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福建”(论文文献综述)
洪启铸[1](2021)在《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与经济负担的空间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县(区)为空间单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报销记录为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针对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率进行时空聚集特征研究,并探索可能影响其空间分布的风险因子。同时,评估在新农合保障下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的经济负担;福建省农村地区甲状腺癌的经济负担的预测因子,并建立解释模型,最终为福建省甲状腺癌进行区域性防控的精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从2025家医院获得2012年至2016年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报销记录,从福建省统计年鉴中获取2012-2016年福建省人口普查数据。2.计算住院服务利用率;使用Arc GIS软件制作福建省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率地理分布图,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检验住院服务利用率是否存在空间聚集性,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揭示住院服务高需求空间聚集的所在区域;使用Sa TScan软件,利用时空扫描统计量进一步获取聚集区域所在位置、历经的时间段及聚集半径等信息。3.应用地理探测器探讨风险因子对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并分析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4.使用次均住院费用、自付费比例、经济负担指数等经济指标来评价新农合保障下的甲状腺癌的经济负担。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模型来确定和评估与住院费用有关的重要因素;同时利用Arc GIS软件,制作反映经济负担时空变化的地图,应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评估关键因素对次均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5274次住院记录。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率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主要聚集在福州市,以连江县为中心,聚集区域涉及26个县市区。2.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影响住院率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因素有空气质量指数(AQI),陆地植被系统固碳量(以下简称固碳量)和二氧化碳碳排放量(以下简称碳排放量),q值分别为0.481、0.161与0.155。其中,AQI与碳排放量大体上与住院率呈正相关关系,固碳量呈负相关关系。因子两两相互作用后均增强了对住院率的解释力度,AQI与固碳量相互作用后解释力最大,达到0.734。3.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为11671元,非手术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为4994元。随着医院等级的升高,住院费用增加。选择省级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所产生的医疗费用高于选择县级医疗机构(手术患者2.05倍,非手术患者4.21倍)。选择省级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自付费比例也高于县级医疗机构(手术患者3.82倍,非手术患者7.96倍)。4.甲状腺癌造成较高的次均住院费用(不同地区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38.53%~231.57%)和较高的自付费用(不同地区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9.86%~145.65%)。地图显示经济负担在县市上空间分布不均,大部分热点位于福建省东部地区。5.GWR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纯收入、低保户比例、省级医院就医比例、三甲医院就医比例在不同地区对住院费用影响不同但均为正向影响。结论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聚集区以福州市连江县为中心,涵盖周边26个县区。建议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缓解医疗卫生服务高需求地区比如连江县等地区的就医压力。甲状腺癌经济负担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福州市附近区域以及每个市的中心地区,以沿海城市为主,呈现经济负担沿海高于内陆的趋势。公共卫生有关部门和政策决定者应该针对热点地区如连江县、长乐市等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降低经济负担,扩大高水平医疗的可及性。
和娟[2](2021)在《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GIS强大的功能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GIS作为教学手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GIS与乡土地理相结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育人功能,因此研究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十分必要。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分析了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和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两类教学案例并总结出相应启示,指导本文教学案例的开发;根据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收集和遴选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料,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主题;设计了4个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实施了一个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反思和优化;通过对教学案例设计过程的总结提出了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依据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通过查阅书籍、网站和实地走访收集到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13类。依据课标筛选出7类16个教学主题。第二,依据课程标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以及GIS的功能,开发出4个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特征、工业和交通运输。教学案例包括教案和学案两部分。第三,通过总结GIS辅助呼和浩特市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过程,得到了3个阶段,9条策略。第一阶段乡土资料收集及遴选策略:以地理教科书内容为指导收集乡土地理资料、以多种资料收集方式确保乡土资料全新全面;第二阶段确定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主题的策略:以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主题的依据;第三阶段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恰当引用高中地理知识融入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以教学内容和学情为依据设计GIS的应用形式、以问题的形式对乡土地理和GIS进行总结反馈、课后探究环节以实践为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作为落实教学目标的保障。
任君宇[3](2020)在《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库大道因连接张家口和库伦(今乌兰巴托)而得名,其向南延伸至湖北、福建,向北达恰克图、莫斯科,形成了跨越欧亚大陆,距离逾万里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草原丝绸之路衰落后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上通道,对清朝至民国时期中蒙俄三地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万里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是中蒙俄三国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作为一个拥有着重要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的域跨多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万里茶道正在积极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张库大道作为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境内的中路,是万里茶道在中国北方极具代表性的线路,其拥有张库官马大道即张家口驿站、张库商道、张库汽车路及张库邮政路四种不同功用的路线,是万里茶道进入蒙俄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万里茶道的申遗、科研、遗产保护及沿线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目前学界对张库大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往来、行商文化、兴衰变迁等方面,从考古学角度对张库大道的路线、沿线遗址点及沿线环境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仍属空白。张库大道所涵盖区域十分广袤,整体面积将近6万平方公里,交通线路距离达一千多公里,而且所属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烟稀少,十分不利于对其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因而需采用遥感考古学的手段对该线路进行调查分析。遥感考古虽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广泛的应用到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中。因其具有耗费时间和财力人力较少、调查范围广、对遗存破坏小、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对张库大道此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及保护。本文根据对室内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了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实地田野考古调查的区域和疑似遗址点,并依据在田野考古调查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进行了相关的空间GIS分析,进而解析张库大道线路的环境概况,同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分析了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遥感考古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对国内遥感考古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线性遗产与万里茶道申遗的内在联系及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的需求,为张库大道进行遥感考古调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第三部分介绍了张库大道暨万里茶道的形成背景,从交通线路的角度对张库大道的变迁和兴衰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研究张库大道的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论证了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张库大道的调查范围和疑似遗址点。同时对该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进行概括,为之后的GIS空间分析提供相关的论证支持。第五部分运用ArcGIS软件对老地图中张库大道的台站路线和汽车道进行矢量化,确定卫星遥感影像的采集区域和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继而通过对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待调查的疑似遗址点,为田野考古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第六部分对疑似遗址点、拟调查区域和拟调查的重点村镇进行实地田野考古调查,并依据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总结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同时以伊林驿站考古发掘为例,对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和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和环境进行验证。其后,依据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并对张库大道进行水文、人口、坡度进行了GIS空间分析,继而解析张库大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第七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不足和以后的工作展望进行了陈述。
陈帆[4](2020)在《闽南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及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是中国东部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其“三面环山、两江入海”的优渥环境,是闽南文化诞生、成长的舞台。闽南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体,吸纳学习了异域有益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这个极具兼容性、开放性和开拓性的地区文化生态。其所具有的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是在城乡空间长期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包罗万象、源远流长。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要求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型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第三次文物普查等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数据为主,结合坐标拾取、地理配准等方法进行空间位置的确定。并补充完善其属性内容、历史环境等数据,完成闽南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环境数据库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借助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探讨了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的总体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保护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闽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类型以集聚型分布为主,沿海地区集聚程度较高;县域尺度下具有集中程度较低、离散程度较高、均衡程度较高等总体分布特征。(2)在史前、秦至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这六个时间切片下,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的分布规模逐渐变大,分布热度逐渐升高,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形态上呈现了沿生态过渡带离散-泉州集聚-沿海集聚-山区扩散-厦门集聚-逐渐稳定的变化态势。(3)闽南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的形态模式由史前时期的单中心网络模式发展演化成为秦至宋元时期的向心模式、多核模式,再到明时的多中心网络模式,最后自清时渐渐稳定,呈现多中心圈层分布特征;其与闽南地区宏观城乡空间发展的历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能够较好地表现如今物质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4)自然地理条件是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生成的基质,也是限制其空间形态的边界,遗产分布形态受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是推动其变化生长的动力,移民活动、交通建设与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变化;社会环境是控制、影响其发展方向的轨道。(5)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对应总体特征的宏观保护策略;对应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的内容保护策略;对应社会经济发展、现有工作不足与技术理念趋势的持续发展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内容,探索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期为闽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刘诗雅[5](2020)在《基于GIS的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线路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生活的向往,对游览自然风光、登高揽胜的旅游活动的喜爱也随之增加,山岳型风景区逐渐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热爱的旅游圣地。游览线路选线设计在景区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处理能力,有效的针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复杂性、特殊性,现已被广泛使用到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本研究通过阅读文献总结山岳型景区游步道选线影响因素,以及GIS技术在游步道选线中的应用,将此结合后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步道系统优化研究。从在理论角度对现阶段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系统普遍存在的规划设计问题总结归纳,继而对GIS技术应用于风景名胜区的必要与可能性进行解释;在实证角度上,以千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从前期调査研究、游步道系统架构研究以及游步道系统架构优化三个方面探讨,以此基础上对游步道游览路线优化,从而提出参考游览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总结专家学者对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研究,本文将影响游步道选线的主要因子确定为高程、坡度、地质地类及视觉敏感度四个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权重分析,分值分别为0.40、0.34、0.10、0.16;继而对其等级赋值,叠加得到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选线得分累计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成本连通性工具结合理论实践建立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系统架构。(2)游步道系统架构优化内容包括游步道架构整体调整、新增景点与路线和局部完善路线三个方面。1)游步道架构整体调整方面,基于GIS技术选出的调整后的线路架构比现有游步道的综合指标更优越,用游步道选线结果与新旧路线分析证明新设计的游步道更适宜作为选线;2)根据栅格得分图结合景点现状以及游客需求综合确定新的景位置,丰富完整游步道线路架构;3)在从宏观角度调整线路架构后,局部的线路调整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路线。在优化设计中可以保留原路线,设计路线可以作为石阶小路增线,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较为容易的爬山路线选择;(3)在游步道游览路线优化方面,本文在GIS技术计算出的游步道系统架构上组织景区游览线路。将景点间距离转化为时间,通过统计景点停留时间和交通时间,量化游览时间与景点停留时间,实现对千山风景名胜区游览线路组织的定量分析,其优势在于避开人为主观因素,实现景区游览线路的定量组织。最终从游客游览活动内容上最终确定四种功能的七条参考游览线路。
魏佳楠[6](2020)在《基于WebGIS的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与性能优化》文中提出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组建自然资源部,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内容的提出,自然资源管理的改革在全国各地区开始深化。龙海市市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组建市自然资源局”的决策,提高自然资源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目前龙海市自然资源数据种类繁多,但也存在着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数据分散存储的情况,如何整合多源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共享使用是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龙海市自然资源局对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和数据管理水平的需求为依托,探究基于WebGIS的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与性能优化。本文设计了一套涉及“数据访问策略”、“权限管理策略”和“日志管理策略”的系统架构。该架构使用Angular和Koa分别作为前端框架和服务端框架,基于ArcGIS Server地图服务实现数据的共享,并在访问地图服务器时使用了代理服务。同时,本文使用ArcGIS API for Java Script技术实现与地图相关的功能,基于AntV G2技术实现数据的图表可视化。在数据库方面,使用Postgre SQL数据库,按照规范设计数据表从而实现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库,数据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除此之外,借助Redis对系统中的部分查询结果信息进行缓存,提高数据的加载速度。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从Web前端和负载均衡两个方面进行优化研究。在Web前端性能优化方面,使用浏览器缓存、Gzip压缩和Angular懒加载的方式。在负载均衡方面,将多种Nginx的负载均衡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合适的建议,最终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本文按照设计的总体架构对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建设。系统从自然资源数据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整理业务和功能需求,确定各项业务的逻辑和对应的流程,结合先前优秀学者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有针对性和有价值的功能点。系统实现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与管理配置的一体化,较好地解决了普遍存在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困难的问题。在安全性方面,系统具备较为完善的日志管理模块。同时,龙海市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自然资源数据的管理水平,满足了当地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推动龙海市自然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傅美思[7](2020)在《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及启示》文中指出当今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和知识呈现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既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从科学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的角度对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方面略显不足,中外对比分析更是缺乏对其研究热点和前沿等问题的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以WOS和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年至2019年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词频分析、年度分析、聚类分析、对比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等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相关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我国地理教育向国际研究前沿接轨,深化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9年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热点比较关注。两者不同点:(1)国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注重实地考察和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2)国外注重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我国大多偏向经验总结,对实证和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3)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也呈现了自身的特点。(2)2000-2019年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沿主题的相同点为:(1)对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等前沿主题比较关注,并处于不断增强的趋势,呈现出从技术支撑走向智慧教育的导向。(2)早期对地理课程的研究较关注,但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两者不同点为:(1)研究的前沿主题侧重点不同,国外对技术支撑的研究偏向利用技术构建学习环境和对相关教学模式的开发,同时更加注重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和教学模式应用的评估,而我国则偏向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已有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等)的改进、创新和再应用;国外对地理课程的研究偏向课程开发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而我国则更偏向改革。(2)研究的前沿主题趋势类型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国内对技术支撑、教学模式和应用等前沿研究主题的研究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国外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环境的构建。(3)在研究主题演进上,我国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3)国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对我国的启示:(1)对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启示:a)把握国内热点领域,注重研究深度;b)跟踪国际前沿热点,实现本土化发展;c)坚持自身研究特色,提高创新意识;d)重视实证和策略研究,推动研究范式转向;(2)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a)利用多种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素养培养;b)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意识;c)完善课堂教学设备,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d)选择最佳教学方式,深度整合教学与信息技术。
赵杨[8](2020)在《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构成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促进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教师专业素质则是对教学质量的保障。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区域性、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以及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存在差异,教师个体之间自身经历、教学环境、教学经验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的形式了解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分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困难在何,试图寻找提升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途径。(1)对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标准、教育学相关原理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地理信息技术等内容,界定了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即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系统的阐述了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特点及其功能。(2)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了解高中地理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运用SPSS分析相关数据,发现教师年龄、教龄、学历、专业、教学环境与教学态度对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为提升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提供了方向。同时,分析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因素与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提升途径。(3)对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较为薄弱的层面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地理问题这一层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教学环境、教师培训机会与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也存在可提升的空间。通过相关标准、文献梳理和实际问卷调查,针对核心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提出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途径。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厘清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相关概念、分析高中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以期为培养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提供理论支持,以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目标的实现。
黄亚文[9](2020)在《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地形地貌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高中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科学结合的时代产物,备受社会关注。已有研究表明,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其中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实践应用研究则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因此,开展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于指导和丰富地理教学工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设计GIS应用于地理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其现状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并将GIS软件基本功能与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相结合,设计应用策略;重点研究如何发挥GIS应用地形地貌教学的实用性,设计案例并实践于真实课堂中,反馈其课堂效果,为今后地理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分析了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GIS相关软件概述和理论基础,概述GIS相关软件、地形地貌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GIS在中学地理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现实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策略与建议。第四部分为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设计,研究归纳适用于GIS软件的知识模块,结合GIS优势功能设计教学策略。第五部分为GIS在地形地貌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实践,依据教学策略,设计中国地形、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和等高线与地形等三个典型案例,并在真实课堂情境中验证案例的有效性。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潘威,王哲,满志敏[10](2020)在《近20年来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成就》文中提出历史地理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学新兴方向。基于论文、专着、会议报告、访谈等多种材料,回顾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基本发展历程。从平台、组织、数据、应用、新技术实验和研究视角等角度介绍了历史地理信息化所取得的成就。历史地理学不可能回避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将有力推动历史地理学取得更大发展。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福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福建”(论文提纲范文)
(1)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与经济负担的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率的空间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率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影响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经济负担的空间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GIS |
2.乡土地理 |
3.教学案例 |
(二)理论基础 |
1.生活教育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一)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
1.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2.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
3.巩固地理知识,奠定高中GIS学习基础 |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 |
三、GIS辅助呼和浩特市初中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资源收集和遴选 |
(一)依据教材内容确定乡土地理资源收集类型 |
(二)依据GIS的功能确定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 |
(三)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 |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 |
(一)案例来源及筛选 |
(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
1.案例分析目的 |
2.案例分析内容 |
3.案例分析呈示 |
(三)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
1.案例分析目的 |
2.案例分析内容 |
3.案例分析呈示 |
(四)案例分析启示 |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
2.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
五、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
(一)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依据 |
1.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
2.依据GIS的功能 |
3.依据“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
(二)教学案例设计 |
1.教学案例设计说明 |
2.教学案例一:阴山南麓、锦绣青城 |
3.教学案例二:依山傍水,四季分明 |
4.教学案例三:内外联动,朝发夕返 |
5.教学案例四:乳香四溢,百业俱兴 |
(三)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
1.课前准备 |
2.教学过程 |
3.实施启示 |
六、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 |
(一)乡土资料收集及遴选策略 |
(二)确定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主题的策略 |
(三)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
附录2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一览表 |
附录3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
附录4 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一览表 |
附录5 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
附录6 学生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3)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遥感考古的发展与应用 |
2.1 遥感考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2.1.1 遥感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
2.1.2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
2.1.2.1 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
2.1.2.2 研究机构 |
2.1.3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应用 |
2.2 遥感考古的理论与展望 |
2.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
2.2.2 遥感考古的优势与展望 |
2.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的需求 |
2.3.1 线性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形成 |
2.3.2 我国线性遗产和万里茶道的申遗 |
2.3.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需求 |
第3章 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变迁 |
3.1 张库大道的形成 |
3.1.1 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 |
3.1.2 中俄贸易 |
3.1.3 万里茶道与张库大道 |
3.2 张库大道的道路及变迁 |
3.2.1 张库大道的路况及运输工具 |
3.2.1.1 张库大道的路况 |
3.2.1.2 主要的运输工具 |
3.2.2 官马大道 |
3.2.3 张库商道 |
3.2.4 张库公路 |
3.2.4.1 商办汽车运输公司 |
3.2.4.2 筹办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 |
3.3 张库大道的贸易兴衰 |
第4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室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4.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区域概况 |
4.1.1 地形与水文 |
4.1.2 气候 |
4.2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的文献及地图资料收集 |
4.2.1 文献资料 |
4.2.1.1 官马大道 |
4.2.1.2 张库商道和张库汽车路 |
4.2.2 地图资料 |
第5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影像收集与解译 |
5.1 老地图的数字化及研究区域的确定 |
5.2 卫星影像的目视判读及分析 |
第6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和GIS空间分析 |
6.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与分析 |
6.2 伊林驿站田野发掘 |
6.2.1 伊林驿站 |
6.2.2 伊林驿站考古发掘 |
6.3 制图及GIS空间分析 |
6.3.1 张库大道路线图的绘制 |
6.3.2 张库大道线路的GIS空间分析 |
6.3.2.1 水资源分析 |
6.3.2.2 人口聚居情况分析 |
6.3.2.3 地势地貌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闽南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及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选题的缘起 |
1.1.1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要求 |
1.1.2 新时代下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探索 |
1.1.3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领域运用发展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历史文化遗产 |
2.1.2 时空分布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空间结构理论 |
2.2.2 地域分异理论 |
2.2.3 文化生态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研究 |
2.3.2 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相关研究 |
2.3.3 历史、文化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
2.3.4 城乡空间演变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2.4 数据来源 |
2.4.1 历史文化遗产 |
2.4.2 自然地理数据 |
2.4.3 社会经济数据 |
2.5 数据处理 |
2.5.1 数据编辑 |
2.5.2 数据转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
3.1 相关环境概况 |
3.1.1 闽南地区区位 |
3.1.2 闽南研究范围 |
3.1.3 自然地理环境 |
3.2 数量统计分析 |
3.2.1 总体统计情况 |
3.2.2 数量统计分析 |
3.3 总体分布特征 |
3.3.1 空间分布的类型分析 |
3.3.2 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 |
3.3.3 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 |
3.3.4 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 |
3.4 类别分布特征 |
3.4.1 聚落型历史文化遗产 |
3.4.2 遗产型历史文化遗产 |
3.4.3 文物型历史文化遗产 |
3.5 等级分布特征 |
3.5.1 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 |
3.5.2 省级历史文化遗产 |
3.5.3 市县级历史文化遗产 |
3.5.4 未定级历史文化遗产 |
3.5.5 级别聚类和异常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闽南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
4.1 发展时期划分 |
4.1.1 城乡空间演变规律 |
4.1.2 闽南发展时期划分 |
4.2 各期数量统计 |
4.2.1 数量统计标准 |
4.2.2 数量变化特征 |
4.3 空间分布趋势 |
4.3.1 利菲弗方向性分布 |
4.3.2 时空分布方位分析 |
4.3.3 时空演化趋势分析 |
4.4 时空分布特征 |
4.4.1 史前时期 |
4.4.2 秦至五代 |
4.4.3 宋元时期 |
4.4.4 明朝时期 |
4.4.5 清朝时期 |
4.4.6 民国时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闽南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
5.1 自然地理条件 |
5.1.1 地形地貌 |
5.1.2 土壤地质 |
5.1.3 河流水系 |
5.1.4 气候环境 |
5.2 社会经济发展 |
5.2.1 人口变迁 |
5.2.2 交通发展 |
5.2.3 技术发展 |
5.2.4 经济发展 |
5.2.5 历史事件 |
5.2.6 行政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闽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
6.1 多元价值保护 |
6.1.1 历史文化价值 |
6.1.2 科学艺术价值 |
6.1.3 社会经济价值 |
6.1.4 价值保护原则 |
6.2 文化生态保护 |
6.2.1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提出 |
6.2.2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不足 |
6.3 核心价值保护 |
6.3.1 价值评估推进 |
6.3.2 保护结构规划 |
6.4 活态发展保护 |
6.4.1 发展脉络传承 |
6.4.2 渐进活态发展 |
6.4.3 功能属性活化 |
6.5 城乡协同保护 |
6.5.1 乡村自发组织 |
6.5.2 相关产业复兴 |
6.5.3 在地规划指导 |
6.6 数字技术应用 |
6.6.1 挖掘数字价值 |
6.6.2 再现消失遗产 |
6.6.3 打造文化品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GIS的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线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综述总结与启示 |
1.4 研究内容 |
1.5 相关理论 |
1.5.1 系统学理论 |
1.5.2 区位理论 |
1.5.3 园林美学理论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综合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层次分析法 |
1.6.4 专家打分法 |
1.6.5 数据分析法 |
1.7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山岳型景区问题总结及GIS技术应用 |
2.1 概念阐释 |
2.1.1 风景名胜区 |
2.1.2 地理信息系统 |
2.1.3 游步道 |
2.2 山岳型风景区线路架构问题总结 |
2.2.1 前期调研普遍问题 |
2.2.2 线路架构研究现状问题 |
2.3 GIS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
2.3.1 GIS技术本身优越性 |
2.3.2 解决山岳型风景区规划问题的针对性 |
2.3.3 科学的数据搜集处理 |
2.4 小结 |
3 游步道系统影响因子选择及线路架构研究 |
3.1 选线原则 |
3.2 影响因子选择 |
3.2.1 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
3.2.2 影响因子选取 |
3.3 线路架构步骤 |
3.3.1 确定权重 |
3.3.2 因子赋分 |
3.3.3 各因子叠加分析 |
3.3.4 确定线路 |
3.4 小结 |
4 游步道系统架构优化研究 |
4.1 风景区概况 |
4.1.1 地理区位 |
4.1.2 自然概况 |
4.1.3 风景资源概况 |
4.1.4 交通概况 |
4.1.5 游客构成及参观特征 |
4.1.6 线路架构存在问题总结 |
4.2 GIS基础模型建立 |
4.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
4.2.2 高程模型的建立 |
4.2.3 景点定位信息输入 |
4.3 影响因子系统得分 |
4.3.1 影响因子的权重 |
4.3.2 各影响因子得分 |
4.3.3 影响因子成本得分图 |
4.4 新游步道系统建立 |
4.4.1 选取线路控制点 |
4.4.2 游步道系统生成 |
4.5 游步道系统优化 |
4.5.1 游步道整体架构调整 |
4.5.2 新增景点与线路 |
4.5.3 局部完善线路 |
4.5.4 游步道宽度、材质完善 |
4.6 小结 |
5 游步道游览线路优化设计 |
5.1 游览线路设计原则 |
5.2 游览线路数据整理 |
5.2.1 停留景点与停留时间 |
5.2.2 游览交通方式 |
5.2.3 景点距离 |
5.3 建议游览线路 |
5.3.1 登山游览线路 |
5.3.2 健行游览线路 |
5.3.3 朝拜游览线路 |
5.3.4 家庭野餐游憩游览线路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千山风景名胜区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WebGIS的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1.2.1 WebGIS技术 |
1.2.2 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研究 |
1.2.3 Web前端性能优化技术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Web前端技术 |
2.1.1 webpack |
2.1.2 Angular |
2.1.3 ArcGIS API for Java Script |
2.1.4 AntV G2 |
2.2 服务端技术 |
2.2.1 Node.js |
2.2.2 Koa |
2.2.3 ArcGIS Server |
2.2.4 Nginx |
2.3 数据库技术 |
2.3.1 PostgreSQL |
2.3.2 Redis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架构 |
3.3 相关的策略设计 |
3.3.1 数据访问策略 |
3.3.2 权限管理策略 |
3.3.3 日志管理策略 |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4.1 数据收集与整合 |
3.4.2 数据处理 |
3.4.3 地图服务的发布 |
3.5 数据库建设 |
3.5.1 数据库设计 |
3.5.2 数据表设计 |
3.5.3 数据库安全备份 |
3.5.4 基于Redis的缓存策略 |
3.5.5 缓存策略添加前后性能对比测试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系统性能优化 |
4.1 Web前端优化 |
4.1.1 浏览器缓存 |
4.1.2 Gzip压缩 |
4.1.3 Angular懒加载 |
4.2 负载均衡方案设计与实现 |
4.2.1 Nginx负载均衡算法介绍 |
4.2.2 Nginx配置文件优化设置 |
4.2.3 Nginx性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业务应用子系统 |
5.1.1 数据浏览 |
5.1.2 数据查询 |
5.1.3 数据定位 |
5.1.4 统计分析 |
5.1.5 制图模块 |
5.1.6 数据增量更新模块 |
5.2 系统管理子系统 |
5.2.1 用户管理和角色管理模块 |
5.2.2 图层配置模块 |
5.2.3 软件功能配置模块 |
5.2.4 权限管理模块 |
5.2.5 系统配置模块 |
5.2.6 日志管理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知识图谱 |
1.3.2 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 |
1.3.3 研究热点 |
1.3.4 研究前沿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述评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
3.1 国内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
3.1.1 国内关键词共现分析 |
3.1.2 国内关键词年度分析 |
3.1.3 国内关键词聚类分析 |
3.1.4 国内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分布 |
3.2 国外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
3.2.1 国外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
3.2.2 国外关键词年度分析 |
3.2.3 国外关键词聚类分析 |
3.2.4 国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分布 |
3.3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热点比较 |
3.3.1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相同热点领域 |
3.3.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不同热点领域 |
4 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
4.1 国内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
4.1.1 渐强型研究前沿 |
4.1.2 渐弱型研究前沿 |
4.1.3 最新型研究前沿 |
4.2 国外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
4.2.1 渐强型研究前沿 |
4.2.2 渐弱型研究前沿 |
4.2.3 最新型研究前沿 |
4.3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前沿比较 |
4.3.1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同研究前沿 |
4.3.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不同研究前沿 |
5 启示 |
5.1 对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的启示 |
5.1.1 把握国内热点领域,注重研究深度 |
5.1.2 跟踪国际前沿热点,实现本土化发展 |
5.1.3 坚持自身研究特色,提高创新意识 |
5.1.4 重视实证和策略研究,推动研究范式转向 |
5.2 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 |
5.2.1 利用多种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素养培养 |
5.2.2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意识 |
5.2.3 完善课堂教学设备,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
5.2.4 选择最佳教学方式,深度整合教学与信息技术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热点 |
6.1.2 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前沿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构成及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地理学发展的要求 |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技术化的发展 |
(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三)教师专业素养与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 |
(二)地理信息技术 |
(三)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 |
二、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分析 |
一、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结构 |
(一)结构来源 |
(二)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
(三)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
(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二、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特点 |
(一)专业性 |
(二)实践性 |
(三)综合性 |
三、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的功能 |
(一)有利于增加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性 |
(二)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
(三)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法、内容及实施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二)调查实施与反馈 |
二、高中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分析 |
(一)高中地理教师的基本信息 |
(二)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分析 |
(三)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
(四)访谈结果 |
三、高中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五章 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提升途径 |
一、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核心能力的提升途径 |
(一)针对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形成过程的提升途径 |
(二)针对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不同层面的提升途径 |
二、教学环境优化与技术培训的提升途径 |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教学设备实施课堂教学 |
(二)丰富相关培训,激发教师潜力 |
(三)加强教师合作,整合教学资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高中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地形地貌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紧跟国家教育理念的步伐,利于新课改的推行 |
1.2.2 有利于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1.2.3 促进地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改善 |
1.2.4 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素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问题与目标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GIS相关软件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软件概述 |
2.1.1 Google Earth |
2.1.2 Arc GIS |
2.1.3 Super Map |
2.1.4 QGIS |
2.1.5 主要GIS相关软件比较 |
2.2 地形地貌概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多元智能理论 |
2.3.2 建构主义 |
3 GIS在中学地理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过程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2 调查数据及分析 |
3.2.1 教师问卷分析 |
3.2.2 学生问卷分析 |
3.3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2 主要解决方案及建议 |
4 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典型应用策略设计 |
4.1 地理制图 |
4.2 空间查询 |
4.3 空间分析 |
4.3.1 叠加分析 |
4.3.2 缓冲区分析 |
4.3.3 三维可视化分析 |
5 GIS在地形地貌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实践 |
5.1 中国地形 |
5.2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5.3 等高线与地形 |
5.4 课堂教学案例实践结果分析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近20年来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历史地理信息化概念的演化 |
1. 历史地理信息化起步 |
2. 历史地理信息化理念的发展 |
二历史地理信息化进展 |
1. 系统搭建 |
(1)CHGIS及其相关产品 |
(2)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 |
(3)其他独立性的历史地理信息化平台 |
2. 数据生产 |
(1)矢量数据 |
(2)格网化历史地理数据 |
(3)点—轴历史地理数据 |
3. 历史信息挖掘与处理 |
4. 历史地理信息化专题会议 |
三历史地理信息化与其他分支的关系 |
1. 历史自然地理 |
(1)气候变化 |
(2)河流地貌 |
(3)动物分布 |
2. 历史人文地理 |
(1)历史政治地理 |
(2)历史经济地理 |
(3)历史城市地理 |
(4)历史人口地理 |
四手段与视野创新 |
1. 三维技术的应用 |
(1)地形数据的应用 |
(2)“三维建模” |
2. 历史数据可视化 |
3. 研究视野国际化 |
五结语 |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福建”(论文参考文献)
- [1]2012-2016年福建省农村居民甲状腺癌住院服务利用与经济负担的空间分析[D]. 洪启铸.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和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D]. 任君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闽南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及保护策略研究[D]. 陈帆. 华侨大学, 2020(01)
- [5]基于GIS的千山风景名胜区游步道线路优化研究[D]. 刘诗雅.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WebGIS的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与性能优化[D]. 魏佳楠.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国内外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及启示[D]. 傅美思.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高中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构成及提升途径研究[D]. 赵杨.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9]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地形地貌教学为例[D]. 黄亚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近20年来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发展成就[J]. 潘威,王哲,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