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大午 特立独行(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悦[1](2016)在《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研究 ——以吴英集资诈骗案为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融资需求逐渐增大,民间借贷方兴未艾。由于民间借贷缺乏系统性和明确性的规定,很多民间借贷往往介于合法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之间的灰色地带。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债权人的资金利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打击非法集资案件的法规和司法解释。综观当前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关于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内容,集资诈骗罪主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仍具有较大的模糊性,甚至存在相当程度的空白。本文通过反思集资诈骗罪认定过程中的困境和难点,提出本罪构成要件中急需反思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文章将在介绍吴英案的基础上,分五章对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认定及完善途径进行分析,本文第一章介绍了选题意义和国内外关于集资诈骗罪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了吴英案的基本案情和法律争议焦点;第三章从本罪的主观方面,即“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现状分析当前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司法实践中应当引入司法推定的方法;第四章对集资诈骗罪中犯罪目标的界定进行讨论,指出“社会公众”在集资诈骗罪构成中缺乏独立的界定依据,而司法解释中的亲友标准早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第五章分析并提出了集资诈骗罪中“诈骗方法”定义的缺陷,并建议理性分辨投资投机市场中的诈骗。基于前五章关于提出问题和认清现实困境,本文在第六章对于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建议,包括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明确“社会公众”的核心在于多数性,同时站在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对于集资诈骗罪前景发展作出几点延伸思考,例如合理发挥其他部门法的规制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建立监督制度等。
严学锋,CFP[2](2013)在《黄鸣 煮酒论英雄》文中研究说明残酷的"双反"来了,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笑"了。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此后税率将升至47.6%。如经成员国同意,欧委会可将制裁期变为5年。对此,黄鸣称:"这次‘双反’给中国经济上了惨痛的一课,我们应该自主创新,探索新路子。皇明彻底突破了
叶建华[3](2013)在《庄子的逍遥效应》文中认为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崇尚精神自由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楚王闻知庄子贤能,意
宋思远,马功成[4](2012)在《利润最大化、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文中研究指明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已经根深蒂固,但是没有时间维度的利润最大化会使企业产生许多短期驱动的行为。这种短期驱动行为往往危害消费者利益。文章从这个角度入手详细讨论了企业家精神应当如何平衡好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王缨[5](2012)在《李嘉诚360度考量》文中研究表明84岁的李嘉诚先生要分家产了!一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家族企业,其财产、权力、事业的传承,正在走向明朗化。说起来,李氏"长和系"是个典型的国际化巨型公司:拥有世界各地投资人、业务遍及53个国家,雇员达27万人,市值超过8000万亿港元。但是,这位已征
温晓莉[6](2012)在《反证:法律论证程序伦理的灵魂助产术苏格拉底“反证法”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凡一正题必有一反题"的改造,论述了苏格拉底以"对话"论证中的"反证"为题,揭示了其在法律论辩中的意义。论文首先提出了"反证法"蕴含的程序伦理(求真)的意义和实体意义(求善);其次分析了反证法中的形式逻辑(正)、辩证法认识论(反)和存在论(合)三个层面的结构;运用古希腊逻辑学、黑格尔辩证法和康德图景论及海德格尔历史建构论的学术成果,以一则中国刑法疑难案件的分析,来说明和展现"反证法"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犯罪构成中的"真"与犯罪三性中的"善"的对立统一。
殷泽[7](2012)在《孙大午和他的“桃花源”》文中提出孙大午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家,他是带着自己的理想在经营企业,造福一方。即便是被判缓刑期间,他仍痴心不改,照样天南海北地跑,宣传他的大同梦想。
熊万胜[8](2012)在《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市场秩序的最终反映是价格的稳定,但价格的背后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发现,在我国的粮食市场中,一些新型的社会结构因素已经形成,这些新的结构因素对价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用“体系”一词来概括新出现的社会结构。所谓“体系”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在权力与资源分布上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通常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是一个粮食生产、经营和管理主体之间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中心—边缘体系,包括中心结构、中间结构和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是国家管理粮食工作的科层体系;中间结构主要是由储备粮系统、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各种规模的粮食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构成;边缘结构则由未能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的农民集体、基层农业服务部门、中小粮食企业、个体户和种粮农户组成。在体系的内部,中心结构、中间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存在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逐渐被制度化了。体系的出现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在粮食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稳定与粮价放开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其中,市场稳定是粮价放开的前提,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体系的形成使得这对矛盾的化解成为可能。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化、市场统一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是同步发展的,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从实现市场统一的目标出发,可以认为粮食市场化改革存在两种路径,在2001年以前,实施的是以地方为重心的市场统一化方案,但改革遭到了失败,于是,中央转向了强化中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央级国有企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控制能力,并通过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改革,有效地瓦解了地方的政企合一关系。在粮食市场化的过程中,与粮食产业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得到了保留,其上层还在强化宏观调控机制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它们形成了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新出现的那些中央级国有粮食企业以及相关企业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上层部分。随着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增大,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对于民营粮食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府与民营龙头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这些民营龙头企业和在改革中保留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一起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中下层部分。在国家专注于推动粮食市场化特别是强化市场的统一性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中的那些微小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最基层的农民集体逐渐地被边缘化,它们成为粮食市场体系的边缘结构。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以后,市场经营的风险大增,各种新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同时趋于恶化。更为重要的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依靠基层组织发动农民,越来越转向了指望企业与个体户带动农户。这个根本转变使得农户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深刻地受到权力与资本的联合控制。体系对龙头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的扶持,在短期内可能是帮助了农民,但长期地看,也排挤了组织经营农户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组织承包农户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此同时,小规模的承包农户向适度规模的经营农户的自发升级通道还存在障碍,经营农户在与雇佣农场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结果,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前途日趋模糊。体系的形成与运作对于粮食价格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三个层面,第一,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完整,使得不同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支撑,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二,体系内主体间关系的制度化,使得粮食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有序和稳定的;第三,体系促进了供需平衡。因为,在粮食供应略微偏紧和体系结构还比较完整的前提下,有关部门确实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来刺激生产,而且可以大致地预见这种投入的增产效果。依托粮食自给政策、储备粮系统、全国批发市场和其它国有粮食企业,体系结构对于流通的控制能力是强大的。近十年来,我国粮价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与体系的形成是有关系的。体系的出现带来了粮价的稳定,但是,体系自身却是不稳定的。如果体系沿着既有的逻辑继续强化自身,有可能威胁体系自身的可持续性。因为,体系的形成不完全是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出于多种行动者的自主行动的复合作用,它整体上必然是无意识的,它的稳定也具有偶然性。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需要自觉地对体系进行改进,那么,这种自觉改进的方向是什么?
任兵,张婧婷[9](2011)在《创业导向、家族资源池和体制环境影响下的家族企业创业绩效研究——以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在家族企业文献中,鲜有学者从多个理论视角针对中国情境下的家族企业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特的企业组织形式,又嵌入于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之中,中国家族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以挖掘家族企业与企业家族和制度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北方一个家族企业——河北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大午集团)独特的创业导向、家族资源池和体制环境在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大午集团的创业导向和家族资源池对其创业绩效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制度性因素可以作为对其创业绩效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因素。由于受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午集团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创业过程和创业绩效。本研究对制度转型中的中国家族企业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华[10](2009)在《“服装狂人”的二次征途》文中认为陈伟鸿推开郑永刚的房门,看到一位医生正在为他做常规的身体检查,郑永刚看到老朋友到了,很是欢喜,连忙起身迎接。 这是2月15日,宁波,杉杉集团大本营。这一天,冒着淅沥的小雨,好几拨人向杉杉这一“服装王国”聚拢而来———有日本商人,有央视《对话》节目主持人陈伟鸿,
二、孙大午 特立独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大午 特立独行(论文提纲范文)
(1)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研究 ——以吴英集资诈骗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章 吴英集资诈骗案及其法律争议 |
2.1 吴英集资诈骗基本案情 |
2.2 吴英集资诈骗案涉及的法律争议焦点 |
第3章 关于集资诈骗罪中以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3.1 集资诈骗罪的含义 |
3.2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及存在的问题 |
3.2.1 对 “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 |
3.2.2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现状 |
3.2.3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困境 |
3.3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方法 |
第4章 关于集资诈骗罪中 “社会公众”的界定 |
4.1 “社会公众”的界定 |
4.1.1 “社会公众”在法律法规中的解读 |
4.1.2 “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
4.2 “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认定上的误区 |
4.2.1 亲友关系替代市场交易关系 |
4.2.2 “不特定的多数人”不能体现罪名保护目的 |
4.2.3 特定与否不能区分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 |
4.3 “社会公众”认定标准的反思 |
第5章 关于集资诈骗罪中 “诈骗方法”的把握 |
5.1 集资诈骗方法与普通诈骗方法的区分 |
5.1.1 “诈骗”与 “欺诈”辨析 |
5.1.2 集资诈骗方法和普通诈骗方法的区分 |
5.2 集资诈骗方法定义的缺陷 |
5.2.1 集资诈骗方法定义模糊不清 |
5.2.2 当前集资诈骗方法外延过于狭窄 |
5.3 集资诈骗方法的重新界定 |
5.3.1 坚持与普通诈骗定义原则一脉相承 |
5.3.2 理性分辨投机投资市场中的诈骗 |
第6章 完善我国集资诈骗罪的思考 |
6.1 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
6.1.1 以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认定 “非法占有目的” |
6.1.2 以主客观相一致原则认定 “使用诈骗方法 |
6.2 明确社会公众的核心在于多数性 |
6.3 关于集资诈骗罪的延伸思考 |
6.3.1 有效发挥其他部门法及法规规制作用 |
6.3.2 引导社会公众建立监督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黄鸣 煮酒论英雄(论文提纲范文)
原本无可争辩 |
自封的逻辑 |
行业公敌 |
理念兴国 |
(3)庄子的逍遥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崇尚精神自由 |
逍遥效应 |
当代启迪 |
(4)利润最大化、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的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的短期行为导致的缺陷 |
2 企业家精神 |
3 企业的社会责任 |
4 中国需要与永续经营相匹配的企业家精神 |
(5)李嘉诚360度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事件 |
走入未尽的探索 |
从容、精心分家产 |
传承, 应学会做资本家 |
华人家族企业有独特治理 |
传统“宗法”习俗现代运用 |
【链接】 |
西方关于家族企业的另一种思路 |
(6)反证:法律论证程序伦理的灵魂助产术苏格拉底“反证法”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格拉底“反证法”的灵魂:程序伦理 |
二、“反证”在法律论证中成为真知助产术的三个方面 |
(一) 形式逻辑上的意义和作用。 |
(二) 辩证法认识论上的意义和作用。 |
(三) 存在论上的意义和作用。 |
三、中国案例与苏格拉底反证法的“非存在存在” |
(8)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经济学中的市场秩序研究 |
1.1.1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秩序考量与自发秩序理论 |
1.1.2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
1.1.3 宏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析 |
1.1.4 本土学者对市场秩序的研究 |
1.1.5 本土学者对于粮食市场秩序的研究 |
1.2 社会学对市场秩序的理解 |
1.2.1 对嵌入性的论证 |
1.2.2 新老经济社会学中的市场秩序 |
1.2.3 新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秩序问题 |
1.3 解释框架与基本概念 |
1.3.1 体系中的秩序 |
1.3.2 基本概念 |
1.3.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1.4.1 方法论的考虑 |
1.4.2 选取的产业调查对象:粮食产业 |
1.4.3 选取的社区调查对象:安徽省桐汭县 |
1.4.4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2章 作为社会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 |
2.1 粮食市场体系的结构 |
2.1.1 关系结构:一个多维和多层次的中心-边缘体系 |
2.1.2 制度与场域:强大的权力媒介 |
2.1.3 不可忽视的行动者 |
2.2 体系概念的理论资源:作为国家自主性的结构基础 |
2.2.1 西方理论家对于国家自主性的认知及其迟疑 |
2.2.2 对国家自主性的结构基础的讨论 |
2.2.3 国家自主性在粮食市场体系中的体现 |
2.3 体系概念的政策依据:一种迅速上升的文本现象 |
2.3.1 "体系"一词在农业政策文本中用量的增加 |
2.3.2 "体系"一词在农业政策文本中的用法 |
2.3.3 体系与体制 |
第3章 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 |
3.1 对粮食市场化过程的重新解释 |
3.1.1 体系形成是价格放开的结构条件 |
3.1.2 粮食市场化的方向明确阶段(1978-1992年) |
3.1.3 中央集权、市场统一与主体多元的同步发展阶段(1993-2004年) |
3.1.4 体系的中心结构强化阶段(2004年至今) |
3.2 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
3.2.1 粮食生产主体的规模分化 |
3.2.2 粮贩子队伍的发展壮大 |
3.2.3 粮食购销主渠道的内部分化 |
3.2.4 桐汭县的粮食购销主渠道 |
3.2.5 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分类 |
3.3 市场空间体系与行政区划体系的分离 |
3.3.1 市场空间结构的改变 |
3.3.2 大型粮油批发市场的空间分布 |
第4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 |
4.1 我国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基本结构 |
4.1.1 我国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的一般结构 |
4.1.2 地方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区域差异 |
4.1.3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
4.2 农业/粮食行政管理体系的弊病以及调整 |
4.2.1 既有的讨论 |
4.2.2 多头管理与整合努力 |
4.2.3 过度集权与分权实践 |
4.3 粮食局系统的集权化 |
4.3.1 基层粮站与农民关系的断裂 |
4.3.2 粮食局系统的集权化 |
第5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中间结构 |
5.1 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与中间结构的形成 |
5.1.1 财政扶持的重点从基层转向企业 |
5.1.2 财政扶持转向企业的机制 |
5.2 国家粮食储备政策与中间结构 |
5.2.1 我国储备粮制度的演变 |
5.2.2 国家粮食储备的行政管理 |
5.2.3 承储与代储制度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 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与中间结构 |
5.3.1 政府发展批发市场的努力 |
5.3.2 国家对两种市场空间体系的整合 |
5.4 在钻营的过程中被制度化 |
5.4.1 中心结构对于市场法人的制度化甄别 |
5.4.2 法人行动者的策略性嵌入 |
第6章 粮食市场体系的边缘结构 |
6.1 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困境 |
6.1.1 经营农户及其在桐汭的分布 |
6.1.2 11个村民组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 |
6.1.3 经营农户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
6.2 基层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退化与结构改变 |
6.2.1 体系的形成与基层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虚化 |
6.2.2 基层组织农业服务体系的新结构 |
6.3 个体户的角色双重化 |
6.3.1 作为政府为农服务帮手的农村个体户 |
6.3.2 作为管理对象的个体户 |
6.3.3 对体系的顺从或远离 |
第7章 体系维系秩序 |
7.1 体系的关系结构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
7.1.1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及其相互协调 |
7.1.2 作为"补台机制"的边缘结构 |
7.2 体系的制度/场域结构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
7.2.1 国家影响市场主体行为的基本手段 |
7.2.2 体系化的微观控制 |
7.2.3 体系内的相互牵制 |
7.2.4 体系的自我修正能力 |
7.3 部分地重建粮食市场的计划性 |
7.3.1 粮食基本自给政策 |
7.3.2 产量控制 |
7.3.3 流通量的控制 |
第8章 结语:体系自身的不确定性 |
8.1 体系的自我否定趋势 |
8.2 体系自我改进的可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卷内备考表 |
(9)创业导向、家族资源池和体制环境影响下的家族企业创业绩效研究——以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框架 |
(一)制度与家族企业成长 |
(二)家族企业文化与家族式管理 |
(三)家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创业导向 |
三、案例研究方法 |
(一)案例企业背景 |
(二)数据搜集和整理 |
(三)访谈概要 |
四、案例研究发现 |
(一)家族资源池 |
1. 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与家族企业文化。 |
2. 家族领导力与家族企业管理。 |
3. 创新型治理。 |
(二)企业家精神/创业导向 |
1. 稳定性——乌龟精神。 |
2. 企业家理想——致力于社区共同富裕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
3. 创业导向的多维度。 |
(三)制度的影响 |
1. 政府干预。 |
2. 社区关系。 |
(四)家族资源池、制度环境与创业导向的共生、互动关系 |
1. 创业导向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的产物。 |
2. 创业导向是外部制度环境约束的产物。 |
3. 企业家的经验学习与外部制度环境重塑。 |
(五)创业导向、家族资源池与外部制度环境影响下的创业绩效 |
五、讨论和结论 |
(一)理论贡献 |
(二)管理启示 |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四、孙大午 特立独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研究 ——以吴英集资诈骗案为视角[D]. 李晓悦.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2]黄鸣 煮酒论英雄[J]. 严学锋,CFP. 企业观察家, 2013(07)
- [3]庄子的逍遥效应[J]. 叶建华. 现代企业文化, 2013(01)
- [4]利润最大化、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 宋思远,马功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Z2)
- [5]李嘉诚360度考量[J]. 王缨. 中外管理, 2012(07)
- [6]反证:法律论证程序伦理的灵魂助产术苏格拉底“反证法”的意义[J]. 温晓莉. 中外法学, 2012(02)
- [7]孙大午和他的“桃花源”[J]. 殷泽. 企业观察家, 2012(01)
- [8]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D]. 熊万胜.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9]创业导向、家族资源池和体制环境影响下的家族企业创业绩效研究——以大午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 任兵,张婧婷. 中大管理研究, 2011(01)
- [10]“服装狂人”的二次征途[N]. 张华. 南方周末,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