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当下历史条件,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令一度落入低潮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思想重新焕发光彩,展现在世界面前。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
一、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建立在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追求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这一思想具有普遍性,和立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旧唯物主义价值取向不同,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思想也具有阶级性,主张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一思想的实践性强调共产党在各国的领导地位,并要求各国工人建立各种国内国际组织进行革命斗争。这一思想还具有平等性,马克思动员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的同时也指出国家民族间压迫与被压迫关系,同时强调“民族独立、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是价值观是方法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它在实践中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利益羁绊在一起,不免与马克思主义的初衷有所背离。
数据显示,无论是较高中等听力水平的班级HP-A和HP-B,还是较低中等听力水平的班级LP-C和LP-D,听较慢语速听力材料的班级总是会得到较高的分数。此外,将同一班级在前后两次不同语速听力材料中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后发现,受试在较慢语速听力材料版本下的平均分数分别为18.6232和13.7612,均高于正常语速版本下的平均得分15.0870和10.8209。而且,相同听力水平班级在慢语速听力版本下的平均分数也存在差异,经过10个较慢语速听力材料授课下的班级HP-B和LPD在主测2中的平均得分要高于班级HP-A和HP-B在主测1中平均得分。
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品中并未出现“国际主义”这一概念,但是他们为这一概念赋予了哲学理论基础,为共产主义运动赋予了国际性质。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实现共产主义,即通过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使人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凸显国际主义思想的战斗檄文《共产党宣言》里,他号召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联合体来取代资产阶级旧社会,为此首先要通过消灭阶级与阶级对立来实现单独个体的自由发展,进而实现全体人类的自由发展。在通往自由之路的过程中,“没有祖国”的工人,即无产阶级要成为主力先锋。因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扩张,自由贸易、世界市场及广泛细致分工为基础的工业生产的后果是在每个国家形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国家之间的民族分隔与对立得以消除,所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在那个阶级对立分明的世界,百分之九十的成员除了锁链,已经没有任何私有财产。这些无产阶级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联合革命的方式是实现各国各民族自由解放的正确途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这种“国际主义”的同时,并不教条主义,意识到资产阶级的强势使整个世界无论在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整体化、一体化趋势加强,承认无产阶级所属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些落后的未开化或半开化国家、农业封建国家被动卷入这一过程,成为工业发达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东方文明在衰退,西方文明独领风骚。对此,他们又同时强调不应拘泥于内容,从形式上来讲,无产阶级只有在本国本民族中率先实现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产主义运动的燎原之势。
列宁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概念,虽然建立在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阶级对立基础之上,但是更着眼于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二元划分。他认为这两个口号是相互敌对不可调和,各自专属不同阶级,代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列宁的这种国际主义思想跟19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发展形态密不可分,即由原来分散的自由竞争逐步向集中的垄断独占发展,无论是生产还是资本都高度聚集,规模庞大的垄断组织以及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金融寡头向外扩张,加速生产,资本要素流动意愿极其强烈,托拉斯们推动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跑马圈地。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要实现本国利益的“民族主义”便成了他们欺凌殖民落后国家以及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最好遮羞布。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主要聚焦于三对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间的民族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矛盾。利用这些矛盾,比如欧洲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希望可以获得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与帮助。列宁赋予苏联独特的国际地位,认为苏联不仅能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还能代表被西方奴役的国家。这一时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和落后国家民族主义思想同时凸显,著名的国际主义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增加了新内容,要求不仅局限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被帝国主义国家压迫的国家民族也要联合起来。
斯大林执掌政权之后,逐渐把苏联的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优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举俄罗斯民族主义旗帜动员本国全民对抗德国,以“国际主义”的名义干预其他国家的革命建设进程。不可否认,苏联确实同时以国际主义精神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种支援与帮助。但随着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冷战日趋激烈,苏联的国家利益开始至高无上,“国际主义”要纳入到苏联的全球战略之中,稳固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领袖地位成为对外的首要目标。比如斯大林与邱吉尔私下协议瓜分东欧势力范围,1948 年又以“违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为由开除南斯拉夫。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国际主义”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比喻成听话的士兵,实际上要求这些国家要唯苏联马首是瞻。勃列日涅夫对于国际主义的理解还包含了无产阶级“国际专政论”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有限主权论”等。这一时期不仅苏联对“国际主义”的实践偏离了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初衷,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以国际主义之名行谋取本国私利之实。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后,国际主义思想也随之落入低谷。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新型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显现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超越一国界限来追求人类共同发展。马克思的国际主义思想立足于人的发展角度推演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认为人类个体的解放程度与国家民族历史融合为世界史的过程是相互建构的,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终极目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世界物质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成为一个整体,人类社会由分散的、地域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全球化已经验证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当前各国相互高度依赖,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社会的未来趋势必然是“类本质”的整体存在始终高于作为个体的存在和作为群体的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惠及世界的普遍性,依据当下的历史条件,主张每一个国家的和平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发展互为前提,强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命运,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以及绿色发展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区别于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价值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具体回答了“中国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如何去建设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处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继承发展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同时,彰显的是跳出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世界观价值观。
本文根据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和要求,设计出一套适合医院自身管理流程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系统基本涵盖了医疗设备管理的全过程,满足我院医学工程科对医疗设备管理的实际需求,提高了我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
不同类别妇科疾病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分布见表1。正常组60例,CA125检测值均为阴性;120例患者血清CA125检测阳性57例,总阳性率为47.50%。其中34例卵巢癌患者CA125值较高,可达(388.63±241.66)U/ml。此外良性卵巢肿瘤患者CA125值升高约70%,子宫腺肌症患者升高约15%,盆腔炎患者升高约20%,其他妇科疾病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见表2)。
2.新型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以世界共同进步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全球化。曾经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要求“最近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因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单一个体丧失了独立性、个性,被类似于资本这样“抽象的共同体”所控制,阻碍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且它所要求的消灭私有制,是建立在当时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基础之上。然而世界发展至今,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一手推进的全球化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人们并非赤贫状态,激进的革命手段并不适应当前的历史条件。但是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存在,传统的全球化依旧以资本为导向,无法解决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的矛盾。矛盾的激化引发了社会的撕裂以及精英与民众阶层的对立和对抗,于是在西方社会“黑天鹅”频飞,“逆全球化”现象此起彼伏。而且在以往的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国家被边缘化,并未享受发展红利,世界基尼系数不断高升。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为具体抓手,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仅积极寻求发达国家的积极参与,也面向发展中国家实现战略对接。它主打“互联互通”,倡导投资实体经济,建设改造基础设施,而非制造金融泡沫经济,矫正资本导向,追求的是开放均衡普惠的世界共同繁荣。
3.新型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为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物品,推动全球治理公平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把共产党人推到领导无产阶级的地位,因为共产党人的领导基础是由阶级对立而产生的世界性共同利益,即无产者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利益时不分国家民族的,这一阶级立场确保共产党人在众多的无产阶级政党中脱颖而出。国际性是共产党人的天然属性,因为他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未忘却这一初心,始终履行为人类做贡献的使命。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对人类应当做出较大的贡献。中国支持被殖民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克服本国的各种困难,坚持力所能及的对外援助。如今世界公共产品供给缺口日益扩大,美国的领导能力、意愿、诚信又全面下滑,因此中国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更要在国际上担起大国责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世界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以“正确的义利观”去对待发展中国家。不仅向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全球能源互联网”之类的物质性公共物品,也牵头构建制度性保障,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令从前无法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国家也能得到发展资金。中国站在新兴国家新兴经济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发声,致力于推动国际规则标准机制的改革,主张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
4.新型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融合统一,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多文明和谐共处的新型国际秩序。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并不认为要依靠牺牲本国的民族利益去换取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的实现,因为两大阶级的对立首先是存在民族内部的,如果在国家民族范围内消灭资产阶级压迫,这种阶级压迫自然不会蔓延造成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敌对。而且它强调国际地位的平等,认为各个国家民族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就是国际关系平等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西方传统的“零和游戏”思维,强调中国与世界实现双赢,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为世界各国人民带去福祉。当前世界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中国,世界经济增长超过三分之一贡献率仍旧来自中国。扶贫攻坚成绩斐然,努力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事实上已经是对人类发展最大的贡献。现在中国正以不同于西方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与智慧,以各种命运共同体的打造以及“一带一路”的实践为世界带去实惠的同时也实现本国的利益。面对复杂的国际关系与世界局势,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文化基因里面,没有任何殖民的历史,反而近代里饱受艰难困苦,争取独立反对霸权的经历让中国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感同身受。因此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向其他国家进行价值文明输出。并且一直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认为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都应该平等去对待,国际事务也应该大家商量之后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兴.国际主义还是国家民族主义—苏联与东欧关系总论[J].俄罗斯研究,2005(01):47-55.
[中图分类号][D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 1672—4496(2019)03—017—04
收稿日期:2019-07-05
作者简介:金鑫(1982-),女,辽宁抚顺人,抚顺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韩国汉阳大学国际大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责任编辑 董瑞军
标签:国际主义论文; 思想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马克思论文; 国家论文;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中共抚顺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