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破裂修复术成功抢救失血性休克1例

子宫破裂修复术成功抢救失血性休克1例

一、子宫破裂修补术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春丽,洪腾,崔世红,杨敬敬,郭晓丽[1](2021)在《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8例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穿透性胎盘植入导致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因穿透性胎盘植入导致子宫破裂病例3例,同时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文献报道的穿透性胎盘植入导致子宫破裂病例5例,对患者一般资料及发病、治疗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8例子宫破裂均有剖宫产史,此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并植入,术中诊断完全子宫破裂,其中1例术前无明显症状,术中发现子宫破裂,其余7例术前均有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无痛性阴道出血;上腹部及右肩部急性疼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晕厥等失血性休克表现。妊娠结局:8例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中,4例行子宫破裂修补术,4例行子宫切除术,其中4例因胎盘植入侵犯膀胱行膀胱修补术,均发生产后出血并给予输血治疗。其中2例因出血多发生失血性休克。新生儿情况:4例因孕周小,胎儿无存活能力,大于28周的有4例,其中3例新生儿预后良好。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胎盘植入患者应警惕穿透性植入导致子宫破裂发生,一旦确诊子宫破裂应立即终止妊娠,有利于改善母儿结局。

李秀芳,吴杰,周艳,赵先兰[2](2020)在《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12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识别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年龄、发生孕周、孕产史、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子宫手术史、破裂发生部位、手术方式、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孕妇中位年龄为37岁(范围:30~43岁),发生子宫破裂的中位孕周为29周+6(范围:18周+3~36周+3)。(2)临床表现:12例孕妇中,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者9例;胸闷伴腰酸、腹部坠胀者2例;1例无症状,为择期剖宫产术时发现子宫破裂口。术前彩超提示12例孕妇中9例有腹腔积液,其中6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或阴道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3)子宫手术史及破裂发生部位:12例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孕妇中,10例有剖宫产术史,其中,原剖宫产术子宫切口处破裂4例、子宫下段前壁胎盘穿透性植入处破裂3例、穿透性胎盘植入达子宫底部致子宫底部破裂2例、穿透性胎盘植入发生于右侧宫角部肌瘤剔除部位致右侧宫角破裂1例;2例无剖宫产术史的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孕妇中,1例多次流产、刮宫术史,子宫破裂发生于宫底部,1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后胎盘穿透性植入破裂,子宫破裂口在子宫下段前壁。(4)母儿结局:11例孕妇输注悬浮RBC,1例未输注血制品;行子宫修补术9例,子宫次全切除术3例;孕产妇存活11例,死亡1例;围产儿存活7例,死亡6例。结论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对母儿危害极大,临床表现的异质性易导致误诊。对存在胎盘植入高危因素的孕妇,孕期应尽早明确诊断;对已诊断为胎盘植入者,当出现子宫破裂典型或不典型表现时,都应警惕子宫破裂的发生。

何伟,冯丹,罗剑儒[3](2020)在《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由于既往剖宫产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者为95例(89.6%);由于非剖宫产术(子宫穿孔术、子宫角楔形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子宫破裂者为11例(10.4%)。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95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按照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类型,将其分别纳入完全性子宫破裂(CRU)组(n=17)和不全性子宫破裂(ICRU)组(n=78)。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对CRU组与ICRU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 (1)孕期瘢痕子宫破裂发生率: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129%(106/82 157);每年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90,P<0.001)。(2)临床特点分析:本组106例患者的年龄为32岁(19~40岁);104例(98.1%)瘢痕子宫破裂发生在晚孕期(≥28孕周),2例发生在中孕期(20~27+6孕周);74例(69.8%)破裂者无典型子宫破裂症状,32例(30.2%)有典型子宫破裂症状。在11例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中,发生严重不良妊娠结局为8例,包括死胎、新生儿窒息、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术各为3、5、3及2例。(3)CRU组与ICRU组比较: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术分娩次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U组患者年龄、孕龄、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产术分娩间隔时间及临产率,均大于、小于、短于及高于ICRU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323、P<0.001,Z=-32.578、P<0.001,Z=-7.268、P<0.001,χ2=4.720、P=0.030)。(4)治疗与随访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3例接受子宫切除术,18例于剖宫产术中接受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及子宫修补术,85例接受剖宫产术分娩及子宫修补术。对其中保留生育功能的85例患者随访5~52个月,无一例再次妊娠。结论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是导致孕期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最为常见。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时,其发生CRU与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术分娩间隔时间密切相关。对于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时,若其发生子宫破裂,则后果往往更严重。

张文静[4](2020)在《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破裂是产科的危急重症,可造成胎儿窘迫、胎死宫内、腹腔内出血、休克等严重危急母儿安危的并发症。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二孩政策的放开等等,很多女性在妊娠前经历过子宫、附件的手术,使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本研究通过回顾我院近十年来发生的子宫破裂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分析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识别提供依据,并讨论预防子宫破裂的可能措施,同时对具有子宫破裂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孕期管理提出建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019年我院产科收治的14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原则、预防措施及母儿预后。结果:我院2009年-2019年共住院并分娩37136例患者,其中14例子宫破裂,完全性子宫破裂10例,不完全性子宫破裂4例,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04%。子宫破裂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瘢痕子宫10例(71.43%),先露部下降受阻2例(14.29%),子宫畸形2例(14.29%),胎盘植入2例(14.29%),腹部穿刺伤1例(7.14%)。子宫破裂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共10例(71.43%),次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胎心、胎动异常,共8例(57.14%),恶心、呕吐为再次之的临床表现,共3例(21.43%),阴道出血2例(14.29%),头晕、腹泻、血尿各1例(7.14%)。14例子宫破裂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2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2例行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累及膀胱及阴道,行阴道及膀胱修补术,7例产后出血,5例失血性休克,7例输血治疗,2例合并DIC,4例转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例术中行子宫破裂修补术的患者再次妊娠并剖宫产分娩一活婴。共计18名胎儿,9名死胎,2名新生儿重度窒息,2名新生儿轻度窒息,5名新生儿出生评分9-10分。结论:子宫破裂是产科罕见危急重症,对母儿的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子宫破裂最常见的原因为瘢痕子宫,建议孕前对子宫及附件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术中采用适宜的手术方式,减少对子宫完整性和功能的影响。建议计划妊娠的女性于妊娠前行超声检查以尽早识别子宫畸形,便于孕产期管理。对于瘢痕子宫再妊娠的女性,给予详尽且谨慎的评估与咨询,适当控制胎儿体重,注意患者的主诉,定期超声检查子宫瘢痕处的厚度及连续性。对于存在子宫破裂高风险的孕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对于阴道试产者密切关注产程的进展,警惕子宫破裂的相关征象,尽早发现与识别子宫破裂,避免误诊、漏诊。

杨丽萍[5](2020)在《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分析。方法:于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天津三中心医院的所有脾破裂患者中选取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免疫功能以及心理情绪状况。结果:71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患者包括I、Ⅱ、Ⅲ、Ⅳ各级患者,脾损伤分级中Ⅰ级13例,占总例数18.31%,Ⅱ级23例占总例数32.39%,Ⅲ级18例,占总例数25.35%,Ⅳ级17例,占总例数23.94%。71例患者中,开腹手术有四组,为脾修补术12例,脾部分切除术15例,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11例,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23例,而腹腔镜手术仅一组,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10例。脾修补术组手术时间(140.67±38.76)min、输血量(418.36±38.92)ml、住院时间(14.47±3.68)天要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而脾部分切除术组手术时间(220.87±41.26)min最长,但输血量(445.47±39.42)ml、住院时间(16.32±4.12)天较其他开腹手术组无显着差异;LS组手术时间(110.45±38.45)min、输血量(400.13±36.74)ml、住院时间(12.14±2.89)天均显着低于其他开腹手术组水平;脾修补术组并发症发生率(8.33%,1/12)最低,其次为LS组(20.00%,2/10),其他开腹手术组之间并发症无显着差异;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人。术后30d,各组患者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术后15d水平显着提高,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脾修补术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其他四组患者,P<0.05;其中脾部分切除术组术后15d、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又较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OS、LS组高;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淋巴细胞水平较OS组、LS组略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LS两组患者术后15d、术后30d 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LS组SAS评分(46.57±2.63)分、SDS评分(45.11±2.74)分显着低于开腹手术各组,P<0.05,而开腹手术各组之间评分无显着差异。脾修补术术后并发症最少,术后脾脏功能最大程度保留;脾部分切除术部分保留脾脏功能,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较非LS组水平无显着差异,利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迅速恢复,但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移植手术在快速止血同时可保留部分脾脏功能,但有可能脾量不够不能达到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的目的;OS是公认快速止血手术方式,适合粉碎性脾破裂或者年龄较大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LS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预后效果好及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对大夫要求高,术中有中转改为OS可能,且不能保留脾脏功能。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应该根据患者脾损伤类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脾功能。

米尔阿迪力·艾尔肯[6](2020)在《损伤控制理念在伴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和临床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57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骨盆骨折情况:单纯骨盆骨折11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30例,骨盆骨折合并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及脊柱骨折11例;开放性骨盆骨折4例,其余均为闭合性骨盆骨折。开放性腹部损伤4例;腹部损伤部位:肝脏13例、脾脏18例、肝脾损伤22例、肠道损伤13例、肾脏损伤8例、尿道/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3例、会阴/阴道撕裂伤5例、腹部大血管损伤及腹膜后血肿形成8例;ISS评分2666,平均(43.9±10.4)分。结果:本组57例患者经损伤控制理念救治后死亡6例,其中ARDS 1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MODS 1例,术后DIC 1例;急诊行骨盆骨折外固定架6例(其中1例因DIC死亡,5例将外固定选择为最终固定方式),48例患者佩戴骨盆带,待病情稳定后进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保守治疗3例。所有开放性损伤部位行I期清创处理,21例行VSD负压引流,下肢骨骼牵引术22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28例;术式:脾切除术15例、脾修补术3例、肝修补术11例、肝固有动脉栓塞术4例、小肠修补术2例、乙状结肠造瘘术7例;肾切除术1例、肾修补术1例、膀胱修补术2例、膀胱造瘘术8例,所有尿道损伤患者均型II期手术进行修补;会阴修补术4例;髂内动脉造影术11例,其中预防性栓塞2例;治愈患者ICU住院时间137天,平均(7.1±5.8)天,治愈患者总住院时间961天,平均(21.5±11.0)天。所有骨盆骨折患者术后1年随访均能自主下地活动;所有随访患者均完全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状态。结论:损伤控制理念适合合并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的生理病理特点,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可提高此类多发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杨阳[7](2020)在《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子宫破裂是指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为威胁母子生命安全的产科严重并发症。近年来,我国二胎政策全面开放,随着孕妇年龄增加,导致曾有过子宫手术史的孕妇明显增多。瘢痕子宫妊娠成为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于沈阳市妇婴医院孕晚期发生子宫破裂且合并瘢痕子宫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瘢痕子宫妊娠晚期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及早判断并处理这一产科急症以避免母婴不良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总分娩量为44648例,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患者共5173例,按照一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4768例纳入本研究,选取其中发生完全及不完全子宫破裂患者276例为研究组;同期未发生子宫破裂患者共4492例,使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共556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孕周、是否常规孕检、居住地、前次子宫手术医院级别、新生儿体重、既往子宫手术次数、是否有早期流产史、此次妊娠距前次手术时间间隔、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浓度、妊娠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增加程度的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于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以P<0.05认为统计学有显着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相对危险度(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回顾276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手术情况,本次妊娠入院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等,具体分析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与孕妇年龄、是否常规孕检、子宫手术次数、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及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浓度相关(P<0.05),而与孕周、居住地、前次子宫手术医院级别、新生儿体重、早期流产史、妊娠前BMI及妊娠期体重增加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常规孕检、多次子宫手术史、高龄以及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是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未进行常规孕检的风险最高(OR4.967,95%CI:1.38-17.874),其次分别为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OR2.657,95%:1.463-4.824),多次子宫手术史(OR2.495,95%CI:1.214-5.127),高龄(OR1.832,95%CI:1.263-2.659)。本研究组276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了完全性子宫破裂。2例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2年后妊娠发生子宫破裂,其中1例于妊娠33+5周因阴道流血伴持续下腹痛及休克入院,经急诊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胎儿存活,术中见子宫后壁偏左侧一破裂口长约10cm,行破裂口修补术;另1例妊娠32+4周以胎动减少为首发表现,随后出现上腹部疼痛未及时就诊,待腹痛加重遍及全腹入院急诊手术,术中见子宫前壁下段起经宫底至子宫后壁一长约12cm完全性破口,胎胞位于腹腔,胎儿已死亡,取出死胎后行子宫破裂修补术。两例患者术中均输血抢救,预后良好。另1例为剖宫产术后7年于妊娠38周因不规律腹痛入院,查体宫体及子宫下段压痛行急诊剖宫产,术中见子宫下段偏左侧有一长约1cm破口并见羊膜囊,剖宫产分娩一活婴,无母儿并发症。不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绝大多数无特异症状,因剖宫产术中见子宫下段肌层菲薄、仅余一层浆膜而诊断,无母儿并发症。结论:1、未常规孕检、多次子宫手术史、高龄以及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2年是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风险的瘢痕子宫患者,孕晚期应加强监护,警惕子宫破裂。2、多次子宫手术史孕妇妊娠晚期发生子宫破裂风险增加,因此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妇女在妊娠前实施子宫手术应十分慎重。3、瘢痕子宫破裂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特别是对于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妊娠的孕产妇,应重视相关的非特异症状,提高警惕,避免因子宫破裂发现不及时造成的母婴损害。

周晓燕,张丽,赵爱,张慕玲[8](2019)在《9例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病因分析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病因、临床特点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9例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一般资料及发病、治疗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9例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中,引产导致子宫破裂4例(2例位于子宫体部、2例位于子宫下段原切口瘢痕),胎盘植入导致子宫破裂1例(子宫下段原切口瘢痕处),不明原因子宫破裂1例(有人工流产病史,位于子宫底部),腹腔镜宫角部手术后瘢痕破裂1例(位于子宫角部),宫缩发动后前次剖宫产瘢痕切口破裂2例(子宫下段原切口瘢痕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下腹痛2例,不规则下腹痛4例,持续性脐周痛1例,无明显腹痛2例。6例伴阴道出血,3例无阴道出血表现。7例行子宫破裂修补术,2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非引产的5例病例中,胎死宫内1例,其余4例新生儿结局良好。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是子宫破裂的高发人群,对于具有前置胎盘、多次剖宫产和人工流产、子宫手术等宫腔操作史的孕妇应警惕子宫破裂的风险。

单可记[9](2019)在《云南省主要产科急危重症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二孩政策”前后产科重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变化[背景及目的]尽管妊娠不是一种疾病,但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孕产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由于妊娠的生理变化使得孕产妇成为一个独特的人群。与一般患者相比,妊娠的生理变化使得怀孕妇女更容易受到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基础疾病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也使得临床医生更加难以识别。多数文献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描述产科重症患者,较为常见的产科危重病种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出血、产褥感染、妊娠急性脂肪肝、围产期心肌病、羊水栓塞以及各种妊娠期合并的内、外科基础疾病。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有关产科重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因地区不同而不同。而由于转入ICU的产科患者的数据更加详细,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科危重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转入ICU的产科患者的研究可能是比较接近产科危重疾病监测的最佳方法之一。另外,近年来ICU在降低危重孕产妇死亡率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近年来高剖宫产率的历史遗留了大量的瘢痕子宫妇女,并于2015年10月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以及高龄孕产妇的增加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妇女面临着妊娠和分娩的较大风险。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二孩政策”前后产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局的变化,为降低孕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寻找理论依据。[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0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进行回顾。回顾的对象其中包括本院产科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和其他医院直接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2007年1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第2组:2016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转入ICU的产科重症患者。通过住院病历收集数据,包括一般资料,转入ICU的主要原因(ICU第一诊断),疾病严重程度,ICU内的主要干预等数据,比较两组患者之间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主要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及母亲结局。另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孕产妇死亡疾病编码-10(ICD-10)将产妇死亡原因分为:直接产科因素死亡和间接产科因素死亡。[结果]①研究期间,本院共计分娩63703人次。两组共计转入ICU 540例产科重症患者,其中第1组共计376例(本院340例,外院36例),第2组共计164例(本院159例,外院5例)。本院孕产妇ICU转入率0.78%(499/63703)。②在转入ICU主要原因中以产科因素为主,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产后出血,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脓毒症和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其中,第2组患者产后出血(P=0.02)和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P<0.01)的比例更高,但脓毒症患者的比例较前下降(P=0.04)。③在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的比较中,第2组患者年龄更大,孕次、产次、流产次数更多,失血量更大,ICU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均更长(均P<0.05),而通过介入栓塞动脉止血的比例更高,ICU内机械通气的比例也更高(均P<0.05)。④在主要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比较中,第2组产后出血的比例较高,其中以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比例升高,宫缩乏力的因素下降(均P<0.05)。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及甲状腺问题的比例均增加,但HELLP综合征、先心病的比例较前下降(均P<0.05)。⑤研究期间,孕产妇死亡共计13例(本院8例,外院5例)。其中,10例间接产科因素死亡,3例直接产科因素死亡。本院孕产妇死亡率(MMR)为 12.6/10 万(8/63703),濒临死亡率(MNMR)为 536.9/10 万(342/63703)。其中,因产科大出血死亡的比率为4.7/10万(3/63703)。[结论]研究期内,重症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仍以产科因素为主,分别为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和脓毒症;“二孩政策”之后,短期内年分娩数量达到顶峰,转入ICU的重症孕产妇数量也随之上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加,其中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比例增加而宫缩乏力所占的比例下降,失血量增加,住院时间延长,ICU内机械通气的比例增加;孕产妇的死亡比率和濒临死亡率无明显变化。孕产妇死亡原因中以间接产科因素死亡(妊娠期的合并症/并发症)为主,而直接产科因素死亡因素中唯有产科大出血(死亡率为4.7/10 万)。第二部分云南省33家医院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背景及目的]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是一种罕见的围产期并发症,临床上通常与灾难性的母儿结局相关。而且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通常因产科大出血而导致母儿死亡。但由于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生率较低,使得临床医生对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发生的危险因素缺乏充分的了解。而且之前有关子宫破裂的研究报告基本上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小样本的临床报告。国际上,检索到的有关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大样本、长期限的临床研究有沙特阿拉伯为期20年的报告(49例,发生率为0.04%)和挪威为期42年的报告(173例,发生率为0.013%)。而在国内,有关妊娠期子宫破裂的报告基本都是临床个案报道。另外,在有关此方面的大多数研究中作者都使用了国际诊断编码。但这些诊断编码却不能区分灾难性的完全性子宫破裂和基本无害的部分性子宫破裂的类型。并且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预计会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因此,我们需要更准确地了解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云南省内,近十四年间,33家医院中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常见病因、临床特征及母儿结局。[方法]以病例报告表(Cases Report Form,CRF)的形式调查,在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 1日,云南省各级医院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生情况。收集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娩特征、术中所见以及母儿结局,然后按照子宫有无瘢痕史将其分为瘢痕组和无瘢痕组,对比分析这些指标,并对符合随访条件的母儿进行随访。[结果]云南省33家医院共105例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其中瘢痕组65例,无瘢痕组40例。调查期间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总体比例0.012%。瘢痕组妇女不良孕史、妊娠期糖尿病、子宫原瘢痕破裂比例较高(P<0.05)。无瘢痕组患者高龄产妇、巨大儿、梗阻性难产和医源性产程加速(缩宫素使用不当)、产程中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死胎死产的比例更高(P<0.05)。瘢痕组以原瘢痕破裂为主并以子宫下段累及较多,无瘢痕组以梗阻性难产为主并以子宫颈受累为主(均P<0.05)。瘢痕组新生儿窒息率和NICU的转入率较高,无瘢痕组死产和新生儿早期死亡情况更常见(均P<0.05)。105例妇女中,8例(7.6%)妇女死亡(瘢痕组3例,无瘢痕组5例),胎儿宫内死亡68例(64.8%),新生儿窒息13例(12.4%)。在成功随访的46例母亲中43例因避孕措施而未孕,再次妊娠者3例,其中2例意外妊娠早期人工流产,1例计划妊娠并于妊娠第38周再次剖宫产成功分娩,母儿结局良好。成功随访的13名儿童均正常发育。[结论]瘢痕子宫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剖宫产史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史;无瘢痕子宫破裂主要危险因素是胎位异常所致难产、多胎妊娠、滥用催产素类药物、不当的宫内操作以及分娩管理不善等因素。子宫破裂的临床症状以产前剧烈腹痛,胎心异常,失血性休克,产前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其中无瘢痕子宫破裂者的组织损伤更重,失血更多,母儿结局预后更差,临床上也更容易延迟其诊断。第三部分 近十年围产期子宫切除的病因和母亲结局[背景及目的]围产期子宫切除与产科大出血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本研究回顾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十年来所有围产期子宫切除病例。探索围产期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产妇临床特征,围手术期及术中情况,并发症及结局。[方法]回顾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所有子宫切除病例。按照术前是否计划子宫切除情况将其分为两组: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和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从住院病历系统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术前基本资料,麻醉方式,术中特征,子宫切除主要指征,胎盘异常的类型,转入ICU的情况以及ICU内主要干预,以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组间变量的比较,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采用x2检验、t检验(正态分布)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①研究期间,本院共计分娩51152人次,围产期子宫切除共计133例,其中计划性子宫切除组49例,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84例,总体围产期子宫切除率为2.6/1000(133/51152);其中68.4%(91/133)的妇女至少有一次剖宫产史。②133例围产期子宫切除时机的分布情况为,54.1%的发生在剖宫产术中,31.6%的发生在剖宫产术后,14.3%的发生在阴道分娩后。③围产期子宫切除术的主要指征为胎盘异常(71.4%),宫缩乏力导致的出产后大出血(13.5%)和凝血功能障碍(5.3%)。④胎盘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的剖宫产史有关。⑤88.7%(118/133)的妇女术后需要转入ICU管理。⑥围产期子宫切除的产妇常见的并发症有发热,急性肾损伤,膀胱损伤,切口感染和DIC。⑦在产妇特征中,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妇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妇女。但在麻醉和围手受术期处理方面,与计划性子宫切除组相比较,非计划性子宫切除组妇女全身麻醉比例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量和液体输注量更多,缩血管药物使用的比例更高,但术后血红蛋白更低。⑧133例围产期子宫切除妇女中共计死亡3例,其中在计划子宫切除组中的1名妇女因疤痕子宫并凶险型前置胎盘伴穿透膀胱,导致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在非计划子宫切除组中2名妇女分别为子宫破裂和羊水栓塞合并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结论]围产期子宫切除的常见指征有胎盘异常,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大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导致胎盘异常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史。与计划性子宫切除妇女相比,非计划性子宫切除妇女围手术期的情况更为复杂。第四部分 休克指数对产后出血的识别及其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背景及目的]尽管在过去的25年中,因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人数有所减少,但它依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直接产科因素。据报告,2015年全球因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人数超过80,000人。并且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由产科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构成比为29.3%,导致产妇严重不良结局的构成比为26.7%,但这些数据存在区域差异。造成这些数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目前产科出血的定义本身标准的不统一,或定义的标准本身存在缺陷。同时,也造成临床上不能满足对产科出血的早期识别,且临床上达不到简单易用的程度。比如,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产科出血的定义:阴道分娩失血量>500ml,剖宫产分娩失血量>1000ml。但经研究发现,许多失血量>500ml的孕产妇并无任何不良临床后果,而有些孕产妇即使失血量较少,但仍会出现临床不良后果的风险。此外,按照分娩方式进行划分的产科出血的定义也令人困惑:为何阴道分娩后失血量达到500rnL就会对产妇造成临床不良后果的风险,而剖宫产分娩后失血量达到500mL却不会造成临床不良后果风险?所以,在临床上除了对失血量的准确评估是一个难点之外,可能还要考虑孕产妇的基础健康状况的影响。因为基础健康状况较好的妇女通常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失血量,而不会出现重要器官灌注失代偿的情况(通常>1000 mL)。换言之,产科出血的定义既要考量患者实际的失血量,同时还要考量患者器官灌注的临床表现。比如,患者的生命体征或血流动力学或一些代谢指标(酸中毒、碱缺失、血乳酸)的情况。这些指标的变化均能够及时提醒临床医生对产科出血的识别和初步评估孕产妇失血的程度。但是临床上需要一个能够及时识别产科出血,并且这个指标还要尽可能地适用于所有医疗场景,比如不仅适用于产科专科医生,还可适用于全科医生,急诊科医生,甚至其它的非产科专业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简单快速,床旁易用的特点。初步研究表明,休克指数可能是一个具备上述这些要求的指标。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虽然使用常规的个体生命体征(脉搏和收缩压)来评估低血压的准确性,但它们的简单组合可能会将一般常规的临床参数转变为更准确的、能够及时反映低血容量指标。休克指数是通过心率除以收缩压进行计算的,并且可以利用生命体征来提高个体化的预测能力,这有助于早期个体化识别产科出血。目前,国际上有关休克指数在产科出血中的使用方兴未艾,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多为综述且语焉不详。为此,我们就有关休克指数对产科出血的识别和对产科出血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进行观察和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8240例患者,排除多胎妊娠,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问题,产前出血患者以及资料不全者,仅纳入剖宫产且产后出血(产后24h失血量≥1000ml)患者作为观察组,共计70例;按照剖宫产方式(紧急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和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进行匹配70例非产后出血患者(产后24h失血量<1000ml)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时和产后24h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产后24h失血量,产后出血l0min,30min的心率、收缩压、不同时间SI(SI1=入院时、S12=产后出血10min、SI3=产后出血30min),不良事件(大量输血,侵入性操作和转入ICU)等各指标。比较两组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使用相关分析探讨SI与失血量和输血量的相关性;使用ROC观察SI对失血量和不良事件的预测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急诊剖宫产均为46(65.7%)人,择期剖宫产均为24(34.3%)人。观察组和对照组局部麻醉均为45(64.3%)人,全身麻醉均为45(35.7%)人。两组之间年龄,产次,孕周,孕前BMI,入院时HR、SBP、Hb、SI均无显着差异(均P>0.05),两组入院时的休克指数(SI1)总体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是0.75(0.68-0.84);对照组的产后出血10minSBP和产后出血30min的SBP均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的产后出血10minHR和产后出血30min的H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产后出血10minSBP,产后出血30minSBP均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SI2,SI3,产后24h失血量,住院天数和ICU转入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1)。另外,SI2和SI3均高于SI1,且以SI2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SI2和SI3均与产后24h失血量和输血量呈明显正相关。ROC曲显示,SI2和SI3均对24h失血量,输血量,侵入性操作和术后转入ICU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休克指数对产后出血的失血量,输血量以及产后出血患者的不良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汪银,章小宝[10](2019)在《剖宫产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19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剖宫产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高危因素,以及再次手术的注意事项,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识别,探讨减少和避免其发生的方法。方法:对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2013年1月—2017年7月发生的19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剖宫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为0.06%(19/31 136)。首次剖宫产指征包括:胎盘因素6例,多胎妊娠4例,瘢痕子宫4例,头盆不称2例,社会因素2例,巨大儿1例。其中首次手术为择期者15例,急诊者4例。再次剖腹探查术主要指征为因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再次手术7例,胎盘因素4例,腹壁血肿2例,膀胱破裂2例,腹腔内出血2例,子宫切口裂开1例,子宫切口感染1例。再次手术的方式:7例行子宫切除,3例行腹壁血肿清除术,2例行B-lynch缝合术,2例行腹腔血肿清除术,2例行膀胱修补术,1例放置Bakri产后止血球囊,1例行腹腔镜下子宫切口修补术,1例行腹腔镜检查。19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剖宫产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首次手术指征为胎盘因素、多胎妊娠以及瘢痕子宫者非计划再次手术风险较高。虽然发生率不高,但造成的不良后果严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避免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

二、子宫破裂修补术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破裂修补术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8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统计指标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2.2 预后情况
3 讨 论

(3)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2 孕期瘢痕子宫破裂诊断标准
        1.2.3 瘢痕子宫形成原因判断标准
        1.2.4 CRU与ICRU诊断标准
        1.2.5 不良妊娠结局诊断标准
        1.2.6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
    2.2 本组孕期发生瘢痕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
        2.2.1 年龄及孕龄
        2.2.2 是否合并典型子宫破裂症状
    2.3 CRU组与ICRU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4 本组孕期瘢痕子宫破裂患者的子宫破裂症状及母儿妊娠结局比较
    2.5 本组孕期瘢痕子宫破裂患者的治疗与随访结果
3 讨论

(4)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观察指标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2.3 子宫破裂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2.4 术中情况及产妇预后
    2.5 胎儿/新生儿情况
3 讨论
    3.1 子宫破裂的发生率
    3.2 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
        3.2.1 剖宫产术
        3.2.2 子宫(腺)肌瘤剔除术
        3.2.3 子宫附件手术
        3.2.4 先露部下降受阻
        3.2.5 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
        3.2.6 产科手术损伤
        3.2.7 子宫畸形
        3.2.8 胎盘植入
        3.2.9 其他
    3.3 子宫破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4 子宫破裂的处理及预后
    3.5 子宫破裂的预防
        3.5.1 预防子宫瘢痕的形成
        3.5.2 子宫手术的技巧
        3.5.3 瘢痕子宫术后避孕时间
        3.5.4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的选择
        3.5.5 非瘢痕子宫妊娠期子宫破裂的预防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时子宫破裂的风险因素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方法
    1.1.3 术前检查及损伤分级
    1.1.4 术后患者并发症
    1.1.5 免疫功能检查
    1.1.6 心理功能评分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脾损伤分级
    1.2.2 患者住院一般情况比较
    1.2.3 手术各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1.2.4 各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1.2.5 五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比较
1.3 讨论
    1.3.1 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外伤性脾破裂的救治理念在进步
    1.3.2 充分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手术方式
    1.3.3 术后并发症原因
    1.3.4 术后免疫功能有助于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1.3.5 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心理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损伤控制理念在伴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损伤控制救治步骤
        2.1 急救与液体复苏
        2.2 初步简化手术
        2.3 ICU支持治疗
        2.4 骨折确定性治疗
    3 典型案例
结果
讨论
    1 损伤控制理念的由来及演变
    2 损伤控制理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及的实施步骤
        2.1 损伤控制性复苏
        2.2 外科止血及初期简化手术
        2.3 纠正低体温
        2.4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5 纠正凝血机制紊乱
        2.6 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其他
    3 骨盆骨折合并腹部损伤患者的纳入标准及最佳时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内容和方法
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
    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病例特点及母婴结局
    4.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特点
讨论
    1.产前检查与瘢痕子宫破裂
    2.多次子宫手术史与瘢痕子宫破裂
    3.妊娠距前次子宫手术时间间隔与瘢痕子宫破裂
    4.高龄与瘢痕子宫破裂
    5.妊娠晚期贫血与瘢痕子宫破裂
    6.瘢痕子宫破裂的病例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破裂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9例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病因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
    2.2 预后情况
3 讨论

(9)云南省主要产科急危重症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二孩政策”前后产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变化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云南省33家医院妊娠期完全性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近十年围产期子宫切除的病因和母亲结局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休克指数对产后出血的识别及其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危重产科学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剖宫产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1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产科情况
    2.2 两次手术情况
    2.3 出血及输注血液制品情况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
    3.2 剖宫产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原因
        3.2.1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3.2.2 胎盘因素
        3.2.3 腹壁血肿
        3.2.4 膀胱破裂
        3.2.5 腹腔内出血
        3.2.6 子宫切口裂开
        3.2.7 子宫切口感染
    3.3 再次手术发生的高危因素
    3.4 再次手术注意事项
        3.4.1 加强首次手术后12 h内的监护
        3.4.2 提高对术后患者异常症状和体征的识别
        3.4.3 优化大出血输血方案
        3.4.4 对再次手术的医生提出更高要求
        3.4.5 是否保留子宫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3.4.6 其他情况再次手术注意事项
        3.4.7 加强使用抗生素
    3.5 减少和避免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的措施

四、子宫破裂修补术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8例病例分析[J]. 杨春丽,洪腾,崔世红,杨敬敬,郭晓丽. 医药论坛杂志, 2021(02)
  • [2]穿透性胎盘植入致自发性子宫破裂12例临床分析[J]. 李秀芳,吴杰,周艳,赵先兰.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10)
  • [3]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J]. 何伟,冯丹,罗剑儒.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04)
  • [4]再认识妊娠期子宫破裂-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D]. 张文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7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疗效分析[D]. 杨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损伤控制理念在伴腹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分析[D]. 米尔阿迪力·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孕晚期瘢痕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分析[D]. 杨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9例完全性子宫破裂病例病因分析与探讨[J]. 周晓燕,张丽,赵爱,张慕玲.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9(06)
  • [9]云南省主要产科急危重症的相关临床研究[D]. 单可记.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10]剖宫产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19例临床分析[J]. 汪银,章小宝.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9(03)

标签:;  ;  ;  ;  ;  

子宫破裂修复术成功抢救失血性休克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