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十七中学541002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局势下,我国教育教学随着改革的脚步不断地进步。在社会的这个大环境中,新的高考制度此时慢慢地形成,这给了广大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在具体的高中化学科目中,教师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来帮助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现在的新高考制度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制度适应全新化学学习模式
在新高考的制度之下,要求学科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在以学生为主体作用力的发挥下,结合学科的发展和引导作用,学科的传授不仅仅是基于知识的传播,这是很难满足当前学科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这需要教师根据高考新动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和要求,坚持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分析,从而得出最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水平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高考背景的分析
新高考的改革是不同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是在原先高考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新高考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考试科目的设定,改成“3+3”的新考试模式,具体来说,是在原先语文、数学、英语的三门科目统一必须考试的科目以外,其他三门科目是可以由学生进行自行选择的考试科目,其中化学学科也属于其中一门备选科目,最后将其考试的总分进行合计算成绩。在此之外,剩下的科目并不可以随意进行放弃学习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将其作为考量的一个标准参考物,成为以后进入大学的一个参考标准,作为高中生高考成绩是影响其进入大学的门槛,但是平时的学习成绩也应该成为衡量学生的有效参考标准,为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强大的助力支持。
二、新高考下化学学科学习培养策略分析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探究欲望。高中的化学课本的知识点具有一般的基础性,想要在新高考制度下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要求学生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度而又延伸性的学习。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中,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做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高中的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假设的形式给学生学习提供一些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教学目标。
2.重视实践操作,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内在持续的驱动力是来源于创新,同时作为一个高中生也应该具备的特有品质之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学生实际实验操作的能力,许多的化学知识都是来源于大量的实验活动。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操作的措施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动手探索增强创新的精神。
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化学认知。由通常情况的分析,在化学学习的课程里科学的认知能力属于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于教师的授课也提出一定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的高中化学教师仅仅是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仅限制于应付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看似是有效的,然而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精神。根据以上的分析,高中化学老师还应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提高丰富多彩的具有教学意义的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的化学知识面,来应对新高考制度下的综合问题。
4.借助任务内在驱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全新的高考制度下,高中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对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生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且能独立完成,针对性进行独立能力的有效训练,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持久的助力。
5.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推行新高考制度的教育教学环境之下,新的高考制度中试题的选择多倾向于综合化和生活化,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解答。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由各个任课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结合生活实践和课本知识,进行化学学科的探索,最终能找到解决方法的办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的运用。
总而言之,在目前新高考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之下,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广大教师队伍所要实现的重要任务。据于此,高中化学教师仍需要坚持不断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和研究,以最终全面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娟利适应新高考的化学教学模式初探[J].高中数理化,2017,(12):52-53。
[2]陈小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7,(9)。
[3]钟立高考改革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若干思考——以广东省化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8,(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