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活动论文-赵聪,梁京涛,谢忠胜,佘涛,张肃

强震活动论文-赵聪,梁京涛,谢忠胜,佘涛,张肃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震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石流,汶川地震,地震灾区,石坎河流域

强震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聪,梁京涛,谢忠胜,佘涛,张肃[1](2019)在《汶川地震强震区震后10年泥石流活动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汶川8级地震震后10年内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变状况,选取极重灾区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遥感解译以及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10年泥石流发育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石坎河流域沿主河道分布了众多支沟,每年雨季石坎河流域泥石流暴发呈现明显的群发性。在震后10年间,石坎河流域内崩滑堆积体数量及面积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但残余物源方量仍较高,泥石流仍具有发生频率高、冲出量大、破坏性强的特点。②汶川震区的高密度物源发育特征导致区内部分洪水沟或常年流水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以及某些处于停歇期的老泥石流沟重新复活,进入发展期。③受地形坡度以及汛期影响,地震所形成的崩塌、滑坡物源,在震后10年间大量进入沟道,转变为沟道堆积物,或以泥石流堆积物的形式沿主沟堆积。④在工程约束条件下,部分泥石流沟的启动物源分布位置以及物源类型发生较大改变,泥石流形成机制和运移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⑤震区泥石流在主沟与主河交汇处形成大量泥石流扇形堆积,进入主河堆积体进一步抬升河床,给主河两岸或沟口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影响该区域地质环境。(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大庆[2](2019)在《青藏块体7级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00年至今青藏块体共计发生了6次8级地震,45次7级强震。以8级强震为代表经历了3次时空主体地区的转换,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1927甘肃古浪8.0级强震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强震活动主体地区;1950年西藏察隅8.6级、1951年西藏当雄8.0级地震的羌塘块体东段强震活动主体地区;2001年新疆青海交界8.1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代表的(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薛丁,韩晓明,张帆,李娟[3](2019)在《活动断裂围界地块差分运动与强震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中,活动断裂围界地块间的差分运动是板内地壳变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围界地块的活动断裂上,伴随或触发强震发生以响应块体差分运动所积累的能量释放,是地块间差分运动保持平衡的必然自然现象。(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庞亚瑾,程惠红,董培育,石耀霖[4](2019)在《天山北部强震活动对区域应力扰动的分析——以2012年伊犁M6.6地震和2017年精河M6.6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地区为典型地震活跃区,为定量分析该构造活跃区强震对周边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基于地震位错理论和岩石圈分层模型计算了天山北部近期发生的2012年伊犁和2017年精河两次M6.6地震对周围地壳形变和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伊犁地震和精河M6.6地震引起震中附近地表同震位移达数厘米,地表同震应变量级约为10~(-7);对比天山北部地区年平均构造形变特征,M6.6强震释放了震中附近近十年的构造主压应变积累;地震引起震中附近(80 km内)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大于1 kPa,而距震中较远区域活动断层上库仑应力变化微弱。结合天山北部现今地壳变形特征及区域地震分布,初步推测两次M6.6地震的发生对震后余震有显着的触发作用,而对区域后续微震活动的影响微弱。(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丰成君,戚帮申,王晓山,张鹏,孙明乾[5](2019)在《基于原地应力实测数据探讨华北典型强震区断裂活动危险性及其对雄安新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区距雄安新区300km范围内包括唐山、邢台和张北叁个典型强震区,近50年来,先后发生1966年邢台7.2级、1976年唐山7.8级和1998年张北6.2级强震活动,未来仍具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在现今构造应力环境下,3个典型强震区内断裂活动危险性如何、再次发生中强地震对雄安新区地面稳定性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要回答的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基于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计算各强震区内潜在发震断层的临界失稳状态,探讨断裂活动危险性;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之《中国大陆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厘定雄安新区外围300km范围内主要潜在震源区和震级上限;最后选取适宜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定量计算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时对雄安新区地震烈度的影响,进而为雄安新区及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内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产生的地震烈度衰减至雄安新区时均位于Ⅳ~Ⅶ度;(2)北京通州及邻区发生8.0级地震、涞水—高碑店沿线发生6.5级地震会在雄安新区产生Ⅶ度地震烈度,震害较轻;(3)其他潜在震源区在雄安新区产生的地震烈度均小于V度,并不会产生显着震害效应。鉴于此,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建议由原Ⅶ度调至Ⅷ度为宜。(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4期)

陈明,蔡英桦,王晓迪,杨涛,甘伟[6](2019)在《强震区滑坡活动强度的演变及敏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强震区滑坡的活动强度演变与敏感性,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溪河12条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研究区震后4期遥感影像的滑坡解译分析,研究震后滑坡的活动演化特征;同时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层次分析法对滑坡物源进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地震后该区域产生了825个强震滑坡;2009—2017年,在强震滑坡区域外新增376个滑坡,至2017年,仍活动的滑坡数量减少到368个,占滑坡总数的30.6%,同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准确率为75.6%~81.4%,评价效果较好。[结论]强震区震后活动滑坡数量及高敏感性区域面积整体表现降低趋势,表明震后滑坡处于逐步恢复过程,强震区的地质灾害活动但活动强度仍远远高于震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哲[7](2018)在《中国大陆第5地震轮回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977年以来(中国大陆第5地震轮回)青藏块体发生11次7级以上地震,分析7级以上地震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7级以上主震发生前,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一般存在20年以上的平静异常,地震活动特征差异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姜佳佳,张辉[8](2018)在《祁连山地震带强震前M_L4.0地震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山地震带总体上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与阿尔金山地震带毗邻,北界在金塔、龙首山,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跃,有利于开展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地震带1970年以来M_L4.0地震和祁连山地震带西段2010年以来的M_L4.0地震的M-t图、频度图、震中分布图的细致分析以及相关地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祁连山地震带1970—2018年M_L4.0地震存在弱活动现象,共出现过7次地(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惠春,潘华,徐晶[9](2018)在《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探讨强震活动对活动断层大震复发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影响大地震周期性复发的干扰因素和原因对活动断裂强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基于弹性回跳理论,介绍了活动断裂上中强地震活动对大震复发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地震矩释放率法和库仑应力改变分别来计算同一断层和周边断层上发生的强震扰动对断层大地震复发的影响时间Δt,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04年、1981年道孚段发生的M7.0和M6.9地震导致道孚—乾宁段大地震复发分别延迟约80a和45a;1923年倡促M7.3级和1967年侏倭M6.8级2次强震使得甘孜—炉霍段的大地震复发时间提前约35a。(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杨建文,何应文,邵德盛,洪敏,汪志民[10](2018)在《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强震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4年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速度场、应变参数的求解,分析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其强震影响。结果表明,以文山测点为基准的速度场存在整体的顺时针运动特性,且各测点运动方向存在差异;云南整体区域最大剪应变积累存在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性,目前滇西北地区最大剪应变增强最快,滇南至滇西南等区域挤压应变积累明显。2014年内的3次6级以上强震在宏观上与最大剪应变的空间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且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改变云南整体区域应力、应变分布格局和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07期)

强震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00年至今青藏块体共计发生了6次8级地震,45次7级强震。以8级强震为代表经历了3次时空主体地区的转换,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1927甘肃古浪8.0级强震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强震活动主体地区;1950年西藏察隅8.6级、1951年西藏当雄8.0级地震的羌塘块体东段强震活动主体地区;2001年新疆青海交界8.1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代表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震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1].赵聪,梁京涛,谢忠胜,佘涛,张肃.汶川地震强震区震后10年泥石流活动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为例[J].灾害学.2019

[2].陈大庆.青藏块体7级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薛丁,韩晓明,张帆,李娟.活动断裂围界地块差分运动与强震趋势[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庞亚瑾,程惠红,董培育,石耀霖.天山北部强震活动对区域应力扰动的分析——以2012年伊犁M6.6地震和2017年精河M6.6地震为例[J].地震.2019

[5].丰成君,戚帮申,王晓山,张鹏,孙明乾.基于原地应力实测数据探讨华北典型强震区断裂活动危险性及其对雄安新区的影响[J].地学前缘.2019

[6].陈明,蔡英桦,王晓迪,杨涛,甘伟.强震区滑坡活动强度的演变及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9

[7].吴哲.中国大陆第5地震轮回青藏块体强震活动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

[8].姜佳佳,张辉.祁连山地震带强震前M_L4.0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8

[9].惠春,潘华,徐晶.以鲜水河断裂带中-北段为例探讨强震活动对活动断层大震复发行为的影响[J].地震地质.2018

[10].杨建文,何应文,邵德盛,洪敏,汪志民.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强震影响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标签:;  ;  ;  ;  

强震活动论文-赵聪,梁京涛,谢忠胜,佘涛,张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