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唯物史观;资本逻辑
[摘 要]马克思唯物史观对思辨形而上学“头足倒置”的颠覆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和全面超越,成为其现代性思想一以贯之的统摄轴线。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通过剖析资本逻辑对主体本质外化的严重捆缚,揭示现代社会进步与毁灭共存的制度机理,构成现代性内涵的规约原则与基础;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辩证法精神为现代性悖谬探寻原理,揭示了现代性批判的价值旨趣与逻辑路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前进动力,为主体异化的现代性危机指明可行的解救方案,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追索中完成理论回路。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改变世界”的实践行动成为其合理解构与真切建构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成卓越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具有超越意义的整体逻辑。
马克思唯物史观通过历史的视野为现代性圈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性界线,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彻底革新,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围绕现代性所开展的思辨体系与纯粹批判的理论路向,开拓了现代性思想逻辑展陈的新谱系。围绕现代性这一复杂而模糊的中心议题,西方思想家要么高高在上地以哲学话语批判“理性宰制”的“启蒙神话”之自我背反,要么片面地满足于揭示工业文明下社会现实的多元“病态”,忽视解救现代性危机的实践方案。只有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完满地融契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在两者及其关系的三重层面上完成对传统哲学体系的整体超越,实际上也等同于实现了对现代性独特的整体建构。马克思围绕“资本”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从现实层面划定现代性的时空限度,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是从哲学思维层面对现代性概念与问题的“天才”回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指向的价值追求则通过上述两者间关系的勾连形成逻辑回路,并在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认知的指引下,为现代性危机找到人的能动性保障和主体价值复归的现实出路。
(4)特征降维并重构 将每幅特征图对应的特征矩阵重塑为1×mn的向量,并由这些向量构成特征向量矩阵。通过对这些特征向量做主成分分析并保留主元,得到主特征向量矩阵。
一、唯物史观的时代划线:资本逻辑对现代性的规约
马克思从未明确指认“现代性”的概念及其内涵,但就其唯物史观的理论目标和理论价值而言,完全构成一套独特的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现代性理论体系。比之“现代性”概念的引申者,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根基建构的现代性理论对现代性内涵的把握更具深刻性、现实性、整全性。首先,马克思立足于时代背景与现实,通过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的科学认识,对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现代性问题从体制根源进行深刻洞悉,为现代性的时间维度划定了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现实性界线。同时,他在发展的视角下指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也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不断运动中走向“灭亡”。因此,唯物史观深层地蕴含着将“现代性”时间维度的断裂与传承相统一的理论内涵。其次,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为“萌芽”标志的新世界观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唯物史观对该原则的一以贯之使其哲学思想全面超越其他形而上学体系,在思维方式层面构筑起独到的现代性意识,其思想逻辑的先进性是对现代性的体认与表征。作为哲学的关注对象,现代性始终承载着人类终极价值追索的使命。当现代性从隐性推动力跃升为时代焦点时,哲学家们从各个视角尝试对这一概念进行形而上追问与归设,虽然这一传统的思辨形式理应被批判对待,但其所映射的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时代精神仍旧值得借鉴。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哲学转向超越西方哲学二分式的旧思维方式与体系化的思辨传统,超越现代西方哲学在现代性问题上片面式的话语批判与建构上的无能为力,他对哲学的全新位移,充分彰显了现代性本身内蕴的自我超越的涌动活力。(1)韩秋红、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因此,无论就依据现实存在所进行的时代划线,还是就精神气质而言的思维特质,唯物史观都实现了对现代性的规约与表征。
在马克思思想产生的时代,现代性话语尚未流行,但现代性问题早已凸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经济危机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激烈爆发、两极分化现象严峻、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在思想观念方面,近代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登峰造极,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方式成为新的极权主义,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启蒙走向自身的反面,理性代替宗教在现代社会再度束缚人的本质追求与自由发展。面对一系列现代性问题,马克思并未如黑格尔等前人那样,通过建立一套思想上的完整体系来抽象归纳现象世界的整体构造逻辑,再以推演的方式去解释世界。马克思也没有像后来者那样,通过对现代性的概念判断,以话语表述的方式澄明现代性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而是在对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社会运行方式的“现代”的时代特征把握中,以“资本”规约“现代性”的时代概念。“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3页。马克思很明确地指认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现实,资本的出现和资本的逻辑勾勒了现代性的时代轮廓。“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4页。大工业生产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产模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通过消灭以往封闭分散的自然经济将世界市场连接在一起。从经济形态变迁和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角度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质,构成现代性的现实体征。另一方面,从人的存在方式变化的角度而言,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与需求才促成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性更变。资本只有在交换价值的实现中才能实现利润的创造和增殖的目的。为确保资本流通的无碍,必然要对社会提出精准的理性预估能力和自由开放的价值性要求,这种对理性的张扬和对自由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提升。自然经济主导下的封建专制统治对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束缚被资本主义的新生产关系所排斥,将人从狭隘的空间地域与思想绑架中解放出来,成为能自觉意识到自我能动创造作用的自主实践生产的人。正是资本主义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与实现人同自然、人同人之间关系的变革,才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人类的世界历史。
笔者提出5种异味控制工艺,并对其技术途径和贡献率做简要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实施异味控制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填埋场异味达标控制关键在于晚间控制,白天喷洒除臭剂有作用但于事无补,强化晚间工艺控臭是关键;②晚间控臭标准提升至中间HDPE膜覆盖等级,即膜覆盖+负压抽吸+处理能够实现异味控制达标;③传统白天喷药、晚间停止除臭的工艺值得进一步论证,因为此工艺需要喷洒除臭剂发挥16 h功效方能实现,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问题;④喷洒足量除臭剂是否对渗沥液后续处理有影响也须进一步技术论证。
串口定时发送,即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如100 ms,定时向Arduino板发送串口数据。定时器采用Qt的定时器QTimer类实现。
资本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对现代性的还原替代,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承认,这实际上更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理性内核的价值意义的认可。资本主义的生成与发展是近代理性主义在现象世界的自明,是人类摆脱神学天启的摆弄而自觉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世俗体征。但是,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与理性的勾合链接在带来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更生发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了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可见,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发展与毁灭、进步与倒退并存的矛盾特质进行了精准的把握,并深刻地批判现代社会的自我矛盾现象正是资本及其逻辑悖论的结果。他指出:“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资本在怎样程度上具有限制生产力的趋势”。(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10页。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根本上可以视为其现代性理论的著作中,阐明了资本自身的本质局限,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自反性逻辑悖论。资本始终围绕着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进行全部运作,资本的四种界限(10)表明,凡是与此目的相违背的一切雇佣关系、货币关系、组织关系、前提条件都被资本所排斥。“资本忘记和不顾下列各点:(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97页。这些内在界限与资本的本质规定本身相一致,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对自身的界限毫无顾忌,任由资本增殖的利益驱动肆意扩大再生产,由此必然造成生产过剩的结果。资本过剩与生产过剩同时共存的悖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而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则会叠出不穷。马克思以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生产率的发展与其关于不顾后果地谋取生产率发展的使命自相矛盾,因此资本主义越来越成为一种过时的生产方式。总的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资本逻辑的内在悖论性特征:一则,资本是在矛盾中运转并发展自身的,它的增殖目的与本质限度构成对立统一,只有处理好资本的这一自我内在冲突才能实现资本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产生悖谬;二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地扩大生产以追求资本增殖而毫不顾及资本自身的界限,在资本周转和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与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初衷与使命形成自身的历史与逻辑的悖论。正是资本内在构成的自身矛盾与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的内在悖论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类现实问题,也就是现代性问题。
二、唯物史观的批判方法:辩证态度批判现代性问题
新世界观从未全盘否定资本的一切,而是站在历史的视野下全面分析资本的溯源来由、当下形态和未来可能,在对资本的整体剖解中明辨现代性问题的根由。马克思从不避讳资本的积极意义,他指出:“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91页。显然,资本对社会变迁具有划界的意义,是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标志,也是历史进步的标志。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对过去传统社会的一种发展与超越,彰显了历史的进步规律。他主要从人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占有意义上来论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创生之前的古代社会是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是主要的产业类型,人们只能在对自然神的祈祷中听天由命地获得不稳定不可测的劳作收成,无法主宰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人的生产劳动的对象化不能通过人对自然的完全占有而实现或体现,反而呈现一种自然对人的限制或“占有”,导致一种封闭无助、分散孤立的自然经济状态。这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自然经济基础对应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统治模式,彰显神权笼罩下君王对臣民的绝对权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人的自由无从谈起,处处是被束缚、被禁锢着的,就连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思维范式或思考能力也是僵死刻板、毫无生气的。
轨缝折角是指轨缝两侧的轨道线型不处于同一角度时存在的折角偏差。其危害在于使轨道之间角度发生突变,导致列车运行颠簸和晃动。
马克思围绕“资本”展开的现代性批判富含着辩证精神,首先体现为其从正负两方面全面认识资本的现实作用。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认可资本主义带来的时代进步;另一方面深刻剖析现代社会的体制机理,将现代性问题的产生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
唯物史观视域下现代性理论整体建构的要素在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彻底解剖与思维方式的哲学转向。后者是前者的理念根基,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应用,二者彼此作用、相互证佐,缺一不可,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思想的完整逻辑。一方面在时间意义上实现对现代性的时代批判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在空间意识上具备现代性内涵的批判精神与超越性品格。同时,唯物史观所统摄的现代性理论新向的关键之一在于涉及活生生的人的生存价值现实实现路径的规律探索与实践效力。这构成整个理论的逻辑回路,确证着唯物史观不同于其他哲学观念的片面性,而以实践弥合理想与现实间的鸿沟之超越性。面对历史创造者——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负面效应影响下的异化危机现状,唯物史观不是空喊回归人的本质的口号,而是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下建立活生生的人的自我解放的逻辑自信,并指明主体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中实现自我价值、摆脱异化危机的实践路径。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现代性的代言人,资本逻辑的内在悖论则是造成现代性问题的罪魁祸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具体范畴的深度解剖及各范畴彼此内在关联性的深刻揭示,以历史追溯的方式清晰彻底地阐明资本逻辑的形成过程与现代特征。所谓资本的逻辑,就是资本始终以追求自身不断增殖的目的原则而构建的一系列行动机制在社会现实中的合理化运作,或者理解为“资本基础主义”的现实化与普适化。资本为了其逻辑可能性的现实化、逻辑必然性的普适化,可以不顾任何代价地不择手段——“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1页。资本这种不计后果的增殖欲求在社会现实中导致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矛盾激化为表征的社会冲突加剧,以道德沦丧、单子化孤冷个体为标志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以社会普遍的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人的心理状态的失衡……显然,这一系列社会现实危机均属于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与症状,它们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出现的人类社会所面临和遭受的具体问题。马克思深刻地洞察了隐匿在这一切背后的资本逻辑的真实运作,揭露并论证了资本逻辑的内生悖论:为了卖而买(G-W-G)的运动准则使得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也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掘墓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明确指称为现代社会,并强调写作《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构成其现代性批判。
马克思批判现代性问题的辩证方法其次体现在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的当下与未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2页。资产阶级是由资本创生的新兴社会阶级力量,它的崛起与成熟是伴随着资本在商品经济结构中的普遍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作为社会政治的一种反应形式,它取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改变。而资本的生发与壮大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阶段性结果。资本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结果,它自身的运动也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在简单商品经济形式下,个体劳动以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生产资料、劳动条件归劳动者自身所有,体现为一种分散的、孤立的私有制社会图景,这种具有自给自足特征的不发达的经济运行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牢笼。资本在这时伴随世界市场的开拓逐渐壮大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依靠力量,简单商品经济形式在资本参与的社会再生产中上升为发达商品经济形式。这种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运行方式要求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交换价值的质与量,于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逐渐分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资本原始积累历史运动中渐趋成熟,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立统一的资本主义模式,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实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否定与超越。这种否定并未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终结,由于存在资本逻辑的内在悖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身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必然促使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向更为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否定之否定。除了资本的所有制关系是一种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所考察的资本自身也具有发展的性质。生息资本的资本主义形式体现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而生息资本的发展导致银行和信用体系的产生,随之而来的股票等有价证券在现实资本之外开辟了虚拟资本的运动天地。资本的职能和资本的所有权也分离开来。资本形式的这一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自身范围内的扬弃。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资本的具体分析是一种变动发展的历史性解读,正是这种理解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暂时性与持存性、正效性与负效性的辩证把握。这内在的精神气质上也体现着现代性本身的一种时空辩证性特征。因此,马克思在对资本现实剖析中体现了理论内容上对待现代性的辩证态度,在思维方法使用上也表现出了现代性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批判性与超越性特征。他对待以资本规约的现代性绝不是固化的、概念的、全盘否定的,而是变化的、发展的、客观辩证的。
三、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历史规律与价值实践解救现代性危机
从人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角度而言,人的发展均处于一种“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然而,自资本创生资产阶级社会以来,资本主义运行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自然经济基础上“田园诗”般的宁静,带来的是社会生产的根本性变革和人的发展的本质性转向。这种转变彰显着积极的进步意义:首先,资本为生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资本为社会带来的是产业革命,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让位于工业,资本主义开创了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在工厂工业生产中,资本的强制性竞争原则要求生产技术的创新创造,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蒸汽时代、电能时代、信息网络时代都是人类文明的巅峰,也是生产力发展更新的结果,这背后的推动力量很大程度在于资本的要求。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才能消耗过量的剩余资本和促使资本的有效投入,以保证资本的流通与运转。其次,资本逻辑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使人们自觉意识到自身的能动性和理性能力,为人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现实根基。“它(资产阶级)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这种成就正是人自觉运用理性的成就。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开采、挖掘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巨大成功改变了以往人对自然的认识,使人意识到以理性支配自然的获利效用。它用世俗的“金钱关系”将人从幻想的宗教和政治的控制与剥削中解脱出来,消解奴性特征,使人自觉运用理性关注现实世界的自我生存与幸福。再次,资本创造了世界市场,在空间上将世界拽向一体化的进程,使原先孤立、分散的地区通过频繁的贸易需求而日益紧密联系。资本对地域界限的打破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借鉴与融合。“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空间地域上对有限性和封闭性的冲击,不仅带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繁荣,也带来文化交融中的兴盛。
马克思是从全人类的视野审视资本主义现实状况的。他剖析资本逻辑悖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索上。因此,马克思主要是从主体“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病理学分析中体察现代性危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当时的经济社会现实出发,揭示了“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的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现代性核心问题,并分析指出私有财产是造成这一危机的关键一环。劳动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其产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成为异己力量反作用于人本身,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不正常社会现状,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为类本质的人在机器工业的生产压榨下仅仅成为维生的手段,这种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成为相互对立的单子化状态。这一系列的异化表征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异化劳动生产过程的深层机理,工人也正是在这样异化的、外化的劳动中生产出劳动的主人——资本家,最终造成私有财产的必然结果。同时,私有财产在国民经济学中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因此,“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私有财产与外化劳动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非单向的因果逻辑。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才能改变“异化”的现状,而只有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取代,才能实现扬弃私有财产的目的,达到“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9页。虽然马克思当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唯物史观思想逻辑,但是在针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现实剖析中,已经多有新世界观的潜在意识。而唯物史观的最终确立,则是实现了在理论上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危机原因、指导解放现代性的现实出路,为现代性危机的解救提供了理论信心与历史发展期待,构成时间维度上以社会运行方式根本变革为标志的时代本质更新的“历史替代性”的可能路径,以及从空间维度理论表达新维度超越性意义的现实对象化成果落实的可能延展。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现实统一的现代性理论出路的整全表达。因此,恩格斯才会以“天才萌芽”来评价标志着新世界观诞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们大体可以从两大宏观角度把握唯物史观对现代性危机解救之道的逻辑自信与实现根据。
第一,马克思从客观必然性的角度论证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灭亡,为现代性危机的解救点示了历史条件的前提准备。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深度剖析资本主义的历史逻辑,通过对资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在矛盾的揭批,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绝对的、永恒的、终极的,而只是同物质条件的一定发展时期相适应的、历史的、暂时的。“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9页。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3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而封建的分散孤立的个体所有制形式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历史条件下生发并占据统治地位的。随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未能解决与生产力的对抗性矛盾,而且愈加成为生产力的桎梏,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矛盾愈演愈烈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灭亡;并且,资本主义的一切现行运作都是在为自身的灭亡创生历史条件,这集中表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培养”上。其一,资本的发展与雇佣关系的完善导致相互对立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同时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追求资本增殖的经济利益,对无产阶级采取残酷的剥削与压迫,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这种压迫甚至严重危及工人的生命生存,这就“培养”了无产阶级自发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情绪。其二,资产阶级通过资本逻辑的运作,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为无产阶级的联合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武器。其三,资产阶级曾经利用无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进行政权抢夺并最终获得胜利,这就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提供了斗争方式。因此,只要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形成的虚假意识形态被揭穿,无产阶级的联合革命就会一发不可收地彻底推翻落后的资本主义运行方式,在历史的发展中创生新的更加合理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也正是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3页。
第二,马克思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说明无产阶级解放自身进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实践的必要性,指明无产阶级革命从外部推翻资本主义旧有生产关系,建立既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又尊重人的价值意义的新交往方式,为现代性危机的解救提供实践的可行性出路。唯物史观的核心是实践,实践的现实承载者是人。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体,人的生命本性规定着人自身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但是人的实践能力标识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潜能。人可以通过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当劳动者受到资本与资产阶级的双重残酷压迫时,完全有联合革命改变自身“异化”现状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分工的要求和资本原始积累对个体劳动条件的掠夺,使劳动力被迫将劳动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维持自身生计的生活资料,从而失去了自由选择生产活动的权利;而在资本增殖的利益驱动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进行极度的压榨,使无产阶级连维系生命都成为一种困难。在资本逻辑的运作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人的劳动产品成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人的异化”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凸显。要解救这一危机,必须依靠无产阶级联合革命的实践活动,在政治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得无产阶级政权,以暴力的方式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没有阶级统治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无产阶级在摆脱“异化”状态,实现自身彻底解放的过程中,也解放了全人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革命实践方式完成自我救渡,超越现代性危机。当然,这个过程是困难重重且要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的——“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4-875页。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与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获得经历了血与火的斗争历史,无论英、法、美、德等任何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掌权都经历了残酷革命战争的阵痛。同样,作为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未来的社会公有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取缔将要面临的曲折历程也是可以合理预见的。20世纪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同样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和内部修正主义的错误,虽然国际共运史仍然在艰难地前行,不停地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压和意识形态欺骗,但是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在马克思看来是历史的必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无产阶级争取政治统治地位胜利所需要的生产力要素与经济条件成熟后,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联合体”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最终实现。马克思对此充满着信心,他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革命实践获取“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
总而言之,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建立,为化解“人的异化”的现代性危机指明客观历史必然条件的成熟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潜力,一则提供理论自信的批判武器与武器批判,二则给予实践出路的指引——人类化社会与社会化人类。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现代性理论在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落脚处完成逻辑回路和整体建构。
TheLogicofModernityThoughtinthePerspectiveofHistoricalMaterialism
SunYing,HanQiuhong
(Marxist Colleg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Jilin 130024)
Keywords]Marxism; modernit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apital logic
[Abstract]The subversion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speculative metaphysical “head and foot inversion” has realized a new revolution and comprehensive transcendence of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social reality of capitalism. By analyzing the serious constraints of capital logic on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subject, it reveals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coexistence of modern social progress and destruction. The dialectic spirit contained in Marx’s philosophy explores the principle of modernity and reveals the value and logical direction of modernity criticism. Scientific socialist thought,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ints out a feasible rescue plan for the modernized crisis of subject alienati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ing the objectiv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profoundly criticized the reality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practical action of “changing the world” has become the organic unity of its understanding and real construction, realizing the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constitutes the overall logic that transcends other modernity theories.
[作者简介] 孙颖,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韩秋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 长春 130024)。
[责任编辑 孔 伟]
标签:马克思论文; 现代性论文; 资本论文; 资本主义论文; 唯物史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9期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