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酰化氨基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酸,胰蛋白酶,氨基,密码子,核磁共振,羧酸,手性。
磷酰化氨基酸论文文献综述
陈孝武,高丹,刘红霞,蒋宇扬[1](2015)在《基于磷酰化方法的叁阴性乳腺癌氨基酸液-质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叁阴性乳腺癌不能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因此伴随着高复发率和低存活率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对于叁阴乳腺癌生物标记物的研究仍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氨基酸是人体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必须的营养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基于磷酰化策略的液-质联用方法进行叁阴性乳腺癌细胞中的氨基酸代谢轮廓分析。实验中选择四种乳腺癌细胞分成叁阴性和非叁阴性两组,每组两种,每种8个平行实验。结果显示,在叁阴性乳腺癌细胞中,谷氨酰胺呈现明显的下调。结果说明,在叁阴性乳腺癌中消耗更多的谷氨酰胺,这与其具有更快的增殖速度和更强的侵袭性相符。因为其快速增殖的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谷氨酰胺来满足其所需要的能量以及合成蛋白、核酸和脂类所需要的前体物质。这就提示着可以通过调节谷氨酰胺在叁阴性乳腺癌细胞中的代谢情况从而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因此只要找到控制谷氨酰胺代谢的关键分子,通过靶向的干扰谷氨酰胺的代谢从而达到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控制,实现叁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因此,谷氨酰胺可以作为叁阴性乳腺癌细胞的一个潜在的生物标记物,为叁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期刊2015-04-19)
陈孝武,高丹,刘红霞,蒋宇扬[2](2014)在《一种基于磷酰化策略的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同时检测血液中20种天然氨基酸》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的联用广泛用于各种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由于氨基酸性质差别很大,等电点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电喷雾源质谱中,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均不能得到所有氨基酸很好的灵敏度。另外,由于大部分氨基酸的极性比较大,因此很难用常规的反相色谱柱进行分离。综上,目前利用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20种天然氨基酸需要解决的就是灵敏度低和分离度低这两个关键问题。本实验中引入了磷酰化策略建立了氨基酸的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首先,磷酰化反应是根据Atherton-Todd反应进行,能选择性的与氨基酸的氨基以及赖氨酸的侧链氨基定量的反应,反应条件温和且在30分钟内完成。另外,磷酰化后的所有氨基酸在简单流动相0.1%甲酸:乙腈(70:30)在X BridgeTM反相C18柱就能得到很好的分离。同时,在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得到很大的提高,检出限为0.0005-0.15μM,定量限为0.0020-0.5μM,与目前氨基酸的最好的检测灵敏度相当。最后,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对多个乳腺癌患者的血液样品中的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种氨基酸在所有样品中被检出并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分离度。该方法为氨基酸的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灵敏的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的联用方法,可以用于各种生物样本中氨基酸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04-19)
符芳妮,张晖,邓少平,陈丽春[3](2014)在《非天然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利用荧光法研究了非天然L-型氨基酸磷酰化前后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L-2-氨基戊酸、庚酸、辛酸及壬酸非天然氨基酸不能使胰蛋白酶的荧光强度减弱,非天然氨基酸磷酰化后能够对胰蛋白酶产生荧光猝灭。同时,浓度不同、侧链长度不同的同系列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的猝灭效应均不同。随着非天然脂肪酸链磷酰化氨基酸侧链的增长及磷酰化庚酸浓度的增大,胰蛋白酶的荧光强度均明显降低,并且其荧光可以被完全猝灭。非天然氨基酸的磷酰化能够影响非天然氨基酸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符芳妮[4](2013)在《非天然脂肪酸链氨基酸的磷酰化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自然选择磷元素作为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磷元素的引入可以激活天然-α-氨基酸羧基的活性,改变天然-α-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赋予其重要的特性。例如,良好的表面活性能够使磷酰化氨基酸形成稳定的LB膜;成肽的性质为仿生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广泛的生物活性在食品工艺中对于提高食品功能性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磷酰化氨基酸这些重要的性质在科学领域的应用未得到深入的开发,关于非天然脂肪酸链氨基酸的磷酰化及其性质的研究未有报道,因而探讨新型、绿色、稳定的磷酰化氨基酸分子自组装成囊泡的物理行为及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在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药物载体、生物膜模拟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选择非天然脂肪酸链L型氨基酸为底物,自主合成了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电喷雾质谱法(ESI-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动态光散射仪(DLS)、等温滴定量热仪(ITC)考察了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的临界聚集浓度(CAC)及温度对CAC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自聚成肽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及二肽的自聚集物理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胰蛋白酶在食品中的广泛应用性及磷酰化氨基酸的重要生物活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改善食品功能性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通过叁维荧光光谱仪探讨了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与生物大分子物质(胰蛋白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内容有:(1)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本课题设计了侧链长度不同的四种非天然脂肪酸链氨基酸(L-2-氨基戊酸、庚酸、辛酸、壬酸)及其二肽分子,选择赵玉芬院士研究小组发现的亚磷酸二异丙酯四氯化碳水相法对四种底物进行磷酰化,优化柱层析条件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电喷雾质谱仪(ESI-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合成产品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产品纯度能够达到实验所需要求。同时,实验结果证明了四氯化碳水相合成法同样适用于非天然脂肪酸链氨基酸的磷酰化,对于其它非天然氨基酸的磷酰化合成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由于一定链长的磷酰化氨基酸两亲分子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因此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电导率法(DLS)对磷酰化戊酸、庚酸、辛酸、壬酸的临界聚集浓度(CAC)进行了考察,磷酰化戊酸、庚酸在25℃能够溶解,磷酰化辛酸、壬酸在50℃能够溶解。结果表明,25℃时N-磷酰化戊酸、庚酸的CAC分别为0.0806mmol/L、0.0125mmol/L。N-磷酰化辛酸、壬酸50℃时其CAC分别为0.2029mmol/L、0.2397mmol/L。结果表明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L-2-NH2-戊酸-L-2-NH2-戊酸、L-2-NH2-庚酸-L-2-NH2-庚酸在25℃的CAC值分别是16.1045mmol/L,11.8951mmol/L。根据临界聚集浓度值为囊泡制备的浓度选择提供参考。同时,电导率法考察了不同温度(25℃、30℃、40℃、50℃)对磷酰化氨基酸的CA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CAC均呈上升的趋势。同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溴化钾压片法对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在异丙醇中的动力学变化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在没有催化剂和缩合剂的异丙醇溶液中能够成肽,DIPP-L-2-NH2-戊酸和DIPP-L-2-NH2-庚酸的自聚成肽反应时间在10小时左右,而DIPP-L-2-NH2-辛酸和DIPP-L-2-NH2-壬酸的自聚成肽反应时间在5小时左右。随着氨基酸侧链长度的增加,其自聚成肽的时间逐渐减少。利用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化氨基酸在异丙醇溶剂中自聚成肽性质制备囊泡(反应温度50℃、转速10r/min、pH=2-3),通过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自聚形态进行表征,观察到稳定的单层囊泡的聚集体,利用设计的二肽分子作对照实验对形成囊泡的行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从而实现了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自组装成囊泡的行为。为构建囊泡的自复制、自催化稳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3)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与胰蛋白酶荧光猝灭研究胰蛋白酶能够对食品蛋白质改性,从而提高食品的功能性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中。但是,关于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抑制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胰蛋白酶具有荧光性,本文借助于叁维荧光光谱法详细研究了非天然L型脂肪酸链氨基酸磷酰化前后与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从25℃升高到40℃时,胰蛋白酶的构型未发生改变。25℃时3mmol/L的L-2-氨基戊酸、庚酸、辛酸及壬酸不能使蛋白酶的荧光强度减弱,而3mmol/L的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能够产生荧光猝灭。同时,浓度不同、侧链长度不同的同系列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效应均不同。随着N-磷酰化氨基酸侧链长度的增长及N-磷酰化庚酸浓度的增大(Ommol/L、1mmol/L、3mmol/L、6mmol/L、8mmol/L、10mmol/L、12mmol/L、15mmol/L),胰蛋白酶的荧光强度均明显降低,25℃时Fo/F与N-磷酰化氨基酸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4,Stern-Volmer曲线表明其荧光可以被完全猝灭。说明氨基酸的磷酰化能够增加与胰蛋白酶的弱相互作用,提高亲和力。本课题通过自主设计、合成四种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分子,利用磷酰化氨基酸重要的特性,研究了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及其二肽自组装成囊泡的物理行为及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效应。促进了非天然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囊泡的自复制、自催化稳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参考,有利于探讨新型非天然N-磷酰化脂肪酸链氨基酸在食品工艺、药物控释、生物膜模拟等方向的研究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3-12-01)
方华,陈伟珠,洪碧红,张怡评,易瑞灶[5](2012)在《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N-4-氨基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对河豚毒素(TTX)解毒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母体化合物4-氨基吡啶(4-AP)与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DiPP-AA)在Ph3P和C2Cl6体系下的缩合反应,将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吡啶环引入到磷酸化氨基酸结构中,设计、合成了5个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N-4-氨基吡啶衍生物A1~A5.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IR,1H NMR,13C NMR,31P NMR,MS的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河豚毒素(TTX)中毒的小鼠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并不同程度地延长了生存时间,而且毒性比母体化合物降低了.(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2年01期)
赵玉芬,唐果,许鹏翔,刘艳,韩大雄[6](2011)在《磷酰化氨基酸与丙谷二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实验室发现,α-氨基酸被转化成N-磷酰化氨基酸后,可以自组装成肽,而β-和γ-氨基酸在相同条件下均不能成肽。分析结构因素,主要是因为前者可以形成五配位化合物中间体,而后两者则不可。我们进一步发现N-二烷氧基磷酰化氨基酸在温和条件下不仅可以自组装成肽,还能与核苷作用形成核苷酸及核酸,以此提出了"N-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核酸和蛋白质起源的共同种子"的崭新学术观点,为核酸和蛋白的共起源提供的化学模型。(本文来源于《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5-13)
王喆,冯玉萍,刘林园,单璐,赵玉芬[7](2009)在《天然丰度的N-磷酰化氨基酸的~(15)N NM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5N-1H的2D HSQC、HMBC实验方法,测定了天然丰度的N-磷酰化氨基酸样品在溶液中的15N化学位移δN及偶合常数JN-P,JN-H.实验表明:对于15N天然丰度样品,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实验方法.研究发现:N-磷酰化后的氨基酸,其δN以及与氮原子直接相连的质子1H的化学位移均发生十分明显的高场位移,而偶合常数1JN-P,1JN-H的变化与化合物构型相关联.(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强黎明,杨柳,曹书霞,卢奎,赵玉芬[8](2009)在《N-磷酰化肽酯及小肽与氨基酸相互作用的ESI-M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SI-MS研究了一系列结构具有可比性的N-二异丙氧基磷酰化肽酯及小肽同20种蛋白氨基酸及3种D型氨基酸(D-Ala、D-Ser、D-Phe)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可形成π-π共轭体系的芳香环,可显着增强磷酰化肽酯及小肽与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力,π-π堆积力是首要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可形成氢键的极性基团有利于形成复合物,但能否形成氢键还要受到分子柔顺性的影响;另外,分子大小、空间位阻对复合物的形成也有影响;而氨基酸的手性对它们的相互作用在质谱条件下没有表现出影响。(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韩大雄,赵玉芬[9](2009)在《核苷-5′-磷酰化氨基酸作为手性起源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最引人关注的两个问题是:基因密码子和手性同一的起源.关于基因密码子起源,立体化学假说认为,寡聚核苷酸和氨基酸之间通过立体化学或物理化学相互作用形成了密码子(或反密码子)关系,而共进论学说则认为:基因密码子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存在着一个进化过程,与氨基酸自身的生物进化密切相关。手性同一,即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L型,组成DNA和RNA的戊糖,以及一些重要聚糖的单糖都是D型糖,由此可见,手性同一是生命物质的一个普遍特征。关于手性同一的起因仍然是个谜,存在以下几种假说:(i)可能是手性矿物质表面的不对称吸收,例如石英、黏土;(ii)可能由于磁场等弱相互作用导致分子水平的宇称失衡;(iii)还可能是自发过程或者不对称光解反应导致。然而,就基因密码子起源和手性同一起源的相关性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在基因密码子和手性同一的起源阶段,我们认为纯粹的化学进化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两者协同进化。密码子的早期载体结构,可能存在着有利于寡聚核苷酸和氨基酸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的匹配构型,其中涉及的空间相互作用限制将可能影响氨基酸的手性选择。因此,我们认为手性同一,这一生命体系特有的行为,可能伴随着基因密码子的起源而形成,也就是说,氨基酸和寡聚核苷酸的特定空间取向以及相互作用将导致对左、右手氨基酸选择的差异,进而导致手性破缺。(本文来源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期刊2009-08-27)
张兴华[10](2008)在《~(31)P NMR应用于磷酰化氨基酸手性选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生命的中心元素,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都直接或间接有磷的参与。磷做为遗传物质DNA基本骨架存在于磷酸二酯键中;磷酸双酯(DNA和RNA)、叁磷腺酐(ATP)调控着整个生命过程,它们参与物质的代谢、能量的转化、遗传的表达等几乎所有的生化过程;绝大多数酶的催化反应是以它们的磷酰化和去磷酰化来调控的。磷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蛋白激酶上氨基酸侧链的磷酸化调控着蛋白的结构及功能。因此,N-磷酰化氨基酸可作为研究磷酰基参与下的生物有机化学反应基本规律的模型。首先,本论文从氨基酸角度研究磷化学,合成了一系列模型化合物N-磷酰化氨基酸,利用~(31)P NMR技术研究了磷上酯交换反应,发现α-氨基酸对于磷原子存在着手性选择现象,并且这种手性选择的差异随α-氨基酸种类的不同也有所区别。论文中利用HPLC、ESI-MS、ESI-MS/MS以及HPLC-ESI-MS等技术系统的研究了各种条件对氨基酸手性选择的影响,发现了N-磷酰化α-氨基酸的磷上酯交换反应是一个分子内自催化的过程,氨基酸侧链基团的立体化学效应以及杂原子的催化作用是造成氨基酸手性选择的主要因素。其次,从磷化学的角度研究了氨基酸的立体化学对酯交换反应的结构效应,发现了以磷酰基保护的氨基酸以及含磷缩合试剂的方法进行多肽的合成,氨基酸消旋现象很少发生。~(31)P NMR跟踪成肽反应,发现了L-构型氨基酸对于L-构型与D-构型氨基酸的化学反应活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8-01)
磷酰化氨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的联用广泛用于各种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由于氨基酸性质差别很大,等电点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电喷雾源质谱中,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均不能得到所有氨基酸很好的灵敏度。另外,由于大部分氨基酸的极性比较大,因此很难用常规的反相色谱柱进行分离。综上,目前利用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分析20种天然氨基酸需要解决的就是灵敏度低和分离度低这两个关键问题。本实验中引入了磷酰化策略建立了氨基酸的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首先,磷酰化反应是根据Atherton-Todd反应进行,能选择性的与氨基酸的氨基以及赖氨酸的侧链氨基定量的反应,反应条件温和且在30分钟内完成。另外,磷酰化后的所有氨基酸在简单流动相0.1%甲酸:乙腈(70:30)在X BridgeTM反相C18柱就能得到很好的分离。同时,在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得到很大的提高,检出限为0.0005-0.15μM,定量限为0.0020-0.5μM,与目前氨基酸的最好的检测灵敏度相当。最后,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对多个乳腺癌患者的血液样品中的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种氨基酸在所有样品中被检出并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分离度。该方法为氨基酸的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灵敏的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的联用方法,可以用于各种生物样本中氨基酸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酰化氨基酸论文参考文献
[1].陈孝武,高丹,刘红霞,蒋宇扬.基于磷酰化方法的叁阴性乳腺癌氨基酸液-质联用分析[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2015
[2].陈孝武,高丹,刘红霞,蒋宇扬.一种基于磷酰化策略的反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方法同时检测血液中20种天然氨基酸[C].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3].符芳妮,张晖,邓少平,陈丽春.非天然磷酰化氨基酸对胰蛋白酶的荧光猝灭效应[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
[4].符芳妮.非天然脂肪酸链氨基酸的磷酰化合成及性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5].方华,陈伟珠,洪碧红,张怡评,易瑞灶.N-二异丙基磷酰化氨基酸-N-4-氨基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对河豚毒素(TTX)解毒生物活性的研究[J].有机化学.2012
[6].赵玉芬,唐果,许鹏翔,刘艳,韩大雄.磷酰化氨基酸与丙谷二肽[C].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7].王喆,冯玉萍,刘林园,单璐,赵玉芬.天然丰度的N-磷酰化氨基酸的~(15)NNMR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9
[8].强黎明,杨柳,曹书霞,卢奎,赵玉芬.N-磷酰化肽酯及小肽与氨基酸相互作用的ESI-MS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9
[9].韩大雄,赵玉芬.核苷-5′-磷酰化氨基酸作为手性起源模型的研究[C].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2009
[10].张兴华.~(31)PNMR应用于磷酰化氨基酸手性选择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