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电:与川电东送无关(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威[1](2021)在《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站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电源结构多元化发展进程。然而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和过快的开发速度,导致一些区域电网水风光电能消纳受阻问题严重。“西电东送”等输电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风光电站弃电问题,但如何协调多个互联电网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亟待解决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因此,开展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寻求最优的规划与调度方案,对于优化电源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多电源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电源规划、调度方案优化与决策等工作展开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电力系统中长期电源规划模型研究。针对传统电源规划模型仅能考虑单一类型补充电站的不足,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多种类型补充电站的中长期电源规划模型。该模型以补充电站投资成本与运行期内系统总化石能源消耗成本之和最小作为追求的目标,在系统缺电情况下可同时考虑补充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四种类型电站,扩大了模型的适用范围;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嵌套POA-DPSA算法,缓解了维数灾问题,降低了求解难度。实例应用结果表明,传统电源规划模型仅为所提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况,所提模型能够获得多种类型补充电站最优组合方案。(2)考虑水风光就地消纳的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研究。提出了弃水电量的计算方法;考虑水风光电能消纳问题,将水风光弃电量转换为弃电惩罚成本加入到传统模型总成本目标中,改进了含水风光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两种典型非线性表达式的线性化方法,运用该方法将模型做了线性化处理,使其转换为标准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便采用专业线性求解器获得最优结果。云南区域电网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模型结果,改进模型能够在保证总成本最小前提下,大幅提升水风光电能消纳程度。(3)考虑水风光外送消纳的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考虑多电网互联系统中各电网利益主体不同,以各电网最小化运行成本为优化准则,构建了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针对NMOPSO在求解含复杂约束模型时会遇到收敛结果不可行的问题,设计了滚动修正策略(RCS),对迭代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行解进行修正,使算法始终在可行域内搜索优化解,从而提出了 RCS-NMOPSO。运用RCS-NMOPSO进行实例分析,并根据与其他算法的对比结果说明了改进算法获得的Pareto最优解集能够兼顾可行性与优越性。(4)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针对基于马氏距离TOPSIS在评价矩阵的协方差矩阵不可逆情况下决策失效问题,采用正则化方法对协方差矩阵进行修正,证明了修正后的协方差矩阵必定可逆,进而提出了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构建了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以三个区域电网互联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为例,运用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对待评价方案进行优劣排序,获得了最佳方案,并参照对比分析结果阐明了改进方法的普适性。
李枫[2](2020)在《基于源—网—荷—储的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石能源的逐渐紧缺及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同时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逐渐增大,以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取得了大规模快速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逐步提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对配电系统运行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配电系统强调系统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将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对系统内“源”、“荷”、“储”等资源进行主动控制,减少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系统的影响,实现源-网-荷-储的高效融合与协同增效。首先,对参与配电系统调度的各类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建模,重点分析了可再生能源与需求侧资源响应的不确定性机理,建立不确定性概率模型。其次介绍了随机优化的场景分析理论与场景生成、削减的概念,研究了考虑相关性的多场景生成方法与基于聚类的场景削减方法。以多时间尺度分级响应消纳可再生能源为核心设计了主动配电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控制策略,并建立了三个时间尺度的调度模型,其优化结果作为日内调度的输入,日内调度分短时间尺度区域自治、长时间尺度全局优化分别进行,根据预测误差随时间尺度逐渐减小的特点逐步修正调度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提高系统的运行优化能力,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同时模型中考虑了系统安全约束。而后,对于非线性优化模型,采用了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的优化算法,算法改进了对粒子的速度随机扰动策略,以及算法参数修正策略,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与全局优化能力。最后,选择了修改的IEEE33节点配电系统,对所提出优化模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此模型可以提高系统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的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考虑场景相关性则减少了优化场景之间的偏差,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郭洪武[3](2020)在《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要素。现阶段,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面临两个方主要矛盾,一是供给侧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和需求侧用能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矛盾,二是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与高排放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自2014年6月13日,习总书记做出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革命等部署,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变革便加快推进,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占比是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高达1.87万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的26.7%,但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尤其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发电系统的出力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容量日益增大的形势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将迎来挑战,以上问题如果从电力装机角度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间节点规划、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出现了偏差,如缺乏风电、光伏电站与常规电源协调运行机制,且缺乏统筹协调常规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间利益关系机制。随着多能互补物理系统与数学模型的研究逐渐深入,多类型乃至异质能源的协同利用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主线,对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多类型可再生能源消纳情景,分别构建各有侧重的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弃能和投资规划现状,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结合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有利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互补利用的经验启示。指出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的利用路径,为后续开展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考虑风光发电机组出力特性和水火发电机组(包括抽水蓄能机组)调峰性能,分别建立风-光-蓄(抽水蓄能)与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调度优化模型,风-光-蓄系统调度模型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和系统污染排放量最小为目标,侧重研究多目标调度中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权重分配,并运用了计及约束上下限和基于粒子群变异策略的信息共享方法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以提高算法收敛精度。风-光-水-火-储系统调度模型以社会福利最大和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侧重研究风、光机组参与下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日前调度的风险。算例结果验证了本章设计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3)运用鲁棒优化的思想,基于能源集线器模型建立了竞价环境(北欧电力市场及天然气市场)下的区域综合能源购售能竞价优化模型,针对系统出力和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了基数型不确定集和拉丁超立方抽样后k-means聚类场景削减的处理方法,并以热电联产系统和电转气系统为核心组件,基于经济调度构建了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优化模型。(4)选取农村微电网、海岛微电网和虚拟电厂三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情景,分别建立其调度优化模型,农村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农村用能特性及分时电价下的系统运行优化,海岛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不同程度风、光机组出力不确定性扰动下的系统运行优化,虚拟电厂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P2G参与下的虚拟电厂竞价策略优化。(5)研究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多主体的效益分配问题,构建了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法和改进的Banzhaf值法的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多主体效益分配方法;构建了包含风-光-火的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结构与对应的交易策略;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独立运营和合作运营情景下的净收益计算模型;再者,考虑供需平衡、机组出力等约束条件构建了以净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化运营模型。
辛禾[4](2019)在《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传统能源结构及利用方式难以为继,能源结构转型和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比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战略布局,为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多能协同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电、气、热、冷等不同类型能源间的称合互动和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系统中,由于不同类型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如何打破各能源系统之间的壁垒,构建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协调优化多种资源出力,成为能源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集中式能源开发已难以满足传输损耗、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等方面要求,具备近用户、高能效等优势的分布式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新主体。《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光伏装机要达到1500万千瓦和6000万千瓦,并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未来,我国能源开发模式将呈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局面。因此,本文围绕着能源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两种模式,构造考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协同调度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多类型主体效益动态均衡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多能互补和清洁能源协同利用的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突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首先,从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作用机理,协调调度,利益均衡四方面总结了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多能互补的基本含义和相关政策。然后,明晰了多能互补的运行模式,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其中,集中式包括风光水火储大型能源基地协同运行和电热冷气综合能源系统,而分布式包括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和微能源站运营优化模型。最后,文章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2)提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围绕风-光-抽水蓄能协同运行问题,建立了系统输出功率模型及常规调度优化模型;为了解决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借助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造了随机调度优化模型;进而,针对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运行优化问题,介绍了耦合系统的基本构成,以最大化运营收益、最小化弃能成本和最小化出力波动为目标函数,构造了多目标调度模型及求解算法。(3)构造了考虑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冷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逐层设计了电热互联系统、电气互联系统、冷热电气互联系统的基本构成思路,并明确了能源设备的功能特性。然后,针对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利用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方法,逐步构造电热耦合调度模型、电气互联多目标调度模型以及冷热电气互联协调调度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对上述相关模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4)创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针对能源分布式开发方式,讨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聚合利用问题。一方面,讨论风、光、燃气轮机等分布式电源聚合虚拟电厂,构造了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及低碳调度优化模型。另一方面,介绍了电热耦合微能源站、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的系统结构;然后,建立了不同类型分布式能源的输出功率模型,进而构造电热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和电热气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并线性化处理模型中的非线性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5)设计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效益均衡模型。首先,从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建立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云模糊的综合评价方法,形成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为清洁能源系统项目评价选择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撑。在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别从能源系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多类型能源耦合系统中参与方的角色关系,沿能量传递链明晰了不同类型参与方的效益关系,对清洁能源系统效益最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效益优化分析模型;最后,基于典型效益分配方法,构建了清洁能源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利用核心法和夏普利值法,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喻小宝[5](2018)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售电公司购售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对电力市场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帷幕,售电公司作为新环境下的市场主体应运而生。售电公司作为新型主体,运营模式仍在摸索中,其主要运营方式是电力批发市场的购电业务和电力零售市场的售电业务。本文以售电公司为主体,对各个市场中售电公司运营策略展开了研究,分析在电力市场中各种交易模式下,售电公司如何提高效益。通过构建各种交易模式下的售电公司购售电模型,提出交易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算法、需求响应机制、综合能源管理和综合评价等,探索售电公司在各种新环境下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机制与策略。首先,论文梳理了售电公司购售电交易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了新环境下的电力市场交易背景,主要从市场主体、市场类型和交易模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围。然后,论文研究了批发市场中的双边协商交易模式,构建了基于多方谈判的双边协商交易模型和基于纳什均衡的双边协商交易模型,分别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售电公司报价策略,能够提高收益;提出了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双边协商交易中,设计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双边协商交易框架。同时,论文研究了批发市场中的集中竞价交易模式,构建了基于差价返还机制下的集中交易算法模型和基于边际价格出清模式下的集中交易算法模型,分别对两种算法模式下的交易模型和相关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解析,并分别进行了算例分析;提出了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集中竞价交易中,设计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集中竞价交易框架。其次,论文研究了偏差电量考核机制下的需求响应管理售电公司策略,构建了需求响应管理下的售电公司偏差电量考核优化模型,通过对偏差考核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交易策略;通过构建偏差电量考核模型,提出可中断负荷管理和价差期权合同管理等措施,通过对比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验证了所构建考核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并有效提高了售电公司收益,并降低了用户的用电成本。同时,论文对电力零售市场中的售电公司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综合能源管理中,售电公司的运营策略,提出将售电公司作为综合能源管理商,通过优化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模式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公司运营效率,构建了考虑多种清洁能源的热电冷联产系统;设计了三种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模式,并通过收集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了综合运行模式在不同目标约束下均优于另外两种运行模式。最后,论文对电力零售市场中的电力客户进行了评估研究,重点构建了电力客户评估模型以及设计了差异化用电套餐;从收益和风险两个维度出发,基于新环境下的售电公司关注重点,构建了电力客户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改进ELECTRE-Ⅲ法的电力客户评估赋权模型,针对用户特征差异,对用户类别进行了划分,设计了差异化的用电套餐;通过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电力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对零售市场中的电力用户进行评估,有助于售电公司选择优质客户,制定合理用电套餐。同时,论文对售电公司购电风险进行了研究,重点构建了多级市场购电组合优化模型,基于投资组合优化理论,提出应用条件风险价值理论,构建基于CVaR优化的售电公司购售电组合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级市场购电组合最优解受市场电价变化影响较大,并求解了在设置市场环境参数下的均值-CVaR前沿曲线,计算得到了售电公司的购电最优组合。
郑夏阳[6](2016)在《中国跨区跨省输电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的逆向分布决定了跨区跨省输电作为资源优化配置手段的重要性。合理的跨区跨省输电价格形成机制不仅保障输电成本的回收,还能够起到引导电力投资和大范围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输电价格形成机制主要包括输电业务管制模型、计价形式、核价方式和定价方法等。本文依据《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以及《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2020年跨区跨省输电工程规划,系统地研究和设计了我国跨区跨省输电价格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对专项输电工程输电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基于专项输电工程的拓扑结构,专项输电工程又可细分为点对网输电工程和网对网输电工程,分别就这两类输电工程的潮流特点和需要提供的价格信号进行了阐述;在计价形式上,主要针对单一制电价、两部制电价和分时电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在核价方式的选取上,首先对专项输电工程的年准许收入进行核算,然后针对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测算及对比分析,继而选择适于采用的核算方式;专项输电工程的定价方法采用基于会计成本的邮票法和边际兆瓦公里法,具体还包括价格的承担者以及分摊比例的确定方法;按照上述思路,对我国一些跨区跨省专项输电工程的输电价格进行测算,并进行了竞争力分析。2)对共用网络输电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合我国2020年的跨区跨省输电网规划,分析了相应的潮流特点以及需要提供的价格信号;在计价形式和核价方式方面,论述了采用两部制电价和统一核价的合理性;结合会计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确定输电价格,并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在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原则下测算了共用跨区跨省输电网的准许收入在发电侧与负荷侧的分摊比例,并分析了其合理性。
鞠立伟[7](2017)在《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消纳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却导致经济、能源与环境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使得加快清洁能源开发进程成果社会关注的新焦点。中国清洁能源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其装机容量和并网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受制于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随机特性以及能源储备和需求逆向分布的自然特性,中国清洁能源弃能问题也日益凸显。规模化的清洁能源并网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保障清洁能源的安全并网,需为其匹配恰当合理的备用服务资源。相比发电侧资源,作为需要侧资源的重要形式,需求响应能够引导用户优化自身用电行为,响应系统发电调度需求,对于提升清洁能源的发电并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清洁能源集成利用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清洁能源间互补效应并讨论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利用的优化效益及评估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需求响应和清洁能源利用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从需求响应效能、清洁能源利用和综合效益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需求响应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政策,总结了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需求响应的实施现状,针对中国需求响应实施现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最后,从实施作用途径、数学模型构建和效益测算分析三个方面提出了需求响应对清洁能源利用的作用机理。(2)建立了多类用户参与需求响应协助清洁能源发电调度优化模型。首先,将电能终端用户划分为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和电动汽车用户,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用户参与需求响应的基本策略和经济效益分析模型。然后,以多类型用户需求响应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负荷供需平衡约束、电源出力约束和系统备用约束等,建立了清洁能源调度优化模型。最后,为克服清洁能源发电随机性,引入鲁棒随机优化理论建立了清洁能源随机调度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3)提出了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微电网能量协调控制模型。首先,介绍了需求响应的基本定义、结构特征和运行模式。然后,引入多代理系统技术,采用分布式Agent架构协调微电网运行优化,运用激励信号构建Agent的基本通信和协调模型。最后,综合考虑微电网不同层级功能需求,建立了由MGCE Agent、MGCC Agent和DMS Agent三级集成的微电网能量协调控制策略,并选择欧盟MORE MICROGRIDS项目NTUA作为仿真系统。实例分析表明,所提能量协调控制机制能够为不同运行模式下微电网优化决策提供可靠的决策工具。(4)构建了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首先,界定了虚拟电厂的基本定义和关键技术,设计了虚拟电厂的结构框架。然后,针对风险中立情形下,引入二阶段优化理论,建立了衔接日前调度和时前调度的虚拟电厂双层调度优化模型。上层模型将清洁能源发电日前预测功率作为随机变量,以VPP运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日前调度模型。下层模型将清洁能源发电超短期或实时功率作为随机变量的实现,以系统运行成本和净负荷波动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建立时前调度模型。最后,针对风险非中立情形下,重点分析了VPP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VPP运营收益最大化、系统弃能成本最小和系统补偿成本最低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VPP多目标随机调度模型,并选择中国国电云南分布式电源示范工程项目作为仿真系统,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5)建立了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系统运行优化模型。首先,设计了由发电子系统、CCHP子系统和辅助供热子系统构成的清洁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系统。然后,选择天然气驱动的CCHP系统作为对比系统,从能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维度建立了多能互补系统绩效评估指标,并提出了多能互补系统运营优化策略。最后,分别选择系统总成本最低、碳减排量最大和能源效率最高作为优化目标,建立清洁能源驱动的多能互补系统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并选择广州大学城二期工程作为实例对象。结果表示:多能互补系统在多目标协同优化运营模式下,能够充分考虑不同目标需求,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满足终端用户冷、热、电负荷需求,整体运营绩效达到最佳。(6)设计了需求响应参与多种清洁能源消纳的综合效益评价及实施协调机制。首先,综合考虑需求响应实施的显性和隐性效益,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为基础,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建立了完整的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消纳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构造了兼顾主客观赋权法优势的集成赋权模型,提出了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消纳效益的理论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所提综模型能够对不同清洁能源集成消纳的综合效益进行优劣度排序,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系统的运营效益最佳。最后,基于需求响应综合效益评估结果,划分了需求响应实施的初级、过渡和成熟阶段,规划了需求响应的实施技术和设计了需求响应的协调机制。
杜文娟[8](2017)在《红雪莲》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汪朝忠[9](2016)在《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力定价研究》文中提出2002年,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打破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形成基于发电侧竞争,输配端垄断,电能由电网公司进行统购统销,国家核定电价的过渡电力市场。电力体制改革提出的打破输配垄断,拆分输配环节,理顺电价,形成公平竞价,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电力市场体系并没有实现,电力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加强对电力定价理论的研究,探索电力改革的路径,协调好发电商、电网企业和用户的关系,建立适合我国电力特点的交易模式,对推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文章做了这几方面的努力:一是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对国内外电力改革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电网完全退出电能交易定价体系的双边交易模式,构建了我国双边交易的模型。在双边交易模式下,按照市场归市场,垄断归垄断的原则,电力行业应重新划分为竞争部分(发电侧和用户)和垄断部分(电网)。对于垄断部分电网按照公共产品进行定价管理,不再纳入电力定价机制。对于竞争部分按照市场化管理,电能按照商品交易规则进行双边交易,从而形成我国电力双边交易模式。此时,电力交易的主体将发生变化,电网企业将退出电能的统购统销,电能交易的卖方为各发电商,买方为用户,电价由交易双方协商谈判或竞价交易决定。电网仅作为电能传输的平台,只是买卖方达成交易后的电力输送者,电网企业因买卖方使用输电网络而获得收益。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能交易主要有两类,双边合同交易和实时交易,双边合同交易是解决电能交易的主要形式,一般交易量将达到80%以上,实时电能交易是辅助形式,主要解决电力平衡和实时需求,可以采用实时集中竞价交易。实时竞价交易可以参照目前证券交易方式,采用高低匹配撮合成交。合同交易则是双边协商达成交易价格。双边交易机制是电力市场化的交易方式,体现了交易双方的公平竞价和选择性。二是对双边交易模式下电力系统的电能定价和电网定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电能合约电价确定机制和集中竞价机制。首先,基于合作博弈的合约电价形成机制避免了逐一或轮流谈判造成的谈判时间过长的现象,缩短了谈判时间,进而减少了交易风险,并考虑到电力交易的实际情形,具体分析了独立交易与交叉交易场景中的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易情形。其次,该模型考虑到电力市场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时刻面临着自然灾害、电网阻塞和合作道德违约等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得交易主体选择双边交易合作对象时能够同时与多个对象合作以分散以上风险。同时,引入电力交易联盟成员特性,构建了多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合约电价确定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基于公共产品定价的电网费用处理方式,从而解决电网的垄断问题,为双边交易创造了条件。三是对我国实现双边交易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据国外经验,电力改革的关键在于消除垄断,建立适合的电力交易模式。而在交易模式的选择上,各国都有成功的经验,不能照搬照套,只能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创新使用。文章认为,由于双边交易取消了上网电价的概念,削弱了成本定价的影响,历史上的电价补贴将成为双边交易目前最大的障碍。因为电价补贴直接将政府责任转移到企业并通过电价成本的传递转移到用户或者投资者身上,没有真正体现电价的内在本质,直接造成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失去交易的基础。因而,政府要退出市场,将电能交易交给市场,回归电价的本质,才能确保双边交易的实现。国内外双边交易实践经验特别是我国大用户直购试点经验表明,在我国基本解决了电力短缺问题和电力输送问题后,双边交易模式是我国电力改革的现实而可行的选择。上述研究指出双边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一种交易模式,该模式通过电网退出电能定价机制,实现了电网盈利模式的转变,放开了发电侧和售电侧,消除了交易的垄断,激励了发电商和用户的竞争,理顺了发电商、电网和用户的关系。可见,双边交易模式回归了电价的本质,必将在电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得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然而,电力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各国的电力体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双边交易将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还有许多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在双边交易模式下政府的作用与地位,绿色环保与节能减排电站平等交易问题,电网的监管等等,作者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这些问题。我们相信电力改革的方向是不会变的,随着双边交易模式在我国的实施,这些问题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因而,我们不但要充分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做好理论研究,而且还要有不畏挫折,敢于实践的勇气。
唐忠良[10](2016)在《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研究 ——以南方电网为例》文中指出电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电网朝着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智能电网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联接多种网络和基础设施,对于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电网具有基础性、公益性以及准公共物品等特点,政府需要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好支持与引导的角色。财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若能合理、充分地利用好,对于有效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有效推动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电网产业发展财税支持的理论基础及一般模式,为后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方面进行了比较,找出了我国财税政策在促进电网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举例分析法,以我国两大电网之一的南方电网为例,分析了我国电网产业在财税支持方面现状、存在的不足及风险,结合南方电网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财税支持总体要求,并分别从财税支持筹划和成员角色分析两方面提出了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改善建议。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对我国财税支持电网产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安排与加大关键领域的财政投资;精准发力提升财政补贴效果;积极运用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充分发挥电价的信号与调节功能、健全财税支持配套体系”等六点建议,期望有助于促进我国电网产业的发展。本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从而揭示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并对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理论研究。一方面,对“电网、智能电网、电网产业、电网企业、财税支持”等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为后续阐述与分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分析了基于“外部性理论、规制理论、均衡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博弈论”等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揭示出我国电网产业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归纳指出了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电价政策、财政贴息、融资政策,为本研究的后续阐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国外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阐述了北美、欧洲、亚洲发达国家电网产业发展情况及财税支持途径,对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特点进行了总结,为第四章研究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第四章为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该部分主要对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进行了阐述,总结分析了我国电网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存在的不足,如影响电网安全可靠性的因素较多,电网结构不完备、电网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一定问题、智能电网建设不足;以及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如财税政策支持电网发展尚未形成体系、政策制定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财税政策对电网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的引导力度不足、财税政策的支持领域与明确性有待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混合所有制和股权融资方面有待加强等。第五章为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状、问题及风险的案例。以我国两大电网之一的南方电网为例,具体分析南方电网在财税支持方面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及现实财税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下一章提出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方案的建议打下铺垫。第六章为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方案的建议。分析了南方电网在财税支持方面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获得财税支持的总体要求,并分别从财税筹划和成员角色分析两方面提出了财税支持的具体建议,使本研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普遍地参考性。第七章为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建议。结合前文财税支持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电网产业发展及其财税支持情况、我国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实情况,提出了“合理安排与加大关键领域的财政投资;精准发力提升财政补贴效果;积极运用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充分发挥电价的信号与调节功能;健全财税支持配套体系”等六点财税政策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建议。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缺电:与川电东送无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电:与川电东送无关(论文提纲范文)
(1)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系统电源规划研究 |
1.2.2 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研究 |
1.2.3 水风光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研究 |
1.2.4 多电网互联互通研究 |
1.2.5 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研究 |
1.2.6 多属性决策理论研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系统中长期电源规划 |
2.1 引言 |
2.2 中期长期电源规划模型 |
2.2.1 目标函数 |
2.2.2 约束条件 |
2.3 基于嵌套POA-DPSA的中长期电源规划模型求解 |
2.3.1 模型求解思路 |
2.3.2 TSPOA-DPSA算法 |
2.3.3 基于嵌套POA-DPSA的模型求解步骤 |
2.4 实例应用 |
2.4.1 实例背景资料 |
2.4.2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水风光就地消纳的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 |
3.1 引言 |
3.2 水风光弃电量计算方法 |
3.3 含水风光电力系统短期优化调度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4 模型线性化 |
3.4.1 含0-1变量非线性表达式线性化方法 |
3.4.2 基于B-B和B-C非线性表达式的模型线性化 |
3.5 实例应用 |
3.5.1 实例背景资料 |
3.5.2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水风光外送消纳的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 |
4.1 引言 |
4.2 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基于RCS-NMOPSO的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4.3.1 不等式约束被破坏时的处理方法 |
4.3.2 等式约束被破坏时的处理方法 |
4.3.3 滚动修正策略(RCS) |
4.3.4 基于RCS-NMOPSO的模型求解步骤 |
4.3.5 计算复杂度分析 |
4.4 实例应用 |
4.4.1 实例背景资料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决策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 |
5.2.1 基于马氏距离TOPSIS及其不足 |
5.2.2 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 |
5.2.3 决策效果测试 |
5.3 多电网互联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5.4 实例应用 |
5.4.1 基于改进马氏距离TOPSIS的多电网联合调度方案决策流程 |
5.4.2 云南—广东—广西区域电网三网联合调度方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源—网—荷—储的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 |
1.2.2 主动配电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ADS组成单元的研究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分布式发电 |
2.2.1 风力发电数学模型 |
2.2.2 光伏发电数学模型 |
2.2.3 微型燃气轮机数学模型 |
2.2.4 储能装置数学模型 |
2.3 需求侧资源 |
2.3.1 需求侧响应简介 |
2.3.2 电价型DR |
2.3.3 激励性DR |
2.4 DR的不确定性分析 |
2.5 交直流配电系统支路潮流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DS优化调度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场景的随机优化理论 |
3.3 多场景生成方法 |
3.3.1 场景离散化描述 |
3.3.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多场景生成 |
3.3.3 基于FCM的场景削减方法 |
3.3.4 改进的FCM场景削减方法 |
3.3.5 调度场景组合 |
3.4 主动配电系统多时间尺度协调调度策略 |
3.4.1 ADS可调度资源分析 |
3.4.2 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 |
3.5 多时间尺度调度模型 |
3.5.1 日内优化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求解方法 |
4.1 引言 |
4.2 PSO算法 |
4.3 多目标PSO算法 |
4.3.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4.3.2 改进的MOPSO算法 |
4.4 模型算法求解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算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算例描述 |
5.3 结果分析 |
5.3.1 日前调度分析 |
5.3.2 日内调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1.2.2 多能源协同互补利用研究现状 |
1.2.3 多主体利益均衡分配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政策及利用途径分析 |
2.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现状分析 |
2.1.1 可再生能源并网现状 |
2.1.2 可再生能源弃能现状 |
2.1.3 可再生能源发展投资规划 |
2.2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 |
2.2.1 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2.2.2 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2.2.3 国外发展经验启示及借鉴 |
2.3 可再生能源利用途径分析 |
2.3.1 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3.2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3.3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风-光-蓄互补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2.1 风-光-蓄系统结构及运行模式 |
3.2.2 风-光-蓄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2.3 基于粗糙集的多目标权重设计模型 |
3.2.4 算例分析 |
3.3 风-光-水-火-储互补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1 风-光-水-火-储系统结构及运行模式 |
3.3.2 基于CVaR的风光出力随机模拟分析模型 |
3.3.3 考虑出力偏差随机情境下的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4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购售能竞价优化模型 |
4.2.1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能源流稳态分析 |
4.2.2 竞价环境中市场不确定因素分析 |
4.2.3 基于能量管理的购售能竞价鲁棒优化模型 |
4.2.4 算例分析 |
4.3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
4.3.1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模式 |
4.3.2 基于经济调度的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模式 |
5.2.1 微电网模式 |
5.2.2 虚拟电厂模式 |
5.2.3 不同模式对比 |
5.3 农村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3.1 农村微电网结构分析 |
5.3.2 农村微电网调度优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海岛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4.1 海岛微电网结构分析 |
5.4.2 海岛微电网调度优化模型 |
5.4.3 算例分析 |
5.5 虚拟电厂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5.1 虚拟电厂结构分析 |
5.5.2 虚拟电厂随机调度模型 |
5.5.3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 |
6.1 引言 |
6.2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多主体效益分配方法 |
6.2.1 多主体效益分配角色定位 |
6.2.2 多主体效益基础分配模型 |
6.2.3 多主体效益改进分配模型 |
6.2.4 多主体效益满意度测算模型 |
6.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合作运营优化模型 |
6.3.1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参与主体分析 |
6.3.2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收益测算模型 |
6.3.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优化运营模型 |
6.4 算例分析 |
6.4.1 情景设置 |
6.4.2 基础数据 |
6.4.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合作效益结果分析 |
6.4.4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效益分配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 |
1.2.2 多能互补作用机理方面研究 |
1.2.3 多能互补协调调度方面研究 |
1.2.4 多能互补效益协调均衡方面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运行模式与实践现状 |
2.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与政策 |
2.1.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 |
2.1.2 多能互补相关政策 |
2.2 多能互补运行模式研究 |
2.2.1 集中式协同运行模式 |
2.2.2 分布式协同运行模式 |
2.3 多能互补的实践现状与经验启示 |
2.3.1 国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
2.3.2 国内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
2.3.3 现存问题与经验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风-光-火-抽水蓄能互补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3.2.1 电源输出功率模型 |
3.2.2 常规调度调度优化模型 |
3.2.3 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
3.2.4 算例分析 |
3.3 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1 耦合系统构成介绍 |
3.3.2 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
3.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
3.3.4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综合能源系统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电热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2.1 电热互联系统构成 |
4.2.2 电热耦合调度优化模型 |
4.2.3 算例分析 |
4.3 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3.1 电气互联系统构成 |
4.3.2 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4.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
4.3.4 算例分析 |
4.4 电热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4.1 电热气网络规划模型 |
4.4.2 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
5.2.1 虚拟电厂构成介绍 |
5.2.2 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
5.2.3 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
5.2.4 数学模型求解算法 |
5.2.5 算例分析 |
5.3 考虑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
5.3.1 电-碳流耦合分析 |
5.3.2 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
5.3.3 模型求解算法 |
5.3.4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电热耦合微能源站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
6.2.1 微能源站结构介绍 |
6.2.2 微能源站出力模型 |
6.2.3 微能源站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
6.2.4 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 |
6.2.5 算例分析 |
6.3 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
6.3.1 电热气互联系统构成 |
6.3.2 微能源站设备模型 |
6.3.3 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 |
6.3.4 算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均衡研究 |
7.1 引言 |
7.2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
7.2.1 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7.2.2 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
7.3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均衡模型 |
7.3.1 系统参与方效益关系分析 |
7.3.2 系统综合效益优化分析 |
7.3.3 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 |
7.4 算例分析 |
7.4.1 基础数据 |
7.4.2 效益评价分析 |
7.2.3 效益均衡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电力市场环境下售电公司购售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购电交易优化研究 |
1.2.2 售电交易优化研究 |
1.2.3 电价联动优化研究 |
1.2.4 新能源并网优化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主要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购售电交易概述 |
2.1 市场主体 |
2.1.1 售电公司 |
2.1.2 发电企业 |
2.1.3 电网企业 |
2.1.4 市场用户 |
2.2 市场类型 |
2.2.1 批发市场 |
2.2.2 零售市场 |
2.2.3 现货市场 |
2.2.4 辅助服务市场 |
2.3 交易模式 |
2.3.1 双边交易 |
2.3.2 集中交易 |
2.3.3 挂牌交易 |
2.3.4 期权与期货交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边协商交易模式下售电公司购电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多方谈判的双边协商交易模型 |
3.2.1 基于单向报价的谈判模型 |
3.2.2 报价策略与竞价机制 |
3.2.3 算例分析 |
3.3 基于纳什均衡的双边协商交易模型 |
3.3.1 纳什均衡模型 |
3.3.2 报价策略与竞价机制 |
3.3.3 算例分析 |
3.4 基于人工智能的双边协商交易框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中竞价交易模式下售电公司购电分析模型 |
4.1 引言 |
4.2 基于差价返还机制的集中交易分析 |
4.2.1 交易现状分析 |
4.2.2 模型算法 |
4.2.3 经济学原理解析 |
4.2.4 申报电量与申报价差分布函数 |
4.3 基于边际出清机制的集中交易分析 |
4.3.1 交易规则 |
4.3.2 模型算法 |
4.3.3 算例分析 |
4.4 基于人工智能的集中竞价交易框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偏差考核下售电公司需求响应管理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偏差电量考核现状与售电公司策略 |
5.2.1 偏差考核现状 |
5.2.2 售电公司经营策略 |
5.3 需求响应管理下的售电公司策略分析模型 |
5.3.1 偏差电量考核测算模型 |
5.3.2 峰谷分时电价管理 |
5.3.3 可中断负荷管理 |
5.3.4 价差期权合同管理 |
5.4 算例分析 |
5.4.1 参数设置 |
5.4.2 对比分析 |
5.4.3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售电公司综合能源管理模式及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综合能源管理模式分析 |
6.2.1 综合能源管理的含义 |
6.2.2 管理模式分析 |
6.3 考虑清洁能源参与的CCHP系统运行模型构建 |
6.3.1 模型概述 |
6.3.2 运行效率评估指标 |
6.3.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6.4 考虑清洁能源参与的CCHP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
6.4.1 以热定电模式 |
6.4.2 以电定热模式 |
6.4.3 综合模式 |
6.5 算例分析 |
6.5.1 基础数据与前提假设 |
6.5.2 以热定电模式结果分析 |
6.5.3 以电定热模式结果分析 |
6.5.4 综合结果分析 |
6.5.5 运行模式对比与敏感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电力客户评估的差异化用户套餐研究 |
7.1 引言 |
7.2 电力客户评估指标体系 |
7.2.1 构建原则 |
7.2.2 指标体系 |
7.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评估模型 |
7.3.1 数据处理 |
7.3.2 赋权模型 |
7.4 基于用户特征的差异化用电套餐设计 |
7.4.1 用户类别划分 |
7.4.2 差异化用电套餐 |
7.5 算例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多级电力市场售电公司购电风险控制模型 |
8.1 引言 |
8.2 投资组合优化理论 |
8.2.1 风险价值理论 |
8.2.2 条件风险价值理论 |
8.3 多级市场售电公司购售电组合策略分析 |
8.3.1 多级市场购电组合模型 |
8.3.2 多类用户售电组合模型 |
8.3.3 基于CVaR优化的购售电组合模型 |
8.4 算例分析 |
8.4.1 固定价差模式分析 |
8.4.2 联动价差模式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中国跨区跨省输电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计价形式 |
1.2.2 核价方式 |
1.2.3 定价方法 |
1.3 主要内容 |
第2章 输电价格形成机制理论研究 |
2.1 原则 |
2.2 计价形式 |
2.2.1 单一制电价 |
2.2.2 两部制电价 |
2.2.3 分时电价 |
2.2.4 小结 |
2.3 核价方式 |
2.3.1 一线一价 |
2.3.2 按通道核价 |
2.3.3 统一核价 |
2.3.4 小结 |
2.4 定价理论 |
2.4.1 会计成本理论 |
2.4.2 边际成本理论 |
2.4.3 小结 |
2.5 定价方法 |
2.5.1 邮票法 |
2.5.2 峰荷责任法 |
2.5.3 合同路径法 |
2.5.4 潮流追踪法 |
2.5.5 逐线计算法 |
2.5.6 兆瓦公里法 |
2.5.7 模数法 |
2.5.8 零逆流法 |
2.5.9 主导潮流法 |
2.5.10 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实践情况 |
3.1 英国 |
3.2 北欧 |
3.3 中国 |
第4章 专项输电工程输电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4.1 潮流特点以及价格信号 |
4.1.1 点对网输电工程 |
4.1.2 网对网输电工程 |
4.2 计价形式与核价方式 |
4.2.1 计价形式 |
4.2.2 核价方式 |
4.3 定价方法 |
4.3.1 点对网输电工程 |
4.3.2 网对网输电工程 |
4.4 竞争力分析 |
4.4.1 分析方法 |
4.4.2 测算分析 |
4.5 总结 |
第5章 共用网络输电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5.1 潮流特点以及价格信号 |
5.2 计价形式与核价方式 |
5.3 定价方法 |
5.3.1 方法的研究 |
5.3.2 定价模型 |
5.4 竞争力分析以及分摊比例的确定 |
5.4.1 方法描述 |
5.4.2 测算依据 |
5.4.3 实例分析 |
5.5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消纳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需求响应效能研究现状 |
1.2.2 清洁能源利用研究现状 |
1.2.3 效益评价机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需求响应的基本理论、实施经验和作用机理分析 |
2.1 需求响应的基本理论与政策 |
2.1.1 需求响应基本涵义 |
2.1.2 需求响应措施分类 |
2.1.3 需求响应相关政策 |
2.2 典型国家需求响应实施经验启示 |
2.2.1 国外需求响应实施现状 |
2.2.2 中国需求响应实施现状 |
2.2.3 需求响应实施经验启示 |
2.3 需求响应对清洁能源利用的作用机理 |
2.3.1 需求响应实施作用途径 |
2.3.2 需求响应数学模型构建 |
2.3.3 需求响应实施效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类用户参与需求响应协助清洁能源发电调度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多类型用户参与需求响应策略分析 |
3.2.1 电动汽车参与DR策略 |
3.2.2 商业用户参与DR策略 |
3.2.3 工业用户参与DR策略 |
3.2.4 居民用户参与DR策略 |
3.3 多类型用户参与需求响应效益分析模型 |
3.3.1 电动汽车参与DR效益测算 |
3.3.2 商业用户参与DR效益测算 |
3.3.3 工业用户参与DR效益测算 |
3.3.4 居民用户参与DR效益测算 |
3.4 考虑需求响应的清洁能源调度优化模型 |
3.4.1 清洁能源发电调度优化模型 |
3.4.2 清洁能源发电随机调度模型 |
3.4.3 清洁能源调度模拟场景设定 |
3.4.4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微电网能量协调控制模型 |
4.1 引言 |
4.2 微电网的定义特征及运行模式 |
4.2.1 微电网的基本定义 |
4.2.2 微电网的结构特征 |
4.2.3 微电网的运行模式 |
4.3 基于MAS的微电网功能需求分析 |
4.3.1 MAS基本概念介绍 |
4.3.2 微电网的基本构成 |
4.3.3 MAS功能需求分析 |
4.4 基于MAS的微电网控制协调策略 |
4.4.1 微电网控制框架设计 |
4.4.2 微电网协同控制策略 |
4.4.3 微电网控制策略制定 |
4.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虚拟电厂的基本内涵概述 |
5.2.1 虚拟电厂定义 |
5.2.2 虚拟电厂关键技术 |
5.2.3 虚拟电厂与微网区别 |
5.3 计及需求响应的虚拟电厂双层调度模型 |
5.3.1 虚拟电厂结构框架 |
5.3.2 上层日前调度优化模型 |
5.3.3 下层时前调度优化模型 |
5.3.4 算例分析 |
5.4 考虑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随机调度模型 |
5.4.1 虚拟电厂不确定性分析 |
5.4.2 虚拟电厂随机调度模型 |
5.4.3 多阶段混合智能求解算法 |
5.4.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系统优化运行模型 |
6.1 引言 |
6.2 清洁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系统 |
6.2.1 发电子系统 |
6.2.2 CCHP子系统 |
6.2.3 辅助供热子系统 |
6.3 多能互补系统运营绩效评估指标 |
6.3.1 天然气驱动CCHP系统 |
6.3.2 多能互补系统运营策略 |
6.3.3 系统运营绩效评估指标 |
6.4 多能互补系统多目标运营优化模型 |
6.4.1 多能互补系统运营目标 |
6.4.2 多能互补系统运营约束条件 |
6.4.3 模型求解过程 |
6.4.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需求响应参与多种清洁能源消纳效益评价及实施协调机制 |
7.1 引言 |
7.2 需求响应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7.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3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
7.3 需求响应实施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7.3.1 指标集成赋权模型 |
7.3.2 理想物元可拓模型 |
7.3.3 模型适应度分析 |
7.3.4 实例分析 |
7.4 需求响应实施阶段及协调机制设计 |
7.4.1 需求响应实施阶段划分 |
7.4.2 需求响应实施技术规划 |
7.4.3 需求响应实施协调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力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电力定价理论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及启示 |
2.1 英国的电力市场状况 |
2.2 北欧的电力市场状况 |
2.3 美国的电力市场状况 |
2.4 澳大利亚电力市场状况 |
2.5 日本的电力市场状况 |
2.6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对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启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电力双边交易模式构架 |
3.1 国外双边交易及其经验 |
3.2 我国双边交易开展情况 |
3.3 我国的双边交易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边模式下基于合作博弈的电能定价研究 |
4.1 基于合作博弈的电价形成机制 |
4.2 基于双边交易辅助机制的电价形成机制 |
4.3 双边模式下的电能交易需解决的问题—交叉补贴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边模式下的输电定价研究 |
5.1 双边交易模式下输电定价理论 |
5.2 定价方法选择 |
5.3 输电费用的分摊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双边交易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6.1 实施双边交易的基本条件 |
6.2 电网退出电力定价机制的可行性 |
6.3 大客户直供的试验 |
6.4 跨区域电能双边交易的经验与改进 |
6.5 过渡期要解决的问题 |
6.6 双边交易的风险及防范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研究 ——以南方电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电网产业相关概念 |
2.1.2 财税支持相关概念 |
2.2 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规制理论 |
2.2.3 均衡经济理论 |
2.2.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5 技术创新理论 |
2.2.6 博弈论 |
2.3 财税政策促进电网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
2.3.1 财政投资 |
2.3.2 财政补贴 |
2.3.3 税收政策 |
2.3.4 电价政策 |
2.3.5 财政贴息 |
2.3.6 融资政策 |
3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 |
3.1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北美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欧洲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3 亚洲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3.1.4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3.2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分析 |
3.2.1 美国 |
3.2.2 德国及欧盟 |
3.2.3 日本 |
3.2.4 国外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小结 |
4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及财税支持分析 |
4.1 我国电网发展历程及其产业状况 |
4.1.1 我国电网发展历程 |
4.1.2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4.1.3 我国一次能源发展情况 |
4.1.4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方向 |
4.1.5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
4.2 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分析 |
4.2.1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主要途径 |
4.2.2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现状 |
4.2.3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
5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状、问题及风险的案例 |
5.1 南方电网公司行业典型性分析 |
5.1.1 南方电网公司基本情况 |
5.1.2 南方电网公司电网产业的典型性 |
5.2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现状 |
5.3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
5.3.1 财政投入及补贴的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
5.3.2 税收政策适用困难及风险 |
5.3.3 电价模式单一 |
5.3.4 直接融资利用程度较低 |
6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方案的建议 |
6.1 南方电网财税支持环境分析 |
6.1.1 外部环境分析 |
6.1.2 内部环境分析 |
6.2 南方电网利用财税支持的总体要求 |
6.3 南方电网利用财税支持的筹划建议 |
6.3.1 增值税筹划 |
6.3.2 所得税筹划 |
6.3.3 电价政策支持 |
6.3.4 融资政策支持 |
6.4 南方电网成员单位利用财税支持的角色分析 |
6.4.1 集团母公司 |
6.4.2 跨区域电网运营企业 |
6.4.3 省地县级电网经营企业 |
6.4.4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
6.4.5 新能源及节能减排等综合能源企业 |
6.4.6 财务保险等金融机构 |
6.4.7 对外电力投资和合作企业 |
6.4.8 上市公司平台 |
7 促进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建议 |
7.1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7.1.1 立足国情积极借鉴 |
7.1.2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
7.1.3 统筹考虑密切配合 |
7.1.4 明确职责合力推动 |
7.1.5 平衡利益实现共赢 |
7.2 完善我国财税政策支持电网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
7.2.1 合理安排与加大关键领域的财政投资 |
7.2.2 精准发力提升财政补贴效果 |
7.2.3 积极运用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 |
7.2.4 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 |
7.2.5 充分发挥电价的信号与调节功能 |
7.2.6 健全财税支持配套体系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缺电:与川电东送无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电源电力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决策方法研究[D]. 赵亚威.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源—网—荷—储的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D]. 李枫. 扬州大学, 2020(04)
- [3]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D]. 郭洪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D]. 辛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电力市场环境下售电公司购售电交易优化模型研究[D]. 喻小宝.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6]中国跨区跨省输电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郑夏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3)
- [7]需求响应参与清洁能源集成消纳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D]. 鞠立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12)
- [8]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9]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力定价研究[D]. 汪朝忠.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10]我国电网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研究 ——以南方电网为例[D]. 唐忠良. 武汉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