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半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半径,准则,应力,片麻岩,强度,压缩性。
塑性半径论文文献综述
尹光志,鲁俊,张东明,李铭辉,邓博知[1](2019)在《真叁轴应力条件下钻孔围岩塑性区及增透半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岩体处于叁维应力场中受开挖扰动影响钻孔、巷道围岩处于明显的真叁轴应力状态。钻孔抽采技术是煤矿广泛用于瓦斯治理的重要措施,钻孔周围塑性区是瓦斯流动的优质通道,研究钻孔围岩塑性区特性对于抽采钻孔的优化布置至关重要。为研究钻孔围岩的塑性区特性,基于广义平面应变理论分析围岩应力分布,比较几种常用强度准则(MC、Mises、D-P、MLC、SMP)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MLC准则能较好地表征岩石的真叁轴强度特性。基于MLC准则推导了围岩塑性区半径公式,分析偏应力、中间主应力、岩石内摩擦角、岩石黏聚力和钻孔半径对增透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透半径随着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中间主应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岩石内摩擦角、岩石黏聚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钻孔半径的增加而线性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中巷道支护、煤层瓦斯抽采等技术的参数设计等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余振兴,俞缙,张建智,刘士雨,张玉[2](2018)在《改进H-B准则的层状岩体隧洞塑性区半径与应力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改进的各向异性Hoek-Brown(H-B)强度准则,推导得到层状岩体隧洞围岩塑性区应力场表达式,获得围岩塑性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半径解析解.与横观各向同性应力解对比,论述应力分布计算式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并分析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β,地应力p_0,围岩单轴抗压强度,以及H-B强度准则经验参数mi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规律.以片麻岩体隧洞为例,重点讨论文中解对β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β=90°时,应力随着隧洞半径r增大而增大的速度最快;β对塑性区半径R_p的大小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民锋,王兆琪,张琪琛,葛小瞳[3](2016)在《低渗透弹塑性油藏压力分布特征及极限半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弹塑性油藏具有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和压力敏感效应,在油井生产过程中,储层压力分布规律与常规油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基于低渗透储层基本渗流规律,建立包含启动压力和压敏影响的渗流方程,并采用稳定逐次替换法求解,得到了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力敏感影响下,储层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低渗透弹塑性油藏压力分布特征,进而确定出此类油藏储量极限动用半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弹塑性油藏,要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力敏感的双重影响,确定油藏储量的极限动用范围,以指导此类油藏开发井网的部署。(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6年03期)
李广,韩志刚[4](2016)在《基于D-P准则与M-C准则的圆形洞室围岩塑性开展区半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D-P准则不同屈服面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分别采用D-P准则外接圆和内接圆作为屈服面计算某圆形洞室塑性区开展范围,并与M-C准则计算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内接圆作为屈服面时对应的塑性区开展半径大于外接圆;D-P准则外接圆作为屈服面计算结果小于M-C准则计算结果,内接圆计算结果与M-C准则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采用Flac3D计算不同强度准则下塑性区半径的数值解,计算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接近,两种计算方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M-C准则计算结果比D-P准则计算结果大,这与理论解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因此,用D-P准则进行弹塑性分析时,选取内接圆更能够保证工程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姜海龙,陈勉,金衍,周玉,卢运虎[5](2015)在《高压气体渗流对裸眼井筒塑性区半径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预测测试过程中高压气井塑性区半径大小为研究目的,首先,给出考虑孔隙压力的理想弹塑性模型塑性区半径大小的求解方程;其次,定性比较考虑加速效应的非达西渗流模型和传统非达西渗流模型解释的孔压分布特征,指出考虑加速效应的非达西渗流模型解释的孔压曲线在近井地带更加陡峭;而后,比较2种非达西渗流模型解释的塑性区半径的大小,指出考虑加速效应非达西渗流模型解释的塑性区半径更大;最后,分析高压气井测试过程中塑性区半径的影响因素,总结井底压力、渗透率、井径、加速效应、岩石强度特性和地应力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规律。该研究成果为揭示高压气井固相产生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S2期)
詹平[6](2015)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的因素很多,文章归纳总结了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的7个主控因素,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预测模型,并对赵固二矿11021回风巷和11030运输巷塑性区半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11021回风巷和11030运输巷,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分别为7.7%和8.3%,远比理论计算获得的结果更加接近实测值,建立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巷道塑性区半径预测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煤》期刊2015年08期)
李彦龙,董长银,李怀文,邵力飞,陈新安[7](2014)在《热采水平井塑性破坏半径预测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塑性破坏半径的研究没有考虑高温交变应力对近井岩石塑性破坏过程的影响.分析热采复杂条件下的水平井近井地层应力分布规律,提出基于不同岩石破坏准则的近井塑性破坏半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井壁处的塑性屈服函数值越大,井壁破坏程度越大,出砂越严重,塑性屈服函数的零点即为塑性破坏半径.井底温度越高,塑性破坏半径越大.塑性破坏半径受原地主应力顺序、井周角、方位角、井底流压等因素影响.当垂向主应力大于水平主应力时,垂直方向上的塑性破坏半径最大;反之,水平方向上的塑性破坏半径最大.当水平井方位角为0°(或180°)时,井周塑性破坏半径最大;当水平井方位角为90°(或270°)时,井周塑性破坏半径最小.该研究成果对于热采水平井出砂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子骞,颜云辉,杨会林[8](2014)在《圆柱壳纯弯曲时塑性失稳临界曲率半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壁管材在等曲率矫直生产中,塑性失稳临界曲率半径作为重要的工艺参数,直接决定了设备结构和产品质量.而目前现场仍沿用经验图表结合人工经验和反复试矫对其进行估定,亟待建立针对性的临界曲率半径数学模型以指导生产.在力学建模和分析时,就是确定具有初始曲率的圆柱壳体在纯弯曲条件下塑性失稳的临界曲率半径,为此从旋转壳体一般几何方程出发,基于J2形变理论和能量理论,运用里茨法建立了圆柱壳体在纯弯曲条件下塑性失稳时的临界弯矩,以此确定了临界曲率半径模型,并给出了数值解法.应用ANSYS/LS-DYNA进行了有限元动态仿真试验,证明了模型是近似正确的,并通过仿真对比分析证明了轴向起皱先于截面畸变是圆柱壳体在纯弯曲条件下塑性失稳的主要模态.(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娟,赵均海,孙珊珊[9](2014)在《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远场受拉孔洞塑性区半径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和材料SD效应的影响,借鉴应变梯度理论对平面受拉孔洞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到相应塑性区半径计算公式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材料拉压强度比α值和强度参数b值对孔洞塑性区半径r0有较大影响,与b=0时相比,b=1时r0值减小了20%;当孔洞尺寸为微米量级时,考虑应变梯度理论的塑性区半径解与经典塑性解有明显差异,且孔径α和材料硬化指数m越大,孔洞塑性区半径r0越大。改变统一强度理论参数获得一系列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合理,且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曾聪,马保松,刘厚平[10](2013)在《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中钻井液渗透对孔壁塑性半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直径水平定向钻进(HDD)在实际砂土层的工况为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的方法推导HDD钻孔孔壁的塑性半径的计算公式,并对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压差等于零或内压大于外压时,孔壁塑性半径受到钻井液渗透的影响非常小,几乎趋近于一个定值;当内外压差小于1.0 MPa时,塑性半径受钻井液渗透影响程度呈指数增加,当内外压差大于1.0 MPa时,其理论值已经超过了实际工程钻井液渗透的半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塑性半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改进的各向异性Hoek-Brown(H-B)强度准则,推导得到层状岩体隧洞围岩塑性区应力场表达式,获得围岩塑性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半径解析解.与横观各向同性应力解对比,论述应力分布计算式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并分析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β,地应力p_0,围岩单轴抗压强度,以及H-B强度准则经验参数mi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规律.以片麻岩体隧洞为例,重点讨论文中解对β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β=90°时,应力随着隧洞半径r增大而增大的速度最快;β对塑性区半径R_p的大小有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半径论文参考文献
[1].尹光志,鲁俊,张东明,李铭辉,邓博知.真叁轴应力条件下钻孔围岩塑性区及增透半径研究[J].岩土力学.2019
[2].余振兴,俞缙,张建智,刘士雨,张玉.改进H-B准则的层状岩体隧洞塑性区半径与应力场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陈民锋,王兆琪,张琪琛,葛小瞳.低渗透弹塑性油藏压力分布特征及极限半径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6
[4].李广,韩志刚.基于D-P准则与M-C准则的圆形洞室围岩塑性开展区半径对比[J].湖南交通科技.2016
[5].姜海龙,陈勉,金衍,周玉,卢运虎.高压气体渗流对裸眼井筒塑性区半径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6].詹平.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巷道围岩塑性区半径预测[J].煤.2015
[7].李彦龙,董长银,李怀文,邵力飞,陈新安.热采水平井塑性破坏半径预测方法及应用[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
[8].张子骞,颜云辉,杨会林.圆柱壳纯弯曲时塑性失稳临界曲率半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14
[9].王娟,赵均海,孙珊珊.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远场受拉孔洞塑性区半径解[J].塑性工程学报.2014
[10].曾聪,马保松,刘厚平.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中钻井液渗透对孔壁塑性半径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