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传递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能,舒适性,针织物,卧具,热传导,热学,孔隙。
湿传递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邱玉[1](2019)在《新型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热湿传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型装配式建筑墙板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材料热湿耦合传递性能参数的缺乏,墙板性能研究遇到了阻碍。本文对5种新型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包括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墙板(GRC板)、纤维水泥墙板(FC板)、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及自主研发的一种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和轻骨料混凝土墙板,通过理论分析、物理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其热湿耦合传递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以空气含湿量和温度为驱动势的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确定了模型求解所需的材料热湿物性参数。2)采用静态法试验研究了5种墙体材料在8种不同的相对湿度下的平衡含湿量,确定了BET公式及Caurie公式是较为合理准确的拟合公式。5种材料的平衡含湿量均随空气相对湿度单调递增,在相对湿度40%~100%区间内快速增加。3)采用瞬态法试验研究了5种墙体材料在8种不同含湿量状态下的导热系数,得到了相应的拟合公式。导热系数随材料平衡含湿量单调递增,相对湿度88.6%~100%区间内后增幅均变小,趋近于常数。4)采用透湿杯法试验研究了5种墙体材料的水蒸气扩散系数,得到了相应的拟合公式。水蒸气扩散系数均随相对湿度呈幂函数增加,在相对湿度0~50%区间内,增幅较小,可视为常数;在50%~60%区间内,叁种混凝土材料仍增幅较小,而两种水泥板材的水蒸气扩散系数已经快速增加;在80%~100%区间内,快速增加。5)采用部分浸润法试验研究了5种墙体材料的液态水扩散系数,得到相应的拟合公式。液态水扩散系数随平衡含湿量单调递增,结合等温吸放湿曲线可以发现,在相对湿度0~70%区间内,变化很小,在70%~88.6%区间内,各材料增长速度不同,但是在88.6%~100%区间内,均快速增加。6)在前述基础上,对Ⅱ型陶粒泡沫混凝土外挂墙板和轻骨料混凝土夹心保温复合墙板这两种自主研发的新型装配式建筑墙板应用于其适用地区寒冷(B)区的热湿传递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墙板内部温度分布和水蒸气分压力分布,从墙板内部冷静和内表面结露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两种自主研发墙板均适用于寒冷(B)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亚静[2](2019)在《不同含湿率对针织面料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含湿率对针织面料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选取了市面上常用于制作运动服装的5种针织面料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不同含湿率下织物的热传导率、透气率以及透湿率,表征不同含湿率对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含湿率变化对针织运动面料的热传导率和透湿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对针织织物的透气率影响较小,织物的透气率主要受不同织物的组织结构影响较明显;涤棉混纺的针织织物,在织物含湿后,有利于增加织物的隔热保暖性能。(本文来源于《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刘林,刘丽英[3](2018)在《热区湿热环境防护服热湿传递性能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测热区湿热环境防护服装面料及服装组合的热湿舒适性能,利用出汗热平板测量面料的热阻、湿阻性能,利用暖体假人测量不同服装组合的热阻、湿阻性能。结果表明:热区防护服迷彩外套面料热阻值小于0.10℃·m~2/W,外套和内衣面料总散热量均大于400 W/m~2;可拆卸袖设计使服装热阻低至1.60 clo,湿阻值低至38.217 Pa·m~2/W。试验证明,热区湿热环境防护服装可以满足人体进行中等或者高等活动强度时的散热要求,可拆卸袖设计提高了服装整体的热、湿传递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09期)
史佳玲,王利君[4](2018)在《风速与含湿率对棉针织物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风速、含湿率对棉针织物的具体影响程度,针对棉针织物的保暖性问题,选取12种常见的棉针织物以及棉/涤混纺针织物为研究对象,用KES织物风格测试仪和平板保温仪对不同含湿率、风速下针织物的热阻、热传导率、接触冷暖感以及保暖率进行了测试,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风速和含湿率对织物保暖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含湿率对棉针织物热学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在含湿率和风速同时变化的环境下,在棉纤维中混入一定的涤纶可使织物保暖率提高10%;含湿率、风速以迭加的方式对织物保暖性产生影响,保暖率与风速、含湿率、接触冷暖感之间为多元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邓晓明[5](2018)在《基于水刺工艺的非织造敷料的湿传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口愈合需要敷料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自“伤口湿性愈合理论”提出以来,人们开发的新型伤口敷料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对于“敷料-伤口”特殊体系的湿传递内容,所涉及了敷料对液态伤口渗液的吸收与扩散、汽态汗液的挥发与扩散以及气态空气的交换等作用。但当下对敷料的研究,停留在各类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选择和化学、生物改性上,缺乏系统研究“敷料-伤口”体系下的湿传递性能,对适用于各类伤口类型的敷料吸液量、透湿量等指标优化及理论分析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纤维材料和材料内部孔隙结构是敷料湿传递的主要媒介,因此,本课题分别选用亲水性粘胶纤维和疏水性涤纶纤维制备亲、疏两种不同类型的敷料基布,通过水刺工艺参数(面密度、水刺压力、纤网复合角度)改变敷料内部的孔隙结构。课题讨论了大量伤口渗液情况下,敷料的孔隙结构和材料亲、疏水特征对伤口“吸液”和“导湿”能力的影响,指出了优良清创功效敷料的设计方向;讨论了少量或无渗液伤口情况下,亲、疏两类材料的“透湿”机理,并指出影响敷料透湿性的关键。结合两种典型的商用敷料,分析了不同湿传递性能对于伤口微环境以及伤口愈合效果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水刺工艺下,面密度、水刺压力和纤网复合角度的增大均有利于纤维的杂乱无序化排列,增大纤维的抱合纠缠能力,从而影响基布的孔隙结构。其中,非织造敷料的体积密度越大,敷料的孔隙率和平均孔径越小,孔径分布范围越小;纤网复合角度对孔隙率的影响不明显,但随复合角度的增大,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范围有减小的趋势。且亲水性的粘胶与疏水性涤纶相比,在水刺工艺下制得的基布具有更高的孔隙率,且平均孔径更小。(2)伤口渗液能够润湿敷料材料是敷料具有“吸液”能力的前提,材料的孔隙率、表面能和液体的表面张力是影响敷料吸液性能的关键。材料的表面张力越大,越有利于材料对液体的吸收;当材料的表面张力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时,不同材料的吸液能力取决于自身内部孔隙率的大小;在等效孔径不变的条件下,即纤维粗细和比表面积不变时,孔隙率越大,吸液能力越强;亲水性材料由于表面张力较大,因此较疏水性材料更易于吸收表面张力较大的液体。敷料具有强吸液能力时,能减小创面渗液的残留,更利于伤口的清创,对伤口的愈合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敷料对模拟伤口渗液的导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敷料对伤口处渗出液的吸收、传导和扩散能力。随着非织造敷料平均孔径的减小,所对应的最大芯吸高度有上升趋势。亲水性纤维较疏水性纤维具有更好的液体吸收和渗透能力,毛细管效应更为明显。平行铺网有利于纤维的取向缠结,并形成较好的液体扩散孔道而达到导流的作用。基于Laplace方程,提出了对于多层复合敷料的设计建议。(4)通过“敷料-伤口”体系透湿机理分析得出:基于常规非织造敷料基布的体积密度和孔径结构,不易在汽态传输过程中发生凝结现象,因而敷料透湿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孔隙和纤维进行“吸湿-放湿”效应;在低湿条件下(根据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第2部分:透气膜敷料水蒸汽透过率,相对湿度≤20%),敷料材料的亲、疏水性对材料的透湿性影响较小,而孔隙率越大,透湿性越强。(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8-01-05)
陈梅珍[6](2017)在《卧具用纺织品热湿传递性能和手感对睡眠舒适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一生中约有叁分之一的时间是处在睡眠状态的。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人体-卧具-环境这一体系中,人体能否获得好的睡眠舒适感,卧具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舒适的睡眠需要有适当的絮料和被套织物形成适当的热阻、湿阻,给人体在睡眠时的被内微气候区形成适当的温湿度条件,并给人体在睡衣以外的裸露部分提供符合其生活习惯的触觉条件。从睡眠质量出发综合测试分析卧具热湿舒适性和接触舒适性的卧具材料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采用睡眠监测仪作为睡眠质量的客观评价手段,并以受试者主观体验作为佐证,通过测试被内温湿度和被下温湿度,及被套材料的相关物理性能的测试分析,来研究影响人体睡眠舒适感的主要因素,旨在指导卧具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本文选用市面上最常见的13种被套织物和6种絮料进行实验。在比较和评价了主要的几大类睡眠监测技术的基础上,选定了条带式睡眠监测器监测睡眠状况,并且在被内和被下,人体的胸腹部分别设置一组温湿度探头测量温湿度,建立起卧具的睡眠舒适性评价技术。同时用秩位法对13种被套面料进行手感的主观评价。研究得出:卧具内微气候区温湿度对睡眠舒适感有决定性的作用,故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是卧具睡眠舒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被下温湿度曲线比被内温湿度曲线要平缓,且被内温度高于被下温度,但被内相对湿度低于被下相对湿度;温湿度稳定在某一个范围内时,比较容易获得睡眠舒适感,这个范围约为:被内温度28.9-29.8℃,被下温度25.7-29.0℃,被内湿度52.5-70.0%,被下湿度55.5-70.1%;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相对湿度则逐渐下降;温度仍然是决定睡眠舒适感的主要因素;手感评价中,在普通家用纺织品范围内,织物接触冷感对睡眠舒适感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柔软度对睡眠舒适感的影响较小;竹浆粘胶纤维缎纹织物、全棉缎纹织物、涤纶磨毛平纹织物、全棉平纹织物四种面料有较好的睡眠舒适性,真丝织物更适用于夏季使用;絮料中,棉絮、白鸭绒、四孔纤维的睡眠舒适性最好,白鸭绒、羊毛、四孔纤维的保温性最好,因此冬天选择白鸭绒和四孔纤维更容易获得好的睡眠舒适性。(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05)
潘月[7](2015)在《服用面料粘合后的力学与热湿传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服用面料粘合后的力学性能和热湿传递性能与粘合前的变化关系。论文主要包括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两大部分。理论部分推导并建立了面料粘合后力学性能和热湿传递性能相关指标的理论公式。实验部分是分别选取叁种普通单面粘衬和两种双面粘衬与22种秋冬服用面料进行粘合组合,并测试粘合前后面料的力学和湿热传递性能相关指标。通过对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来观察理论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的吻合度,从而完成对理论推导结果的检验。研究构建了粘合后复合面料的拉伸模量、弯曲刚度、剪切刚度、热阻和湿阻指标与粘合组成面料对应参数的函数模型。在模型分析中,还利用求导、求极限的方法、MATLAB编程得到了粘后面料的拉伸模量、弯曲刚度、透湿指数等指标的值域范围。同时利用VB语言设计了面料粘合前后的弯曲效果展示和计算界面。在实验结果分析中,拉伸模量的实际测试值的相关系数值为0.88,且非线性回归模型与推导公式十份接近。弯曲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经单面衬粘合后的各组复合面料的弯曲刚度值与双层材料弯曲模型的理论推导值的相关系数值在0.97到1.2之间,模型的R方值都为0.9左右;而经双面衬粘合的复合面料的实际值与双层材料弯曲理论值的线性度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相关系数值范围是0.7到0.95,R方值都在0.8左右)。进一步采用叁层弯曲模型的理论推导公式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弯曲刚度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线性相关度得到提升(相关系数值范围是0.9到1.1,R方值都在0.9以上)。这说明经双面衬粘合的复合面料更适合用叁层弯曲模型来解释其弯曲行为。剪切刚度的数据分析结果也基本满足粘后面料剪切刚度为组成面料剪切刚度之和的推导结论。在悬垂性的分析中引入新的变量P来衡量粘合前后几个悬垂性指标的变化率。热阻和湿阻的实验数据分析也都基本符合推导结果中“相加”的规律,但是又同时表现出实际值总是低于理论值的特点,对此笔者认为是由于粘合复合面料厚度变薄(与理论值比)和复合面料与测试板间缝隙变小的原因。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粘合后面料力学性能和热湿传递性能与粘合前组成面料的本构关系。其结果有助于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及预测织物粘合后的外观风格和热湿舒适性的变化,且为今后开展带有粘衬工艺的服装叁维虚拟仿真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5-12-23)
翁文兵,程斌,黄介平,邹思[8](2015)在《离心保温棉吸湿特性及湿传递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保温棉因其优越的保温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体系中。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离心保温棉的吸湿特性及湿传递性能。吸湿特性实验研究了离心保温棉的等温吸湿曲线,并给出了离心保温棉平衡含湿量随相对湿度变化的拟合公式;湿传递性能实验研究了离心保温棉的水蒸气渗透系数,将实验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的拟合公式适用于相对湿度区间为0~100%。以上研究结果为离心保温棉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贾汪洋[9](2015)在《喷溅热水流在织物中的热湿传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热防护研究领域,当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面料和服装在强热或低热辐射条件下的防护性能研究。然而消防、应急救援、天燃气等行业的从业者,都有可能受到高温蒸汽及高温液体飞溅物等所造成的热伤害。喷溅热水流在织物中的热湿传递特性对织物热防护性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研究重点在于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与改进,测试条件与有外部水流介入的情形存在很大的不同。在高温喷溅水流的热防护研究中,大量水分传递会对其中的热湿传递状况带来更为复杂的影响。水流的温度、流速及入射角度也会对喷溅热水流的热湿传递产生影响。本文进一步了研究喷溅热水流在织物中的热湿传递特性,探究热湿交互作用对织物热防护性的影响,对织物热水防护性能的研究与评价提供更加充足的依据。本文分别对喷溅热水流在织物中的水分传递性能、热量传递性能、热防护性能进行测试,并在Matlab中编写了相关的图像处理及皮肤烧伤测试程序,完善了织物热湿传递及热防护性能评价体系。通过织物性能测试及正交实验设计,分别从织物性能和冲击条件两个层面研究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因素。水分传递性能测试方面,选取水流扩散面积、渗透量和水份储存量作为水分传递性能评价指标。并对水流在织物表面的流动轮廓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喷溅热水流的流动轮廓与织物表面特性有关,水流扩散面积与水分的储存量和渗透量呈显着正相关。冲击条件的改变对于各个水分传递性能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热量传递性能及热水防护性测试方面,将传感器位置对应的织物内外表面温度作为热量传递性能评价指标;将二级烧伤时间作为织物热防护性的评价指标。分析表明,织物外表面的温度场分布与水流的流动及扩散状况密切相关,织物内外表面热量传递过程中,织物本身的热传导效应不明显,渗透水分的对流传热是热量释放的主要来源。织物不同部位的热防护性有一定差异,冲击条件的改变会影响皮肤烧伤分布的差异性。冲击阶段水分渗透量的增加以及冷却阶段液态水储存量会加剧皮肤烧伤。本文提供了喷溅热水流冲击的条件下织物热湿传递性能的评价方法,验证了图像处理技术在织物热湿传递测试中的可行性,探索织物热湿传递测试新的发展方向,也为织物热湿传递的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进一步探究热湿传递性能对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为后续高温热水环境下织物热防护性能研究提供了测试方法上的参考,为后续防火服以及特定行业工作服面料的研发与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5-12-01)
华里发[10](2015)在《机织物热湿传递性能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种机织物热湿舒适性作相关的试样品种规格及其热湿性能指标测试分析,并对测试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由此得到模糊聚类的分析结果,对研究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湿传递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分析含湿率对针织面料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选取了市面上常用于制作运动服装的5种针织面料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不同含湿率下织物的热传导率、透气率以及透湿率,表征不同含湿率对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含湿率变化对针织运动面料的热传导率和透湿率具有显着的影响,对针织织物的透气率影响较小,织物的透气率主要受不同织物的组织结构影响较明显;涤棉混纺的针织织物,在织物含湿后,有利于增加织物的隔热保暖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传递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邱玉.新型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热湿传递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2].王亚静.不同含湿率对针织面料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研究[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9
[3].刘林,刘丽英.热区湿热环境防护服热湿传递性能评测[J].上海纺织科技.2018
[4].史佳玲,王利君.风速与含湿率对棉针织物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J].现代纺织技术.2018
[5].邓晓明.基于水刺工艺的非织造敷料的湿传递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8
[6].陈梅珍.卧具用纺织品热湿传递性能和手感对睡眠舒适性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7
[7].潘月.服用面料粘合后的力学与热湿传递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8].翁文兵,程斌,黄介平,邹思.离心保温棉吸湿特性及湿传递性能实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5
[9].贾汪洋.喷溅热水流在织物中的热湿传递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5
[10].华里发.机织物热湿传递性能的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