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李军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经过规模扩张,转入提升竞争力内涵建设,但大多忽略了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生源的持续减少,高职院校竞争加剧,抢占先机,必须建好竞争力的战略支点。文章未论战略竞争的全部,只述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战略支点。

【关键词】竞争力战略支点校园文化产业融合品牌专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6-0033-03

作为区别于普通高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凭借其低准入和高就业的特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经过短期规模扩张,现在已进入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竞争力等内涵建设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论述连篇累牍,见诸于各种文献和媒体,虽不泛灼见,但大多忽略高职教育自身特点,落入普通高校“三段”模式的窠臼。生源的持续递减,职业教育的竞争浪潮将很快波及高职院校。人民网2010年1月12日讯:中国的劳动人口将在2016年达到顶峰,为8.31亿人,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从1990年的2.2人降到1.6人。以往,高职教育的竞争利器在于“就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渐复苏和经济学家所称的“人口红利”的消失,其竞争利器已十分脆弱。高职教育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似乎进入了某个节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已经明确为全国人大的重点立法工作之一。在修订调查中,有的提出职业教育“重新洗牌”,有的提出适当发展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无论哪种走向,都必须未雨绸缪,努力建设好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一励志明德的校园文化

但凡大学文化,不外乎厚德、博学,以“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兼容并包、引领时代”为共识。不同的办学理念,营造和传承了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各个大学的校训上。提出励志明德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通识,并纳入战略支点,是因其自身特点和职教定位的内在规律所要求。励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理想,锤炼坚韧的毅力;明德,就是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要求励志明德

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文化的偏判,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较深的挫折感,甚至自卑感。一方面,起点的失利使他们对未来的设计失落而迷茫;另一方面,作为“独苗”一代走向成熟的80后、90后们,受到中西文化的交互浸染,张扬个性,多开放少内敛;不屑陈规,敢作为少责任;重视自我发展,追求现时自由与幸福。但客观上的文化素质偏低使他们更显焦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一般特点,励志明德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建设好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相互交融,文理渗透。让其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瑰丽的人文情怀中浸润、熏陶、感悟、传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锤炼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励志明德要担当校园文化的主流,学校“君子不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为终极关怀,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教育与引导学生的优秀人格魅力。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学报学刊等都要以励志明德为导向,潜移默化地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励志明德要融入学生的实训实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培育阳光心态,塑造健康人格,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情商优先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是很具时代特征和导向性的人才观。表面看是人才,而究其本质,人才的属性在于杰出性,在于其知识、技能、业绩、贡献优于一般人。从这一概念去思考,则要让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去适应人才,引导人人成才。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戈尔曼提出了智商IQ和情商EQ的概念。IQ就是一个人的智力高低,EQ则包含许多因素,包括人的组织管理,社会公关、专业技能、情感沟通等综合因素。IQ体现人的“智”,EQ体现人的“能”。调查显示,工商业领域成功人士平均智商中等,而情商却很高。创业的竞争,往往就是创业者EQ的竞争,成功与否,EQ处于优先地位。与本科院校相比,尽管青年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同步性,姑且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智商处于劣势,但情商就各有所长了。励志明德的文化浸润,正是“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情商培育和提升。

3.教育的功能要求“术”“道”并重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首,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传道至尊。著名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在《教训之看法》一文中写道:“政治家以谋现世幸福为目的,而教育家则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其追求了。故而前者常顾及现实,而后者往往虑及久远。”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以“道”启蒙,启蒙之始便“明德”,开始人文素养的积淀,开始“EQ”的培养。当代教育则以“术”开科,小学设奥数,中学分文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沿袭“重术轻道”的单一化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受其影响,更多的趋向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受教育者纵然一技在手,但心智难开,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局限。“重术轻道”的教育模式虽然契合了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推崇,却抽掉了教书育人的精髓。中国教育难出大师,或许这就是其原因之一。

二区域经济的产业融合

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中国正在演绎发展盛世。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展翅高飞,给高职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繁荣。而高职教育只有与产业发展交互渗透,深度融合,才能互利多赢,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融入区域经济,既要放眼全国,更要优先当地。

1.高职院校向区域经济发展融合

(1)规划融合

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要契合国家的教育规划和产业政策,具体的阶段目标,重大工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专业特色等则必须纳入当地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高职教育发展是地方发展的一部分,地方政府以更大的发展支持高职教育的良性互动格局。国家财政今年已公开承诺教育支出将达到GDP的4%,地方政府也会有所作为。今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计划即将开端,《职教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修订或制订之中,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调整、制订新的发展规划,使之与地方发展规划紧密衔接。

(2)人脉融合

各院系部要走出“象牙之塔”,扩大社会融合的“带宽”。高职教育的定位在于高素质、高技能,传统的穷经皓首、面壁孤灯的治学方式,既不适宜高职教育,也不适应开放的社会经济形态。人脉融合并不是指教职工的个人交往,而是要求高职院校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诸如干部挂职、教师实训、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多种活动,扩大与企业、农村和当地社会的互动,从而建立广泛的人脉资源。人脉资源的背后,是鲜活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精准的市场服务定位。最根本的是服务融合。现在“产学研”结合过多的强调其功利性,忽视其服务性,导致徘徊不前。高职院校作为掌握多种实用技术和实用技能的群体,理应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一份责任。服务融合应主动出击,从最公益的服务开始,如农民工转移培训、科技推广、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等等,先用服务培育市场,再从市场赢得效益。

2.教学专业向区域经济产业融合

经济产业的发展复杂曲折,丰富多姿,与相对稳定的教学专业,往往表现出非对称性。教学专业向经济产业的融合,就是要及时调整和控制非对称性,最大限度符合产业发展的要求。2010年春节后,“民工荒”的报道不绝于媒体,尽管有政府高层官员强调“民工荒”是结构性、局部性等等,其成因仍值得深思。“民工荒”的形成,不仅仅在于沿海企业对经济复苏突如其来的准备不足,不仅仅在于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们有根本不同的就业理念,不仅仅在于薪酬、社会保障、子女就业等多种社会因素,更多的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谐社会大力推进,靠低人力成本和社会成本在市场博奕的传统产业,步入了升级和转型的节点。

以荆州市为例,按照湖北省“一带两圈”(长江经济开发带、武汉城市圈、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的发展构架,荆州处于两圈交汇区域,被定位于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钢腰”。荆州抛弃了过去所谓大荆州、新荆州、古荆州、美荆州比较空泛的概念,一批高能耗、低技术产能被迅速被淘汰,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定格了新的发展蓝图:以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引江济汉,松滋核电等大项目构建框架;以熊家冢楚墓开发、荆州古城护城河南岸开发、纪南城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区建设等楚文化、三国文化充实内涵;以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食品酿酒、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等大集群提升实力;以江汉平原物流枢纽、荆州火车站物流园、荆州港保税物流园等大商贸增强活力;以粮食、水产、畜牧、林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大产业建设新农村;以人水和谐、城市游园、生态景观建设打造宜居城市。这些主导产业建设和大手笔徐徐展开,必然需要大批高技能和新专业人才,也为教学专业的产业融合提供了新坐标。

3.教学团队向学术社团、行业协会、主流媒体融合

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的载体,对内,他们是教育的实施者,对外,他们是服务的代言人。相对某一层面和特定区域,学术社团是智者的对话,行业协会是产业的前沿,主流媒体是时代的感知。融入学术社团能够使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融入行业协会能够更加精准地实施人才培养定位乃至引领产业发展。沟通主流媒体,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高职教育、应用高职教育。融入社团或协会,既可依托自身优势专业牵头成立,也可挂靠优势产业向外推介。尤其要注重推介优秀专家进入当地政府的智囊团,把既有良好学识素养,又具参政议政能力的优秀人才,积极推介到当地人大、政协等决策或智囊团队中去。

4.教学科研向原创性方向融合

2006年,我国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已重为国策,而原创性则是创新的标志。传统的命题式教学、理论式科研,使学生无动力,教师无活力。高职院校普遍通行的教学课时、论文数量等指标体系的绩效考核,也窒息了原创性生机。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到:“在硅谷,创新不是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科研经费,得到了什么科技奖励,而是看你的创新成果到底能创造出多少产值,拥有多少客户,有多少人愿意付钱买你的产品。”这种创新文化,使硅谷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一枝奇葩。高职教育所追求的是高技能人才,相对于理论创新、科学创新、生产实践中的原创性科研空间更大。因而,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中,要向原创性方向融合,树立强烈的创新理念,开展丰富的原创活动,敢于实践,敢于探索,挑战陈规,超越自我。

三错位竞争的品牌专业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虽然经过“就业为导向”的不断调整,但区域特点并不鲜明,尤其缺少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现代大产业已经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涌现,专业分工合作越来越细。市场的细分要求服务的定位更加精准,高职院校必须错位竞争,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专业。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综合表现

对于设置n个专业的任何一所高校,每个专业都建成品牌是不现实的,因而要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明确三五个专业作为品牌建设的目标,后逐步扩展,同时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就是社会欢迎、业内公认、学生慕名的专业。品牌专业首先要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战略产业,课程体系始终处于产业前沿,实训技能满足高新技术需要;其次是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一流的技能专家,有省级以上教学团队;第三是跟踪产业高端的战略眼光,不断推出新成果、新技能、新工艺,有若干成果用于生产实践;第四是注重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可持续发展;第五是毕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社会认可度高。同一区域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确立要力避同质化,实行错位竞争。特色专业就是满足特定区域或行业需求,具有唯一性或稀缺性的专业。特色专业要契合区域、行业特点。如荆州市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文物考古与保护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荆州古城正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但荆州当地的众多高职院校没有一家开设文保专业;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财产安全日益受到重视,但全国高职院校没有一家开设锁具专业。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接力工程,必须在规划、师资、装备、实训、就业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形成制度保证。

2.品牌师资建设是培养和凝聚人才的最佳途径

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基本上将不同类别的教师纳入同一指标体系进行评判和认知,暂没有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为满足高职教育特点,高职院校实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目前也没有形成法律制度。职教师资缺乏行业从业经历或企业背景,而从企业邀请能工巧匠授课,他们往往又缺少教育学训练。从长远发展看,除人才引进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存量师资的企业历练。通过有计划的选派和措施激励,让优秀教师到企业、到农村去丰富行业从业经历,2~3年后再返回教学岗位。教师在生产一线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生产技能,而是对企业从生产到市场全部运行过程的零距离体验。从教学到实践,从实践到教学,一位反复历练的优秀教师,他所站立的不再是三尺讲台,而是一个行业的高端。

四引领社会的创业教育

创业是国家所倡,时代所需,个人发展所求。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高职院校要抢占先机,应尽快从就业教育提升到创业教育。

1.开发创业课程,激发创业冲动

1998年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20%~30%。2009年麦可思公司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资源研讨会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就业率与2007年持平,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达1.5%,明显高于本科毕业生的0.8%。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实训,也不是企业家的速成。创业教育需要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法律法规等宽厚的课件平台。2002年教育部确立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一大批本科院校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创业教育模式,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理念化、浅表化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高新化、产业技术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群化,高职院校传统的就业优势面临挑战,开发、研讨和设置系统的创业课程已是一个紧迫的课题。80、90后们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不拘陈规的特征更具创业潜质,他们所缺少的是创业教育和引导。我国历史上“闯关东”、“走西口”都是草根创业文化的影像。当然,创业是艰难的,难在资金筹措、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等,要想把创业理念细化为系统的创业课程,还需要艰苦的探索。关键是要极早播下创业的种子,激发像温州人那样“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的创业冲动,由就业而创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

2.设立创业基金,开展校园创业

创业基金的设立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实力而定,总的原则是:(1)小额度、宽覆盖;(2)作为实训教学的必需支出,鼓励创业,允许失败。创业项目既可以设计成校园内的情景模拟,也可以是校园外的实训实践,要求具有原创性、科学性、可行性,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密切关联,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大体适应。项目经过一定的程序审批实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对创业成果鉴定总结,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或适当学分。设立创业基金,旨在培育院校的创业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素质,从而为他们预留更大的发展空间。

3.跟踪回访服务,实施学生召回

对终端客户回访、对产品售后服务、对缺陷产品召回维修,是现代成熟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极其重要的手段,能够极大地彰显企业的品牌、诚信、责任和实力。高职教育的产品是输送高技能人才,虽然由于人的自身差异性导致其表现各异,但开展毕业后的延伸服务仍然是必要的。延伸服务和学生召回不仅可以塑造院校的良好形象,而且可以拓展新的服务空间。对于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可通过“校友会”等学生社团建立广泛的联系,定期对企业和个人开展电子回访,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创业的学生,择其重点跟踪,利用院校的教学科研资源,提供知识、技能支持。对不能适应企业、市场要求的,或自身希望更新提高,或有新的发展方向的学生,可及时召回充电。实行毕业生跟踪回访,建立学生召回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创新,它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服务的竞争,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文化。

参考文献

[1]蒋晓虹.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N].中国教育报,2009.12.5(3)

[3]袁新文.“自己当老板”的路有多宽[N].人民日报,2009.12.16(11)

[4]六大机遇助推荆州大发展[N].江汉商报,2010.2.26(T03)

标签:;  ;  ;  

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