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态传质论文-王华,孙文策,邹家宁

瞬态传质论文-王华,孙文策,邹家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瞬态传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型太阳池,海水-卤水,传热,传质

瞬态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华,孙文策,邹家宁[1](2009)在《小型太阳池瞬态传热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实验和数值上调查了小型太阳池的瞬态传热传质问题。计算中考虑侧墙的阴影作用和本地的气候条件,二维导热模型和沿深度方向的一维盐扩散模型给出了长期运行小型太阳池内的温度和盐度发展情况。在大连沿海建立2.3m×2.8m,深0.8m实验太阳池,采用卤水和海水灌注太阳池,进行了连续60d的实验测定。小型海水太阳池实验数据用于检验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从5月1日开始运行至7月中下旬,储热层平均温度达到近65℃的最大值。实验值与计算值较好吻合。盐度扩散的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海水-卤水灌注的太阳池中盐度的扩散要比一般的盐水池(NaCl溶液)更为缓慢。(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严俊杰,张丹,邓炜,郭迎利[2](2008)在《封闭腔水膜闪蒸汽液界面瞬态传质系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膜渗透理论为依据,通过搭建水膜闪蒸实验台,对水膜闪蒸汽液界面的瞬态传质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液膜厚度为0.02~0.10 m,过热度为10~20℃,真空腔压力为0.005~0.015MPa.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界面传质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8~16.77 m/s.在相同条件下,该系数随初始过热度或初始液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闪蒸过程中,该传质系数随液膜厚度的减小或真空腔压力的升高而迅速减小.(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金仁喜,淮秀兰[3](2007)在《瞬态高强加热条件下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瞬态高强加热下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新模型,模型包括的水分种类齐全、水分迁移机制全面,假设条件相对较少,考虑了非Fourier传热效应和非Fick传质效应。新模型通过具体的分区分析得到简化并更加实用。(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关国强[4](2004)在《运动微液滴表面瞬态传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雾两相流瞬态传质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相反应器、燃烧、空气污染物控制和大气运动等化工、环境和气溶胶科学领域。随着喷雾干燥,化学气相沉积,等离子体反应设备等化工技术的深入发展,气雾两相流的传质理论和应用得到的极大地丰富,同时由于液雾特征尺寸为微米量级,属于气溶胶,因此成为化学工程与气溶胶科学交叉领域新的增长点。由于雾粒特征尺度为微米量级,因而具有比传统气液接触体系大得多的比表面积,换言之,气雾两相流比传统气液体系具有更大的传质面积;另外由于雾粒粒径尺度很小,因而更容易分散在空间以形成高分散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气雾接触,因此气雾两相流具有优异的传质特性。为进一步强化并利用此体系的传质性质,推进其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必要深入研究此体系的瞬态传质性质,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分析此类瞬态传质现象,并通过计算模拟预测其传质影响。气雾两相流中雾粒的振动现象是广为存在的,雾粒的振动与流体运动相互影响,实践表明雾粒振动能强化其传质,为此有必要研究雾粒振动下的气雾两相流传质,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其基础理论尚不充分,特别是对于中等振幅(振幅为几倍到几十倍雾粒直径)中等频率(几十到几百赫兹)的雾粒振动下的气雾两相传质尚无确切的理论指导。为此本文首先应用准稳态假设,建立静止气体介质中振动微液滴的传质模型,在轴对称条件下,应用此传质模型得到简化的传质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进而导出了传质速率和无因次传质系数Sherwood数的关联式。采用Electrodynamic Balance(EDB)中十二烷醇微米级液滴在氮气介质中的一维拟简谐振动蒸发传质实验结果验证上述理论结果,结<WP=4>果表明,理论预测的Sherwood数与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为39.5%,明显优于已有的理论关联结果(其平均误差为50.3%)。为进一步研究振动条件下的传质瞬态特征,本文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提出静止气体介质中振动微液滴的瞬态传质模型,根据此瞬态传质模型,分别从坐标变换和微元衡算两个不同的途径得到共同的轴对称下的瞬态传质控制方程及其初始/边界条件,进而导出其相应的瞬时Sherwood数关联式,其理论预测的Sherwood数与EDB传质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仅为9.2%,说明瞬态传质模型能较好的反映EDB传质实验中气雾传质现象。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表明,在EDB中较高频率下的振动传质,其浓度分布存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而在较低的频率下,其浓度分布与没有周期运动的传质分布相类似;进一步指出瞬时Sherwood数随时间成周期性变化的瞬态特征,其变化周期为流动变化周期的1/2。湍流下的气雾两相流在工程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高剪切高分散体系,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在化工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低温等离子体工艺,高速射流中的雾粒体系能满足低温等离子体活性寿命时间的要求,然而对于此类体系优异传质效能的理论研究并不充分,为此本文还研究了湍流气体射流中的雾粒运动与传质过程。采用可近似为传质控制的氢氧化钠雾粒与二氧化碳气体中和反应体系作为模拟,着重考察了雾粒表面的传质现象与雾粒运动。在湍流颗粒分散框架下,建立了决定性分离流(DSF)模型,并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思想,开发出相应的模拟方案,从而模拟了高速射流中侧向引入的雾粒运动与传质现象。模拟结果表面传质时间比雾粒的弛豫时间更短,对于典型的射流出口速度为142m/s的气体中平均粒径为10μm的雾粒,其弛豫时间为0.45ms,而传质时间为0.16ms,这样的传质效能是传统气液接触方式无法达到的,同时也是满足低温等离子体活性寿命时间ms量级的要求,充分说明其高剪切高分散体系的优异传质效能。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传质对雾粒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为验证模拟结果,本文进行了由Laval喷管产生的高速射流中侧向引入雾粒运动学实验,通过激光Doppler测速仪测得的雾粒运动速度与计算模拟结果一致,其速度侧型可近似为Gauss分布。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中等振幅与频率的微液滴瞬态传质模型并导出传质速率和Sherwood数的机理性关联方程;<WP=5>应用本文提出的瞬态传质模型首次成功地预测了EDB内十二烷醇微米级液滴在氮气介质中的一维拟简谐振动蒸发传质实验结果,其Sherwood数的平均偏差仅为9.2%,明显优于前人基于准稳态分析所得的结果(平均偏差为50.3%);首次提出振动微液滴的瞬时传质Sherwood数随时间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进而指出Sherwood数的变化周期为微液滴振动周期的1/2的规律;应用Deterministic Separated Flow (DSF)方法和Monte Carlo方法,成功开发了液雾在湍流射流中运动-传质的计算模拟方案,并进行了由Laval喷管产生的高速气体射流中侧向引入雾粒运动学实验,通过激光Doppler测速仪测得的雾粒运动速度与计算模拟结果一致,其速度侧型可近似为Gauss分布;首次指出雾粒在气体湍流射流场中的传质时间比弛豫时间更短,从而更直接地说明了该体系优异的传质特性。对于典型的射流出口速度为142m/s,平均粒径为10μm雾粒在射流出口附近侧向引入的情况,其传质时间为0.16ms,而弛豫时间为0.45ms,这样的传质时间与低温等离子体活性寿命时间相匹配。(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4-04-28)

许光映[5](2002)在《定壁面浓度瞬态对流传质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流传质动态微分方程组,按对流传质浓度边界层有关假设,建立了动态的边界层积分方程,并且对其进行求解,给出了瞬态浓度边界层厚度和对流传质系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关系式。结果表明动态过程的任一时刻壁面上稳定和非稳定阶段是并存的,且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规律;但各处从非稳定向稳定过度过程中对流传质系数变化非常剧烈。(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淮秀兰,姜任秋,刘登瀛,孟群[6](2000)在《快速瞬态传质过程中非费克效应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aCl溶液和纯水快速接触质量传递过程为例,进行了快速瞬态扩散传质的实验与理 论研究。实验测定了质量传播速度与瞬态浓度分布等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快速瞬态扩散传质所具有 的不同于经典扩散理论所描述的物理机制,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 结果吻合良好,修正的Fick定律表达式能更真实的反映快速瞬态扩散传质规律。(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董红星,姜任秋[7](1997)在《伴有一级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的非Fick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通用Fick第一定律为基础,对伴有一级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不计非Fick效应情况下的结果相比,本文的结果表明:对伴有一级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来说,非Fick效应是一个有必要考虑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董红星,姜任秋[8](1997)在《存在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中的非Fick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通用Fick第一定律为基础,对伴有一级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进行了非Fick分析,本文结果与不计非Fick效应情况下伴有一级均相化学反应的一维瞬态扩散传质问题的结果相比表明:对伴有一级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非Fick效应是一个有必要考虑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姜任秋,孔样谦,董红星,刘顺隆[9](1996)在《瞬态扩散传质质量传递规律非费克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态扩散传质质量传递规律非费克效应研究姜任秋(哈尔滨工程人学动力工程系哈尔滨150001)孔样谦(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工程系上海200029)董红星,刘顺隆(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学工程系哈尔滨150001)关键词瞬态扩散传质,费克定律,非费克效应瞬态扩散传质...(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1996年S1期)

董红星,姜任秋,杨亭阁[10](1995)在《瞬态分子扩散传质过程中质量迁移特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瞬态扩散传质问题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依据热量、质量传递的类比关系,提出了质量传播速度的概念,继而对传质本构方程-费克第一定律进行了修正,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瞬态分子扩散传质问题质量传递微分方程式,并以一维瞬态扩散传质问题为例对本文所述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瞬态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膜渗透理论为依据,通过搭建水膜闪蒸实验台,对水膜闪蒸汽液界面的瞬态传质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液膜厚度为0.02~0.10 m,过热度为10~20℃,真空腔压力为0.005~0.015MPa.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界面传质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8~16.77 m/s.在相同条件下,该系数随初始过热度或初始液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闪蒸过程中,该传质系数随液膜厚度的减小或真空腔压力的升高而迅速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瞬态传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华,孙文策,邹家宁.小型太阳池瞬态传热传质[J].太阳能学报.2009

[2].严俊杰,张丹,邓炜,郭迎利.封闭腔水膜闪蒸汽液界面瞬态传质系数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

[3].金仁喜,淮秀兰.瞬态高强加热条件下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

[4].关国强.运动微液滴表面瞬态传质研究[D].四川大学.2004

[5].许光映.定壁面浓度瞬态对流传质的理论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6].淮秀兰,姜任秋,刘登瀛,孟群.快速瞬态传质过程中非费克效应的实验与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

[7].董红星,姜任秋.伴有一级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的非Fick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7

[8].董红星,姜任秋.存在均相化学反应的瞬态扩散传质问题中的非Fick效应[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7

[9].姜任秋,孔样谦,董红星,刘顺隆.瞬态扩散传质质量传递规律非费克效应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

[10].董红星,姜任秋,杨亭阁.瞬态分子扩散传质过程中质量迁移特性理论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5

标签:;  ;  ;  ;  

瞬态传质论文-王华,孙文策,邹家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