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多元文化互相渗透,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深刻的影响,在思想领域里呈现出多元价值并存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经,在社会转型这样的大背景下,必然要担负起新的使命。
一当前价值多元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的挑战
1.价值多元的内涵
所谓价值,它指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衡量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价值的大小,要看主体的目的和需要,呈现出依主体不同而不同、以主体为尺度的态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都是“个人”的价值。由于现实主体的需要是多元的,不同主体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都有差异,既不能彼此等同,更不能彼此替代,自然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价值多元状态下,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在传统社会中,强调一元价值,实际上是强调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价值,要求所有的人都认同和遵守,它压制了个人的主体性,泯灭了个性的差异,导致了反人性的道德压迫。
以“自由多元主义”著称的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也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之一的以赛亚?伯林认为,人类的目标是多样的,它们并不都是可以公度的,有些目标还不断地发生冲突,如果企图用同一个标准,或所谓最高的“善”对所有的价值加以审视,并统领我们全部的生活目标,以求世界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企图。伯林认为,应当以自由宽容的态度维护与包容多元的价值追求。
多元论价值是把每个人都作为主体来对待,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主张个人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和评价。“我希望,我的生活和决定取决于我自己,而不是外部的什么力量;我希望成为我自己的工具,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是别人的工具;我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能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接受别人的决定。”
但是多元化的价值并不是否定社会共同价值,二者并不矛盾,首先,人性的要求是共同的,价值体现在人对事物属性的选择上,是人性的反映,尽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终归具有共同的人性,人类的终极追求是一致的,如人类对幸福、自由的永恒追求,不论民族、肤色,都是共同的;其次,在同一时代生活的人,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共同性,自然在利益需要上具有共同性,也有必要形成和认同普遍的共同价值;第三,全球化的发展在倡导多元化价值的同时还要求人们超越种族、国别、宗教、文化的差异,超越个人的需要和个性,寻求一种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观。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民主与进步社会的公民,因此学校德育应当是“道德教育”。杜威将这种理论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即学校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来进行教育,要在学校中引进民主社会的公民生活,并让学生去适应这种生活,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责任的公民。
在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但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新技术迅猛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社会多元化价值被确立,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等影响深远而广泛。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显得比较陈旧,千篇一律,总是力图把一种统一固定的道德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强制性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强制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标准性、统一性,却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自主性。过分强调共性,强调个体对国家社会的义务,用比较宏大的概念说教,而忽略了大学生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差异性,忽略了个体拥有的权利,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当个性难以在这种教育内容体系中找到共鸣的时候,就很难产生期待的教育效果,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根治的说是说、做是做的“两层皮”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明显的滞后,缺乏与经济、科技发展相应的道德、伦理教育,尤其是针对网络的道德教育的滞后,无法适应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实。
二价值多元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价值多元共生,意味着既要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保证个人的思想自由和价值选择不受到压制和侵犯,同时,又要寻求社会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的善,保持社会的稳定与一致。价值多元共生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既要维护价值多元化,培养大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又要进行普遍价值教育,培养学生公共理性的双重任务。
1.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
一元化价值观强调要教育学生学会认识规范,并能很好的遵从规范。然而价值多元时代,人们面临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如何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教给学生选择哪个、不选哪个,而只能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如何选择,即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会在困惑中迷失自己。
2.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
公共理性是一种指向公共善的平等公民的理性,它要求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公共文化,并参与公共文化,养成独立、平等、尊重、宽容等德性品质。公共理性本身是价值多元共生时代的重要德性。“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不是使一种普遍价值被学生接受,而是怎样形成价值共识及公共理性的如何养成。
无论是形成价值共识还是学会判断和选择都是以人的价值主体的觉醒为前提,多元社会需要道德共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的共同认识和追求,但它与一元化社会对共同价值的灌输不同,它尊重且凸显了每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平等的道德主体地位。所以,多元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还要体现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要充分考虑主体的差异性和现实的复杂性。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拓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面貌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除了注重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务,侧重于系统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之外,还应当开设历史、公民学类及生命教育等有关专题,如欧洲政治思想、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生命与自由等有关专题讲座,没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基础和人文基础作为铺垫,简单的理论灌输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消化的,没有多元化的课程门类供学生选择,学生接受的是单一抽象的知识,思想理论被机械地记住是不可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无法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同时,要淡化意识形态教育,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增加教育内容的探索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有能力面对更加开放、更加复杂、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的世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更新公民伦理观念。
在课外教育方面应当更侧重文化渗透,高校的课外活动大体上包括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在校园生活中渗透德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更有意义。但是,校园不是真空,社会流行的观念对学生有很强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应当进行人文社会环境、媒介传播环境等的建设,通过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把学生放到社会环境中,联合社会力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共震,使积极而有价值的观念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其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51
[2]冯建军.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9
[4]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