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
摘要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目前,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学术研究相对薄弱。该书视角新颖,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结构完整,深入研究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见解独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和价值;方法多样,呈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观;新成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遇到如何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而真正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延安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纵观学界,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主要集中在革命早期、改革开放后期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探讨处于薄弱阶段。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春玲、侯彦峰、彭蕾所著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视角、新观点,必将有力推动该领域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整体而言,该书的主要特色和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利用ArcGIS 10.2的GWR模块分析,得出的R2为0.58,表示这九个变量能够分析58%的作用于房价的因子。因为GWR对地域内的任何样本点均能形成相应的系数,所以要对该系数取平均值。9个因子对大连市主城区房价的影响见图3。
一、选题视角新颖
任何学术论题的首要前提都是选题视角的新颖性。重要的选题既要有学术价值,又要有现实价值;选题既来自学术理论,又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该著作者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意识。这种现实问题是建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观”概念上。概览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分为个体研究和整体研究。在个体方面着重研究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艾思奇、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而在整体方面聚焦在中国革命早期和改革开放之后,关于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寥若晨星,即便有也是对毛泽东等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探究。实际上,对延安时期个别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不足以概览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状态,而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鲜有个别党的领导和理论工作者,脱离党集体,独自从事理论著述,均是在整体中互相切磋,共同前进。因而,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应该放在整体论域中。这正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体现的选题新颖之处。毫无疑问,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既能够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性研究,又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还有利于新时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语料例句主要来源于《二月》,文本主要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柔石选集》[注]柔石:《柔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中的《二月》。
二、构架考究有创意
理论研究的主题一旦确定,理应围绕主题进行逻辑架构。科学合理的架构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延安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基于以上现实,该著作者循着“怎样形成、有什么内容、如何实践、有何价值”的逻辑思路来建构全书。全书由导论和十章组成。在导论中,该著作者着重说明研究对象、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该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第一章主要探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作者认为,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建立在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主观条件上,这就清楚交代了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第二章从历史的维度论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经历了13年,党的马克主义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确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期。第三章从理论的角度论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如果说,第一章和第二章作者交待清楚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问题,那么第三章作者从理论的角度概括了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该著指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作者凝练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体性、科学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从个体的角度研究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和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三章与第二章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对于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和艾思奇的个别视域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而且能够为党的个体人物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八章从实践的角度论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活动、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以及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宣传活动。第九章和第十章解决了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问题。作者既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贡献,又揭示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
三、理论观点有创新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尤其是理论内容和观点的创新。在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学术研究成果中,该著作为整体对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成果,其创新之处必然表现在一些独到精深的观点和见解上。在概念方面,作者从认识主体、内容、性质和时空四个方面给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作出界定: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在延安革命时期形成的群体性的、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种界定既有深度的内涵,又有确定的外延。在理论渊源上,作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列宁和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构成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基础。这就使得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在历史贡献上,作者认为,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前提。这是非常独到的见解。以往理论界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没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认为,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表现为:奠定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前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四、研究方法多样
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党史等诸多学科,综合性很强。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该著采取了多样的研究方法,使全书浑然一体,特点明显。一是文献研究法。该著作者采用文献法,梳理了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观论述的文本资料,以及学界、党的领导关于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资源。二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该著作者既从理论史上描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延安前期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此阐述延安时期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基础,又从历史角度梳理了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过程,还对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和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回溯。从逻辑的角度,对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和特征以及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和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开展系统合理的研究,使本研究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三是文本与现实相联系的方法。该著作采用文本学的方法,把握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初始文本资料,立足当代中国与马克思主义观相关的现实问题,充分展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以实现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四是整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该著作采取整体性方法对延安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条件、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和特征、实践过程以及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开展研究,又从个别的角度选取一定的典型代表人物,如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和艾思奇等,来研究他们各自的马克思主义观,实现整体性和个别性的结合。
五、结语
概而言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一书视角新颖,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方法多样,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这该著作也并非无商榷之处,有些地方也许引起了一些争论,这需要在学术争鸣中加以解决,但这丝毫不影响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25(2019)04-0251-04
作者简介刘国荣(1962-),男,陕西宜川人,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社科学报主编,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责任编辑:王崇】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延安论文; 共产党人论文; 时期论文; 中国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文化学刊》2019年第4期论文; 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