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声速扩压器论文-高琳,李娜,王广帅,徐月,洪功名

跨声速扩压器论文-高琳,李娜,王广帅,徐月,洪功名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声速扩压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压缩,激波,涡粘模式,应力限制器

跨声速扩压器论文文献综述

高琳,李娜,王广帅,徐月,洪功名[1](2019)在《跨声速扩压管流场数值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可压缩k-ξ模式,对跨声速扩压管内激波/分离可压缩流动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结果与传统涡粘二方程模式k-ω,k-ε模式以及实验值进行比较。k-ξ模式秉承了二方程模式的简单框架,具有良好的数值特性和鲁棒性。为避免由于湍动能奇大而出现的模拟结果偏离实际的现象,可压缩k-ξ模式添加了应力限制器。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k-ξ新模式在分离区域能较好的模拟流体的流动情况,模拟的速度型与实验值较为接近。尤其是在飞行马赫数为0. 9的强激波诱导分离流动流场中,k-ξ模式模拟的扩压管上下壁面压力分布及不同截面速度分布结果更加接近实验值。(本文来源于《战术导弹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夏树丹,刘志远[2](2018)在《两型亚声速扩压器设计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C3离心叶轮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叶片造型模块,设计与之匹配的楔形扩压器和单圆弧扩压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匹配两种扩压器的离心压气机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进口亚声速和叶片较长的扩压器,楔形扩压器的性能要优于单圆弧扩压器;单圆弧扩压器由于流道扩张剧烈,从30%弦长的位置压力面侧气流产生分离,形成低速区,有效流通面积减小。(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李智严,徐万武,叶伟[3](2017)在《动态可调双流道超声速扩压器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超声速扩压器喉道收缩比在工作过程中可调,提高扩压器的抗反压能力,本文设计了一种双流道超声速扩压器,通过控制次流道的开闭状态来间接实现主流道喉道收缩比的调节。采用动网格及UDF技术,对次流道开闭前后、次流道关闭过程中的扩压器流场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扩压器启动后再关闭次流道可以降低主流道收缩比,提高主流道的抗反压能力;在研究范围内,次流道关闭过程对主流道流场结构影响较小,主流道能保持正常工作,并且次流道关闭速度对主流道的影响甚小。(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发动机内流气动技术》期刊2017-08-23)

任纬峰[4](2016)在《跨声速叶片扩压器入流展向特征匹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负荷离心压气机内,叶轮出口速度较高且出口参数存在强烈的展向非均匀性,使得下游叶片扩压器进口面临速度和方向沿展向非均匀跨声速入流条件,由此导致叶片扩压器内流动结构复杂、性能低下,严重制约了高性能高压比离心压气机的发展。为了清楚地了解高负荷离心压气机中叶轮出口参数的非均匀性对叶片扩压器内部流动的影响规律及形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方案,本文对速度和角度展向非均匀跨声速入流下叶片扩压器的性能及流动结构进行研究,并对扭叶片扩压器设计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跨声速叶片扩压器性能及流动结构的发展规律,并分析其流动机理在进口平均马赫数为0.7~1.2范围内选取多个入流状态,分别对叶片扩压器内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叶片扩压器的性能和流动特征变化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高亚声速入流下,无叶区内形成了局部高速区,其内气流随着入流速度的增大而首先达到超声速,并逐渐形成激波,激波强度随入流速度的进一步增大逐渐增大。随着激波强度的增大,吸力面逆压力梯度逐渐增大,导致附面层逐渐增厚,并最终在吸力面尾缘形成了分离涡。2、研究速度展向非均匀入流对扩压器性能及流动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流动机理在进口气流速度展向非均匀和均匀分布条件下,分别选取多个入流状态对叶片扩压器内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研究入流速度非均匀性对叶片扩压器性能和流动特征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非均匀入流下扩压器轮毂侧低马赫数入流层逆压力梯度较大于均匀入流,造成叶片中后部附面层迅速增厚,且压力面产生了分离涡,主流区部分气流也卷入其中,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损失,且严重堵塞流道,导致扩压器性能降低。3、研究入流角度展向非均匀对扩压器性能及流动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其流动机理在进口气流角度展向非均匀和均匀分布条件下,分别选取多个入流状态对叶片扩压器内流动进行数值计算和对比分析,研究入流角展向非均匀对叶片扩压器性能和流动特征的影响及其形成机理。在非均匀入流下,扩压器内沿展向存在压力梯度,导致了气流产生强烈的叁维流动,产生较大的流动损失;轮毂侧气流为负攻角入流,造成压力面压力小于均匀入流,而吸力面压力大于均匀入流,吸力面尾部出现流动分离,分离涡的形成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损失,导致扩压器性能降低。4、探索适应入流角展向非均匀条件的扭叶片扩压器设计,并分析其作用机理采取了根据入流角分布构造扭叶片的扩压器设计方法,对采用不同积迭方式的各扭叶片扩压器方案分别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各扭叶片扩压器与直叶片扩压器性能和流动结构的对比分析,得出以叶型形心连线和尾缘线为积迭线的扭叶片扩压器方案可显着改善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气流沿程扩张更均匀,避免了直叶片扩压器吸力面的局部压力梯度过大,由此消除了吸力面分离涡,降低了流动损失,显着提高了扩压器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12-01)

闫文辉,高歌[5](2016)在《Sajben跨声速扩压器分离流动中湍流模式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湍流模式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内流流动的影响,提高数值计算准确度,使用SA,SST k-ω,非线性EASM k-ω,Gao-Yong四个湍流模式对Sajben扩压器内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对流项采用Roe格式离散,扩散项采用二阶中心格式离散,离散后的控制方程用多步Runge-Kutta显示时间推进法求解。文中展示了四个湍流模式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速度剖面、摩阻系数等分布。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四个湍流模式总体上能够较好地模拟扩压器内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复杂分离流动。Gao-Yong湍流模式对分离区内的压力、速度型的模拟更加准确,而非线性EASM k-ω模式对分离再附点位置计算最理想。(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姚程,张广辉,刘占生[6](2015)在《跨声速扩压器弹性壁板流固耦合振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压发动机进气道扩压段局部结构弹性较大时,壁板振动与跨声速非定常流动相互耦合,影响进气道整体性能。基于流固耦合方法,研究了扩压器内跨声速流动与局部弹性壁板的耦合作用,分析了结构阻尼对扩压器流固耦合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弹性壁板阻尼可以削弱和抑制正激波自激振荡引起的扩压器壁板流固耦合振动。无阻尼弹性壁板中点无量纲振动幅值为0.37。给定刚度等效阻尼系数1×10-5时振幅下降至0.22;增加阻尼系数至4×10-5时,扩压器壁板流固耦合振动消失,进入静平衡状态。(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张建东,蔡元虎[7](2008)在《跨声速扩压器设计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种用于涡轮基组合发动机的扩压器进行了型面设计和性能分析。该扩压器进口与二维超声速进气道出口相连。设计过程中,将扩压器分为进口段、二维扩压段和出口等截面段,采用几何方法设计,并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扩压器流场,从设计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扩压器出口总压和马赫数分布随着出口等截面段长度的增加而变得均匀,出口静压提高使得位于二维扩压段的正激波前移,在设计要求的反压范围内,正激波一直处于喉部之后,符合扩压器的设计要求。最后本文分析了采用"中襟翼"法控制流动分离并提高扩压器性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伏晓艳,高歌[8](2008)在《运用GAO-YONG湍流模型对扩压器内跨声速流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采用同位网格SIMPLE算法,对扩压器跨声速流动中的二维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将计算得到的流场的时均参数与实验值进行比较,数值模拟结果在激波强度、壁面压力分布以及分离点和再附点位置等方面,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表明GAO-YONG可压缩湍流方程组能够比较准确的模拟较强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从而进一步为GAO-YONG湍流模型的正确性及其在可压缩流场模拟方面的适用性提供了佐证。(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08年02期)

杨策,闫兆梅,张广,马朝臣[9](2006)在《带楔形扩压器的跨声速离心压气机设计及内部流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心压气机计算机辅助集成设计系统设计了带楔形扩压器的跨声速离心压气机。采用混合平面法对设计的跨声速离心压气机叶轮和扩压器内部流场进行了叁维粘性计算,给出了叶轮和扩压器内部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在流量为2.45 kg/s工况下,压气机压比为6.22,压气机总效率为75%,叶轮内部出现典型的二次涡系结构。扩压器内的流场参数分布表明,扩压器前缘出现激波,在楔形扩压器内存在复杂的涡系结构,二次流动涡在扩压器内部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李桦,范晓樯,丁猛[10](2002)在《超声速扩压器中激波串结构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求解由BL湍流模型封闭的二维、轴对称及叁维雷诺平均N S方程 ,数值模拟了等截面超声速扩压器中由激波 /附面层干扰诱导的复杂流场 ,比较了二维直管、圆截面直管及叁维矩形截面直管中的流场特性、激波串长度及压强恢复程度。在来流马赫数为 3 0的二维直管计算中 ,采用四步Runge Kutta显式方法数值仿真了激波串自激振荡过程 ,并与实验结果作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跨声速扩压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CC3离心叶轮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叶片造型模块,设计与之匹配的楔形扩压器和单圆弧扩压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匹配两种扩压器的离心压气机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进口亚声速和叶片较长的扩压器,楔形扩压器的性能要优于单圆弧扩压器;单圆弧扩压器由于流道扩张剧烈,从30%弦长的位置压力面侧气流产生分离,形成低速区,有效流通面积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声速扩压器论文参考文献

[1].高琳,李娜,王广帅,徐月,洪功名.跨声速扩压管流场数值分析与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9

[2].夏树丹,刘志远.两型亚声速扩压器设计及性能分析[J].航空科学技术.2018

[3].李智严,徐万武,叶伟.动态可调双流道超声速扩压器设计与仿真[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发动机内流气动技术.2017

[4].任纬峰.跨声速叶片扩压器入流展向特征匹配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5].闫文辉,高歌.Sajben跨声速扩压器分离流动中湍流模式数值研究[J].推进技术.2016

[6].姚程,张广辉,刘占生.跨声速扩压器弹性壁板流固耦合振动研究[J].推进技术.2015

[7].张建东,蔡元虎.跨声速扩压器设计及性能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8

[8].伏晓艳,高歌.运用GAO-YONG湍流模型对扩压器内跨声速流动的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2008

[9].杨策,闫兆梅,张广,马朝臣.带楔形扩压器的跨声速离心压气机设计及内部流场计算[J].机械工程学报.2006

[10].李桦,范晓樯,丁猛.超声速扩压器中激波串结构的数值模拟[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

标签:;  ;  ;  ;  

跨声速扩压器论文-高琳,李娜,王广帅,徐月,洪功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