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中国特色词,《红楼梦》德译本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论文文献综述
姚雨情[1](2019)在《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看中国特色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倡导全面的、互动的翻译,注重翻译中各个交际环节的多重互动,并以人的体验感知为基础达到和谐的翻译。本文以《红楼梦》德译本为例,首先探讨认知语言学与翻译之间的联系,根据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浅谈中国特色词的翻译,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以及引进优秀的他国文化。(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7期)
宋改荣,周玉[2](2019)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具有体验性和多重互动性的特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对《骆驼祥子》英译本中译者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加强与作者、文本、读者的互动,采取符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金花[3](2019)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指导下的音乐剧本土化翻译研究——以七幕人生系列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翻译观认为译文来自体验和认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西方音乐剧也开始被引进国内。音乐剧翻译作为外国文化引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七幕人生文化公司系列作品的中文版本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对七幕人生系列作品中音乐剧本土化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更合理的音乐剧本土化翻译方式,为相关文化工作者提供借鉴并助力西方经典音乐剧文化"引进来"。(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晖[4](2018)在《分析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因为当前跨文化领域的文化意象翻译以及归化翻译手段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单纯地考虑文化与作者的因素,而归化翻译则只是考虑语文化与读者的因素。这两种翻译理念都不具备全面性,对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极为不利。为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体验性、和谐性及互动性的翻译为主,阐述翻译需要借助文化意象的传递,进而加深读者对文化意象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出此类翻译的融合策略,这一策略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还原文化意象的本质及内涵,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型翻译,进而有效促进国际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34期)
贾立平,张钰迪[5](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高兴》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蕴藏着的地方和民族文化色彩,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两个世界"四方面探究了其在乡土小说《高兴》文化翻译中的体现及其优越性,试图找出乡土小说文化翻译的更优选择,以期推动乡土小说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汪亚青,丁启红[6](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从认知与体验的视角下阐释译者主体性。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出发,研究杨宪益夫妇英译《柳荫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研究前人的英译作品,希望能为日后现代川剧英译提供借鉴,助力此类优秀川剧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也望助力以川剧为代表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刘艳萍,王佳音[7](2018)在《Ful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比较不同哲学流派及语言学派的翻译观基础上,总结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上的创新和特点。然后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对《长恨歌》的日语译文进行解读,一方面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认知翻译观;另一方面也利于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长恨歌》的日语译文。(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0期)
哈长辰,张炼[8](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是其为了深入研究翻译的本质特征和翻译教学间的关系构建的一个新视角。翻译能力培养是翻译教学的中心环节,在翻译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指出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角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主观能动性出发,对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构建,达到最佳课堂效果,实现翻译的和谐。(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期刊2018-06-01)
董书敏,张炼[9](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以贵州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机遇。机遇亦是挑战,随着地区、国家之间不断加深的合作交流,多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翻译其本质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因此翻译教学中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下集中讨论当下翻译教学中的不足,研究翻译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从而为提升英语翻译教学效率、翻译教学的质量提出建议,以期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翻译人才。(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期刊2018-06-01)
刘余梅[10](2018)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语言学科,其从出现至今就一直是现代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译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得到社会了广泛关注,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已经基本确立。认知学翻译观可以给翻译教学活动给予较新的一种理论模式,其对翻译能力培养可谓有着很大的意义。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翻译从根本上认为翻译就是把实际体验当成主要背景的参与者,所拥有的互动作用当成作为重要的认(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8年03期)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具有体验性和多重互动性的特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出发,对《骆驼祥子》英译本中译者多重互动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译者作为重要的认知主体,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加强与作者、文本、读者的互动,采取符合目的语读者需求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论文参考文献
[1].姚雨情.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看中国特色词的翻译[J].文学教育(下).2019
[2].宋改荣,周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长春大学学报.2019
[3].李金花.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指导下的音乐剧本土化翻译研究——以七幕人生系列作品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4].陈晖.分析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译[J].现代职业教育.2018
[5].贾立平,张钰迪.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高兴》英译本的文化翻译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8
[6].汪亚青,丁启红.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7].刘艳萍,王佳音.Ful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长恨歌》的译文解读[J].北方文学.2018
[8].哈长辰,张炼.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2018
[9].董书敏,张炼.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以贵州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例[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2018
[10].刘余梅.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探析[J].知识文库.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