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共同体,文化,王通,中国,乌托邦,麒麟,跨文化。
文化共同体论文文献综述
苏利国[1](2019)在《从作家阶层分布看唐前期文化共同体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唐政权的文治武功和国祚绵延,离不开内在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力量的形成,实得益于其在国家制度、组织管理、学术思想等诸多方面对文化共同体的不断建构。作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当时作家及其作品自然成为探究此问题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帝王、高级官员、中层官员、普通官员、下层官员、流外人员等阶层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不同阶层以各具特色的方式对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表现和诠释。(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易宗平[2](2019)在《海南正在打开阅读世界的N种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5日,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上,举办了“跨界·创新·融合——构建全球化视野下的阅读文化共同体”主题论坛。中外出版业及跨界行业顶尖企业相关负责人,就阅读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当前中国(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9-11-16)
李新颖[3](2019)在《“共同的神话”: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共同体的乌托邦》一文中研究指出继2017年首届安仁双年展之后,2019年10月12日,第二届安仁双年展在成都安仁拉开帷幕。今年双年展邀请了国内外艺术家共66位/组,规模与首届相比,减少了近半数。此届邀请艺术家的规模缩小,也正是体现了策展人思路的转变,不以数量而以契合主题为首选。从首届的"今日之往昔"探讨历史记忆与当代问题的交互,到第二届"共同的神话"探讨全球化视野和不同文化体制下是否存在共同的文化诉求,呈现出策展人在全(本文来源于《画刊》期刊2019年11期)
周怡,郭洁洁[4](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基于“语言—文化”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五通"亟须通晓英语且具有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术技型人才。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培养原则、培养途径四个方面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周瑞春[5](2019)在《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速自上而下全民化,完成了变"夷"为"夏";另一方面,文化反哺政治,茶在各类茶事中被赋予丰富的皇权意象、伦理意涵,发挥了对内礼制教化、对外人文化成的政治功效,实现了以"夏"化"夷"、天下一统。(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5期)
雷恩海,杨丽花[6](2019)在《论晚唐文化共同体建设——以晚唐文学视野中的王通接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够维系一百五十年之久,与其恢弘的文化共同体建设所造就的伟大凝聚力密不可分。在战乱频仍、分崩离析的晚唐后期,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从现实情境出发,对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予以高度推崇和颂扬,希冀以此举重振儒学,完成矫正伦理秩序、凝聚世道人心、挽救社会颓势的历史使命。以此为例,可窥探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进行至晚唐时的态势,以及如何在承上启下的历史节点上,为宋初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苏利国[7](2019)在《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安史之乱”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地区早在隋代便是集中安置北方游牧部落降户的重要区域,李唐对胡族文化推行包容并蓄的政策,李尽忠、孙万荣乱后,作为唐帝国东北门户的幽州政治军事地位空前加强。多重力量共同促成了以安禄山为代表的安史胡文化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以文化共同体的视角观之,"安史之乱"产生的诸多原因中,国家之民族文化政策至关重要。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迥异于儒家礼乐文明的安史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离心力,而李唐政权民族文化政策中单腿而行的指导策略及其实践操作的重大失误,成为唐帝国统治平衡状态被最终打破的核心因素。(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白恒双[8](2019)在《纪录片中的少数民族形象表达与文化共同体——以《香巴拉深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资本与市场的集体合力下,使不同类型的民族题材影像先后问世,且取得显着的社会经济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纪录片,展示其自然人文、时代风貌,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传播的载体,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产生深刻意义。(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9期)
吴楠[9](2019)在《构建地域学术文化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合肥7月15日电 (记者吴楠)7月13—14日,“2019年徽学·蜀学·湘学高层论坛”在合肥举行。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围绕地域学术文化的交流与研究,地域学术与传统中国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邀请了关注浙学、濂学、洛学、关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17)
廖开顺[10](2019)在《客家麒麟意象与深圳移民文化共同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构建移民文化共同体,需要以深圳本土文化为基础,兼容各种移民文化,进行文化创新,适应深圳原住民和广大移民心理。移民文化共同体需要丰富的内涵和较大外延,达到和而不同。麒麟意象是中华文化的原始意象,具有跨古今、跨民族和国界、跨文化的内涵,可作为构建深圳移民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对象。麒麟意象代表深圳本土文化,它的内涵是吉祥幸福,这也是文化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共同向往。既要保护麒麟文化基因,又要推进麒麟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麒麟文化。(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文化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1月15日,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上,举办了“跨界·创新·融合——构建全球化视野下的阅读文化共同体”主题论坛。中外出版业及跨界行业顶尖企业相关负责人,就阅读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当前中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1].苏利国.从作家阶层分布看唐前期文化共同体建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易宗平.海南正在打开阅读世界的N种可能[N].海南日报.2019
[3].李新颖.“共同的神话”: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共同体的乌托邦[J].画刊.2019
[4].周怡,郭洁洁.“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基于“语言—文化”共同体[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
[5].周瑞春.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J].农业考古.2019
[6].雷恩海,杨丽花.论晚唐文化共同体建设——以晚唐文学视野中的王通接受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苏利国.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安史之乱”成因探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9
[8].白恒双.纪录片中的少数民族形象表达与文化共同体——以《香巴拉深处》为例[J].今传媒.2019
[9].吴楠.构建地域学术文化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0].廖开顺.客家麒麟意象与深圳移民文化共同体构建[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