝,总不观看。若是得了另一点油,随即将契合的手搭在他契合的肩膀上。若是再得绪主火焰的洪福,不停留把自己的身躯施与他了。若是你把海水放在火前,火一星儿不交于水,水一点儿不杂于火。人的本然亦是如此,属尊前的命就如油,决不搅杂在今世的海里。的实若他得了后世的吉庆与恩典的一点油,他就搀在他里,因他是属命的。若是再得了主上显然的火焰的洪福,他用一个本然抓住,他[把]自己的本然施于他,他在假本然的无里就作真本然的有。(29/473)

此段用隐在海底泥里的一滴油脱离海底、不杂于海水,但却和另一滴油相融合、随火燃烧,比喻人的属尊前的命绝不杂于今世,但却和属命的后世的吉庆恩典相融合,随之跟随真主的洪福。用“譬如”开头,陈述一大段比喻,后用“人的本然亦是如此”过渡到所说之理中,将枯燥的说理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纳伏私在这个时光方归于自己的原位,即如花骨朵儿生在为奴的树头上,其中果子未见,因为成全自己还要滋养。此时在为果子的位分还有一步未到,诚恐风雨到他。(30/28)

用“即如”引出比喻,将人的“纳伏私”(性)比喻成等待结果的花骨朵。

邪魔往心内无路,因为心是主的宝库。即如天,邪魔往天上无路,《经》云:“我把天从那一切犯强的邪魔上看守。”(29/305)

用“邪魔往天上无路”比喻“邪魔往心内无路”。

却说纵恶的名目安在纳伏私上,因他拘管身体,使身体相合自己的禀性、相背正道的条规。然后纳伏私就不肯把头放在主上令归的道路上,亦不肯顺圣教。犹如他为了官就不肯受管了。若肯受管,便从纵恶上得其脱离。(30/39)

用人“为了官就不能受管”比喻“纳伏私”(性)不肯顺服圣教。

伍遵契在《归真要道·凡例》中专列二条,指明文中所用比喻的原因和期望读者对待这些比喻的态度:“此经精理及认主精微,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率藉人物譬喻取人易晓,切勿泥于字句而生误会,疑玄妙之主而为形相之主。阅者慎之。”[1]63“文语每用譬喻,因为形其妙、明其义、实其事、写其情。……《经》内有云:‘只藉指点参悟,莫在文语里搜求。’”[1]65由此可见,善用比喻是《归真要道》的一大特色,伍遵契在翻译时,是作了精细处理的。

2.用诗歌的形式对前句道理进行形象化解释

《归真要道》在说理时,还善于用诗歌的形式总结所述之理。所引诗歌都是在一个道理完结后,对前面所述之理的总结、解释或进一步阐发,诗歌内容有比喻、拟人类的花鸟草虫等形象性极强的意象,有直白叙写,亦有相关感情的抒发。如第二门第四篇《造人体窍来历》述万物至高的是人的命,至低的是人的身体后,用诗歌直接抒情结束曰:

诗意:“世界高低之物俱是你,不然,万有俱是你。”(29/155)

又如第三门第二篇《命配身体正意》述“见认”是列圣大贤的认识,是万有之物的精华,其后引诗歌总结曰:

诗意:“人祖未有之时,我与你就有了。情怀的本利就是我与你。今日与昨晚是从先后上有的,先后未有之时我与你就有了。”(29/216)

再如第三门第七篇《圣道所以清心》述人都有心,但喜主之人的心是常人所不具备,其后引诗歌形象说明曰:

诗意:“喜主的药针扎在命筋上,滴下一点来,名为心。”(29/301)

由于原作者二卜顿捞吸·额补白克尔是一位诗人,因此原作中引用诗歌时,应是韵味和节律十足,但伍遵契在翻译时,没有将诗歌的韵味翻译出来,这也可能是《归真要道》的一点不足。伍在《凡例》中也说明其译原作诗歌部分的不足:“诗意,原名拜特,其意诗也,乃才人遇事而歌。但其文语有隐扬典折之妙,难以汉文描写,故云诗意。”[1]69

明代,回族逐渐以汉语为其共同语,“至明清鼎革之际以及康熙年间……多数回回学者辈出,翻译回教经典及仪律之举甚盛。此确为中国回教史之一划时代的时期,余算此时期为中国回回史上之文艺复兴时期”[3]584。伍遵契代表了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传统性[5]168,他在译《归真要道》时,要求译著要忠于原典,“不增己见,不减原文”[1]59,只求译文畅达,不做修饰润色,不可“自行其意”[1]71。这也是对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直译法的首次探索。

伍遵契又是将中国伊斯兰教典籍翻译为经堂语体的始创者,《归真要道》全书用当时“经堂讲经的口气直译”[2]408。另外,其所译的《修真蒙引》一书,也多用经堂语,尤其是对其中的阿拉伯文经文念词的翻译,经堂语色彩相当浓厚。

伍遵契的译经风格,开创了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用经堂语翻译的先河,影响了我国无数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翻译家。在他以后,一代代翻译者采用经堂语体进行汉文译述伊斯兰教典籍,他们对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文中所引《归真要道》例句皆出自甘肃文化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回族典藏全书》第29、30册《归真要道》影印。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其所在的册数及页码。如29/333,表示此例句位于《回族典藏全书》第29册第333页。以下同。标点为笔者所加。

参考文献:

[1]吴海鹰.回族典藏全书(29、30册)[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2]白寿彝.中国伊斯兰经师传[C]//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桑田六郎.安慕陶,译.明末清初之回儒[C]//李兴华,冯令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徐淑杰.明清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再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10(2).

The Translation Features of Guizhen Yaodao

DING Tɑoyuɑna,Dinɡhɑifusɑib

(a.Chinese Department,b.Mathematics Departmen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Gansu 747000,China)

Abstract:Guizhen Yaodao is translated by Wu Zunqi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Its original author is Abudunlah·AbuBakr who was a philosopher and poet of Persia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Its contents are the Islamic philosophy and moral cultivation.Guizhen Yaodao is Wu's great work after studying Islam classics for thirty years,his manner careful and meticulous,with all books translated in Jingtang Language in a clear and colloquial style.Wu's translation style is pioneering in translating Islam books and records to Jintang Language,which has a great position in translation history of Minorities in China.

Keywords:Guizhen Yaodao;Wu Zunqi;Translation;Feature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9)06-0056-08

DOI:10.16069/j.cnki.51-1610/g4.2019.06.009

收稿日期:2018-1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早期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整理及语言研究”(16XYY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回族话与回族经堂语、小儿经语言研究”(17ZDA311)

作者简介:丁桃源(1972—),女,回族,甘肃临潭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及文献整理;丁亥福赛(1969—),女,回族,甘肃临潭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标签:;  ;  ;  ;  ;  ;  ;  ;  ;  ;  ;  ;  ;  ;  

丁桃源:《归真要道》的翻译特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