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四川南充637000)
早期发现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防治有很大意义,对于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进展有潜在的益处。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始于正常糖耐量向糖尿病进展的早期。
一、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type2?)也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后发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约占90%以上,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大部分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另外也有部分患者表现出胰岛素分泌缺陷。
二、如何区分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具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胰腺细胞90%遭到破坏,胰腺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或者机体内分泌胰岛素的量非常少。一般情况下,1型糖尿病在30岁前发病,主要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有部分患者甚至可产生过多的胰岛素,但是,这些胰岛素的作用效果欠佳,导致机体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状态,可利用的胰岛素较少,血糖处于高水平状态。2型糖尿病多30岁后发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的风险系数升高,潜伏期长,可长达数年,甚至是几十年。
三、2型糖尿病的形成过程
胰岛素抵抗期是第一步,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糖激素,在不良生活习惯、身体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工作效率下降,血液中堆积大量血糖,无法进入至细胞转化成能量,此时,大脑收到血糖升高这一信号后,便会命令胰岛素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糖尿病初期,检查胰岛素水平时,胰岛素水平常常表现出过量状态,血糖升高并不明显。此时,若是未给予有效干预,包括体重控制、运动和饮食等,长此以往,胰岛不堪负重,遭到损害,减少胰岛素分泌量,血糖持续升高。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胰岛功能仅仅剩下30%-50%,单单依靠改变生活方式,无法维持血糖正常水平,此时,需药物或者胰岛素进行干预。在此情况下,由于代谢紊乱,营养难以充分吸收,容易表现出饥饿感,不自觉吃甜食,多吃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如水果、面、米等,加上高血糖状态引起的口渴感,促使人们喝一些饮料,血糖越升越高,症状日益明显且加重。
四、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1,肥胖。BMI指数>29,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25%。
2,年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3,家族史。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你很有可能携带糖尿病基因缺陷,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率较高。
4,疾病。确诊心脏病、高胆固醇,其中,心血管的风险包括低HDL胆固醇、高LDL胆固醇、高血压等。
5,妊娠性糖尿病。资料显示,患过妊娠性糖尿病的女性中,40%有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五、2型糖尿病的误区
1,吃太多甜食,会导致2型糖尿病。糖尿病病因复杂,简单而言,多种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均与疾病发生有关。然而,对于健康人,吃太多甜食,并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但是,摄入过多糖分,可导致体重增加,而肥胖与超重是引起2型糖尿病非常明确的危险因素。因此,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2型糖尿病有积极作用。
2,患上糖尿病,意味着最终一定需胰岛素治疗。诸多2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含量并不低,其表现出血糖控制不好的关键原因在于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最初建议给予药物治疗,部分药物可增加体内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血糖调节能力。同时,对于2型糖尿病,需加强生活习惯的管理,减少压力,调节饮食,积极锻炼,这些方式应该作为治疗时的优先选择,并非胰岛素。
3,患上糖尿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自觉平时无明显不适症状,仅仅是检测出血糖升高而已,对日常生活并无影响,无需太在意,然而,真是这样的吗?2型糖尿病,可以说是“沉默的杀手”,虽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是,身体已经发生了复杂反应,如大部分2型糖尿病伴有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这些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若是视而不见,最终可损害多个器官。
六、如何远离2型糖尿病
1,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尽可能少吃摄入罐装腌制蔬菜,因为,此类食物的含盐量较高。
2,多吃深绿色蔬菜,例如,芽甘蓝、菠菜、绿花椰菜等。
3,橙色蔬菜,包括土豆、冬瓜、南瓜及胡萝卜等。
4,豆类,如小扁豆、鹰嘴豆、白肾豆、斑豆和黑豆等。
5,尽量选择健康的碳水化合物,远离糕点、油炸以及其他加工方式处理的碳水化合物。其中,水果、蔬菜与全谷物面包等食品,含有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多摄取纤维,因为纤维是身体的清道夫,不仅可降低血糖,而且可控制葡萄糖进入至血液中的速度。
6,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所在。体重过重,身体脂肪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葡萄糖分解及转化,每日运动30分钟,对预防糖尿病有积极作用,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
7,切勿掉以轻心,一旦发现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或者确诊前期糖尿病,一定要改善生活习惯,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