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己基扁桃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扁桃,环糊精,丁醛,手性,不对称,甲酯,体系。
环己基扁桃酸论文文献综述
陈蕾蕾,李芬芳,崔巍[1](2015)在《离子液体/盐双水相双相识别体系在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α-CHMA)对映体在以含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D-(-)-酒石酸二异丙酯为手性识别剂的离子液体/盐双水相体系中的萃取分离行为。固定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C4mim]BF4)及硫酸铵的含量,考察体系D-(-)-酒石酸二异丙酯添加量、HP-β-CD浓度及p H等因素对α-CHMA对映体分配系数(D)及分离因子(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体系中,双相识别比单相识别的分离效果更优;优化分离条件,分离因子可达1.68。(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16期)
李亮洪[2](2012)在《聚合物/盐双水相体系在α-环己基扁桃酸消旋体拆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聚乙二醇/盐双水相体系,以p-环糊精衍生物为手性拆分剂,对重要的手性药物前体α-环己基扁桃酸(CHMA)消旋体进行了手性萃取拆分研究并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α-环己基扁桃酸的色谱保留机制进行了模拟。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Hp-p-环糊精(HP-β-CD)为手性识别剂的聚乙二醇(PEG)/硫酸铵的双水相体系结合HPLC实现了α-环己基扁桃酸(CHMA)的手性拆分和定性定量分析。并考察了PEG分子量、PEG含量、体系温度、pH、识别剂浓度、乙醇含量对手性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拆分效果影响很大;HP-β-环糊精优先识别S-CHMA,优化条件为PEG60003.0g/硫酸铵2.0g、HP-β-CD0.1g、18℃、15.0mLa-CHMA(pH为2.87),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分离因子α达到1.25。双水相手性萃取技术为手性单体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第二,以β-环糊精双核铜(Ⅱ)络合物(Cu2-β-CD)为手性识别剂,考察了聚乙二醇/柠檬酸叁钠双水相体系对α-环己基扁桃酸消旋体的拆分能力。首先在碱性水溶液中制备了Cu2-β-CD,其结构经红外、紫外可见光谱验证。在聚乙二醇/柠檬酸钠双水相体系中,详细考察了体系的温度及pH、PEG分子量、Cu2-β-CD的浓度等因素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u2-β-CD优先识别R-CHMA,优化条件为PEG60003.0g/柠檬酸叁钠2.0g、Cu2-β-CD1.0g、9℃、15.0mLa-CHMA(pH为8.96),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分离因子α达到1.36。第叁,运用量子力学PM3方法模拟α-环己基扁桃酸((R/S)-CHMA)与β-环糊精(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R/S)-CHMA在p-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模拟结果能够准确预测色谱出峰顺序从而能从原子层次上对手性识别机制给予理论解释。PM3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S)-CHMA与p-CD形成的结合物比(R)-CHMA与p-CD形成的结合物稳定。从模拟包结物的构型可以看出(R/S)-CHMA与p-CD结合方式完全不同:(R)-CHMA是将苯环插入β-CD空腔形成包结物,而(S)-CHMA是将环己基插入p-CD空腔形成包结物。此外,(S)-CHMA除了自身的分子内氢键外,与p-CD分子之间还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而(R)-CHMA与p-CD之间没有分子间氢键作用。从而说明疏水作用以及弱的分子间氢键作用是造成手性识别的主要驱动力。最后,采取Ce(IV)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将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与p-环糊精(p-CD)交联环氧氯丙烷的水溶性聚合物(β-CDE)发生接枝共聚,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型环境响应聚合物—β-CDE-graft-PNIPAAm。采用FTIR、1H-NMR、DLS、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探针法对产物的化学结构、和溶液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结果发现,产物溶液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33.5℃;产物水溶液的透光率随着氯化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温度诱导下能形成胶束,室温下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257mg·mL-1。此外,在一定浓度下能与葡聚糖40000形成双水相体系。这种新型的温度响应聚合物有望在药物控释、环境治理、生化物质分离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李亮洪,李芬芳[3](2012)在《β-环糊精对α-环己基扁桃酸异构体手性识别作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量子力学PM3方法模拟α-环己基扁桃酸((R/S)-CHMA)与β-环糊精(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R/S)-CHMA在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模拟结果能够准确预测色谱出峰顺序从而能从原子层次上对手性识别机制给予理论解释。PM3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S)-CHMA与β-CD形成的结合物比(R)-CHMA与β-CD形成的结合物稳定。从模拟包结物的构型可以看出(R/S)-CHMA与β-CD结合方式完全不同:(R)-CHMA是将苯环插入β-CD空腔形成包结物,而(S)-CHMA是将环己基插入β-CD空腔形成包结物。此外,(S)-CHMA除了自身的分子内氢键外,与β-CD分子之间还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而(R)-CHMA与β-CD之间没有分子间氢键作用。从而说明疏水作用以及弱的分子间氢键作用是造成手性识别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2年04期)
苏燕慧[4](2012)在《α-环己基扁桃酸及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在羟丙基-β-环糊精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应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谱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在羟丙基-β-环糊精上的手性识别机理。从分子理论水平上阐述了其手性识别作用的本质,了解了手性识别作用在羟丙基-β-环糊精上的作用力及主客体包结物的空间构象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ODS3普通色谱柱上,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成功分离了α-环己基扁桃酸(CHMA)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MCHMA)对映异构体。考察了环糊精种类,环糊精浓度,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甲醇比例,pH及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两对映异构体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探讨了光学异构体分离过程中的驱动力和手性识别机理。结果表明在CHMA和MCHMA在羟丙基-β-环糊精上的分离过程主要是一个焓驱动过程。另外,运用autodock对接方法成功模拟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了(R/S)-CHMA和(R/S)-MCHMA对映体在HP-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HP-β-CD对(R/S)-CHMA的手性识别作用强于(R/S)-MCHMA,且(S)-CHMA和(R)-MCHMA与HP-β-CD间的结合能量低,相互作用更强,结合物稳定性更强。故,autodock对接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采用分层计算方法ONIOM(B3LYP/6-31G+(d):B3LYP/6-31G)对半柔性autodock对接方法得到的最稳定的(R/S)-CHMA–HP-β-CD结合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ONIOM方法计算后,结果表明(S)-CHMA与环糊精空腔的体积匹配更佳,且(S)-CHMA中的手性碳C*与葡萄糖单元的2-,3-位手性碳之间紧密程度更强。且结合前后主客体分子的构象均发生明显改变。另外,为了节省计算成本,在采用ONIOM方法对MCHMA–HP-β-CD结合物进行几何优化时,高层分别采用不同基组的DFT算法来研究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计算精度增加,包结物的构象趋于稳定, B3LYP/6-31G:PM3和B3LYP/6-31G+:PM3计算水平下得到的结合物的构象基本保持一致。证明了利用ONIOM方法使模拟计算能省时又保证精度的可行性。最后,为了能更好地解释(R/S)-CHMA和(R/S)-MCHMA在HP-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采用NBO分析方法对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氢键作用、疏水作用以及电荷转移作用都对(R/S)-CHMA和(R/S)-MCHMA在HP-β-CD上的手性识别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丁佐晶[5](2011)在《扁桃酸甲酯及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在全甲基-β-环糊精柱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应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即高效液相色谱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在全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柱上的手性识别机理。从分子理论水平上阐述了手性识别的本质,了解了手性识别作用在固定相上的具体位置及其作用力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全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柱上成功分离了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考察了反相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有机修饰剂甲醇、乙醇、乙腈及其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甲醇:水作为流动相时,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均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并且两对对映异构体均是在低比例的甲醇中的分离效果好;同时,发现柱温升高时保留时间缩短,分离效果变差,所以最终选择20℃作为最佳温度。另外,通过两对映异构体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探讨了光学异构体分离过程中的驱动力和手性识别机理。结果表明扁桃酸甲酯和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对映异构体在全甲基-p-环糊精柱上的分离过程是一个焓驱动过程。首次运用量子力学半经验PM3方法成功模拟研究了扁桃酸甲酯(MMA)与全甲基-p-环糊精(PM-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了(R/S)-MMA对映体在PM-β-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结果表明,(R/S)-MMA对映体与PM-β-CD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结合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虽然(R)-MMA与(S)-MMA均位于PM-β-CD的大口端,且它们的羰基也均指向大口端,但是(R)-MMA的苯环是以近似水平的方式位于大口端上沿,而(S)-MMA的苯环则是斜插入到PM-β-CD空腔内的,所以相对于(R)-MMA而言,(S)-MMA与PM-β-CD之间的疏水作用力要比较强。在(R/S)--MMA/PM-β-CD结合物中,(R/S)-MMA的手性碳C*均与环糊精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比较靠近,表明(R/S)-MMA与PM-β-CD之间的手性识别与环糊精葡萄糖单元的C(2)和C(3)所提供的手性环境密切相关。最后,对于PM3方法优化的最稳定的(R/S)-MMA/PM-β-CD包结物结构采用了NBO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S)-MMA对映体与PM-β-CD之间均存有弱氢键。采用分层计算方法ONIOM(RB3LYP/6-31 G(d):RPM3)对PM3研究得到的最稳定的(R/S)-MMA/PM-β-CD结合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ONIOM方法所得结果与PM3一致,均为(S)-MMA/PM-β-CD结合物的能量低,且与实验结果也是一致的,(S)-MMA在PM-β-CD柱上的保留时间长于(R)-MMA。另外,为了能更好地解释(R/S)-MMA在PM-β-CD柱上的手性识别机理,采用NBO分析方法对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氢键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电荷转移作用以及疏水作用力都对(R/S)-MMA在PM-β-CD手性柱上的手性识别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1-04-01)
郭志峰,李芬芳,邢健敏[6](2011)在《醇/盐双水相体系中α-环己基扁桃酸手性分子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手性识别剂的醇/盐双水相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性识别萃取体系,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CHMA)对映体在其中的手性识别行为.考察了HP-β-CD浓度、CHMA浓度、乙醇和硫酸铵质量分数、体系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CHMA对映体分配比(D)和分离因子(α)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手性识别剂HP-β-CD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对CHMA对映体具有很强的手性识别能力;体系中HP-β-CD浓度、乙醇质量分数、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对映体的分离度影响较大;在体系温度为40℃、pH值为2、乙醇质量分数为30%、硫酸铵质量分数为15%、HP-β-CD的浓度为50 g/L及CHMA浓度为0.5 mmol/L时,手性识别分离效果最佳,分离因子α达到1.86.(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臧健,吴怡祖[7](2010)在《R-(-)-α-环己基扁桃酸的不对称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R-(-)-扁桃酸和异丁醛作为R-(-)-α-环己基扁桃酸不对称合成的起始原料,得到第-步产品:顺式-(2R,5R)-2-异丙基-5-苯基-1,3-二氧杂环戊-4-酮(Ⅰ),有87.2%的收率。然后用环己酮作为亲电试剂,引入环己基。接着采用先加氯化亚砜再加吡啶的办法脱去羟基,再使用氢氧化钠来进行水解反应,酸化后得到固体(R)-环己烯基苯乙醇酸(Ⅳ),此步收率为55.2%。重结晶后的产品溶于甲醇中,用10%的钯-碳作为加氢催化剂进行加氢反应,得到纯品R-(-)-α-环己基扁桃酸,收率为61.2%,光学纯度为81.1%。(本文来源于《化工中间体》期刊2010年05期)
王珍,陈晓青,焦飞鹏,杨玲,李益声[8](2009)在《二(2-乙基己基)磷酸与酒石酸衍生物复合萃取拆分扁桃酸外消旋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扁桃酸对映体在含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与酒石酸衍生物复合手性选择剂的正辛醇-水两相体系中的萃取分配行为,考察了酒石酸衍生物的种类和初始浓度、D2EHPA的初始浓度、扁桃酸的初始浓度、萃取温度对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手性选择剂能提高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D2EHPA与D-酒石酸衍生物的复合手性选择剂与L-扁桃酸对映体比与D-扁桃酸对映体形成更稳定的非对映体复合物;且D2EHPA与二对甲基苯甲酰酒石酸(DTTA)的复合手性选择剂的手性选择性大于D2EHPA与二苯甲酰酒石酸(DBTA)的复合手性选择剂;同时,扁桃酸的初始浓度、萃取温度对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09年06期)
臧健[9](2008)在《α-环己基扁桃酸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α-环己基扁桃酸的各种不对称合成方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采用以光学活性扁桃酸为原料的不对称合成方法的收率高,光学纯度好,而且反应原料手性扁桃酸在市场上可以购得,适于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化工中间体》期刊2008年12期)
臧健,吴怡祖[10](2008)在《R-(-)-α-环己基扁桃酸的不对称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R-(-)-扁桃酸和异丁醛作为R-(-)-α-环己基扁桃酸不对称合成的起始原料,得到第一步产品:顺式-(2R,5R)-2-异丙基-5-苯基-1,3-二氧杂环戊-4-酮(Ⅰ),有87.2%的收率。然后用环己酮作为亲电试剂,引入环己基。接着采用先加氯化亚砜再加吡啶的办法脱去羟基,再使用氢氧化钠来进行水解反应,酸化后得到固体(R)-环己烯基苯乙醇酸(Ⅳ),此步收率为55.2%。重结晶后的产品溶于甲醇中,用10%的钯-碳作为加氢催化剂进行加氢反应,得到纯品R-(-)-α-环己基扁桃酸,收率为61.2%,光学纯度为81.1%。(本文来源于《化工中间体》期刊2008年11期)
环己基扁桃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聚乙二醇/盐双水相体系,以p-环糊精衍生物为手性拆分剂,对重要的手性药物前体α-环己基扁桃酸(CHMA)消旋体进行了手性萃取拆分研究并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α-环己基扁桃酸的色谱保留机制进行了模拟。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Hp-p-环糊精(HP-β-CD)为手性识别剂的聚乙二醇(PEG)/硫酸铵的双水相体系结合HPLC实现了α-环己基扁桃酸(CHMA)的手性拆分和定性定量分析。并考察了PEG分子量、PEG含量、体系温度、pH、识别剂浓度、乙醇含量对手性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拆分效果影响很大;HP-β-环糊精优先识别S-CHMA,优化条件为PEG60003.0g/硫酸铵2.0g、HP-β-CD0.1g、18℃、15.0mLa-CHMA(pH为2.87),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分离因子α达到1.25。双水相手性萃取技术为手性单体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第二,以β-环糊精双核铜(Ⅱ)络合物(Cu2-β-CD)为手性识别剂,考察了聚乙二醇/柠檬酸叁钠双水相体系对α-环己基扁桃酸消旋体的拆分能力。首先在碱性水溶液中制备了Cu2-β-CD,其结构经红外、紫外可见光谱验证。在聚乙二醇/柠檬酸钠双水相体系中,详细考察了体系的温度及pH、PEG分子量、Cu2-β-CD的浓度等因素对手性识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u2-β-CD优先识别R-CHMA,优化条件为PEG60003.0g/柠檬酸叁钠2.0g、Cu2-β-CD1.0g、9℃、15.0mLa-CHMA(pH为8.96),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分离因子α达到1.36。第叁,运用量子力学PM3方法模拟α-环己基扁桃酸((R/S)-CHMA)与β-环糊精(β-CD)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探讨(R/S)-CHMA在p-CD上的手性识别机理。模拟结果能够准确预测色谱出峰顺序从而能从原子层次上对手性识别机制给予理论解释。PM3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S)-CHMA与p-CD形成的结合物比(R)-CHMA与p-CD形成的结合物稳定。从模拟包结物的构型可以看出(R/S)-CHMA与p-CD结合方式完全不同:(R)-CHMA是将苯环插入β-CD空腔形成包结物,而(S)-CHMA是将环己基插入p-CD空腔形成包结物。此外,(S)-CHMA除了自身的分子内氢键外,与p-CD分子之间还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而(R)-CHMA与p-CD之间没有分子间氢键作用。从而说明疏水作用以及弱的分子间氢键作用是造成手性识别的主要驱动力。最后,采取Ce(IV)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将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与p-环糊精(p-CD)交联环氧氯丙烷的水溶性聚合物(β-CDE)发生接枝共聚,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型环境响应聚合物—β-CDE-graft-PNIPAAm。采用FTIR、1H-NMR、DLS、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探针法对产物的化学结构、和溶液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结果发现,产物溶液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为33.5℃;产物水溶液的透光率随着氯化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温度诱导下能形成胶束,室温下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257mg·mL-1。此外,在一定浓度下能与葡聚糖40000形成双水相体系。这种新型的温度响应聚合物有望在药物控释、环境治理、生化物质分离领域得到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己基扁桃酸论文参考文献
[1].陈蕾蕾,李芬芳,崔巍.离子液体/盐双水相双相识别体系在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15
[2].李亮洪.聚合物/盐双水相体系在α-环己基扁桃酸消旋体拆分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2
[3].李亮洪,李芬芳.β-环糊精对α-环己基扁桃酸异构体手性识别作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2
[4].苏燕慧.α-环己基扁桃酸及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在羟丙基-β-环糊精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5].丁佐晶.扁桃酸甲酯及α-环己基扁桃酸甲酯在全甲基-β-环糊精柱上的手性识别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6].郭志峰,李芬芳,邢健敏.醇/盐双水相体系中α-环己基扁桃酸手性分子的识别[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
[7].臧健,吴怡祖.R-(-)-α-环己基扁桃酸的不对称合成[J].化工中间体.2010
[8].王珍,陈晓青,焦飞鹏,杨玲,李益声.二(2-乙基己基)磷酸与酒石酸衍生物复合萃取拆分扁桃酸外消旋体[J].化学通报.2009
[9].臧健.α-环己基扁桃酸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8
[10].臧健,吴怡祖.R-(-)-α-环己基扁桃酸的不对称合成[J].化工中间体.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