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芩药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芩,黄花,燥湿,茎叶,薄层,资源,高效。
黄芩药材论文文献综述
白吉庆[1](2019)在《陕西道地药材——黄芩》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芩为唇形科黄芩的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范子计然》云:"黄芩出叁辅(今西安),色黄者,善。"《新修本草》曰:"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宜州、鄜州、径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鄜州为今延安富县。《图经本草》云:"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赵胜男,刘素丽,徐杨璐,李守拙[2](2019)在《红外光谱叁级鉴别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不同采收期黄芩药材的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春秋两季采收黄芩药材中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为确定黄芩的最佳采收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赤峰产黄芩不同采收期药材样品(一年、二年、叁年生长期,在各年份的春季和秋季分别采挖),应用红外光谱叁级鉴别技术(IR-TL)分析其整体成分构成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药材中6种黄酮类成分(千层纸素A、白杨素、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的变化。结果:IR-TL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黄芩所含黄酮类、苷类、糖类、酯类等成分均有所不同,其中二年生黄芩中的苷类物质含量最高、药材质量更稳定;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对上述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其中二年生春季采收样品的整体含量高于同年份秋季采收样品。结论:本研究可为黄芩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二年生长期春季采收可能为黄芩的最佳采收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2期)
张雅蓉[3](2019)在《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在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制备方法,并制定其质量标准;2.研究制定黄芩茎叶药材质量标准;3.研究以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代替对照品、对照药材进行黄芩茎叶药材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1.以黄芩茎叶总黄酮为测定指标,进行正交(L_9(3~4))试验设计,研究乙醇回流法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参数;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粗提物纯化操作参数进行单因素考察,并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优化粗提物纯化工艺参数;对采用相同方法制备的11批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包括性状、鉴别、检查、特征图谱、含量测定以及稳定性等进行研究。2.根据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对11批黄芩茎叶药材的名称、基原、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贮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3.以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替代对照品、对照提取物,对黄芩茎叶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1.采用乙醇回流法制备黄芩茎叶粗提物效率更高,正交优化结果为A_3B_2C_2即:加16倍60%乙醇提取,回流2次,每次1h;采用Design-Expert 10.0.3软件得到黄芩茎叶总黄酮得率与单因素变量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乙醇浓度)、B(上样流速)、C(洗脱体积)(P<0.01)均为极显着项,洗脱流速(D)(0.01<P<0.05)为显着项。确定纯化工艺为乙醇浓度80%,上样流速1.5 mL·min~(-1),洗脱体积5 BV,洗脱流速4 mL·min~(-1)。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对黄芩茎叶进行纯化制得对照提取物,测得3批对照提取物总黄酮含量为66.93%、66.86%、66.71%,平均值为66.83%,理论值为67.19%,RSD=0.38%,表明预测值与真实值接近;以野黄芩苷为对照品,各批提取物薄层鉴别均在相同位置显蓝色斑点;水分不得过6.0%,总灰分不得过3.0%;特征图谱相似度不得低于0.95;含量测定以野黄芩苷(C_(21)H_(18)O_(12))计不得少于6.0%;分别于第0、1、3、6个月末取样,检测叁批对照提取物,均符合规定,稳定性良好。2.对黄芩茎叶药材的名称、基原、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贮藏等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建立了药材粉末显微鉴别项,薄层鉴别项;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12.0%;浸出物以50%乙醇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3.0%;含量测定以野黄芩苷(C_(21)H_(18)O_(12))计不得少于0.70%。3.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替代对照品和对照药材,在相同位置显相蓝色斑点。结论:1.研究制备的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稳定、可控;2.所建标准可为黄芩茎叶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3.初步验证了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可用于药材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谢苗苗,刘婷婷,刘静,吴迪[4](2019)在《黄芩药材指纹图谱及其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随地区分布差异的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20批南北地区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比较20批不同产地的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结果:20批药材中湖北十堰地区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最高,海南地区黄芩中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最高,且南北地区黄芩药材具有差异性。结论:该方法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芩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7期)
申洁,李佩,刘双双,李世,王继永[5](2019)在《河北与山西产黄芩药材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黄芩药材中9种主要黄酮类活性成分在河北与山西省以及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季节的含量分布情况,为黄芩优质药材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HPLC-DAD方法,以甲醇(A)-乙腈(B)-0.1%甲酸水(C)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集色谱数据,获得各成分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河北与山西产黄芩药材中野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的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综合两个产地,3年生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较高,与1年生、2年生和7年生的黄芩存在显着性差异;河北地区春季采收的黄芩药材中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高于秋季采收的黄芩,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河北产区与山西产区黄芩药材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两产地均存在质量不均一的现象,提示要规范黄芩种植,以提高黄芩品质。另外,3年生且春季采收的黄芩药材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品质较好。本研究基于HPLC采用多组分分析对河北与山西产区的黄芩药材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比较研究,为黄芩优质药材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9年04期)
潘弟仪,陈金兴,黄晓冰,吴涵,王凌[6](2019)在《黄芩药材的微乳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黄芩药材的微乳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探讨微乳液各成分对薄层色谱行为的影响。方法以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展开剂,采用黄芩苷、黄芩素为对照品,通过单因素试验逐一考察微乳液各成分比例对黄芩药材薄层分离的影响,确定最优的微乳展开剂。结果微乳液[SDS-正丁醇-正庚烷-水(27∶63∶10∶300,W/W)]-甲酸(9∶1)可作为黄芩药材的适宜展开剂,亦可用于初步判断微乳展开剂对其他药材及制剂薄层层析的适用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高效地分离和鉴定黄芩药材。(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01期)
吴国华,代那音台,奥·乌力吉[7](2018)在《蒙药材黄花黄芩定性定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蒙药材黄花黄芩定性定量方法,为提高黄花黄芩药材的质量控制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及《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要求,对黄花黄芩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以聚酰胺薄膜为薄层板,甲苯-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0∶3∶1∶2)为展开剂,以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为指标成分,在紫外灯365 nm处检视,建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黄花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使用Waters HHS T3(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4%磷酸水溶液(47∶53)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处,柱温40℃,进样量为10μL。结果:在上述薄层色谱条件下,供试品色谱中与指标成分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斑点Rf值适宜,显色清晰,色谱分离好,且信息量多。在HPLC条件下,黄芩苷质量浓度在10.32~103.2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7%~103.2%,RSD为0.78%~1.7%(n=9)。7批次黄花黄芩测定结果表明,黄芩苷的百分含量为5.65%~12.76%,水分为5.62%~6.65%,酸不溶灰分为0.33%~0.59%,醇溶性浸出物为44.10%~48.28%,以干燥品计算,黄花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以不少于8.0%为佳。结论:建立的蒙药材黄花黄芩定性定量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可用于黄花黄芩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刘婷,孔铭,刘丽芳,李松林[8](2018)在《黄芩药材商品规格与内在质量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黄芩不同商品规格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ltima~(TM)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为1.0 m L/min,同时测定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夏佛塔苷、芹菜素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结果:来自不同产地(河北、山东、山西)一等及二等条芩药材各指标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山东二等条芩药材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最高,依次为19.39%、3.46%,河北一等条芩药材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最低,依次为15.95%、2.71%,山西一等条芩药材中白杨素、千层纸素A含量最高,依次为0.14%、0.21%,山东一等及二等条芩药材中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最低,依次为0.44%、0.0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芩等级越高,黄芩苷、千层纸素A含量反而越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传统黄芩药材商品规格与内在整体质量不一致。结论:传统黄芩药材的商品规格以黄芩外观长度、粗细划分,与化学成分没有必然联系,无法体现黄芩内在质量,建议开展以内在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依据的黄芩药材分级研究,将药材外观性状、内部化学组分和疗效结合起来进行量化研究,完善黄芩药材商品等级规范。(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严宝飞[9](2018)在《黄芩茎叶资源化学与新资源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分别从我国黄芩药用资源研究进展、黄芩地上部分现代研究进展以及黄芩资源生产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两方面对黄芩进行综述。黄芩为我国历代本草所记载,其中富含黄酮类、挥发油类、二萜类、苯乙醇苷类、酚酸类、核苷氨基酸类和无机元素。黄酮类化合物为资源价值较高的资源性成分,是黄芩药材的主要功效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镇痛、抗过敏等药理作用。本章通过对黄芩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可利用物质、利用途径及其产业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黄芩药用植物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黄芩生产与加工过程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第二章对不同产地黄芩茎叶中各类资源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以及黄芩各部位不同生长期黄酮类及酚酸类化学成分的分布与动态积累。利用UPLC-TQ/MS、ICP-MS等技术分析不同产地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酚酸类、氨基酸类、核苷类化学成分以及无机元素的含量,明确黄芩茎叶资源可利用资源性化学物质以及不同产地黄芩茎叶之间的差异,以期为黄芩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1)黄酮类、酚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同时测定35批不同产地不同批次黄芩茎叶样品中11种黄酮类化学成分以及4种酚酸类化学成分。结果发现黄芩茎叶中富含黄酮类及酚酸类成分,其中野黄芩苷的含量最高为46.0854mg·g-1,黑龙江黄芩茎叶中总酚酸含量最高为1.0005 mg·g-1,山西黄芩茎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为48.8459 mg·g-1,各样品中的黄酮类与酚酸类成分含量差异可能与地域有关。北京、河北和陕西的黄芩茎叶样品在15种指标性化学成分上有较高的相似度,这叁个产地相对其他产地有着较大的栽培面积以及栽培历史,每年的黄芩茎叶产量十分巨大,这些因素也潜在的能促进黄芩茎叶资源的利用。(2)核苷类和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采用UPLC-TQ/MS技术测定不同产地黄芩茎叶中18种氨基酸类和6种核苷类资源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黄芩茎叶中富含氨基酸类及核苷类资源性成分,不同产地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种类几无差异,18种氨基酸和6种核苷类资源性成分均能检测到。在18种氨基酸中,Gln的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1823.96μg·g-1,甘肃黄芩茎叶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14.75mg·g-1,山西黄岑茎叶总氨基酸含量最低,仅1.46mg·g-1。在6种核苷类成分中,2'B的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188.51μg·g-1,S19号样品(河北)总核苷含量最高,达839.07μg.g-1,S10号样品(山西)总含量最低,仅50.40 μg.g-1。因此,各样品中的氨基酸和核苷类成分含量差异可能与地域有关。本节可为黄芩茎叶功效物质基础以及黄芩茎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无机元素分析结果:采用ICP-MS以Ge、In、Bi为内标测定不同产地黄芩茎叶中的23种无机元素含量。黄芩茎叶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不同产地无机元素种类组成几无差异,但含量差异较大。23种无机元素中,Fe的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700.62μg·g言1,江苏样品中的Sr平均含量最高;甘肃样品中的B、Ni平均含量最高;山东样品中的Ba、Ga和Mn平均含量最高;山西样品中的Al、As、Be、Co、Cr、Cu、Fe、Li、Sb、Sn、Ti 和 V 平均含量最高;陕西样品中的Cd、Hg、Pb、T1和Zn平均含量最高,各样品中的无机元素含量差异可能与地域有关。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中,S10(山西)的总量以及S2(黑龙江)、S10(山西)和S22~S30(陕西)样品的Cd超出《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指标(总量<20μg·g-1、Cd≤0.3μg·g-1),其余均符合要求。本实验检测黄芩茎叶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既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制定药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提供参考。(4)不同生长期黄酮类及酚酸类化学成分的分布与动态积累研究结果:总体上,野黄芩苷的含量为叶(花)>茎>根,提示叶(花)可能为野黄芩昔、咖啡酸与对香豆酸主要的合成场所,然后通过茎向地下部分传输。黄芩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和阿魏酸的含量为根>茎>叶,说明根可能为黄芩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和阿魏酸的主要合成场所并通过茎向地上部分传输。根部的总黄酮的含量相比于黄芩的其他部位最高;花与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与茎在不同时期此消彼长,提示在花与叶中合成的黄酮类成分可能会转运到茎中。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在5、6月份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在9月份开始逐步升高,由于植物是由地上地下两部分构成,当植物的地上部分生长旺盛的时候(7、8月份),黄芩根中合成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向地上部分转移,从而使根中的总黄酮含量达到最低。总体看来,黄芩根的最佳采收期为春季萌芽期。考虑到地上部分生物量,应选择在8月前后地上部分生长最旺盛时为最适宜采收期。第叁章初步探索了黄芩茎叶的资源利用价值。采用液体稀释法对黄芩茎叶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埃希氏大肠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与自制黄芩茎叶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的MIC<0.31 mg·mL-1,黄零茎叶总黄酮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MIC>5mg·mL-1,自制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埃希氏大肠杆菌的MIC约为1.25 mg·mL-1说明黄芩茎叶总黄酮与自制黄芩茎叶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着较好的抗菌活性,自制的总黄酮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化学。采用MTT法初步对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肺癌A549细胞的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黄芩茎叶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肺癌活性。第四章建立了黄芩茎叶药材的指纹图谱与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研究,对黄芩的适宜干燥加工方法进行了优选。(1)黄芩茎叶指纹图谱的建立:黄芩茎叶UPLC指纹图谱方法的色谱条件为:采用 Waters Acquity UH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5-5%B,0-1 min;5-15%B,1-3 min;15-40%B,3-11min;40-40%B,11-13 min;40-95%B,13-14 min;95-5%B,14~15min;5-5%,15~16min)。流速 0.40mL·min-1,柱温 35℃,进样体积2μL,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确定了 19个峰,共有峰的峰面积之和大于90%,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值在0.000~0.607之间,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可对不同产地黄芩茎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且稳定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黄芩茎叶资源质量评价与控制,从而促进黄芩茎叶资源的产业化过程,并为其他非传统药用部位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2)黄芩茎叶药材质量评价研究:对黄芩茎叶进行灰分检查以及对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来对黄芩茎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薄层色谱鉴别中野黄芩苷、黄芩苷的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UPLC色谱中野黄芩苷、黄芩苷、白杨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叁种黄酮类成分分离良好,且在线性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能快速、全面、准确的反映黄芩茎叶的内在品质可用于黄芩茎叶的质量控制。(3)黄芩茎叶适宜干燥加工方法的优选:本实验中比较了黄芩茎叶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热风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与传统干燥加工方法(晒干、阴干)对黄芩茎叶品质的影响,以黄酮类及酚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来确定黄芩茎叶适宜干燥加工方法。从12种化学成分含量上综合评价得出黄芩茎叶最优干燥加工方式为微波杀青30 s后红外50℃干燥。(4)本实验中比较了黄芩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热风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与传统干燥加工方法(晒干、阴干)对黄芩药材品质的影响。以黄酮类及酚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来确定黄芩适宜干燥加工方法。从11种化学成分含量上综合评价得出黄芩最优干燥加工方式为热风50℃干燥。(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21)
李永杰,刘容秀,丁一明,王学森,缪晓素[10](2018)在《黄芩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的地理变异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芩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的地理变异格局,探讨地理变异格局形成的生态学机制,为黄芩的优质高产栽培生产实践中的良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于采挖前测量株高、株幅、节间长度、一级分枝数和地径,在采挖黄芩药材后测量根长、芦头直径、距芦头10 cm处直径、总侧根数(个)、和根鲜重(g),并用烘干法测其根干重。结果:(1)纬度与株高呈显着正相关,与根鲜重呈显着负相关,地径与海拔因子呈极显着负相关;(2)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面气温均与芦头直径、距芦头10 cm处直径、根鲜重呈显着正相关,年蒸发量与株高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地径呈极显着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均与黄芩根距芦头10cm处直径呈显着负相关;(3)株幅、一级分枝数、地径3项指标与黄芩药材的产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根长、芦头直径、距芦头10 cm处直径、根鲜重与黄芩药材的产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结论:黄芩的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存在极为显着的地理变异,种源产地的气温因子是黄芩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地理变异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8年01期)
黄芩药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春秋两季采收黄芩药材中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为确定黄芩的最佳采收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赤峰产黄芩不同采收期药材样品(一年、二年、叁年生长期,在各年份的春季和秋季分别采挖),应用红外光谱叁级鉴别技术(IR-TL)分析其整体成分构成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药材中6种黄酮类成分(千层纸素A、白杨素、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的变化。结果:IR-TL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黄芩所含黄酮类、苷类、糖类、酯类等成分均有所不同,其中二年生黄芩中的苷类物质含量最高、药材质量更稳定;6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期对上述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其中二年生春季采收样品的整体含量高于同年份秋季采收样品。结论:本研究可为黄芩药材质量的控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二年生长期春季采收可能为黄芩的最佳采收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芩药材论文参考文献
[1].白吉庆.陕西道地药材——黄芩[J].现代中医药.2019
[2].赵胜男,刘素丽,徐杨璐,李守拙.红外光谱叁级鉴别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不同采收期黄芩药材的质量[J].中国药房.2019
[3].张雅蓉.黄芩茎叶对照提取物的制备及其在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4].谢苗苗,刘婷婷,刘静,吴迪.黄芩药材指纹图谱及其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随地区分布差异的聚类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9
[5].申洁,李佩,刘双双,李世,王继永.河北与山西产黄芩药材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9
[6].潘弟仪,陈金兴,黄晓冰,吴涵,王凌.黄芩药材的微乳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J].中国药业.2019
[7].吴国华,代那音台,奥·乌力吉.蒙药材黄花黄芩定性定量方法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8
[8].刘婷,孔铭,刘丽芳,李松林.黄芩药材商品规格与内在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8
[9].严宝飞.黄芩茎叶资源化学与新资源药材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10].李永杰,刘容秀,丁一明,王学森,缪晓素.黄芩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的地理变异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