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365400
摘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需途径,一方面,无论是对于语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都要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完成,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个人技能的培养与发展;另一方面,阅读能力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阅读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中蕴含情感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与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基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能力综合素质文学素养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制定教学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塑造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教师可以以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加强学生的阅读练习。同时,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样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借助一定教学方法的使用,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从学生实际开展阅读教学
传统语文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课堂的“掌控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按照教师的意愿展开的教学,与学生的期望一般是不完全一致的,而这样的教学,只会抑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阅读教学效果的不佳。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建立在学生阅读能力基础上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语言的灵活运用,而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一点一滴中做起,所以,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喜好、认知能力来展开阅读教学,让学生对阅读教学感兴趣,才会使学生有阅读学习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后,可以由学生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举止神态等自由发挥,画出人物的形象,并写出对应的简介。以这种有趣的练习方式辅助阅读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使阅读学习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教学内容来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因此,阅读能力的养成应从小抓起,坚持不懈。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中,课后的阅读练习也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但是,小学生自律性差,学习方面欠缺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督促与监督。教师应使学生养成课后阅读的良好习惯,而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量变产生质变,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那么,阅读能力的提升只是时间的问题。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后阅读作业,阅读素材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喜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有动力每天坚持进行阅读。
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课堂学习结束后,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阅读练习:让学生自己或者借助家长的帮助,搜索一些关于各民族有趣习俗与节日的文章,阅读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描述通过阅读获得的节日特点、习俗等相关知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采取有效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教学的开展,要想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体现,就要借助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小学生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建立在教学的趣味性上,一个有吸引力的课堂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可以科学地进行情境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展开阅读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目的性,对课文内容中隐藏的情感、描述的场景会有更加独到、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子》时,首先,教师为学生们播放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视频,然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东西吃,没有父母的情形,接下来再进行文章的阅读,在阅读中品读感悟,让学生从各种潜在内容里体会父亲对儿子伟大的爱,以及儿子在废墟下的无私表现,理解文章主旨,并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这样的阅读课堂,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生教育历程的开端,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能力,教师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月刊,2011,(8),164。
[2]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