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曲松在四种注射液输液中的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曲松在四种注射液输液中的稳定性

一、HPLC法测定头孢曲松在输液中与4种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彬山[1](2018)在《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文中认为传统静脉药物配置,是由护士在治疗室内配置完成,不仅占用了护士大量时间,而且易受污染。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代化医院开始建立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即在符合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操作环境下,由专业的药学人员配置输液。由于PIVAS实行集中配置、集中输送,注射液不能及时送达临床。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物化参数可能发生变化。本课题对拉唑类、抗生素类、糖皮质激素类、H2受体拮抗剂类及其他类共二十五种注射液进行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推测杂质可能结构,并对配伍禁忌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放置不同时间、配置后的注射液的pH值测定,发现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的pH值比固体剂型变化小,即液体剂型注射液更加稳定。其中固体剂型药物拉唑类药物注射液pH值变化率均超过10%,推测可能因为拉唑类药物结构中含有亚砜基,易被氧化成砜基,从而导致酸度增加。通过对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测定,发现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比≥25 μm变化明显。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增加显着,兰索拉唑注射液在放置3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27,雷贝拉唑钠注射液在配置1 h后粒径≥10 μm不溶性微粒数达到33,均已超过药典标准。通过 LC-M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分析,发现拉唑类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随放置时间增长而降解明显,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放置12 h后,主要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均低于90%,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放置8 h后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低于90%;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刚配置完成,主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就已经低于90%。借助于MS(Mass Spectrometry),推测出AMLZ-1(奥美拉唑钠降解的杂质)等16种降解杂质的可能结构。综上,注射液配置完成后,随着放置时间增加,注射液pH值、不溶性微粒数、主成分含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拉唑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变化较为明显,不宜久放,建议配置后立即输注到病人体内。通过调研相关文献,发现正负离子相互作用、pKa及化学反应是影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三个关键因素,当配伍药物电离后的主要成分所带电荷相反时,容易相互吸引,导致聚沉;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分子pKa相差大于3.6时,较容易沉淀;部分药物之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也应引起临床注意。

侯新[2](2017)在《丹参类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分析及常用药物配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在逐年增高,居居民死亡率首位。在防治心血管病方面,中药注射剂因起效迅速,疗效显着而被广泛使用。其中丹参类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是心脑血管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如注射用丹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等,常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用药中发现丹参类注射液与多种药物直接配伍时出现颜色变化或混浊、絮状物、沉淀物等禁忌问题。如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常用于联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但两者直接配伍时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为保证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在联用药物时,注射剂之间应加入间隔液,因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控制入液量,以减少对患者心脏的负荷,此时间隔液的使用量十分重要。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时,为减少患者对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增加心脏负荷,临床医生需要选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同时为避免患者血糖升高,临床医生采取在输液中加入适量短效胰岛素的措施,以对抗溶媒中的葡萄糖。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溶液中配伍是否稳定,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本文研究内容基于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遇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其进行文献和实验研究,旨在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建议。研究目的:1.对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价。2.丹参类注射剂在不同溶媒、不同浓度对所用间隔液剂量的影响,探索间隔液的安全使用剂量。并应用研究结果验证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配伍的安全性。3.对丹参类注射剂与胰岛素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方法:1.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综合评价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索CNKI、Wanfangdata、VIP、PubMed数据库,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研究结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经济学评价。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对归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2.间隔液剂量影响因素及安全使用剂量以4种丹参类注射液为研究对象,以与莫西沙星的配伍变化、吸光度、外观颜色变化为结局指标,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4种注射液不同溶媒下的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根据每管的间隔液测定吸光度,外观变化,分析药物浓度、所用溶媒对丹参类注射剂所需用间隔液剂量的影响,通过多种方法多个结局指标综合分析确定临床间隔液的安全使用剂量。3.4种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基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4种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6h内的紫外光谱图,运用紫外光谱相似度法,计算配伍前后的绝对紫外相似度与相对紫外相似度,运用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对配伍后6h内的PH值进行测定。分析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研究结果:1.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综合评价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10篇,纳入患者共953例,其中干预措施为:治疗组是丹红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对照组单用丹红注射液或长春西汀。1.1有效性治疗组共488例,有效人数452例,总有效率为92.62%,对照组共465例,有效人数360例,总有效率为77.42%。Meta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更佳,能够显着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OR=3.67,95%CI(2.45,5.51),P<0.00001],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3.17,95%CI(-4.89,-1.44),P=0.0003],明显降低血浆 hs-CRP 水平[MD=-1.57,95%C1(-2.92,-0.22),P=0.02]及IL-6水平[MD=-1.11,95%C1(-1.72,-0.49),P=0.0004]等。血液流变学指数:能够明显降低高切黏度[MD=-0.47,95%CI(-0.55,-0.39),P<0.00001]、血浆黏度[MD=-0.09,95%CI(-0.13,-0.06),P<0.00001]以及还原黏度[MD=-0.41,95%CI(-0.52,-0.30),P<0.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低切黏度[MD=-0.25,95%CI(-1.01,0.52),P=0.53]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够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动力学指数:能够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血管Vm[MD=5.73,95%CI(4.18,7.28),P<0.00001]、降低血管搏动指数 PI[MD=-0.12,95%CI(-0.17,-0.06),P<0.0001],增加脑血管流量,降低血管阻力。1.2安全性纳入文献中共有2篇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其中有1篇研究中有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1例,不良反应症状为面红、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因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存在配伍禁忌,应在两者间增加间隔液,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性。1.3经济性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对照组成本效果比较治疗组低(C/E=134.35~201.52、200.38~312.66),增量成本效果比(△C/△E=341.88~1171.07)。说明联合使用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乏经济优势,提示在选择联合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本身经济能力,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方案。2.间隔液剂量影响因素及安全使用剂量2.1间隔液剂量影响因素不同浓度:本实验4种丹参类注射液所用的两种浓度,均为临床常用治疗浓度。观察间隔液剂量-浓度图,并结合外观变化,可以得出:对高浓度药物冲管时,与莫西沙星不产生沉淀需要用间隔液剂量为18-22m 1,颜色变为无色透明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6-32ml,药物浓度趋于0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6-42ml。对低浓度药物冲管时,与莫西沙星不产生沉淀,所用间隔液剂量为16-22m 1,颜色变为无色透明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2-28ml,药物浓度趋于0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6-42ml。不同浓度所用间隔液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0.108、0.064)。提示药物原始浓度高低对间隔液剂量的大小无明显影响。不同溶媒:本实验采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使用5%GS冲管时,与莫西沙星不产生沉淀,所用间隔液剂量为16-22ml,颜色变为无色透明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4-32ml,浓度趋于0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8-42ml。使用0.9%NS冲管时,与莫西沙星不产生沉淀,所用间隔液剂量为16-22m 1,颜色变为无色透明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4-30ml,浓度趋于0时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4-42ml。2种溶媒所用间隔液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0.435、0.180)。提示等渗溶媒对间隔液的剂量影响不明显。不同药物:本实验选用的药物均为含丹参成分的水溶性注射液。与莫西沙星不产生沉淀,注射用丹参所用间隔液剂量为18-22ml,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2ml,丹红注射液所用间隔液剂量为16-22ml,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所用间隔液剂量为16-18ml。间隔液颜色变为无色透明时,注射用丹参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2-30ml,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6-32ml,丹红注射液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4-32ml,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所用间隔液剂量为28-30ml。药物残留浓度趋于0时,注射用丹参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8-42ml,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6-38ml,丹红注射液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8-40 ml,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所用间隔液剂量为34-40ml。4种丹参类注射液所需要用的间隔液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P=0.795、A-C:P=0.866、A-D:P=0.660、B-C:P=0.643、B-D:P=0.408、C-D:P=0.761)。提示4种不同的水溶性中药注射液对间隔液的所用的剂量的要求所需要用的没有明显的差异。2.2间隔液安全剂量为保证临床的用药安全,使序贯的两种注射液不产生配伍禁忌现象,间隔液剂量不能少于与莫西沙星不产生肉眼可见性沉淀时所用的剂量;建议临床使用药物残留浓度趋于0时,所用的间隔液剂量。本实验所用冲管速度为60滴/min(3ml/min),在3个结局指标中,4种丹参类注射液使其与莫西沙星不发生肉眼可见的沉淀,所用的间隔液剂量最少应在16-22ml之间;当冲管后溶液颜色呈无色透明时,所用间隔液剂量在24-32m 1之间;使冲管后药物残留浓度趋于0时,所用间隔液剂量在34-42ml之间。本研究以4种水溶性药物丹参类注射液为代表,可得出:水溶性药物间隔液剂量不能低于22ml,冲管时间不低于8min,建议临床使用间隔液剂量应在34-42mI,即冲管时间在12-14min。对丹红注射液进行冲管,以与长春西汀不发生肉眼可见性沉淀作为结局指标之一,验证上述结果,得出:对丹红注射液冲管6min仍有沉淀产生,冲管7 min后没有可见性沉淀产生,冲管13min后丹红注射液的药物残留浓度趋于0。故本实验研究结果所用间隔液剂量可以保障临床中水溶性中药注射剂与其他存在配伍禁忌药物联用时的安全性。3.4种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3.1 PH值及外观变化4种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溶液中配伍后均澄清透明,且在6h内无气体、沉淀产生,除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外,配伍液颜色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深。PH值在配伍胰岛素6h内变化不明显。3.2紫外吸收光谱图4种丹参类注射液配伍胰岛素6h内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显示:注射用丹参、丹红注射液均在200-210nm范围内有剧烈的变化,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在200-285nm范围内波动均较大,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200-300nm范围内紫外吸收差异值几乎无变化,各配伍液的峰形、峰位均无明显变化。3.3紫外光谱相似度比较4种丹参类注射液各时间点与Oh紫外光谱相对相似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用丹参、丹红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相对于前一个时间点的紫外光谱绝对相似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注射用丹参、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示:各组间相对紫外光谱相似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334),各组间绝对紫外光谱相似度有统计学差异(P=0.024)。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绝对紫外光谱相似度与注射用丹参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有统计学差异(P=0.0006、0.0045),提示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中配伍稳定性较低,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各稳定性指标均低于其他3种丹参类注射液,可能与丹参酮IIA对光照敏感有关。紫外光谱相似度在6h内变化均小于0.03,表明4种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配伍后紫外吸收光谱变化不明显。说明本实验所用的4种丹参类注射液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6h内稳定。但在配伍5h后,注射用丹参的绝对相似度下降明显,在配伍4h后,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绝对相似度均下降明显。故在临床中应现用现配,并4-5h内使用完为好,以免降低药物疗效。结论1.丹红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较经济的治疗方案。因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研究,对所得结论加以验证。2.临床常用药物浓度、等渗溶媒和同性质的药物对间隔液剂量的影响均不明显;当所用滴速为60滴/min(3ml/min)时,水溶性药物临床所用间隔液剂量不能少于22ml,间隔液滴注时间不少于8min,为保证安全建议临床使用间隔液剂量范围是34-42ml,间隔液滴注时间为12-14min。3.4种丹参类注射液使用临床常用浓度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6h内稳定,但建议临床现配现用,在4-5h内使用完,以确保药物疗效。

肖红梅[3](2009)在《1.氨茶碱注射剂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2.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剂与维生素C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建立HPLC法测定氨茶碱与甲泼尼龙含量的方法学目的:摸索测定氨茶碱与甲泼尼龙含量的色谱分离条件,建立一种灵敏、准确、简便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Waters600泵、2996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717自动进样器系列高效液相系统,Empower色谱数据工作站。选用Xterra RPC18(4.6×150mm,5μm)色谱柱,柱温25℃,检测波长246.5nm。以甲醇:磷酸二氢钠水溶液(磷酸调pH至3.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系统流速1.0mL·min-1。按以上色谱条件,进样配伍对照品溶液,记录其中氨茶碱、琥珀酸甲泼尼龙、游离甲泼尼龙的色谱图;记录峰面积,计算日内及日间精密度;计算加样回收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氨茶碱、琥珀酸甲泼尼龙、游离甲泼尼龙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5、19.5、18.1min;日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33%、0.55%、1.93%;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01%、1.65%、2.76%;氨茶碱、琥珀酸甲泼尼龙加样回收率的RSD%分别为0.25%、1.17%。符合药典规定。结论:本方法具有灵敏、准确、简便等特点,适用于氨茶碱、甲泼尼龙的含量测定。第二部分考察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配伍稳定性目的:考察氨茶碱注射剂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配伍样品溶液在室温目光灯条件下放置8h,于0、1、2、4、6、8h 6个不同时间点测定其pH值并进行外观观察,同时测定含量。结果:8h内,配伍样品溶液的pH值及外观颜色无显着变化,无气体、混浊、沉淀产生。以配伍即刻(Oh)的含量为100%,配伍样品溶液中氨茶碱、琥珀酸甲泼尼龙8h内含量变化未超过10%。结论:氨茶碱注射剂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配伍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室温下放置8h基本稳定。第一部分建立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与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学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与维生素C注射剂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学验证。方法:采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岛津22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维生素C测定波长为263nm,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测定波长为192nm,参比波长为241.5nm。直接进样,记录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维生素C的光谱图;记录吸收度,计算精密度;计算加样回收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维生素C日内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61%、0.59%:加样回收率的RSD%分别为1.06%、0.47%,符合药典规定。结论: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特点,适用于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第二部分考察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与维生素C的配伍稳定性目的:考察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剂与维生素C注射剂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情况。方法:配伍样品溶液在室温目光灯条件下放置8h,于0、1、2、4、6、8h 6个不同时间点测定其pH值并进行外观观察,同时测定含量。结果:配伍8h内,样品溶液的pH值及外观颜色无显着变化,无气体、混浊、沉淀产生。以配伍即刻(Oh)为100%计算,配伍样品溶液中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剂与维生素C注射剂8h内含量变化未超过10%。结论: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剂与维生素C注射剂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于室温下放置8h基本稳定。但以现配现用,并在4h内用完为宜,以免降低疗效。

舒东,李清,刘宝丽[4](2007)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文中提出

宋怡[5](2007)在《注射用布美他尼、盐酸多巴胺、甲磺酸酚妥拉明的配伍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注射用布美他尼、盐酸多巴胺、甲磺酸酚妥拉明在生理盐水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1.配伍样品溶液的配制:1.1按临床常用剂量,取100mg注射用布美他尼,5mg甲磺酸酚妥拉明,10mg盐酸多巴胺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混匀。1.2将100mg注射用布美他尼,5mg甲磺酸酚妥拉明,10mg盐酸多巴胺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混匀。2.配伍后样品溶液pH值的测定:取“1.1”项下样品液,分别于0,0.5,1,1.5,2, 3, 4, 5, 6h测定pH值,同时观察记录溶液的外观(颜色、澄明度)变化。3.配伍后样品溶液中盐酸多巴胺含量的测定:3.1专属性考查试验:用HPLC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H5.8)-甲醇(98?2)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nm〔2〕。检测配伍样品溶液中盐酸多巴胺的色谱图。3.2日内精密度的测定:取“1.2”项下盐酸多巴胺/氯化钠注射液,于日内0、2、4、6、8h分别进样5次,记录峰面积,计算标准差。3.3配伍后样品溶液中盐酸多巴胺含量的测定:取“1.2”项下样品液,分别于0,0.5,1, 2, 3, 4, 5, 6h进样,测定6h内盐酸多巴胺的峰面积。4配伍后样品溶液中布美他尼、甲磺酸酚妥拉明含量的测定:4.1专属性试验:以甲醇∶水(60?40)(磷酸调节pH值至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20nm。分别取“1”项下4种样品溶液,检测色谱图。4.2日内精密度的测定:分别取“1.2”项下布美他尼/氯化钠注射液、甲磺酸酚妥拉明/氯化钠注射液,于日内0、2、4、6、8h分别进样,记录峰面积,计算标准差。4.3配伍后样品溶液中布美他尼、甲磺酸酚妥拉明含量的测定:取“1.2”项下样品溶液,分别于0,0.5,1,1.5,2, 3, 4, 5, 6h测定布美他尼、甲磺酸酚妥拉明的峰面积。结果:1.配伍样品溶液pH值的测定:配伍6h内,样品溶液的pH值及外观均无显着变化。2.配伍样品溶液中盐酸多巴胺含量的测定结果:2.1专属性检测结果:在此条件下,盐酸多巴胺保留时间为4.35min。2.2日内精密度的测定结果:盐酸多巴胺含量日内测定的RSD%为2.28%,符合药典规定。2.3含量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配伍溶液中盐酸多巴胺含量6h内无显着改变。3.配伍后样品溶液中布美他尼、甲磺酸酚妥拉明含量的测定结果。3.1专属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布美他尼和甲磺酸酚妥拉明保留时间分别为4.21和9.17min,两峰分离良好,无干扰。3.2日内精密度结果:结果表明布美他尼和甲磺酸酚妥拉明日内测定的RSD分别为1.74%和0.68%,符合药典规定。3.3配伍溶液中布美他尼、甲磺酸酚妥拉明含量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配伍溶液中布美他尼、甲磺酸酚妥拉明含量6h内无显着改变。结论:注射用布美他尼、盐酸多巴胺、甲磺酸酚妥拉明在生理盐水中配伍,至少在6h内稳定。

叶红,潘玲丽[6](2006)在《头孢类抗菌素在输液中的稳定性》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静脉药物的集中配置将逐步取代护士的临时配制,对药物放置的时间和储存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头孢菌素因其高效低毒、品种繁多,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广泛,但β-内酰胺环不稳定,易受亲核、亲电试剂的攻击,与酸、碱及某些金属离子作用时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导致其疗效降低和过敏反应增加。本文对头孢菌素在输液中的稳定性进行总结和归纳,探询最佳溶媒和储存条件,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富超,方宝霞[7](2006)在《头孢哌酮钠及头孢曲松钠与其他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文中提出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国内文献资料并分析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与临床常用药物的配伍稳定性。结果两药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结论配伍液在室温下配制后放置时间不宜太长,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

沈浓儿,王燕[8](2005)在《头孢曲松与舒巴坦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舒巴坦钠和头孢曲松含量,考察组合制剂中舒巴坦钠和头孢曲松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HPLC测定配伍后0~6h内舒巴坦钠和头孢曲松的含量,同时观察配伍液在3种输液中的外观、pH值。结果配伍液中舒巴坦钠和头孢曲松的含量6h内均在96%以上,配伍液外观澄明,pH值基本稳定。结论舒巴坦钠和头孢曲松配伍后6h内较稳定。

杨振平,葛永芳,李红,张齐[9](2003)在《利巴韦林与35种药物在输液中配伍稳定性》文中认为

李永辉,王芳,郭瑞锋,张轶华[10](2019)在《1289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ADR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报告类型、给药途径、报告单位类别、患者性别与年龄、ADR发生时间和月份、累及系统-器官、转归等,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共计检索2 111例,最终纳入1 289例(2 177例次),其中严重报告166例(占12.8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 275例,占98.91%);报告主要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38例,占65.01%);患者中男性(679例,占52.68%)略多于女性(610例,占47.32%),患者年龄为18 d~111岁,其中4岁及以下儿童发生ADR较多("例数/年龄跨度"值为141/5=28.20,高于其他年龄段);ADR发生在给药后1 min内~14 d,多数在给药后30 min以内发生(853例,占66.18%);夏季(6~8月)发生ADR较多(424例,占32.89%);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1 059例次,占总例次的48.64%)、胃肠系统(343例次,占总例次的15.76%)和全身(291例次,占总例次的13.37%);1 289例ADR患者中,好转和痊愈共1 255例(占97.36%)、死亡28例(占2.17%)、未好转4例(占0.31%)、出现后遗症2例(占0.16%)。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存在理化性质改变的风险,进而降低药效和引起更多ADR。同瓶加入地塞米松不足以完全预防头孢曲松钠的过敏反应。结论:临床应避免将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给药,临床药师和医师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和宣传,防止药品ADR的发生。

二、HPLC法测定头孢曲松在输液中与4种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法测定头孢曲松在输液中与4种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1.1.1 建立PIVAS的背景
        1.1.2 PIVAS的概念
        1.1.3 PIVAS的作用与意义
    1.2 国内外PIVAS发展状况
    1.3 配置效期的提出
    1.4 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1.4.1 注射液pH值研究
        1.4.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
        1.4.3 注射液主要成分含量研究
        1.4.4 注射液配伍禁忌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pH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注射液配置
        2.3.2 注射液pH值的测量
    2.4 实验结果
        2.4.1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2.4.2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注射液pH值的影响
        2.4.3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2.4.4 放置时间对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2.4.5 放置时间对固体剂型与液体剂型药物配伍后pH值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置时间对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注射液的配置
        3.3.2 注射液不溶性微粒数的测量
    3.4 实验结果
        3.4.1 放置时间对拉唑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3.4.2 放置时间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3.4.3 放置时间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3.4.4 放置时间对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3.4.5 放置时间对其他种类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置时间对药物主要成分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注射液的配置
        4.3.2 含量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抗生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4.4.2 拉唑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4.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4.4.4 H2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4.4.5 其他种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射液降解杂质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注射液配置
        5.3.2 测试条件
    5.4 实验结果
        5.4.1 拉唑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5.4.2 抗生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5.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质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药物配伍禁忌的研究
    6.1 前言
    6.2 配伍禁忌现象
    6.3 配伍禁忌分析
        6.3.1 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对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
        6.3.2 化学反应对配伍稳定性的影响
        6.3.3 pKa对配伍稳定性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
本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丹参类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分析及常用药物配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丹参类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概况
    综述二 间隔液使用现状分析
    综述三 胰岛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进展
前言
第二章 丹红注射液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综合评价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间隔液剂量影响因素探索
    1. 试药与仪器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4种丹参类注射剂和胰岛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1.氨茶碱注射剂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2.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剂与维生素C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氨茶碱注射剂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HPLC法测定氨茶碱与甲泼尼龙含量的方法学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第二部分 考察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配伍稳定性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二、结论
    三、参考文献
第二篇 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剂与维生素C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与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学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第二部分 考察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与维生素C的配伍稳定性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二、结论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四、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注射用布美他尼、盐酸多巴胺、甲磺酸酚妥拉明的配伍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
    (五) 方法
    (六) 结果
    (七) 讨论
    (八) 结论
    (九)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6)头孢类抗菌素在输液中的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头孢拉定
    1.2 头孢唑林钠
    1.3 头孢呋辛钠
    1.4 头孢他啶
    1.5 头孢噻肟钠
    1.6 头孢哌酮钠
    1.7 头孢曲松钠及其酶的复合制剂
    1.8 头孢硫脒
    1.9 头孢唑肟
2 讨论

(8)头孢曲松与舒巴坦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线性范围
    2.3 精密度试验
    2.4 回收率试验
    2.5 配伍液的配制
    2.6 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
    2.7 含量测定
3 讨论

(9)利巴韦林与35种药物在输液中配伍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利巴韦林在5种输液中稳定[1]
2利巴韦林与3种抗生素配伍4小时内稳定[2]
3利巴韦林与6种药物在5%GNS中6小时内稳定[3]
4利巴韦林与头孢哌酮在三种输液中配伍8小时稳定[4]
5利巴韦林与头孢曲松钠在5%GS中5小时内稳定[5]
6利巴韦林与阿洛西林钠溶于5%GS或0.9%NS中4小时内稳定[6]
7利巴韦林与三种注射液配伍3小时内稳定[7]
8利巴韦林与头孢呋辛钠配伍4小时内稳定[8]
9利巴韦林与6组注射液配伍稳定[9]
10利巴韦林与氨苄西林钠等3种抗生素配伍稳定[10]
11利巴韦林与磷霉素钠等4种药物配伍稳定[11]
12利巴韦林与培氟沙星配伍12小时内稳定[12, 13]
13利巴韦林与氧氟沙星配伍6小时内稳定[14]
14利巴韦林与替硝唑配伍8小时内稳定[15, 16]
15利巴韦林与环丙沙星配伍6小时内稳定[17]
16利巴韦林与双黄连配伍在9小时内稳定[11, 18]
17利巴韦林与注射用穿琥宁配伍4小时内稳定[19]

(10)1289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检索结果与报告类型
    2.2用药情况
    2.3报告单位类别情况
    2.4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5既往史
    2.6给药后ADR发生时间
    2.7 ADR发生月份
    2.8 ADR累及系统-器官
    2.9 ADR转归
3讨论
    3.1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ADR的临床特点
    3.2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的合理性分析
        3.2.1理化性质及辅料
        3.2.2药品说明书
        3.2.3已发表的研究
    3.3地塞米松的用药目的分析
        3.3.1预防过敏反应
        3.3.2辅助退热
    3.4报告单位类别分析

四、HPLC法测定头孢曲松在输液中与4种注射剂配伍的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静脉药物配置后的效期研究[D]. 张彬山. 厦门大学, 2018(07)
  • [2]丹参类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分析及常用药物配伍研究[D]. 侯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3]1.氨茶碱注射剂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2.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注射剂与维生素C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研究[D]. 肖红梅.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4]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J]. 舒东,李清,刘宝丽. 社区医学杂志, 2007(15)
  • [5]注射用布美他尼、盐酸多巴胺、甲磺酸酚妥拉明的配伍稳定性考察[D]. 宋怡. 大连医科大学, 2007(02)
  • [6]头孢类抗菌素在输液中的稳定性[J]. 叶红,潘玲丽. 中国药师, 2006(11)
  • [7]头孢哌酮钠及头孢曲松钠与其他药物配伍的稳定性[J]. 陈富超,方宝霞. 中国药业, 2006(08)
  • [8]头孢曲松与舒巴坦钠在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J]. 沈浓儿,王燕. 西北药学杂志, 2005(02)
  • [9]利巴韦林与35种药物在输液中配伍稳定性[J]. 杨振平,葛永芳,李红,张齐. 中国临床医生, 2003(08)
  • [10]1289例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地塞米松同瓶配伍不良反应分析[J]. 李永辉,王芳,郭瑞锋,张轶华. 中国药房, 2019(17)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曲松在四种注射液输液中的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