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行为论文-李行,张继旺,易科尖,吴明泽,张金鑫

松弛行为论文-李行,张继旺,易科尖,吴明泽,张金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弛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喷丸,EA4T,疲劳性能,残余应力松弛

松弛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行,张继旺,易科尖,吴明泽,张金鑫[1](2019)在《喷丸处理EA4T车轴钢疲劳性能和残余应力松弛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喷丸工艺处理EA4T车轴钢的疲劳性能和破坏行为,并分析表面影响层性能,尤其是表面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传统喷丸(CSP)和微粒子喷丸(MSP)工艺分别对EA4T车轴钢进行处理,对不同喷丸处理后的试样进行表面性能分析,然后采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进行疲劳试验,获得疲劳S-N曲线和残余应力松弛过程,并通过扫描电镜对发生疲劳失效的断口进行观察。结果与CSP相比,MSP可以引入更高的表面硬度和残余压应力,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减小表面粗糙度。喷丸可以有效地提高试样的疲劳性能,CSP和MSP分别提升了试样疲劳极限的25%和33%。所有喷丸试样残余应力松弛与循环次数(10≤N≤107)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个线性关系可以用经验公式定量描述。在相同加载应力下,CSP试样的残余应力松弛过程比MSP试样更快,当试样在疲劳加载过程中发生残余应力松弛后,剩余的残余压应力高于初始值的80%时,疲劳失效不会发生。所有试样的疲劳裂纹均萌生于表面,喷丸没有改变试样的疲劳断裂机制。结论与CSP相比,MSP可以引入更优的表面影响层,在相同加载应力下有更加缓慢的残余应力松弛过程,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试样的疲劳性能。另外,残余压应力、表面完整性是影响疲劳极限提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吴荣华,陈明和,谢兰生,苏楠,陈灿[2](2019)在《TA32钛合金高温应力松弛行为及其对应的本构方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温度(775、800、825℃)、不同初应力(150、200 MPa)和不同预应变(7.85%、15.7%)下进行TA32钛合金高温应力松弛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对实验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分析了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二次延迟函数对应力松弛曲线进行拟合,推导得到高温蠕变本构方程,进而将其应用于TA32钛合金应力松弛行为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在应力松弛的前200 s,应力松弛速率很快,其应力急剧下降,经过3600 s后应力逐渐趋于平缓并最终达到松弛极限。应力松弛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其松弛极限随之减小,初应力和预应变则对其影响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晶粒发生了等轴化和长大现象,塑性增强。模拟结果和应力松弛的实验曲线有较高的吻合度,验证了此蠕变方程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张亚娟,李线绒,梁伟[3](2019)在《镁铝层合板高温短时应力松弛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100~250℃下镁铝层合板的应力松弛行为。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应力松弛后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应力松弛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镁铝层合板的应力松弛速率较快,而在第二阶段时趋于平稳;随着温度的升高,镁铝层合板的应力松弛速度加快,且温度越高,其应力松弛的极限越小,应力松弛极限从100℃的83.8 MPa减小到250℃的5.7 MPa。(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0期)

谢元洪,肖毅,吕佳欣,张振[4](2019)在《材料和接触蠕变引起的螺栓连接松弛行为:弹-粘塑性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预紧力松弛是影响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重点讨论导致预紧力松弛的材料蠕变与粗糙表面接触蠕变的相互影响。内容包括:建立了以弹-粘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复合材料蠕变本构模型,并结合考虑粗糙表面的分形接触理论,将其推广到与时间相关的弹-粘塑性接触问题。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考虑粗糙表面接触效应时,计算误差从2.87%~4.37%降至0.04%~0.5%,预测准确性有显着提高。表面分形参数D和G的讨论结果表明:接触表面越粗糙,预紧力越容易松弛。这对工程上通过控制表面形貌参数来改善表面接触性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邱吉,金涛,苏步云,树学峰,刘二强[5](2019)在《有机玻璃非线性应力松弛行为表征与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测定了有机玻璃(PMMA)在不同初始应变率和初始应变下的应力松弛曲线。分析了叁种应变率(0.001s~(-1)、0.01s~(-1)和0.1s~(-1))下不同初始应变(5%、7%、10%和15%)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初始加载应变率会影响有机玻璃高分子链段的运动速度,进而对应力松弛行为产生影响;不同初始应变对应力松弛的影响,则体现为不同变形程度对PMMA高分子链运动速度的影响。将PMMA的应力松弛视为两个阶段即应力快速松弛段和应力缓慢松弛段,基于对这两个阶段的分析,提出了一个非线性应力松弛本构模型。对实验得到的应力松弛曲线采用上面提出的本构模型进行数值拟合,吻合结果良好。此外,还对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可以用于描述PMMA的非线性应力松弛行为。(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毕静,崔学习,张艳苓,张志,吴向东[6](2019)在《Ti-6Al-4V钛合金薄板应力松弛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Ti-6Al-4V钛合金薄板,分别在温度650℃、700℃和750℃,和预应变2%、4%和16%的条件下进行多组应力松弛交叉试验。研究Ti-6Al-4V钛合金高温下的应力松弛行为及温度和预应变对应力松弛极限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阶次不同的延迟函数的拟合精度,最终采用精度更高的四次延迟函数进行Ti-6Al-4V钛合金的应力松弛曲线拟合。通过对比发现四次延迟函数预测的结果和试验数据十分吻合,并且拟合最低精度高达99.724%,证明使用四次延迟函数拟合应力松弛曲线的有效性。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高温短时蠕变应变速率与应力的关系。最后基于Arrhenius本构模型,通过对各参数的线性回归,建立适合Ti-6Al-4V钛合金薄板的高温短时蠕变型本构方程,为后续热校形工艺制定和数值模拟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迟海,郭霞,刘伟丽,高峡,贺俊智[7](2019)在《GH4169合金的反常应力松弛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GH4169合金在500,620,720℃下进行了应力松弛、蠕变和热膨胀试验,结合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合金的应力松弛行为。结果表明:在500℃和620℃应力松弛试验过程中,GH4169合金的应力随时间的延长反常增大,在蠕变过程中表现为负蠕变应变,而在720℃下合金的应力松弛和蠕变行为均正常;在不同温度热膨胀试验过程中,GH4169合金均出现了收缩现象;γ″相析出使得γ基体的晶格常数减小,是导致GH4169合金在620℃下应力反常增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蔡利海,郭宝华,张诚,徐军,黄忠耀[8](2019)在《以时温等效方法研究尼龙1010应力松弛行为及使用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尼龙材料的应力松弛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初始应变为1. 0%,2. 8%和5. 1%的尼龙1010样品在温度区间293~353 K的松弛曲线,采用时间-温度等效迭加方法得到了松弛模量主曲线,计算出迭加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松弛过程中的活化体积和应力辅助功.结果表明,整个松弛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和应力辅助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体现出松弛过程中克服运动单元位垒的过程.当293~323 K区间的松弛曲线迭加时,随着初始应变的增加,表观活化能和应力辅助功均逐渐降低,有助于聚合物内部的运动单元越过能垒发生松弛,与松弛过程中的应力辅助热活化理论相一致;当333~353 K区间的松弛曲线迭加时,不同初始应变样品的表观活化能均为260 k J/mol,应力辅助功均为60 MPa·nm~3,说明松弛过程中克服运动单元的能垒与应力作用无关.根据松弛主曲线,计算出了尼龙1010在1. 0%,2. 8%和5. 1%3种形变下,长时间范围内应力衰减与时间的关系,为预测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应力松弛行为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果,巩建鸣,谈金祝,朱大胜,贾文华[9](2019)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密封材料应力松弛行为研究及寿命预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硅橡胶材料在燃料电池中主要用于保持燃料气体与氧化气体在各自区域不因泄露而混合。由于硅橡胶兼具黏性与弹性性质,在燃料电池中由于密封而处于压缩状态,所以预测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产生松弛。本论文针对硅橡胶试样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模拟操作工况下的压缩应力松弛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5%应变状态下,材料的应力松弛行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呈指数下降趋势,特别是当试样在温度较高或酸度较高的试验环境下老化之后。文中采用叁参数Prony级数很好地模拟了硅橡胶材料的黏弹性行为,并且基于时温等效原理构建主曲线预测试样寿命。当加速试验时老化温度与酸浓度选择合适,相对于垫片材料在实际燃料电池环境中老化的力学损伤性能变化,可缩短50%甚至78%老化时间。(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3期)

徐晓榕,夏新曙,黄宝铨,林鸿裕,杨裕金[10](2018)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苯乙烯对PLA/PBAT共混物相形态和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苯乙烯(PLA/PBAT/S-2001)共混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旋转流变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不同含量S-2001对共混体系微观结构、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2001能够降低共混体系中分散相颗粒尺寸,改善界面黏结力,提高体系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强马拉哥尼应力松弛;当S-2001添加量为9份(质量份,下同)时,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从5.8kJ/m~2上升至40.4kJ/m~2,提高了596.6%;S-2001具有增韧增容双重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12期)

松弛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不同温度(775、800、825℃)、不同初应力(150、200 MPa)和不同预应变(7.85%、15.7%)下进行TA32钛合金高温应力松弛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对实验后的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分析了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二次延迟函数对应力松弛曲线进行拟合,推导得到高温蠕变本构方程,进而将其应用于TA32钛合金应力松弛行为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在应力松弛的前200 s,应力松弛速率很快,其应力急剧下降,经过3600 s后应力逐渐趋于平缓并最终达到松弛极限。应力松弛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其松弛极限随之减小,初应力和预应变则对其影响不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晶粒发生了等轴化和长大现象,塑性增强。模拟结果和应力松弛的实验曲线有较高的吻合度,验证了此蠕变方程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弛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李行,张继旺,易科尖,吴明泽,张金鑫.喷丸处理EA4T车轴钢疲劳性能和残余应力松弛行为研究[J].表面技术.2019

[2].吴荣华,陈明和,谢兰生,苏楠,陈灿.TA32钛合金高温应力松弛行为及其对应的本构方程(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张亚娟,李线绒,梁伟.镁铝层合板高温短时应力松弛行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9

[4].谢元洪,肖毅,吕佳欣,张振.材料和接触蠕变引起的螺栓连接松弛行为:弹-粘塑性分析方法[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5].邱吉,金涛,苏步云,树学峰,刘二强.有机玻璃非线性应力松弛行为表征与本构模型[J].实验力学.2019

[6].毕静,崔学习,张艳苓,张志,吴向东.Ti-6Al-4V钛合金薄板应力松弛行为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7].迟海,郭霞,刘伟丽,高峡,贺俊智.GH4169合金的反常应力松弛行为[J].机械工程材料.2019

[8].蔡利海,郭宝华,张诚,徐军,黄忠耀.以时温等效方法研究尼龙1010应力松弛行为及使用寿命预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9].李果,巩建鸣,谈金祝,朱大胜,贾文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密封材料应力松弛行为研究及寿命预测(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10].徐晓榕,夏新曙,黄宝铨,林鸿裕,杨裕金.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苯乙烯对PLA/PBAT共混物相形态和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8

标签:;  ;  ;  ;  

松弛行为论文-李行,张继旺,易科尖,吴明泽,张金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