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线运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轨道交通,列车,互联,重庆,城市,最小,高速铁路。
共线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越[1](2019)在《首辆苏州造轨交列车下线》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报讯(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周建越)昨天11时,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列车出厂仪式在苏州中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举行。这辆“苏州造”首辆轨交列车采用6辆编组,首次采用了新型混合磁阻电机牵引系统,最高运行速度每小时80公里,并进行了接口设计优化,可与轨交4号线列(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9-08-27)
徐海军,赵靖[2](2018)在《基于站点及共线运行的公交乘客路径选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的合理性,针对城市公交共线运行的特点,建立了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在建模构思上,以换乘站点选择为基础,将换乘站点间共线运行的公交线路作为合作关系,从而形成由最优换乘站点及换乘站点间可选择线路集构成的出行路径优化方案。在具体算法方面,模型由确定换乘次数、搜索潜在换乘站点以及计算出行时长叁部分构成,其中考虑了不同线路在发车频率和行程时间的差异,保障了优化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本文所推荐的公交出行路径方案在同一换乘站点有多条线路可供选择,从而减少了换乘时间和总出行时间,提高了公交出行的可靠性,使出行路径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物流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王仲林,易思蓉,王艺飞[3](2018)在《快慢速列车共线运行的160 km/h级市域快线最小曲线半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快慢速共线运行160 km/h级市域快线中,曲线参数对行车舒适性、安全性的影响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采用静态分析、舒适度试验和车-线动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与160 km/h级快线系统匹配的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给出满足安全度和舒适性的最大超高建议值,用动力学分析法验证建议值的合理性;证明车体横向加速度是确定城轨线路欠、过超高最大值的控制因素,且过超高对旅客舒适度的影响与欠超高相当;建立车体横向加速度与欠超高的关系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关系模型,确定欠超高和过超高允许值;综合考虑最佳车-线动力学特性和工程技术条件,给出快慢速列车共线运行的160 km/h级市域快线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建议.研究可为规范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8年10期)
[4](2018)在《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共线试运行评审会顺利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2月3日至4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和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的"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CBTC系统示范应用项目专家组第四次工作会议暨互联互通共线试运行评审会"在重庆顺利召开。专家组认为重庆CBTC互联互通工程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互联互通的世界性难题,形成中国标准的(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8年02期)
钟成[5](2018)在《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共线试运行评审会顺利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2月3日至4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和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的"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CBTC系统示范应用项目专家组第四次工作会议暨互联互通共线试运行评审会"在重庆顺利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武汉、青岛、长沙等地的专家,重庆互联互通CBTC示范应用项目参建方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通号国铁城市轨道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互联互通安全认证方中铁检验认证中心、重庆英华轨道交通安全评估服务有限公司、莱茵(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8年02期)
全超,何曦,吴佳佳,周子朝,丁祎晨[6](2017)在《复杂共线交路模式下城轨线路列车运行图编制关键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具有复杂共线交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编制列车运行图时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在分析多种共线交路形式的基础上,研究多交路中线路通过能力及其损失原因,确立不同的布点方案及分布均衡性评价指标,具体为避免共线区段交叉干扰所需要的约束条件,提出适合于复杂共线交路的运行线铺画方案。本研究有利于后续更高效地编制运行图,提高多交路运营组织质量,同时也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多交路化、网络化趋势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7年04期)
王袖宇[7](2016)在《基于多级别列车共线运行模式下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技术产生了飞速的进步,且由于高速铁路的速度快、运行时分短等特点,使得高速铁路在缓解既有线路运能紧张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铁路在运输市场的竞争力。然而在对通过能力的计算上,由于高速铁路的行车组织不仅要考虑运营部门的利益,还要满足一定的客流需求,因此,采用传统既有线路的以通过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的计算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如何在保证一定运输产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论文基于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特点,即现行高速铁路还不能够采取“全高速”运行模式,而是处于“高中混行”这一过渡阶段,将在线路上共线运行的多级别列车进行了差异组合,并得出了适宜在实际在线路运行的列车组合模式。在对通过能力的计算上,论文采用了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分别研究了缓冲时间和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取值问题。在缓冲时间的取值上,基于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存在的差异,以及在前车出现晚点之后,后续列车是否越行对晚点时间会造成较大影响,论文分情况讨论了在晚点列车出现后,后续列车越行和不越行条件下缓冲时间的取值问题,并分析相关参数对缓冲时间取值的影响。在对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上,根据一般情况的叁种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公式,即区间最小列车间隔时间、到站列车最小间隔时间和出发列车最小间隔时间,然后分别研究多级别列车组合模式的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并根据其所占运行图比例的不同得出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最终计算多级别列车共线运行模式下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通过截取京沪高铁的部分区段作为算例,以验证论文在多级别列车共线运行模式下为保证一定运输产品服务质量得出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为高速铁路实际的行车组织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晓倩,崔炳谋[8](2016)在《城市轨道交通共线交路运行图的优化与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铺画城市轨道交通共线交路运行图中考虑的因素较简单,针对其不能满足不断壮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问题,先运用顺序推点法计算出列车在各站的到发时刻,然后分析为满足一条线路上的客流特征组织列车开行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路的必要性,并根据折返站的容车能力以及折返时间等现场因素,提出适合于实际问题的模型与算法。实例铺图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车底交路勾画模型与算法,该模型与算法可明显减少车底在各折返站的总停留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车底的运用数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6年03期)
殷勇,甘志良[9](2015)在《高中速列车共线运行的车站间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借鉴国外高速铁路车站设置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阐述高速铁路车站分布的基本原则,分析影响高速铁路车站间距的5种因素,利用扣除系数法建立车站间距的求解模型,并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对模型的计算过程进行详细论证,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我国高速铁路车站间距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家琦[10](2015)在《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实施条件及运行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基本线网逐步形成,并已经步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同时还有许多城市在加紧建设轨道交通线网,网络化运营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化优势,通过整合不同线路,能够减少乘客换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网络化运营的水平,是下一阶段轨道交通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模式及其实施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系统地梳理了共线运营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特点。在分析世界范围内共线运营典型案例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模式的定义和分类,客观分析了共线运营模式的优缺点。(2)分析了实施共线运营模式的客流条件。结合国外运营经验,以最低服务水平下需求与运能匹配作为条件,得到实施共线运营所需的过轨客流数量要求;通过分析计算共线运营模式对各类乘客出行时间的影响,以共线运营模式下全体乘客耗时减少为条件,得到过轨客流与非过轨客流的相对数量关系要求,并为判断是否满足该要求提出判定指标。(3)分析了实施共线运营模式的工程条件。通过分析共线运营与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子系统的关系,得到共线运营实施所需的土建工程条件、车辆及机电设备条件,针对各实施条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4)构建了共线运营模式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模型。在系统分析影响开行方案的客流、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满足客流需求和线路通过能力为前提,以乘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共线运营列车开行方案的非线性优化模型;利用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对S市轨道交通M2与R1线的算例进行了计算,得出优化的共线运营开行方案,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共线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的合理性,针对城市公交共线运行的特点,建立了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在建模构思上,以换乘站点选择为基础,将换乘站点间共线运行的公交线路作为合作关系,从而形成由最优换乘站点及换乘站点间可选择线路集构成的出行路径优化方案。在具体算法方面,模型由确定换乘次数、搜索潜在换乘站点以及计算出行时长叁部分构成,其中考虑了不同线路在发车频率和行程时间的差异,保障了优化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本文所推荐的公交出行路径方案在同一换乘站点有多条线路可供选择,从而减少了换乘时间和总出行时间,提高了公交出行的可靠性,使出行路径更为合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线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越.首辆苏州造轨交列车下线[N].苏州日报.2019
[2].徐海军,赵靖.基于站点及共线运行的公交乘客路径选择模型[J].物流科技.2018
[3].王仲林,易思蓉,王艺飞.快慢速列车共线运行的160km/h级市域快线最小曲线半径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8
[4]..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共线试运行评审会顺利召开[J].都市快轨交通.2018
[5].钟成.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共线试运行评审会顺利召开[J].城市轨道交通.2018
[6].全超,何曦,吴佳佳,周子朝,丁祎晨.复杂共线交路模式下城轨线路列车运行图编制关键问题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7
[7].王袖宇.基于多级别列车共线运行模式下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8].张晓倩,崔炳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交路运行图的优化与编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
[9].殷勇,甘志良.高中速列车共线运行的车站间距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5
[10].王家琦.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实施条件及运行方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