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烃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选择性,催化剂,不饱和,路易斯,纳米,氢氧化物,开环。
烃选择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孔远,刘赟,朱玉磊,张朋伟,刘晨光[1](2019)在《硫化温度对NiO/Al_2O_3催化剂的裂解C_9烃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业成型Al_2O_3为载体,采用分步浸渍法制备NiO负载量(w)为20%的NiO/Al_2O_3催化剂,采用BET,XRD,XPS,TEM等方法对硫化态催化剂进行表征,以含有双环戊二烯(DCPD)和苯乙烯的甲苯-正庚烷溶液作为模型化合物,在10 mL固定床加氢反应装置上考察了硫化温度对催化剂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80~320℃硫化温度范围内,随硫化温度的升高,硫化程度先升高后降低,NiO/Al_2O_3催化剂适宜的硫化温度为300℃;在300℃硫化时,硫化镍晶粒的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在反应温度180℃、压力3.5 MPa、体积空速3.5 h~(-1)、氢油体积比400的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达97.32%,DCPD转化率达94.78%,二氢双环戊二烯选择性达76.63%。(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时晓珍[2](2018)在《镍基纳米催化剂调控下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炔(-C≡C-)选择性加氢为相应的烯(-CH=CH-)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工过程,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中间体的合成和聚烯烃工业中烯烃的纯化。虽然贵金属催化剂性能优异,但其价格昂贵、易发生过加氢、需要复杂有机配体修饰等诸多缺陷限制了它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基于此,我们以价廉易得的镍为主催化活性组分,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好的镍基金属催化剂用于炔选择性加氢。首先,采用原位还原法制备出了直径约为6.2 nm的超细镍纳米粒子催化剂,其在硼氢化钠-甲醇体系中能高效催化转化多种炔为Z-烯。值得一提的是,其在1,2-二苯乙炔(DPA)的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转化频率可高达2940 h~(-1),远高于非贵金属催化剂和绝大多数贵金属催化剂。然后,通过在氮气氛中高温热解镍-锌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物得到NiZn/NC纳米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DPA选择性加氢为Z-烯的反应中。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Z-烯选择性,继续延长反应时间7 h,体系中的Z-烯没有发生明显的异构化或过加氢。最后,通过在氮气氛中高温热解乙酸镍-叁聚氰胺的固相混合物得到Ni_3N/NC纳米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该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手段详细阐释了催化剂的结构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赵嘉颖[3](2017)在《负载型NiCu纳米合金催化剂制备及炔烃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烯烃工业是石油化工行业的源头核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乙烯为原料的产品占全部石化产品的70%以上。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乙烯的方法为蒸汽裂解法。然而石油裂解产物中除了乙烯以外通常还含有少量的乙炔,其在乙烯聚合过程易导致诸多问题,因此充分脱除乙烯原料气中的乙炔,使其含量降至5ppm以下是十分必要的。催化加氢法具有成本低、流程简单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工业中最常用的去除裂解气中乙炔的方法。负载型Pd基催化剂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催化剂,鉴于贵金属资源价格昂贵,近年来针对以价格低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替代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日益活跃。非贵金属Ni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加氢活性,是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使用最早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然而在该过程中,Ni催化剂表面极易产生绿油和积碳,从而造成催化剂失活,因此开发高性能Ni基非贵金属炔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纳米合金由于存在协同效应,通常表现出与单金属不同的化学性质,以其为活性组分为制备高性能催化剂提供了可能。鉴于Cu基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烯烃选择性,本论文以纳米金属合金的构筑为出发点,提出两种可行的途径以实现高分散NiCu纳米合金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在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对催化剂的活性、烯烃选择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DH)层板的可调性和晶格定位效应,以内源形式将活性组分Ni和Cu引入LDH层板中,并以LDH作为催化剂前驱体制备负载型NiCu合金催化剂,考察其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系统研究了催化剂制备方法对双金属催化剂活性组分合金化程度的影响,并揭示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与浸渍法制备的NiCu双金属催化剂相比,LDH前驱体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活性组分颗粒尺寸较小及NiCu合金化程度较高的特点,不仅使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增加,且使Ni和Cu间的电子效应增强,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基于CeO_2的形貌及晶面诱导效应,选用具有不同形貌(晶面)的CeO_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系列NiCu/CeO_2催化剂,系统探究了载体择优晶面对NiCu双金属催化剂合金化程度的影响,并在多种炔烃选择性加氢中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以具有纳米多面体形貌的CeO_2为载体时,NiCu双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呈现较为均匀的纳米合金结构,且该催化剂存在显着的金属-载体间强相互作用,从而使Ni和Cu及金属和载体间电子效应增强,并使金属活性组分锚定于载体表面,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加氢活性和乙烯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5)
孟青[4](2017)在《双环烃选择性加氢开环与裂化催化剂载体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别以无定形硅铝(ASA)、USY分子筛作为载体改性基质,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担载Ni-W活性组分,制备了Ni-W/ASA-Al_2O_3系列和Ni-W/USY-Al_2O_3系列催化剂。通过低温静态N_2吸附容量法、X-射线衍射(XRD)技术以及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手段,表征所制备催化剂与载体的理化性质。选取十氢萘和萘作为模型化合物,在固定床加氢微型反应试验装置上,分别考察ASA含量的变化对十氢萘选择性加氢开环反应的影响,以及USY分子筛含量的变化对萘加氢裂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载体均属于介孔类型,随着ASA(或USY分子筛)含量的增加,载体和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均增大,孔径分布集中在4~10 nm区间,催化剂的总酸量逐渐增大。ASA(或USY分子筛)在载体和催化剂中的晶相原貌皆保持完整,金属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均匀分散。载体中ASA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十氢萘的转化率。在反应温度310~370℃,反应压力3.0 MPa,体积空速1.0 h~(-1),氢油体积比500:1的条件下,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十氢萘的转化率逐渐增大,相同反应温度下,转化率随着ASA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大,选择性开环产物的收率有所提高,但含量仍偏低,且十六烷值低于原料的十六烷值,故采用ASA改性未能达到有效选择性开环并提高原料十六烷值的目的。载体中USY分子筛含量的增加可有效促进萘的加氢裂化过程。在反应压力3.0 MPa,体积空速1.5 h~(-1),氢油体积比300:1的条件下,萘在200~280℃范围内主要进行加氢饱和反应,产物为四氢萘和少量十氢萘,反应转化率随着USY分子筛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280~360℃之间,萘加氢裂化的程度加剧,随着USY分子筛含量的增加,产物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选择性增大,反应转化率略有降低,但U-1和U-2催化剂对应的转化率仍高达90%以上。综合考虑反应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对优选出的Ni-W/USY-Al_2O_3系列中的U-2催化剂进行工艺评价,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70℃,反应压力3.0 MPa,体积空速1.5 h~(-1),氢油体积比300:1。此时,萘的转化率为96.62%,苯的选择性为10.66%,甲苯和二甲苯的选择性为23.38%。(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5](2016)在《铜催化末端炔烃选择性交叉偶联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J.Am.Chem.Soc.2016,138,12348~12351铜催化末端炔烃交叉偶联(Glaser-Hay reaction)是《有机化学》教科书中的一个基本反应,其生成1,3-二炔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及材料科学中应用广泛,但大量实验结果和理论研究表明,当该反应使用两种不同炔烃时,两种自偶联产物则占多数,不能选择性地合成不对称1,3-二炔类化合物,由此限制了其在有机合成特别是天然产物和功能(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6年11期)
刘剑,曹昌燕,杨述良,宋卫国[6](2016)在《Pd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炔烃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炔烃的选择性加氢是精细化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传统林德拉催化剂存在有毒金属或化合物的污染问题,开发新型高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的催化剂,不仅是催化研究的热点,也是工业生产追求的目标。本文采用乙二醇溶剂热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Pd-M(Cu、Pb)双金属催化剂。液相催化苯乙炔加氢在转化率100%时,苯乙烯选择性可达98%。该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套用5次后性能没有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七分会:纳米催化》期刊2016-07-01)
温志国,田冲,Borzov,Maxim,V,聂万丽[7](2016)在《有机胺盐酸盐/B(C_6F_5)_3催化的酸与炔烃选择性加成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寻找直接有效的乙烯基官能化合成方法的研究备受关注.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有机胺盐酸盐/B(C_6F_5)_3(BCF)体系催化炔烃与氢氯酸或羧酸的加成反应方法,可选择性地在炔烃的C(2)位氯代或羧化.研究了在有机胺盐酸盐/BCF体系催化下,不同取代的炔烃与无机酸HCl的氢氯化加成反应.在2,2,4,4-四甲基哌啶盐酸盐/BCF([TMPH]+[Cl-B(C_6F_5)_3]-)催化下,等物质的量的炔烃和HCl反应时,端基芳炔的C(2)位一加成产物的比例可高达90%以上,而端基烷基炔烃的选择性较芳炔差,叔丁基乙炔的一加成产物只占到67%.报道了非金属催化剂路易斯酸BCF催化的炔烃与羧酸CF_3COOH的烯醇酯化反应,端基芳炔的C(2)位烯醇酯化产率可达95%以上,而二苯基乙炔及非芳香性端基炔的反应活性较低.首次实现了非金属催化剂FLPs参与催化的炔烃与酸的选择性氢氯化和烯醇酯化加成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杜桂芳[8](2016)在《镍催化不饱和烃选择性插入C-C键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碳(C-C)键的断裂是有机化学的基础问题,过渡金属催化C-C键活化是有效途径之一。其中科研工作者们发展了一系列的催化碳-碳键官能团化的反应体系,如钌、铑、钯、铁、钻、镍、铱、钨、铼、锇和金等过渡金属配合物。这些过渡金属配合物能够高效的催化不饱和烃(炔烃或烯烃)插入C-C键,从而实现官能团的转化或者扩环反应。新颖的协同催化策略包括有机-有机,金属-金属和有机-金属协同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在C-C键活化领域,路易斯酸(LA)和过渡金属化合物结合有望成为一种高效有力的手段。在实验中,催化剂的设计与优化往往需要大量试验。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催化过程是认识催化机理的重要手段。当掌握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机理时,通过比较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进而改善、设计新型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是目前催化剂设计与合成的重要指导支持。本论文首先采用密度泛函方法(DFT)详细探讨了过渡金属催化不饱和烃插入C-C键的反应机制,并与实验结果对照,为实验设计更为高效的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镍/路易斯酸协同催化炔烃选择性插入2,3,5,6-四氟苯甲腈C-CN键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本文详细研究了零价Ni/BPh_3协同催化的2-丁炔插入2,3,5,6-四氟苯甲腈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此反应完整的催化循环包括Ni迁移,氧化加成,炔烃插入和还原消除。其中炔烃插入(ΔG°(?)=21.9kcal/mol)是决速步骤。通过对比有无助催化剂BPh_3参与的反应势能面表明,BPh_3的参与能够有效降低Ni迁移,氧化加成以及炔烃插入步骤的活化能垒,特别是Ni迁移步骤的反应能垒降低了3.4 kcal/mol,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此外,本文成功解释了Ni0催化剂选择性活化C-CN键的原因,并预测单膦配体催化剂Ni(PPh_3)(AL)对此反应体系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活化能AG°(?)=10.0 kcal/mol(炔烃插入),为实验合成提供了新的方向。2.镍催化1,3-二烯和3-氮杂环丁酮环加成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本文利用DFT方法详细探讨了镍催化1-Boc-3-氮杂环丁酮和1,3-二烯的环加成反应的β-碳消除和氧化加成两种可能反应机制。结果表明,通过β-碳消除断裂C-C键的能垒高达48.0 kcal/mol,说明此反应机制并非经过传统的β-碳消除。氧化加成机制由氧化加成,烯烃插入和还原消除叁个基元步骤组成,而且烯烃插入是决速步骤(AG°(?)=32.2 kcal/mol)。这表明这个反应是经过氧化加成的反应机制进行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此类反应的机制,从而为实验上设计更为高效的催化剂,有效的降低决速步骤的活化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葛秋伟,肖竹钱,张金建,张徐,申东明[9](2016)在《不同硅铝比Co/ZSM-5催化剂对费托合成汽油馏分烃选择性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ZSM-5分子筛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o/ZSM-5系列催化剂,用于费托合成反应一步法制汽油馏分烃(C_5~C_(11)烷烃)。考察了不同硅铝比(Si O_2/Al_2O_3=25,38,50,80和200)的ZSM-5分子筛对Co/ZSM-5催化剂费托合成汽油馏分选择性的影响。采用氮气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高压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比Co/ZSM-5(Si O_2/Al_2O_3=25,38,50和80)催化剂,Co/ZSM-5(Si O_2/Al_2O_3=200)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汽油馏分烃类选择性,高达52.8%,这主要归功于Co/ZSM-5(Si O_2/Al_2O_3=200)催化剂上较小钴颗粒尺寸、较优的还原性能以及适量弱酸位的协同作用。分子筛的酸性为催化剂的加氢裂解转化提供活性位,促进重质烃产物发生裂解和异构等二次反应,较小的钴颗粒尺寸和较优的还原性能有利于提高C_5~+烃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6年05期)
郑云弟,孙利民,潘曦竹,瞿朝霞,李平智[10](2013)在《碳四炔烃选择性加氢回收丁二烯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氢除炔技术是回收丁二烯的有效方法。介绍了国内外碳四馏分中炔烃加氢回收丁二烯技术的发展概况,分别阐述了前加氢工艺和后加氢工艺的工艺流程,对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性能及特点进行了论述,详细分析了两类催化剂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善加氢除炔催化剂性能的研究思路和途径,对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3年05期)
烃选择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炔(-C≡C-)选择性加氢为相应的烯(-CH=CH-)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工过程,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中间体的合成和聚烯烃工业中烯烃的纯化。虽然贵金属催化剂性能优异,但其价格昂贵、易发生过加氢、需要复杂有机配体修饰等诸多缺陷限制了它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基于此,我们以价廉易得的镍为主催化活性组分,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好的镍基金属催化剂用于炔选择性加氢。首先,采用原位还原法制备出了直径约为6.2 nm的超细镍纳米粒子催化剂,其在硼氢化钠-甲醇体系中能高效催化转化多种炔为Z-烯。值得一提的是,其在1,2-二苯乙炔(DPA)的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转化频率可高达2940 h~(-1),远高于非贵金属催化剂和绝大多数贵金属催化剂。然后,通过在氮气氛中高温热解镍-锌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物得到NiZn/NC纳米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DPA选择性加氢为Z-烯的反应中。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Z-烯选择性,继续延长反应时间7 h,体系中的Z-烯没有发生明显的异构化或过加氢。最后,通过在氮气氛中高温热解乙酸镍-叁聚氰胺的固相混合物得到Ni_3N/NC纳米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该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手段详细阐释了催化剂的结构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烃选择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孔远,刘赟,朱玉磊,张朋伟,刘晨光.硫化温度对NiO/Al_2O_3催化剂的裂解C_9烃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2].时晓珍.镍基纳米催化剂调控下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8
[3].赵嘉颖.负载型NiCu纳米合金催化剂制备及炔烃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4].孟青.双环烃选择性加氢开环与裂化催化剂载体性质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5]..铜催化末端炔烃选择性交叉偶联反应[J].有机化学.2016
[6].刘剑,曹昌燕,杨述良,宋卫国.Pd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炔烃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七分会:纳米催化.2016
[7].温志国,田冲,Borzov,Maxim,V,聂万丽.有机胺盐酸盐/B(C_6F_5)_3催化的酸与炔烃选择性加成反应研究[J].化学学报.2016
[8].杜桂芳.镍催化不饱和烃选择性插入C-C键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9].葛秋伟,肖竹钱,张金建,张徐,申东明.不同硅铝比Co/ZSM-5催化剂对费托合成汽油馏分烃选择性的调控[J].应用化工.2016
[10].郑云弟,孙利民,潘曦竹,瞿朝霞,李平智.碳四炔烃选择性加氢回收丁二烯技术进展[J].工业催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